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 内容: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 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 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 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 众生种种差别呀! 种种病呀! 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智! 能照众生种种的殊相,是不同之相。 迷呀、悟呀、凡呀、圣呀,都不同啊。 这些你都能知道,你能因病给药,你才叫达众生相,所以这个经文有很深的含义。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所以首先是自己通诸法性,然后才能够达众生相。 所以这个都是我们要发大愿的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下面是供养诸佛,开导群生。 上面是 照真达俗 ,底下功夫呢,就是上供下度。 我们修行就是上供诸佛,下度众生。 这两句话就是上供下度。 供养,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供养常住等等的。 第二是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是法供养,一切供养法供养最。 拿身体、头、脑、髓供养,不如以法来供养。 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最为殊胜。 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去利益众生去。 说佛没有一点点心说你们要恭敬我,你们要为我怎么怎么样。 所以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所以我们要明白佛的心呀! 你说我如佛的心,你作的事不合佛的心,你作的事就没有什么功德了。 这个可以分三种。 这是两种,分三种。 一是利供养,利供养有香花、饮食;二是敬供养,恭敬赞叹顶礼;三是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 《甄解》说: 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之云。 说普贤云海供,一切的供养广大无边,如云一样,这供养云呐,来供养诸佛。 开导群生 ,怎么样化众生,我们刚才说供养之中最殊胜的供养是法供养。 法供养是利益众生啊! 上下是连着的,上供下知,上供下化,上供下度啊! 都是一样的,所以《维摩经》说: 虽知诸佛国及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 就度众生啊。 这是给众生真实之利呀! 除诸幻事,借诸幻相,虽然无所得,虽然知道无所得,我还是在十方国土去在众生前,教他净土法门,劝他向极乐世界。 这就是供养诸佛化导群生的含义。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他化现的身体极快,如天上打闪电一样,这个 神力难思,故称化现 。 这是唯识论的话啊! 说这个神力,妙用你想不到呀,故称为化现。 不是要生出来,要像人那就很麻烦了,要养多少月,才生出来。 一点点小孩,到很久能识字,能说话,都十几岁了,那就很慢。 他这一化现就化现出来,他化作种种的形像。 所以观世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甚至变成阿修罗等等。 这个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 菩萨能于一念之间,普至十方世界国土,这又是《华严》的境界了。 这个菩萨能够在一念之间里头,普照了十方的国土,上供下度,平等普照。 在这一切供养之中,他这里头没有优劣亲疏之分,那大平等供养。 这《会疏》的解释,这个日本的《会疏》解释说,电光为什么说是电光呢,有四个含意。 一疾速义,快,打闪快极了;第二个是破暗呀! 黑夜阴天了,一闪来亮一下,东西都看见了,过去就没有了。 三是不住义,这个闪电它不住;四是无分别,这个闪照什么东西一样的,说我只照树,不照花,只照草不照水,没有,普照,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没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 这个菩萨度众生,到一切十方国土去,他没有什么彼此的分别,也没有,有前有后有出有入,一念之间就普现。 所以如电的快,第一个是快的意思。 这个菩萨能照诸佛会,在这佛会中等等破众生的黑暗。 