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看往昔因缘: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原是救度我们娑婆五浊众生的铁三角 内容: 【智者从譬喻得解】 先看这个譬喻:一对父母,有一幼子堕落到井底。 父亲进入井底,把幼子救起来送到岸上。 这时在岸上焦急等待的母亲,赶忙抱过来嘘寒问暖、喂养抚育。 另外一些亲属朋友呢,就从旁协助这位母亲照顾、守护幼子,防止再次掉落井中! 释迦牟尼佛就是譬喻中的慈父! 阿弥陀佛就是譬喻中的慈母! 观音势至就是譬喻中的朋友!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赞叹观世音菩萨:「善哉! 善哉! 诚如所言,往生因缘,一一如斯。 汝等当知,如今日者,我及阿弥陀一化始终也。 譬如父母,有一子,幼稚堕井底,其父入井底,救其子置岸上,其母在岸,抱取养育,诸亲属助母养志,结朋友仪,不还本井秽中。 我如慈父,五浊众生如堕井底,阿弥陀如悲母在岸上,如净土;观世音等如朋友;得不退,如不还。 当知入娑婆五浊秽中,教化六道愚痴众生,今生净土,弥陀引不舍,观世音大势至守护,令不退还,皆依往昔誓愿因缘也。」 尔时阿弥陀如来无数百千圣众,现空中,说偈言:善哉释迦文在浊利众生闻名见身者决定成佛道往昔因缘故今来现空中欲生我国者必来迎西方尔时释迦牟尼佛赞阿弥陀,说偈曰:善哉两足尊能利娑婆界证明真实法慈悲施一切若有重业障无生净土因乘弥陀愿力必生安乐国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闻弥陀名猛火为清凉若念弥陀佛即灭无量罪现受无比乐后必生净土尔时观世音从座而起,说偈言:二尊如日出能破生死闇显示往因缘经劫不败亡我念无量劫在于绝岛侧发心时因绿常在补陀落昔在生死时二尊为父母今在净秽土互助化世间尔时大势至说偈言:我从初发心随二尊不离今闻昔因缘能知缘不已我动一足时三恶离苦恼若生净土时授手迎西方尔时总持自在王亦复偈说言:我昔为朋友今日能知之当来得闻者决定生净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总持自在菩萨的往昔因缘:】很久很久以前,南阎天竺有一国名“摩涅婆吒”,国中有一梵士叫“长那”家庭富饶,妻子叫“摩那斯罗”,虽然财宝丰足但膝下无儿女。 后祈祷求子成功,生下长子,三岁时生下次子。 夫妻得到两个儿子,欣喜若狂,就找人来看相,相士看后忧虑,很久才说“两儿虽然相貌端正,但会早死”,故为两小孩分别起名,兄长叫“早离”、弟弟叫“速离”。 虽然如此,夫妻还是极力抚育两儿,到早离7岁时,母亲摩那斯罗重病将死,两儿悲伤难过,母亲说“生死败坏,不可免脱,占相所言,有实唯然。 。。 。。 。。 世间法尔,生者必灭,譬如驶流,必不久住。 ”并告诫两子“明操至道,无过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时,欲报四恩,宜须发心。 ” 母亲死后,父亲一人无力抚养,为共同养育幼儿,后取后妻名“毗罗”(心情贞良)。 当时世间饥荒,财宝谷麦都没了,生活没有着落。 父亲“长那”就跟妻子说,自己要到“檀罗山”采集一种叫做“妙果”的食物,妻子接受并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2个儿子。 可是长那去了14天,都还没有回家。 妻子就想丈夫如果常住檀罗山不回来,我怎么养育2个儿子,如果采来食物,都给了2个儿子,我能分到什么呢。 就想方法送走两个儿子。 就告诉两个儿子,在一个海岸边,有一个岛屿叫“绝岛”,上面有很多水果食物等。 