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菩提心_什么是菩提心_菩提心是善心吗 内容: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菩提心,是指成佛的心,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 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译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 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菩提心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菩提心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菩提心犹如净日,普照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犹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 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 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 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 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 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菩提心的意思(学诚法师)菩提是觉悟,成佛是最圆满的觉悟,菩提心是希求成佛的心。 菩提心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定义,而是内心的一种境界。 有了菩提心,它会引导我们的生命去向该去的地方,做该做的事情,内心坚强、有力、光明。 菩提心的意思(大安法师)菩提,是觉、佛果的意思,即无上正等正觉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谓。 心是能发之愿心。 菩提心即是众生在生死轮转当中发起的一念要成佛的心。 通俗来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菩提心是万善中王,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 大事因缘,莫过于发菩提心。 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会归本源,则是密严净土。 不起于座,能成办一切佛事。 菩提心的意思(传喜法师)什么是菩提心? 转凡成圣的心,菩提心就是不生不灭的心,菩提心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菩提心也可以到彼岸,以菩提心你做什么都可以波罗蜜。 布施可以波罗蜜,因为有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布施就是世间一般性的,有了菩提心布施可以波罗蜜。 有了菩提心忍辱可以波罗蜜,直接可以到彼岸,有菩提心,做一切都速得圆满成就,菩提心才是佛法的不共。 菩提心的意思(宣化上人)菩提是梵语,就是觉道,觉悟的道路。 菩提心就是根本真心,也就是不糊涂的心。 糊涂心就是造业心、非觉道心。 所以要认识清楚这条道路,容易走,还是难走? 认清楚路程,才会达到目的地。 再者,菩提心就是行住坐卧所应遵守的一种法律,这个法律就是戒。 简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是戒,戒有五戒(杀盗淫妄酒),众善奉行是奉行十善。 我们身口意,总共有十恶:身犯杀盗淫,口犯绮语、妄语、恶口、两舌,意犯贪瞋痴。 若能不做十恶,就是行十善。 菩提心就是戒律的一个别名,戒律就是教你觉悟。 菩提心是人人心中本具的善种子,如果能够不忘菩提心,你的善根就不会断;不糊涂,就是菩提心。 好好培养增长菩提善种子,向着成佛的道路去走。 菩提心的意思(济群法师)菩提心是一种觉悟而利他的心,是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 菩提心有两个面向,一是以成佛作为我们的目标,二是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和解脱。 这比解放全人类的目标更宏大。 因为一切众生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包括六道中的一切生命。 我们应从内心发愿,希望尽自己的所有力量帮助他们解脱痛苦。 发起这一愿望,意味着要彻底打开心量。 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心中装着几个人? 有的或许只有一个,有的或许多几个,还有的或许装着更多。 发起菩提心,就意味着要把一切众生纳入心中,不论人或动物,不论熟悉或陌生,也不论喜欢或讨厌。 总之,对于一切众生,都愿给予平等无别的关爱,无私无我的帮助,这就是菩提心。 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帮助的,就不是圆满的菩提心。 当我们具备这一愿望后,便能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并非生来就是菩萨,也是在不断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完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品质。 如果我们像佛菩萨那样胸怀一切众生,尽力帮助他人,也能完成和观音菩萨,乃至十方诸佛菩萨同样的生命品质。 菩提心的意思(黄念祖)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 终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 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 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 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 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 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善心吗? 菩提心不是善心。 菩提心和世俗善心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是否缘到所有众生。 菩提心的条件要缘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两个条件是不能离开的。 善心,是关注关爱某一类众生,而对另一类众生则不管不顾。 比如只关爱人,对动物则任意杀随便吃,就像某些宗教,认为动物是教主送来的礼物,可以任意享用;而爱动物的人,又把动物分类,如果杀狗,就极端不能容忍,而对红烧猪肉、水煮鱼等仍大块朵颐,好像鸡、鸭、鱼、猪之类跟狗是不一样的物类,不会有痛的神经,杀了无妨,可以尽情吃它的肉、喝它的血、啃它的骨头。 这时,爱心早已荡然无存。 菩提心和善心在表层行为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关键是在如何发心。 送给乞丐一块饼,只是善心。 但如果同时在心里发愿说:愿他接受我的饼,从而与我结下法缘,愿他因此早一天皈依三宝,修行正法,得到究竟安乐。 