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这么一闪,大家一亮。 常常有修行好常有这种感觉吧。 在清净的时候,看佛法的时候,闻法的时候,心容易清净,星光一闪,如闪电破众生暗。 菩萨又能化生无量的化身,到无量的国土去,他也没有住处,闪电散在哪,在哪呆着,马上就没有了,如再碰到一个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 菩萨平等,也没有前后、彼此的心,来无住,也无分别,如电光照物。 用电来譬喻佛的化现,菩萨的化现。 从这个里头我们也说,说个一念之间能到十方国土,这个速度远远超过咱们世间的极限,世间极限是不能超过光速啊! 没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 但这个不知道是光速多少亿倍呀!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这两句也是相联系的。 这个你要是出了魔见的网啊,你才能不受缠缚。 裂就是开裂,裂破啊! 魔的含义呢? 《智度论》说: 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 这魔是干吗? 是夺到你的慧命,不是夺我们的寿命。 我们现在发了一个正的心,我们相信,我们护持自己的修行,这是护持我们的慧命,魔给破坏了,夺走了我的慧命。 慧命比生命重要不知道多少万倍。 魔就是夺你的慧命,坏你的道法功德善本,把你的道法功德善的根本给你破坏了,所以叫做魔。 魔见网,见呢? 就是思虑推求等等的就叫做见。 你见解怎么样,这个凡夫没有达到圣道,我心中所起的都是见,所谓情见呐,所起的不是情,就是见那。 从若广义的说,这一切思想方面都叫见。 狭义一点说呢,《止观》里头说: 决定解,名之为见。 说你这个见就是见解的意思了。 对于这个事,就这个看法,决定的这个叫作见。 所以我们常常说的这个见呢? 是后者这个意思。 你就是有一个固定的观点,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都是这样。 我戴一个颜色眼镜,戴了一个红眼镜,看什么都是红的,窗户也是红的,什么都是红的,这就是譬喻这个见。 所以我们常常有时断见,常见,这两种见。 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断见,这是错误的。 常见 唉呀,我寿尽生了天了,永远不死了,无漏升天,生了天呐有肉身成了金身,永远就不会坏了,耶稣啊! 将来审判世界,所有的人只有两种出路,一种坏人入地狱,老在地狱。 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这都是常见。 常,老是这样,都是错误的,这都属于见。 这魔见网,这种邪见它复杂的很,就像蜘蛛网一样,你碰到就出不来了,就称魔见网啊。 这个《华严经》说: 我慢溉灌,见网增长 。 说你虽然修行,我慢它就像水在那灌溉一样,让这个见的网在那长。 《智度论》说: 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 啊。 你入了邪见之网烦恼就要来破坏你的正的智慧,所以魔见是什么,就是邪见之网。 见网稠林,见像网子,像林子一样很难得出来。 这个《智度论》 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 你起心动念,你就堕到网里头了。 没有念,才能出得来。 所以裂魔见网很重要,不然的话起心动念,都是要堕入魔网的,所谓起心即错,动念即乖。 又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唯有净念相继无念而念,这才能出离。 解诸缠缚 ,我们现在用这个憬兴师的意思,他解释为什么呢? 八缠三缚不用别的解释了,用他一家就行了。 这八缠呢? 是无惭、无愧。 这个人不懂惭愧的,这个人不可救药,无惭、无愧、妒嫉、悭吝、恶作、睡眠、掉举、昏沉,这八样。 三缚是贪嗔痴啊! 这个《净影疏》曰: 亦可诸烦恼结,通名缠缚。 菩萨教人断离,名解。 憬兴呢? 就指出具体的,这个八缠三缚。 这个《净影》是说一切的烦恼都是缠缚,都要离开啊! 所以因为会中诸大士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 所以他就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别智。 所以这众生出这个魔网,解除这些缠缚。 所以这个就是跟前头相联系的。 ,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我们开始,中间停顿了一下,现在又能相续,都应该看成是佛力加被。 我们今天之外,今后还有两次,所以今年这个学期除今天之外一共有三次。 我们可以很从容的把第一卷的内容讨论完。 这部注解呢,也是这部经呢,是以前头的内容比较费解。 前头概要,就是十门分列啊! 讨论全经的体性,宗趣等等,那比较深入,所以是比较费解的。 我们把一个劈竹子杆啊! 头一节是难劈的,但是经过这一年,那我们以后的两次啊,可以把这个第一节劈开了,那么底下呢? 