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1) 内容: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1) 无量寿经讲座21(第二品) 能遮者,不好的东西,这个人要想动恶念,想去做坏事。 陀罗尼总持的力量能够使得你不去做,得到陀罗尼的好就在这里。 你的这个功德,这个善能让你相继续保持不失,你要想作坏事,他防止你不去做。 这就把陀罗尼的含义解释啦。 就是能持,能遮之义。 三昧,说是三昧,三摩地。 三昧是定,定的力量发生了智慧,就叫陀罗尼,所以这个比定多了智慧。 《智度论》讲,三昧修行入了定,他修行这样久了以后,就能成陀罗尼。 陀罗尼是得三昧以后的事,这些的三昧跟诸法实相的智慧,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这个 共 字在这里是个动词啦。 三昧与诸法实相的智慧相共,就能够生陀罗尼,所以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殊胜陀罗尼。 这是龙树菩萨的话。 还有这陀罗尼殊胜之处,这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也不可以。 什么叫相应法呢? 就是你必须是心的专法,你三昧才出现。 比如说你这个人要入定,你这个摄心入了你这个定,某一个禅定,定中这些清净甚至种种神通才能出现。 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有个师傅,能自得,得了五种神通。 他能飞行,他就受供。 国王不在,让国王女儿公主给他上供。 公主给他接引。 公主给他顶礼时候摸他的脚,给他顶礼,他的凡心一动,一动他的飞行神通就没有啦。 他这就是不相应,就不行了啦,三昧一动凡心,飞不起来了。 就跟公主说,今天我不飞了,我去找个地方转个弯,他撤谎。 这个陀罗尼就不是这样啦。 陀罗尼就是你的心这时候生气,骂人,那也不丢。 他心里不清净,心在烦恼,可是陀罗尼中所有功德,你不丢,所以你一证到陀罗尼,这事就好办啦。 还有三昧,他说你今生得到,来生就没有啦。 所以你不往生,不得了。 云门是禅宗武功的祖师,三次当了国王,第四次就没有神通啦。 不能老保持,往生法门是殊胜,这慢慢来得体会。 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你今生一得,不管多少生,你永得也。 所以陀罗尼,得了陀罗尼两个特点。 今生你虽然不清净,你动了凡心你或者在烦恼中,你这个陀罗尼的功德不失。 三昧就显现不出来啦。 今生你有来生就失掉三昧,但是陀罗尼多少生也不失。 所以来会的这些人都得了无生无灭的种种三摩地,又得了一切陀罗尼,很了不起。 这十六个在家居士为代表的在家人,优婆塞众,优婆夷,比丘比丘尼,现这种身,一些大菩萨都是这样的。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他就不需要,我怎么样悟了禅定之后才入三昧。 不用这样,随时都能悟入华严三昧。 看《首楞严经》,这个大定没有出入,随时都在大定之中,这是入了华严三昧。 我们就来说华严三昧。 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 佛华严三昧 ,三昧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 一切法界称之为一真法界。 这一切进入一之中,真实无妄称为真,一真法界,无尽的缘起,这法门都是从因缘生。 缘起之法,无穷无尽的缘。 一真法界就是一切本空,无尽的缘起,就是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以这个为理为趣,理是本体,趣是去向。 开达这个理趣,摄解而起万行。 我们为什么要学教,就是为了我们要摄解起行,不然你是盲修瞎练。 有一个气功师很有名,叫严新。 有一个病人,病的要死。 两次病的要死,昏迷过去,都是他给看好了。 这位气功师很有名,最近他来看我,我就告诉他别练了,念念经。 他是想学密,后来看了《金刚经》,非常欢喜。 他说要是不看《金刚经》,我就在里头糊里糊涂学密了。 你要摄解起行,不要盲修瞎练。 盲修瞎练的结果不是自觉,觉他,是自误,误他。 耽误的误。 所以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 一个瞎子还领着一群瞎子:跟我走吧! 走到那去,都掉火坑里,有的人他很热心,其实他就是他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只能如此。 我们说要摄解起行。 我们要从这些个殊胜之解,从这个解上起行。 底下还有一句话,行起解觉,这更不是一个学者所理解的啦。 因为他不解,他不起行,一起了行之后,还是这些解,他都背着。 行起解觉,这才是善于修学的人,真正起了行之后,这些解没有,可是从解上起行,这就对啦。 所以华严三昧,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达到理趣,摄解起万行,以这个万行,这个是因。 以这个万行来庄严佛果,这个叫华严。 所以华严两字含意,什么叫华严三昧。 现在解说华严两字含义,华就是咱们这开花的花,严就是庄严的严。 我们用万行如花来庄严佛果叫华严。 一心修持,一心一意的,不是散乱的昏沉,一心一意的精修叫做三昧。 华严三昧的含意就解释啦。 