即找一船,乘船带着2儿到绝岛,其母让2儿先下船谎说自己后下船,其实秘密的乘船自己先走了。 2儿下船后四处游玩,后来回到下船的地方发现船不见了,母亲也不见了。 二子昼夜悲哭,这时想起生母的遗言,发起无上菩提心,并发愿“愿我随母生处,不离父生处”,“我须发无上道心,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先度他人,然后成佛。 若为无父母者,现父母像;若为无师长者,现师长身;若为贫贱者,现富贵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四众八部、一切随类,无不现之。 愿我常在此岛,于十方国,能施安乐。 变作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 愿我随母生处,不离父生处。 如是发一百愿” 父亲从檀那罗山采集食物回家,发现2儿不在,妻子告知儿子是外出乞讨食物去了。 父亲就问一个“朋友”,朋友说,你出发后过了14天,后母就送你2个儿子去绝岛了,铁定饿死了。 父亲找到小船到达绝岛,只发现白骨一堆,衣服散在海边。 当即痛哭发愿:『愿我度脱诸恶众生,速成佛道。 或变大地,或水火风,或变草木藂林,为众生作依止,或变五谷,增益佗身;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贵贱种形色,无刹不现身。』如是发五百愿。 又愿我常住娑婆世界,说法教化。 如此时间,不食命终。 此愿感动“阎浮提大动,诸天来会,禽兽悲呜不安,空中散花,供养白骨”。 ——————当时的父亲“长那”,即今释迦牟尼如来。 当时的母亲“母摩那斯罗”,即今阿弥陀佛。 兄长“早离”,即今观世音菩萨。 弟弟“速离”,即今大势至菩萨。 那个父亲长那的“朋友”,即今总持自在菩萨。 檀那罗山,即今天的“灵山”。 绝岛,即今天的“补陀落山”。 (劫坏之时,器界虽坏,劫成时,先相还现。 彼山北面有掘,若金刚,有大石,号宝业。 我常在彼石上,说大悲行解脱门,成就众生。)往昔早离发愿处(补陀落山)的山顶,“有七宝殿堂庄严奇妙,我常在宝宫殿,示教利喜”“昔呼父母处也。 我依彼思往生净土,得不退位。 思昔舍身,故常在彼山。 异类禽兽,昔我所化现,草木向舍身所,而低其叶。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失译人 今附西晋录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比丘众及诸大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恭敬围绕,而为说大菩萨本生因缘。 尔时佛前有大光明,遍照南阎浮提,渐及佗方国土。 而光明中说偈言曰:成就大悲解脱门常在娑婆补陀山昼夜六变观世间本愿因缘利一切是时众会见此光明,闻说偈言,生未曾有想,莫不疑怪,次第问因缘无答者。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总持自在,从座而起,便白佛言:「世尊! 有何因缘,现此光明? 谁人所放? 我等大众,见斯光明,闻说偈颂,未知因缘,愿为我等,当说其因缘。」佛告总持自在菩萨:「善哉! 善哉! 汝等谛听。 从此西方,过二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其国有佛,号阿弥陀。 三乘圣众充满,其中有一生补处大士,名观世音自在,久植善根,成就大悲行愿,今来此土,为欲显示往生净土本末因缘,现此光明,普照世界,不久自来,汝等当问偈颂因缘。」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百千大菩萨众,俱共来诣鹫山顶。 