这个布施食物的发心就是菩提心了。 我们的每一件世间之善若都能如此发心,顿时就可让受助的有情种下解脱之因。 菩提心的定位菩提心的人格定位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 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 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 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菩提心的心理过程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 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 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 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菩提心的种类菩提心的种类,各经论有不同归纳方式。 在《入行论》和《道次第》中,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在《显扬圣教论》和《瑜伽师地论》中,分为世俗发心和证法性发心(胜义菩提心)。 《显扬圣教论》云:此受发心复有二种:一、世俗发心。 二、证法性发心。 而《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则开为十种,其中,主要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之分: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 世俗受发心者,谓诸菩萨未入菩萨正性离生所有发心。 得法性发心者,谓诸菩萨已入菩萨正性离生。 综合起来,大致可归纳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 1. 愿菩提心所谓愿菩提心,是希望自己证得无上菩提,尽未来际利益一切众生。 正如《瑜伽师地论发心品》所说: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 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为其行相。 愿菩提心的特点,是以希求为行相,以利益一切有情及无上菩提为所缘。 就希求这一心行本身来说,我们并不陌生。 事实上,希求伴随着每个人的人生旅程,只是各自侧重不同而已。 我们希望自己学习优秀,工作出色;希望买套房子,买辆汽车;希望家庭和睦,儿女孝顺,这些都属于希求。 其实,发菩提心也是这样一种我要达成什么目标的心行,区别只是在于希求内容,是由希望个人得益转而希望利益大众。 这种不同的希求内容,决定了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生方向一是解脱成佛,一是继续轮回。 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是以希求作为菩提道的起点。 他们的愿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圆满生命品质,一是利益所有众生。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发下四十八大愿,最终成就西方净土。 此外,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也是广大佛子耳熟能详的。 他在因地修行时,为救度因杀业深重而堕落地狱的母亲,于十方诸佛前至诚发愿: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 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等正觉。 恶道众生是无量无边、难以穷尽的,但地藏菩萨却毫无畏惧,勇于担当,甘愿将他们度尽之后方证菩提。 这是何等令人震撼、令人感佩的愿力。 除佛菩萨在因地的不同发愿外,我们平时所念的四弘誓愿,可以说是菩萨行者的通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对于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要发愿救度;对于无始以来的烦恼,我们要决心断除;对于诸佛开显的法门,我们要精进修学;对于至高无上的佛果,我们要努力成就。 所有这些愿望,都属于愿菩提心。 2. 行菩提心所谓行菩提心,是将誓愿转化为利他行为。 当我们有了利益众生的愿望之后,需要将愿望落实到行为上。 为保证行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还应进一步受持菩萨戒。 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制定相应规则,也就是说我必须为利益众生做些什么,又该怎样去做。 否则的话,凡夫心会有种种懈怠的借口。 尤其在利他和个人利益暂时出现冲突时,我执会本能地对利他产生抗拒,这就需要一些强制性的规则,使自己无法回避。 菩萨戒,就是为发心修习大乘菩萨行的学人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三部分。 不仅将止恶作为准则,也将行善以戒律的条文固定下来。 菩萨戒在中国的弘扬,主要有三种。 一是梵网菩萨戒,出自《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戒相有十重四十八轻。 二是瑜伽菩萨戒,出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相有十重四十三轻。 以上两种是通出家和在家的,此外还有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的在家菩萨戒,戒相有六重二十八轻。 菩萨戒虽有种种不同的戒相和细则,但核心无非是六度四摄。 所谓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摆脱烦恼,一是抵达彼岸。 六度,就是通过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帮助我们摆脱凡夫心,由生死此岸抵达涅槃彼岸。 所谓摄,就是摄受。 如果六度比较偏向自利的圆满,那么四摄就更偏向利他的修行以布施饶益有情,以爱语开导其心,以利行帮助他人,以同事感化众生。 相对自利来说,利他还特别需要注意与人交往的善巧,必须以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给予帮助,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 3. 胜义菩提心虽然我们发愿利益众生并付诸行动,但对凡夫来说,这些愿行仍是不究竟的。 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世俗心的基础上,是有漏而有限的,也是充满不平等的,故称世俗菩提心。 如何将这种有限的愿心转化为无限的慈悲? 需要通过空性慧进行提纯,进行拓展,将发心过程中掺入的各种杂质逐步剔除。 唯有通达空性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才能对众生生起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所以,胜义菩提心须证得空性后才能发起,换言之,是初地菩萨才能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3-07-12 11:19:4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