《净影疏》曰: 如《华严》说 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八十《华严》也说: 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 六十《华严》翻译得最早,还有四十《华严》。 六十《华严》曰: 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 佛华严三昧,正是普贤菩萨所入的,也就是这一切菩萨,德遵普贤的菩萨都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法界记》的解释,说华严三昧华者,就是开的花,就是菩萨的万行。 开的花种种的庄严,花众人都喜欢,作为譬喻,最恰当,一些善行。 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 如开桃花,结桃子,这是果实,就是万行。 咱们的行要有果,这不就相同了吗。 花要结果,咱们行也要有果,虽然花跟咱们的行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咱们的行是内,花是外,但是所生的感应是相似。 都要得果,所以都以法托事。 就是开的花,来表达这个法,叫华严。 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行都成就啦,果实都圆满啦。 契合相应,垢障永远消除啦,不再生啦。 证已圆满。 我们现在就是常常时进时退。 所以说常常扭秧歌,前进几步,后退一步。 有的后退几步,才前进一步,总是有退,这个垢障永消就不退了。 到了华严三昧,这一切都功德圆满,垢障永消。 我们以这个来赞叹,所以称之为严。 三昧者,理智无二,本体和智慧是一个。 就跟珠子发光,珠子发光,光所显的就是本体。 所照的就是本体,光就是珠子,珠子的本体所生,光生出后先照的是本体,把珠子显出来啦。 所以珠子本体跟珠子光不是两件事。 你说是两件事实际也不是两件事,理和智也如此,也没有二。 珠子和珠子光一样,交彻融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 这个就很深了。 到这个时候,这一切都不二啦。 所以说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还有什么叫二呀。 所以就没有彼此了。 没有能所啦。 我们要到了离能所,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外边一些人修的非常热闹,他们都是在这个 所 里头,都有一个所修,一个所观,所照,所觉,所得,所显,因为你有一个凡有所,就有能,但是你怎么知道,问题还是在初步还远远的不行呢! 都在所字里头,所以一部《楞严》,所一立,照境就没有照啦。 观世音菩萨修行首先是入流亡所,他所亡啦。 下边为什么本来是佛而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一有所就没有照啦。 《心经》是 照见五蕴皆空 。 你有所,所得所体会所什么,所得的神通,还有所得的境界,甚至又怎么样,怎么变化,又什么周天啦,什么婴儿啦,小孩啦。 小孩不是所生出来的吗? 明显的所,要彼此俱绝,一亡能所斯绝,能跟所都绝啦。 所以这个三昧,是殊胜的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称为华严三昧。 下边这个《华严经》本身也在赞叹华严三昧, 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 入华严三昧一切都自在啦。 《合赞》说 法界唯心,名佛华严 ,这是特殊的。 这是他独特的见解,佛华严就是法界唯心。 一真法界,什么是一真法界,一真是什么,就是每个人当人的自心,所以一真法界就是自心,于此了达,即华严三昧。 所以用此三昧来庄严法身,法身就是本妙明真心,就是自心。 所以一切法,无不是从此法界流出,而又回归此法界。 一切法没有不是从自心所流出,反又回归于自己。 这是《合赞》前后可合参。 种种一真法界,无尽的理趣,根本上这一真法界就是真心。 这个就解释了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总持就是陀罗尼,上次我说陀罗尼不要以为它就是咒,下边说啦,有四种都称为陀罗尼。 一叫法陀罗尼,又叫闻陀罗尼,于佛的教法都能记住不忘,叫闻陀罗尼。 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意,真实之意都能够总持而不忘。 三,咒陀罗尼,对于咒能够不忘。 咒是什么? 咒是佛菩萨,从禅定所发出来的秘密言句,唯有佛与佛才能知,才能究竟。 日本大德《判教》说秘密庄严心。 所以这些咒都是从佛菩萨禅秘密庄严心所流出来的。 所以三乘四秘密宗之教,这些咒有不可测的神验,是你凡情所测不到的。 现在最新仪器都没法去计量去推测。 这种神验就叫咒陀罗尼。 从咒的含义翻译有四个意思。 第一为明,明是光明之明,这个智慧能够破暗,这个智慧能破除人的愚痴就是咒。 第二个含意就是咒,这个咒本来中国的话就是咒,外道也有咒,念咒语,太上老君念道教的咒,急急如律令。 这个就是佛教的咒。 如我们看电视里头巫婆那个天灵灵地灵灵,那是老的巫术的咒语,咒在中国古代就有。 第三,是密语。 这佛菩萨的密语。 《秘藏记》说:凡夫二乘不能知。 这个密什么意思,是凡夫二乘阿罗汉都不知道。 现在有人翻咒这是多此一事,画蛇添足,凡夫二乘不能知。 