头面礼佛,赞叹供养已,退坐一面。 时总持自在菩萨,承佛威力,往观世音所,共相慰问。 自(编者注:「自」疑为「白」)观世音言:「善男子! 所放光明,演说微妙伽陀,未识本末因缘,其意云何?」时观世音告总持自在言:「乃往过去,不可说阿僧祗劫前,当于南阎天竺,有一国,名摩涅婆吒。 其国有一梵士,名曰长那,居家丰饶,有妻□名摩那斯罗,未有子息。 夫妇常叹恨,我等财产虽丰足,亦无余念,未有子息,是为遗恨。 祈祷天神,殷重求子。 其妻未久之间,有身月满,生男子,端正无比。 至有三岁,复生男子。 梵士得二子,欢喜踊跃,招占相使见二子。 相者见而不悦,良久告言:『此儿虽端正,别离父母不久。』兄号早离,弟名速离。 虽闻其言,夫妻相共爱养无厌。 早离年至七岁,速离年至五岁,时母摩那斯罗,四大乖违,重病卒起,形色衰损,辛苦病恼,不得安卧,水食绝将,入死门时,二子有(编者注:「有」疑为「在」)母左右,瞻仰面目,忧悲啼哭。 长(编者注:「长」疑为「其」)母闻子悲声,血泪交加,从病床而起,以左右手,摩二子头言:『生死败坏,不可免脱,占相所言,有实唯然。 所恨汝等未及盛年,舍而别离,我有何罪报,汝等何无幸!』尔时早离在枕侧,闷绝而卧,良久苏起,呼天唱言:『我等如今者幼稚无识,非生母者,谁示明操道! 天地空旷,神心无据,一何舍告别离!』悲母则诱谕言:『世间法尔,生者必灭,譬如驶流,必不久住。 今听悲声,深生病惜。』又速离以幼稚心,舒于二手,繁细颈,高声啼哭。 是时摩那斯罗语二子言:『明操至道,无过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时,欲报四恩,宜须发心。 如只今者,汝莫渧哭,我虽死亡,共父住。』即呼长那,而语遗言:『我今与汝,如车轮,如鸟翼,而有二子。 我死汝生,汝爱养不异我生时。 曾从佗缘,莫心改变。』梵士闻妇遗言,闷绝僻地。 苏起唱言:『车无一轮,不进寸步;鸟无一翼,不飞尺空。 汝入死门,我与谁人,养育二子。 夫妇别离,恩爱至悲,我不乐世间,将舍命入死门。』时妇复言:『二子者,汝与我共生,愿止别离,养二子。』言讫闭眼,父及二子取其遗言,葬死尸还家。 兄在右膝上,恋慕母;弟在左膝上,求食而悲。 梵士忧怀中,而作是念:我无力,求佗女为妇,养育稚子。 爰有梵士,名毗罗,有一女,心情贞良。 即取彼女,收为妇。 时举世饥苦,财谷渐尽,库藏空无,生活无凭。 长那即语妻言:『我闻从是北往七日,有山名檀罗山,有甘果名镇头,将行彼山取妙果,养汝及二子。 汝我还来间,将可养育。』妻受其语,养育二子,如生母。 夫差彼山独往,去后二七日,更不还来。 时妻生异念,作是思惟:长那若住彼山不来者,我如何养育二子? 若采果虽来,彼爱念二子,我有何等分? 今以方便,除遣二子。 思惟已语海师,定出时已。 更告二子:『我汝等养无力,汝父既未还,从此南方,近有岛,海岸孤绝,岸有甘果,滨有美草,我与汝等,共往绝岛。』即诣船师所,二子俱乘船渡海,到绝岛岸,语二子:『汝等二人先下,戏滨抃沙,我在船中,料理余粮,次下欲求草果。』二子即下,东西驰走游戏,不知余事。 后母密乘本船,还古乡。 二子还到本(编者注:「本」疑为「水」)滨,见之无船,及母不知去所。 海侧走疲,举声呼母,更无答者。 二子昼夜悲哭,兄早离作如是言:『悲母告别离,一去更不来。 慈父往檀那罗山,更不还来。 后母者置绝岛,密还去,如何存身命耶?』时忆念生母遗言,我须发无上道心,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先度他人,然后成佛。 若为无父母者,现父母像;若为无师长者,现师长身;若为贪(编者注:「贪」疑为「贫」)贱者,现富贵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四众八部、一切随类,无不现之。 