就迎刃而解,就比较顺了。 那么今天就接着上次的内容继续,大家一块参学。 那么这一章呢这一品呢? 是 德遵普贤品 ,这是第二品,这 德遵普贤 就是说,所有参加法会的,这一切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在家菩萨以贤护十六正士为代表。 出家菩萨以文殊、普贤、弥勒为首,这个无量无边的菩萨,就不可说有多少,这数目说是无量无边,而且德呢? 都同遵普贤大士之德。 所以这一品称为德遵普贤,而这一品里头,详细介绍了这参加法会的出家在家菩萨的殊胜的妙德啊! 这是《唯识论》知道这一些大菩萨都果位上已经成就,而仍然示现在因地的,这样的大士。 所以都是证明这一点,来说这普贤大士之德的具体的内容。 这个上次讲到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 入了这个法门叫空、无相、无愿的法门。 上一次讲已经提到,这个三乘啊。 虽然得到了三空门那,但是偏于空啊,这个三空门呢,就是指这个空,无相、无愿,三个皆空。 二乘虽然也能够见到这个三空门,但是他偏于空了。 这是菩萨的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所以首先呢,把这空、无相、无愿的内容先作一个介绍。 那么这个解释呢,我们所依据的这个《净影疏》,这书上写了,我就不再讲了。 我们底下讲龙树菩萨的著作。 那龙树菩萨在现世我们知道是八宗的祖师。 我们中国把佛教分为十宗,而八宗都奉龙树为祖师啊! 没有第二位呀。 那个经典里说龙树是过去妙如相如来。 所以我们对龙树大士的著作,他也是普被三根,深入浅出。 著作是浩如烟海呀! 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著作是《大智度论》。 那么根据《大智度论》的解释,解释这个空、无相、无愿。 他说 观诸法空,是名空 。 那么一切法皆空啊! 所以心经啊,就讲啊,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名,亦无无名尽,无智无得。 都是无啊! 空啊! 所以诸法是以空,都是空,本空了,这就叫作空。 什么叫作空,就是这个意思。 在空中,既然是空了,你还有什么相可取呀,一取不就是成了有了吗? 不可取相,那么在这个含义上,这个空字的意思转为什么? 是时空转的意思,也就是说空的含义就转化为无相。 空中本来无相可得,因为你看到无相可得的时候,不可取相,这个时候这个空的含义,就转为无相。 所以好些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很多事明显在那变化,而本体并没有变化。 既然无想不应有所作为呀,作是作为呀! 这是讲的无作,我们经里头说的是无愿,是空、无相、无愿。 而无愿就是无作,这个解释也是根据《大智度论》,所以我们这个大经解一百三十三面倒数第三行,就说了。 《大智度论》说: 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 这两个名词是一件事情,也没有什么,有一个要追求的,有一个什么,什么发了一个什么什么志愿。 既然这个都没有了,你就不也造这个生死业,也就不会造了。 你不求这个吗? 不求世间的功名、富贵种种的,那么就不造生死之业了。 所以叫作无作,所以无愿就是无作。 底下我们这《大智度化》讲无作呢,无作就是讲的无愿,一个事实两个名词,既然空的含义转为无相,无相之中,还应该有什么作吗? 相都不可得了,你还作为什么啊! 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了,你无作就不做三界的生因呀。 欲界、色界、无色界。 这个时候这个含义就从无相转为无作。 这个就把这个名词解释了,空、无相、无愿他们的内容。 那么怎么说这个菩萨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在修持上说是三件事,到底是三是一,到底如何呀? 到底从何下手啊? 《大智度论》底下讲的很清楚。 打个譬喻,譬如一个城,城呢,有三个门,三个门呢,虽然城有三个门。 咱们要进北京城,假定有三个门,那你一个人,你不可能一下子要从三个门一块进来,对不对,是不是,你要进安定门,就进安定门,要进西直门,就进西直门,你不可能还有东直门。 你一个人一块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一块进来。 这是个譬喻,进就从一个门就进来了。 进的门,城是什么呢? 城就是譬喻是涅槃,所以一切修行,我们要知道,我们是个选佛场啊,我们都要成佛呀,要证涅槃呐。 不是说当个方丈做大法师啊! 成个了不起的佛学家。 我们为让你信,要入这个城是涅槃,涅槃是三德都齐彰啊。 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得到解脱,证了般若,恢复了法身了。 要进入这个城啊。 那么这个城呢,有三个门,所谓空、无相、无愿。 底下这个《大智度论》这个说法,我们也边看边解释呀! 