你把它注解成一个什么很简单的藏文,或者梵文,把它意思这么翻译过来,那不变成凡夫也能知了吗? 它有无量的含义在里头,就这么念就对了。 四,是真言,什么叫真言。 因为如来的话,真实无虚,所以称为真言。 所以陀罗尼有四种,第三种是咒语,咒有四个含义。 第四是重要陀罗尼,第四含义是忍陀罗尼。 忍陀罗尼是什么陀罗尼呢? 是安住于法的实相。 诸法实相他能够安住叫忍。 得了这个陀罗尼,安住于佛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亡失。 持忍称为忍陀罗尼,这个忍陀罗尼就是真正相当于禅宗的破重关的境界。 现在大家把禅宗的三关解释得很降低,降低的快不成个东西了。 这事不是那么容易的,破初关见法身,破重关安住于法身,就是忍陀罗尼,安住诸法实相,在诸法实相上不动摇。 很多人自己觉得破重关了,其实他连梦都没梦着呢! 就把定义降低了,安住法身不解决。 还有什么第三关,还有法身向上的事,这个禅宗很特殊,法身还要向上事。 所以中国许多东西都甚深,甚微妙。 现在大家太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德。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 你为什么要百千三昧? 《会疏》解释因为众生根器种种不同,你要像做个大夫要治病,病情太多了,要预备种种的药,这个意思。 又如众生太穷了,需要的太多了,你要满足众生愿望,你要有种种财宝,种种的东西来满足大家的索取,所以就叫百千三昧。 这个百千三昧,一个三昧中《大智度论》说,都可以从中得到这个陀罗尼,得到总持,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因为要度众生,所以就要百千三昧。 三昧之后,出生种种陀罗尼,因此出生无量的总持,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 住深的禅定,悉睹无量诸佛,这跟一般浅的,再浅的说,我入了禅定,就不应当再所见所成,太浅了就不一样了。 我这儿来了,这儿冻了,这儿热了,这通那跳等等,这些境界这是有所识,都不是,没有深入,深入之后就真正寂然不动。 寂然不动那一切都空啦,所以他就无所住呀,有所住不生心呀,生心就无所住,无住时能生心,生心时就无住。 这种情况要在地上菩萨能达的到。 地前三贤都做不到。 这个我们看出住深禅定就无所住。 可是悉睹无量诸佛心生啊,他不是槁木死灰,这都是显示,很重要的一些境界和哲理。 《会疏》曰: 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微是微妙,深奥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 这不是阿罗汉,辟支佛,初心的没有达到乘位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这里对深禅定做了一个解释,不是一般的禅定。 《甄解》他参考唐译,说: 一切种甚深禅定。 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 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 有三智,三种智慧。 阿罗汉所得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所得的智慧称为道种智。 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 佛的一切种智,甚深禅定,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 这个是佛的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全部的理体所成的事,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故云 甚深、甚深 。 《会疏》说这是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 《甄解》再进一步说是佛的智慧的禅定。 我们说这个甚深是理定,不是事定。 所以我们念佛有理念,有事念。 所证可以证事一心,理一心。 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啦。 现生就是法身大士。 禅定也有理定,事定。 所以这都是甚深禅定是理定。 《净影疏》说: 住深禅定起行所依,无心往来 。 这也是对深禅定的一种解释,是深禅定,是一切行,依于这个禅定,无心于往来。 心中没有一切往来之相。 没有去,没有来,完全是从三昧法门的力量自然而起。 不需要造作,因此这样体现三昧是从定中出现,所以住定。 在定中自然的三昧力就出现行。 悉睹诸佛就是行。 因为这样的禅定所产生的殊妙之行,就在这个禅定之中不起于座,就看见,悉睹,全部看见无量的佛。 所以有理有事,弥陀的第四十五愿 定中供佛 。 十方的佛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都可以得到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他都在定中能够供无量无边的一切诸佛,不失定意。 他方世界的这些菩萨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之后,就能得到三昧和总持。 