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佛祖_如来佛祖的来历_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介绍 内容: 佛祖(佛教解释)释迦牟尼(Sakyamuni)。 佛教创始人。 本名 ,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 因父为,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其他称号有(觉者)、世尊、释尊等。 如来佛祖的来历早年时代背景相传佛祖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 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 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 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佛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 母亲名摩耶。 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佛祖。 生年研究有关佛祖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 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 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年。 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博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佛祖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得举行纪念佛祖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 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 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 中国年代学者依南齐僧轵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 由此上推,则佛祖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 此说也为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 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出生后摩耶夫人在佛祖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 幼年时代的佛祖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 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 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出家出家前佛祖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 《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的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处长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 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 但是,佛祖却在29岁(另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 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 佛祖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 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 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出家后,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 佛祖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随他。 觉悟成佛佛祖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 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 然而他们的教义,在佛祖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 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 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 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佛,时年35岁。 传教初转佛法佛祖成佛后先渡猴子,大象,盗人,也就是后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佛祖证悟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 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 佛祖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会、五蕴、四禅和三明等教说,五人皈依了他,成为最初的佛弟子。 这次说教,佛教称为初转佛法。 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 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此后在他的故乡又说服了他的很多亲属如堂弟提婆达多、儿子罗睺罗皈依了佛教。 传教区域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订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 大致是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 赏弥(拘 弥)。 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等地区。 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 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为佛祖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 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他也曾居留说法。 传教方式佛祖的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 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 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 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 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3-07-12 12:07:2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