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说什么二: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内容: 金刚经说什么二:第一品法会因由分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只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 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下去。 为什么敲木鱼呢? 鱼是昼夜瞪著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 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 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 经典的开始虽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 金刚经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著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 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 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 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佛这样说【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 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 还以为我是假造的。 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 「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 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 「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 「如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 怎么样叫做如? 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 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 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 十七世纪以后,靠著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 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 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 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 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 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 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著乱叫。 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 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吧! 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 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 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 未来人看到的也是。 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 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 痛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 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 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 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 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 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 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 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 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 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给孤独」。 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 长者说:「那真是佛啊! 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千二百五十人【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 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 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 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 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 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 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 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 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 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 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 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 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 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 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 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世间与大千世界【尔时世尊。 食时。 著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 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 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 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有人类、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就的另外一个范围。 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世界。 其它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 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 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 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个国土的观念。 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是谁? 我说不知道。 他说:是释迦牟尼佛! 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字,无量无边,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 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 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 他对于世界的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没有定论的。 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它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很短的。 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 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 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 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 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 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 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吃饭穿衣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 为什么呢? 「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 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 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 还有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 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 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用来刷牙齿。 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 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 佛经上所说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 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 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 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 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 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 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 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 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 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 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 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 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 其实佛的衣服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 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 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定。 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出来。 我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侯,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 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到了吃饭的时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钵」,拿著饭碗。 这个钵传到中国来有瓦钵,也有铜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 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 「乞食」,讨饭,土话叫做化缘。 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 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来。 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 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 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乞士生活威仪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或专向富人化。 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 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侯,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 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门口拿个引磬叮叮,那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范。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著。 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 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这一段是讲化缘吃午饭的事。 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 大概从下午一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卫国首都的大城,他挨门挨户的化缘。 化好了以后,「还至本处」,没有说在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买一根香蕉,一边走就咬了一口,很没有威仪的。 佛把饭碗端回自己的讲堂,「还至本处」,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食讫」,饭吃完了。 「收衣钵」,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来。 然后有一个动作,「洗足已」,还打水洗脚。 所以我说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敷座而坐」。 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 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 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不像其它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样。 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 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发布时间:2023-07-12 11:50: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