所以这个名的功德非常之大。 所以闻名的功德,大家都要知道。 我们现在也闻名也是得到极殊胜的功德,不过我们表现没有像佛、菩萨表现的明显。 我们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先消。 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马上就得到种种的三昧,种种的总持,定中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而不失定意。 而我们供佛一忙,一乱心里就不定啦。 就说在事上不失定意跟这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看见会中诸大菩萨和往生之后是一样的,因为听到弥陀名号都得到种种甚深的定和无量总持百千三昧。 所以就跟定中供佛的这个同等的情况。 可以在这个深禅定之中一睹无量诸佛。 定中既然供佛,既然供佛就一定见佛嘛,跟这是一致的。 《般舟经》云: 是四众不持天眼,就可以彻见十方,不持天耳可以彻听,不持神通就可以到他方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不于这个地方寿命终而生那个世界去,便于此坐见之。 不起于坐,不是非死之后才去生到那个国土。 我就在这个座上实现这些事。 佛言:释迦牟尼佛对大会说,四众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 我们四众,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在咱们北京城这个地方,你念阿弥陀佛,你专念,要专念,心中专一来念。 专一的去念,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是今天念念之,又念念那,要专念就见,见什么,见十方一切诸佛。 下边阿弥陀佛道言: 欲来生者,当念我名 。 想来生我这个国土的,你们要念我这个名字。 说到名字的功德。 道绰法师,也是禅师,他讲两个譬喻非常好,他说持名又有什么用啊。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一个人要是被狗咬啦,治的方法那就是舒虎骨,虎骨也可以作药,舒虎骨去按摩被狗咬的地方。 但是还配点别的什么药就可以好。 但是虎骨不常得,过去交通不方便,那有那么多虎呀! 得不到虎骨怎么办呢? 就用手按并嘴里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啦。 老虎来,一样可以治狗咬。 还有一个例子是他自己亲身试验过的,他脚扭了,用木瓜,木瓜属于药,很香的,烤一烤,揉,可是买不着木瓜怎么办呢? 就用双手搓热了揉那个不舒服的地方,嘴里念木瓜来了,木瓜来了,他就这么着好啦。 他说名字的作用,这个事相都含了极深的理,这个理一时不容易全接受,但这个事今天我们至少可以相信道绰,这个大德,用不着说大话,他说亲身经历,必然是真实的,他说这个骗人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大德,我们过去推崇他为净土中的四祖。 他是善导的师父,日本人对善导看得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呀,尊敬极啦,善导的师父。 所以欲来生者,当念我名,是故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嘛。 所以这样认识,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也归到念佛三昧,知道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议。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一念 指时间的长短。 说法不一,有三个说法,也可以说四个说法。 《仁王般若经》上解释九十刹那为一念。 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这是一个说法。 又《往生论注》上说: 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两者说法都以一念中具多刹那。 《大智度论》说: 一弹指顷有六十念 。 《华严探玄记十八》说: 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 六十刹那就是六十念,那么一念就是一刹那,那么这就三个说法。 一念是一刹那,一念是六十刹那,一念是九十刹那。 说简单的好记,咱们就取后两个相同的,一念就一个刹那,一个弹指就六十个刹那,六十念。 这个就是我们所需要,所领会的,这一个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一个里头有六十个刹那,一个刹那,是六十分之一,这六十分之一《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 《往生论》说一刹那有一百个生灭。 往往有人说我已经离念了,我悟了,禅定什么都不想。 你只是什么都不想,不可以说我心中不动念。 你能见得着这一弹指之间的一个刹那吗? 你更能知道,这一个刹那中有一百多个生灭吗? 