标题: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八识_佛教八识是哪八识_佛教八识详解 内容: 佛教八识指的是什么? 八识,即佛法按照功能把心区分为八个部分来认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就像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诸事各持分,五个出外作买卖,心识居家独自尊。 眼观耳闻鼻作探,舌味身触心难安,末那执我作传达,赖耶罪福怎能堪。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 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第八识则是在前七识循环往复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气、习惯,这些习气习惯潜藏人心灵深处,不断地不觉察地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 佛教八识详解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 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 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鼻子具有嗅觉,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同样他也只具有触觉的功能,一区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意识意识又称心识,其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 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此外,它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 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 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 由于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 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 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 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可因它执着自我,故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 即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 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 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 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八识的体相与本源三种体相第八识具有三种体相,因而也有三种名称:①阿赖耶识,意谓藏识,又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能藏谓能储藏各类种子;所藏谓所储藏的各类种子及其栖藏之处,第八识犹如神奇的仓库;执藏谓第七识恒常地执第八识为我。 此三种藏义,它是第八识的自相,在它之上是修行人追求的最高识第九感。 ②异熟识,也有三义:变异而熟,第八识里的各类种子,在成熟时要起变化,犹如谷、麦等种子发芽时必起变化一样;异时而熟,第八识里各类种子,因果异时,如前世种下的种子,今生成熟,召感果报,今生种下的种子,来生成熟,召感果报,异处而熟,在人间种下善的种子,召感更好的人间以至天堂的果报,种下恶的种子,则召感地狱、饿鬼、旁生(各种动物)的果报,因果异处,也称异熟。 此三种体相是第八识的感果之相,亦即果相。 ③一切种识,或种子识。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 是谓第八识的因相。 轮回本源唯识宗认为,第八识是轮回本源,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由于第八识里储藏无数的各类种子,不断成熟,展转不断地变,宇宙间千差万别的各类现象,相应地分别而生起。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一切都唯识所变,表现出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第八识并不随人们肉体的死亡而消灭。 唯识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认为人们死后仍有生,并把人们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过程分为4段:初出胎(一说初入胎)的一刹那,名生有;既生之后,未死之前,称本有;临死的一刹那即弥留之际,谓死有;既死之后,未生之前,为中有(孤魂野鬼)。 中有,也即人们既死之后,未生之前间隙中的第八识。 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即指此种情况。 第八识近似灵魂的精神实体。 发布时间:2023-07-12 11:11: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