一个人进了空门,他真知道一切皆空了,从这个空门进来,进来心中也不得是空。 不得是空是什么意思呢? 《大经解》加了一句话,我们就好理解了,他也没有停持在空相上,有一个空,就是一个空相,就在这个空相上待住了。 这个时候,这个门就堵住了。 这一点很细,这一点很细,修行人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能够入门,就是刚一进门就堵住了。 这个非常可惜,在这堵住了。 它就抓住一切皆空,本来无一物,就是这空空荡荡,这就是堕在空相之中了。 堕在空相之中,这个门就堵,通途变塞,这个门就不称为门了,就成了关了,就把你关在这里了。 那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如果他从空门进来底下就没事了,那就解决问题了。 你就是一切皆不可得,通达无碍,通达就很活泼泼的,不是一个死的空呀! 进来了,你抓住这空相,就堵住了,如果你这个时候去掉空相啊! 去掉空相这是什么? 这就是无相门了。 不但是一切可见之相都除了,连这个空相你都除了,那就一切相,你都真除了。 真除了嘛,你就无相了。 那你就从无相门进来了,从这个门可以进来。 可是呢,着于无相的这个样,底下这句话, 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 。 若于无相,无相本来是无相,你这一执着,它就成为一个相,这个相就名为无相之相。 所以一切都不可执着,一执着很好的一句话,就成了一句合头成了五劫系驴。 一句合头,你听了的话,你就死一句,你把它执着住了。 那么这个里头,就执为定法,那么这一句话你说,就成了一个系驴的橛。 驴是要乱跑的,拴一个橛在那把驴捆在那,而这个橛是一万劫都在那存在的。 所以这事你可作到进来之后,你不能你再执着一个无相之相又堵住了。 你心执着就生出戏论来了,唯戏论者就成错误的见解,就成为戏论了。 那么这个时候你把无相之相,也除掉了,那就入了无作门了。 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 有三个门,你可随一而入啊,这就是说无空、无相、无愿法门,从哪一个门都可以入,这就超过二乘了。 所以刚才头一句是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 对于声闻、辟支佛是远超。 远超表现在什么地方了? 二乘对于三空门是成于空,他没有真进来啊。 但是菩萨就入了这个法门,这是远超之处啊。 底下又有两句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我们首先解释方便两字的含义。 方,浅说是方法,便是便用便利。 很通俗的说法,我们要有便利的方法,你要度众生,你告诉他一句话啊,他都是做不到的,你怎么度啊! 你给他一个便利的方法,是有方法,而且很便利。 他能作的到,你才能度众生呀! 这方便很重要呀。 善立方便,有一些我们不多讲了,挑着讲啦,这里引证很多,大家自己看,底下我们看《法华义疏》: 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这和前边说的又引深一步了。 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们常连在一块说方便善巧,连在一块说这人很善巧啊,很善于说法啊! 很巧妙的救度众生呀,就称为善巧,就是善巧。 善巧 是什么呢? 就是智慧之用,从智慧之体,它要显出作用,所以因此就成为善巧嘛。 这里就把方便补充了一遍了。 《大集经》说: 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能够调化众生,让众生全都趋向于无上正等正觉,这才是方便呀! 所以就是说,所以知道空无相是大智,而随宜施设名方便,我们能够随宜的办法,建立我的这个法门,来救度,这才叫方便。 方便也有两种,这个是根据《会疏》说的话。 《会疏》他是这样讲,《会疏》一方面根据《涅槃经》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所以我们称慧母、智母,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智度就是般若。 智慧是菩萨之母,菩萨都从智慧出生,方便就是父亲呀! 所以都说是譬喻,所以智慧方便很重要。 知道一切空无相,这是大的智慧,我们随宜来施设,建立法门来随宜说法,救度。 这就方便了,这方便很重要,是众生的父。 方便有两种,这是《会疏》的话。 一个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 自己本身,深入了解,解答了,开解了空。 对于空这不是浅的解是很深的解,不取于相,不取这个空相,也不是受证,这是进一步的境界了。 是不是,这个证字,所以取证不取证,有很多渐法在途中他就取证,那么他就慢了。 他在这就耽搁下来了。 对于一切都不取证,直接到了三藐三菩提,而且是很快速的。 打个譬喻,从电梯,一下子中间各各地方都不下来一直到屋顶,他要到摩天楼,那就是直驱,直上正等正觉。 因为你第三下电梯转一圈,第五下电梯又转一圈,这就等于取证,只是打个譬喻,大家都懂得了。 