完全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感觉,你怎么知道他没有? 这个就像电锯一开之后,那锯条飞转。 你看不见东西动,看那轮子飞,何以故,动的太快了,虽动你不觉其动。 又比方,急流水,急流水我们不太容易体会。 你不觉得动,这个大家很容易体会,那个电锯大家很容易体会,那飞动你不知道。 你看不出动也在动,当然你理解它是在动。 你用肉眼就看这种东西它是在动。 现在我们讲一念顷,以一念顷即是一刹那,总之是很短的时间,一念顷是一弹指,一弹指里有六十分之一是一念顷。 至于刹那一念之间,即能遍游诸佛国土者。 这个就打破了时间的概念。 如善财童子,毗目仙人拉着善财的手。 善才就经过了无量无量的国土,经过了无量无量的时间,无量无量劫,等到毗目仙人把手一放,他一看,咦,他就在这没动窝,还是刚才那个时候。 拉着他的手时,他已经过了无量的劫,无量的国土做了好多好多的事。 就跟人做梦似的,我刚十三岁的时候,上初中,听人家讲,说他做了一个梦,在极短的时间,他自己的经历,梦见他和邻居吵起来啦,两个就打架,他把邻居的那个孩子打倒了,那个孩子生气跑到屋里拿出一把刀,一刀把他的脑袋砍下来了。 他一吓,醒了。 他害怕极了,他说我作个梦,他妈说,你作什么梦,你刚才还在玩。 他说我刚一闭眼,只是刀把我怎么怎么打伤。 他妈说我这凉衣服竹竿掉到你脖子上啦。 你刚还在床上闹了,就这么一会,已经醒啦,没有多少时间。 没有多少时间,可他已经作了一个很长的梦,时间是人类的错觉。 又如,一个人的好朋友死了,是商道上的,这个人来了之后就说:你死了,还是先走一步,跟着我就来啦! 其实没有什么先后,时间是错觉,这一点科学证实了。 说以后弘扬佛法,我们要注意这一些,最新的这一些进展,对于弘扬佛法十分有利,非常难懂,非常不能接受的,那是世间常识阻碍你,那些错觉在阻碍你。 他们称为错觉,时间、空间、物质,爱因斯坦的话说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觉。 佛教说由于妄想,一念妄动,他有无明,他才有出入世界,世是时间,界是空间,这一切。 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都是对立起来,都是由于一念妄动,妄念嘛,妄和错不是相对的吗? 相类似的,觉跟想不是相对吗? 相类的,他说错觉我们说妄想,当然他很难理会到我们这个境界。 但是科学在进步,在向大法趋进,这一点是很殊胜的。 这就是说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阿弥陀佛第十五愿,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 于一念顷不能超过多少呢? 于一念顷是多少个亿那由他,那由他是很大的数。 百千佛刹就是无量无边的佛刹。 周遍巡历,周遍是都到之意,巡游不是说乘电梯,一个门进,一个门出,而是一念顷周遍巡历供养诸佛。 一念顷的时间是多长呢? 只是一弹指六十分之一,一切佛国都去,周遍巡历供养诸佛。 这是于一念遍游诸佛国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阿弥陀佛第十五愿。 往生之后就有这种境界。 这个三昧刚才讲过都住华严三昧。 这个三昧也叫海印三昧。 我们称为印什么意思? 因为世间我们都靠印,一个官,官要官印,盖上他的印,丢了印把子,问题就大了。 说盖上图章就生效。 过去存款留印锱,印锱对了,付你钱,不对就不行啦。 印很重要,还有印上的文字,不像咱们写字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一按上去一时全部都出来啦。 这是个含意,没有先后,同时出现,打破时间,而且是举体的出现,没有什么一个地方遗漏,没有一个地方一会显一会隐,像大海一切什么东西都可以图中出现。 虽然出现种种,但大海还是那个水,万相繁兴,万相繁兴种种差别,可是水之体,水为体,还是一个体,到处都是咸的,没有一个地是甜的,湛然一味,没有差别相。 没有差别相,还现万相,宛然万相,宛然无相,宛然是没有差别之相,也没有前后。 就像图章一见一切都现了。 所以延促同时,就是短时间和长时间是一样的。 三世古今,古今过去,未来当前一念,不相离别。 不相分别,所以三世不离一念,一齐就现在印之中,一切都自在,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这样我们心胸就广大了。 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十方不离于当处。 你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十方都善。 一念之恶,三世都恶,十方都恶。 所以我们需要这一念清净。 一念净心成正觉呀,所以一念非常重要。 《甄解》说: 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 因为他们所到的是阿弥陀佛国土呀。 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归结念佛三昧也。 归到极乐世界,归来无量寿世界,归到念佛三昧。 这个就是说你念佛生到极乐,生到极乐就可以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可以出现一刹那之间遍到一切国土。 周遍巡历,不失定意。 就是说来会的大众于一念顷遍游一切国土。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兴大悲,愍有情。 