愿我常在此岛,于十方国,能施安乐。 变作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 愿我随母生处,不离父生处。 如是发一百愿,寿终。 父长那从檀那罗山,采镇头果,还来本宅。 先问其二子,后母即答言:『汝子只今乞求饮食游出。』其父有朋友,往其所,问子在所,彼答言:『汝出后,过二七日,后母送置南海绝岛,饿死定不疑。』尔时长那,呜呼甚自责,我在檀那罗山,取甘果来者,为养二子,而有何罪,忽遇二别离悲! 先别离难忍,今亦值生别离不堪任。 即求觅小船,到绝岛滨,四方奔求,唯是白骨一处聚集,衣服散在海滨。 知是我子死骨,怀衣骨,啼哭发愿:『愿我度脱诸恶众生,速成佛道。 或变大地,或水火风,或变草木藂林,为众生作依止,或变五谷,增益佗身;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贵贱种形色,无刹不现身。』如是发五百愿。 又愿我常住娑婆世界,说法教化。 如此时间,不食命终。 阎浮提大动,诸天来会,禽兽悲呜不安,空中散化(编者注:「化」疑为「花」),供养白骨。 尔时梵士长那者,今释迦牟尼如来是也。 母摩那斯罗者,西方阿弥陀如来是也。 兄早离者,我身是也。 弟速离者,大势至菩萨是也。 朋友者,总持自在菩萨是也。 昔檀那罗山者,今灵山是也。 昔绝岛者,今补陀落山是也。 劫坏之时,器界虽坏,劫成时,先相还现。 彼山北面有掘,若金刚,有大石,号宝业。 我常在彼石上,说大悲行解脱门,成就众生。 昔为早离时,发愿,处山顶,有七宝殿堂庄严奇妙,我常在宝宫殿,示教利喜,昔呼父母处也。 我依彼思往生净土,得不退位。 思昔舍身,故常在彼山。 异类禽兽,昔我所化现,草木向舍身所,而低其叶。 当知光明中偈颂,亦如是始末因缘。」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赞叹观世音菩萨:「善哉! 善哉! 诚如所言,往生因缘,一一如斯。 汝等当知,如今日者,我及阿弥陀一化始终也。 譬如父母,有一子,劫(编者注:「劫」疑为「幼」)稚堕井底,其父入井底,救其子置岸上,其母在岸,抱取养育,诸亲属助母养志,结朋友仪,不还本井秽中。 我如慈父,五浊众生如随(编者注:「随」疑为「堕」)井底,阿弥陀如悲母在岸上,如净土;观世音等如朋友;得不退,如不还。 当知入娑婆五浊秽中,教化六道愚痴众生,今生净土,弥陀引不舍,观世音大势至守护,令不退还,皆依往昔誓愿因缘也。」尔时阿弥陀如来无数百千圣众,现空中,说偈言:善哉释迦文在浊利众生闻名见身者决定成佛道往昔因缘故今来现空中欲生我因者必来迎西方(编者注:「欲生我因者」疑为「欲生我国者」)尔时释迦牟尼佛赞阿弥陀,说偈曰:善哉两足尊能利娑婆界证明真实法慈悲施一切若有重业障无生净土因乘弥陀愿力必生安乐国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闻弥陀名猛火为清凉若念弥陀佛即灭无量罪现受无比乐后必生净土尔时观世音从座而起,说偈言:二尊如日出能破生死闇显示往因缘经劫不败亡我念无量劫在于绝岛侧发心时因绿常在补陀落昔在生死时二尊为父母今在净秽土互助化世间尔时大势至说偈言:我从初发心随二尊不离今闻昔因缘能知缘不已我动一足时三恶离苦恼若生净土时授手迎西方尔时总持自在王亦复偈说言:我昔为朋友今日能知之当来得闻者决定生净土尔时阿弥陀佛忽念(编者注:「念」疑为「然」)不现。 大众欢喜,作礼而去。 发布时间:2023-07-13 09:33:2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