你中途你要取证,这么一看吧,第三层楼是怎么回事,就明白了,是不是,这个方,一个是解真空而不取相受证,而直驱最高的屋顶呀,这是一个方面。 二他自己以实相之理深微、深妙呀,这众生的水平,没有人能够相信,能够接受呀,确实是如此呀,所以佛说《华严》之后,就想般涅槃。 大家不能信受,连罗汉都如聋如盲,所以就接受大家从小乘说起,说法四十九年,大伙最后得了《法华》,这些人跟了佛四十九年学了很多法,这个已经提高再提高了,等说到《法华》时候,还有五千人离席呀。 不是五个十个,是五千了。 一个道场,五千人哗啦一下走了,这是什么场面。 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闻到圆教的法,我们不惊不怖,没有惊怖,也不抵触,还能相信接受,你应知《金刚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这是很殊胜的事情。 所以今天咱们就在这研究是圆教的经典,是殊胜的事情,那么 莫能信受 怎么办呢? 要需要方便来诱引、诱导。 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间菩萨,观世音菩萨的诱导是有求必应呀。 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金得金,求长寿得长寿。 都是些个人打算,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那两句话就说明白了,皆与欲钩牵,后令入正道。 钩令悟正道。 众生需要这些,满足他们这些,这是欲,以此为钩为牵引,为方便,而且其中之目的希望大家入正道,这是诱引的最好例子,这一些方便,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方便,再有鱼篮观音,大家都看见嘛。 画观音画一个极美的少女拿个篮子,篮子里有一条活鱼,称为渔篮观音,那么观音不拿杨柳,不拿水瓶。 甘露瓶、杨柳枝,这是常见的,而篮子里有条活鱼,这显然就是去拿去做菜呀,或者出卖,是打上来的,是钓上来的,这渔篮观音,观音化现的,打渔的地方这些人不懂得信念佛教,就知道捕鱼卖鱼、吃鱼,就这样的过生活。 忽然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生活,篮子里有鱼而不止一条,画就画一条,这是变成女人,但是有人向求婚,这人功夫很薄,不知道什么什么,没有很深的文化。 她说你们这里这么多人我嫁给你们谁呀,这有上千人,我拿这个你们去念,这个明天你们谁能背下来,这《心经》。 噢,这些人没有黑天白天,专门背,还有好多人背不下来。 到底念了,还没背下来,能背的就行了,还是人太多。 给你们普门品,晚上就念,三天谁能背下来,三天后七个人能背。 七个人能背,七个人还不行,给你们《法华经》吧,你们背去。 三天几天之后谁能背下来,我就。 那只有一个人能背,那人姓马,所以这观音成为马郎妇,夫妻的妇,夫妇的妇,马郎妇就这个典故。 姓马,这个人姓马,他能背下来,结婚,洞房花烛,正在刚刚喜宴之中,新娘突然就死了,很恼丧当时就埋了。 埋了过了几天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啊,现在还不明白,那是观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应当有难,观世音菩萨教你们来读经呀。 所以观世音菩萨,以菩萨的威力,怎么能消灾呀,还是靠大家多念经呀。 这里我们现在很需要,现在咱们闹荒,我们这个不是灾吗? 大家都又回来了,要消灾呀多念佛。 从这个故事里知道这个道理。 这里叫你们念,你们这些人,他动机都是胡念,为了跟一个美貌的女人结婚,这完全是世间的情意之计,从这一心来念就能消一方之灾呀。 我们要发大乘无上的正等正觉菩提之心,以这个心来念颂,来回向,力量是非常大呀,所以我们消灾,救劫,普益饶益有情,要依靠念,这就是方便诱引。 大家就说你这个和尚这么说你有什么根据。 他说你们开棺材看,打开棺材是空棺。 所以流传渔篮观音马郎妇。 所以解到方便用语,就想到这些个具体的事,当前我们还需要,不但自己念而且还劝导其他四众弟子,都要多多发心念诵。 为什么这么念? 先是诱引,最后都要入正道呀,都要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要入涅槃之城呀,但是他逐步的开悟了,一上来人们不懂这个,一般人呀,所以其德广大,这个德,这个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使他本来不能够信受的人,他能信受了。 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可以得到救度啦,这是悲心到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 可以这么说他没有大悲,他不肯这样用心,他没有大智,他想不出这个办法,这方便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不二乘所能为,不二乘所能为。 这个 不 字是日本人的古汉语,所以有的时候有点别扭,但是还是不错,比中国人还是强呀,一般人呀, 不 是 非 ,这不字是非字,不是二乘所能办得到的,故言善立。 这个善立解善立方便,这是《会疏》的解。 方便有两种解,一个是不取证,一个是莫能入正道,不能解,但是众生,莫能信受而能以种种的诱引让他渐渐悟,而得度。 这样成为善立方便,善巧建立了,方便的办法。 这个显示三乘的办法我们都很熟了,就是罗汉、辟支佛、菩萨运载唯一嘛。 《法化》嘛,以羊车、鹿车、牛车,这三种车做譬喻小乘、中乘、大乘。 又说方便了。 ,法华譬喻品》说,如来有无量的智慧,没有畏惧,有诸法的保障,能够给一切众生一佛乘的法。 将来都成佛的法,但是不尽能受。 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接受。 说到《法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 培养教育,还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尽受。 舍利佛,叫舍利佛: 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呀。 因为这样不能信受,所以诸佛用方便之力,以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呀、辟支佛呀、菩萨。 慢慢渐修最后成佛呀。 所以这个就是善立方便,显示三乘,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也是显示三乘,一切诸佛都是如此,一些大菩萨也是如此,方便诱引救度众生。 以前这都是八相成道中的第七相,转法轮,都转法轮。 怎么转呢? 就是这么转。 自己要自觉,自觉之中要觉他,觉他自己就善立方便啦,而显示三乘来救度其他,渐渐地都入佛乘。 三个车都出来之后,佛就把这个方便诱引嘛。 好比他儿子在火宅之中贪玩不肯出来,佛就告诉他,快出来呀,我这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吧。 这样孩子们都统统跑出来了,跑出来离开火宅父亲很高兴,不至于在火宅中烧死。 给他们是什么呢? 给他们是大白牛车,出他们所想像的,人人大白牛车都成佛。 这也显出善立方便的,显示三乘的含义,所以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有这样德得来参加这个会,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 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呀!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紧接着呀,显示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呀,对中根下根的人,示现灭度,示现灭度,第八般涅般相。 这两句话就把第八相,八相道。 第八相就点出来了,现灭度,灭度是涅槃两字的旧译。 原来我们就翻译了灭度,后来唐朝再译呢,译为圆寂,所以大家常常说某某和尚圆寂了。 实际这个名字非常高。 圆寂者就是涅槃啦。 现在把这两个名词,灭度和圆寂作个解释,灭度者,灭字就是灭生死的因果,度呢,是度生死的瀑流。 所以灭度两字,生死的因果都没有,也没有因也没有果,那就出来了。 这样的话度过生死的激流,这种的生死中,生死中流,死是生死,中流是个瀑流,是个烦恼。 那边是涅槃,这渡过烦恼的瀑流。 登上彼岸,这是灭度的含意。 《涅槃经》说: 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 渡中流就是烦恼,你灭了烦恼,你到了涅槃嘛。 离开了一切有,三界之有都离开了。 一切有都离开了,你就涅槃嘛。 圆寂怎么讲呀? 《贤首心经略疏》上说了,涅槃,(咱们翻译,这是新译,古译就是灭度),德无不备称圆。 德没有一样不具备的,叫作圆呀。 圆寂两字都很高就在这儿了,没有一样德他不具备。 障无不尽,一切障碍没有一样不除尽了的,叫作寂。 这是一种解释。 《甄解》呢,是日本人著作, 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 。 义充满了法界,德有恒沙的具备叫圆。 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妙绝相累 ,本体穷尽了真性,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障碍的地方,这称做真性。 妙绝相累 很妙,绝了一切相的连累。 累赘,一切相不能成为我的累赘了,它不能给我添麻烦了,没有一切相所累叫作寂。 所以就是说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 为什么说中下而现灭度呢? 这个在《法华寿量品》中应当说了 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 。 若佛久住于世,薄德的人他就不去种善根,他总是还来的及,不忙不忙。 贫穷下贱他贪着五欲,奔吃奔穿,有一点钱他就买彩电,买电冰箱,就是忙这些事。 他入于臆想见网中,他整个在那想这些事,在妄想,在这个网之中不得出来。 就像鱼进了网中一样,愁死了,出不来,这种人看见如来常住不灭,他就更起骄姿,原来的坏习惯就任性多了,对于佛法就厌怠。 我知道在忙什么,我哪有那时间啊! 老在不忙不忙,就厌倦就怠啊! 不能生难遭之想。 他不能想难遭难遇,恭敬之心,在这短短的时期,明真老法师,已不在了,所以他这是实际的难遭啊! 要老住世的话,那大家就不起难遭难遇之想。 现在再找这两个人就找不着了。 那是难遭难遇,因为不起恭敬心呀。 是吧,因为出这个毛病,是故如来,虽然不是佛实际的灭度,而说灭度啊!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现灭度,是示现灭度,对于上根他没有示现灭度,对于中下是一种方便,让你知道佛不在了,你知道难遇难遭,你这个抓紧时间呀。 人命在呼吸间啊! 真是在呼吸间呀,不知道今天出门,晚上回家不回家,这是不知道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深信无常之心呀,难遭之想啊。 所以佛作这个示现是为了过度中下根机的。 若是上根吧,佛本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本不离开生灭,佛是自性本无生灭。 这是六祖的话。 那什么叫涅槃啊。 再有智者大师,读《法华》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山说法,那样一个大的法会,还在那照常进行。 俨然,清清楚楚在那,没有散会,此刻何有灭度。 曾经有一般的人问我,能不能找出一个最准确的佛教史,讲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因缘。 我说不行,怎么叫准确? 当时的人各各看释迦牟尼佛是不一样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 那有的看释迦牟尼佛是无量庄严,无量相好,报身境界,那是菩萨的境界。 那阿罗汉声闻看见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身佛的境界。 看见佛都是丈六之身,金色光明,显异不同,这就是等流身。 还有人就只能看见就是一位普通的和尚,黄面比丘。 还有人看见就只一块黑碳。 还有看见是条象的腿,哪还有信呀,所以我们太易用常情,太限于常识。 所以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所见的不同。 这个法会到底多长,那智者大师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啊。 你说这个考记怎么写呀! 智者大师看还没散会呢。 所以我们这个不可以引用日本那此学者的大话,又是考记,这些常识,世间这些书的记载作为证据来考证。 因此根本也不能信啊。 这个就太执著了。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现在的奇异功能,大家就惊奇的不得了。 这个一念之间遍游一切佛土,这个就是与会的一切菩萨之众都是这样的神通妙用。 底下我们讲这一段, 三摩地 我们过去已经讲过了,主要是翻为正定、正受。 《智度论》说: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 不是别的心,现在外道有许多修习,他们是一种邪禅,有时入的是邪定。 他们这个,我们不管,他们也叫三昧。 而这个善心,善心专住在一处,而不动叫作三昧。 《智度论》说: 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 这就是入了禅定,所以呀叫作三昧。 很想浅地说三昧,就是纯熟。 又说诸行和合皆名三昧,一切的行都能和合都能相应;和合就是相应,你所修之法,你所证之定,得到相应,都叫作三昧。 一切禅定要说了,能摄心呀,你心摄于你所入之禅,而不动这都叫三摩地,都叫三昧。 底下我们不多说了。 这上边是三昧,陀罗尼呢,就是总持。 以前我们讲过一点,底下我们再补充一点。 《智度论》说龙树菩萨的话,陀罗尼是什么呢? 秦言,就是中国管中国叫做秦。 我们把他叫做能持能遮,所以陀罗尼的含义。 陀罗尼不只指咒,咒也在陀罗尼里头,陀罗尼意思比较广。 《大悲心陀罗尼》就是《大悲咒》,陀罗尼有一个译音是咒,但是不能说咒就是陀罗尼。 其余还有是陀罗尼的色相,就是能持能遮,能持就是它能持住。 持住就是拿住抓住,保持住种种的善法,能让他不散不失。 善法要保持住、维护住。 如整个碗你端着茶,这杯茶要保持住,它要裂了口,那茶就漏出去。 所以陀罗尼一个意思就是能持。 发布时间:2023-07-13 09:21:2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