演慈辩,授法眼。 杜恶趣,开善门。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辩才 者,善巧宣说法义之才能。 《净影疏》说: 言能辩了,语能才巧。 这是辩才。 说的话大家能够很清楚,能够理解,能够辩了,使人明白。 说的话很巧,很有才华,说的很巧,大家愿意听,很容易让人接受,有说服力,叫辩才。 《嘉祥法华疏》说: 速疾应机名辩。 很快的能够应机叫辩,什么叫辩才,说很快的就能够知道你,用什么话来对答更合适,叫应机。 应机是很快知道。 大夫也是望闻问切,要看看你,问问你才知道你有什么病,才给你药。 大家回答也是跟大夫一样,你来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你,他很快就知道你需要吃什么药,他就是这样子的。 叫辩才。 言含文采,言论里头含着文采,叫才。 《会疏》说: 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于圣智。 我说的话能让他离开疑惑为辩,是随机巧妙,我们随着他的机,他是什么机,我们相随,有的人喜欢禅宗,我就偏于禅,有人喜欢净土,就偏于净土,有的人特别注重戒律,我们就偏于戒,有的人不能够偏,但是他最需要什么,我就把他最需要的告诉他。 这是两头说,就是应他的机,而我很巧妙,说了之后他能够信服。 有的人,你越劝,他越动火,吵起来了。 这就不是应机,常常抬扛,最后变成了斗争,这不是才,这不是应,那个是抬扛。 无不皆出于圣智 ,这也是从圣智里流露出来的。 这样的才称为佛辩才。 《会疏》的解释超出前两个,补充《净影疏》,说得了如来四种无碍的智慧,这无碍的智慧兴出了四种无碍的辩才,称为四无碍辩。 辩才叫四个无碍:一、义无碍辩,一切法他通达,所有说的没有不服的,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义无碍辩。 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 二、法无碍辩,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 都分别无疑,很正确,都能表达,善于分别。 三、辞无碍辩。 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 一些名词义理,诸法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 这个只有菩萨能办,都能给他说不需要翻译。 就是从前说,从前古德到了中国之后,就把经典翻译成文字,那都不是常人,常人的智慧做不到。 一切诸殊方异语各种语言,都能通达。 四、乐说无碍辩。 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分得法而为说之,这是说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乐闻的法而为他说。 他喜欢什么,你知道你给他说正是他喜欢听的。 因为这是诸佛所喜欢的。 咱们指的都是佛法。 他跟这个喜欢,他就是多生和这个有缘。 多生和这个缘今生再继续努力,那不是好吗? 这个很正确呀! 但是大家不能做到,他能做的到,他是这种四无碍辩。 法会上诸大士都契合于圣智,得四种无碍辩才,善应根机,广宣妙辩,故曰: 得佛辩才 。 以上就把种种的解释综合起来,理解得佛辩才。 《甄解》还有进一步之说: 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传如来如实言故。 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他是把咱们这个净土宗作为根本教,以十八大愿为根本教中的根本。 他说依了根本教,只说一个字也叫作佛辩才,为什么? 以传如来,如实言。 说这个只说一个字,但是这是如来的真实语言,你也得佛辩才。 不但此菩萨,而不但是到了法会上的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德遵普贤诸大菩萨来听讲是这样。 今天咱们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的,也同于诸佛辩才。 这个说的很好,我希望大家,诸位都是要当法师的,都是要广为诸方说法的。 这根本教中能说一个字也同于诸佛辩才,这个法门很深呀。 住普贤行 。 当然啦,这些菩萨都是德尊普贤菩萨,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 所以住普贤行,普贤之德最重要的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这就是普贤行愿品一部《华严》经之王,经中之海,最后才到诸国。 这个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最后一品,清凉大师等参加翻译八十《华严》,这部分也不全,又把四十《华严》的最后补进去,搁在八十《华严》之后,所以《华严》里头有八十一卷。 这个很不容易到中国,普贤行愿品这里就是禅,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部《华严》的总结。 净空法师给大家讲很多,什么都讲,讲了好多,后来读普贤行愿品,就看到这里,忽然有所悟。 现在他专弘净土,说专修专弘,以前不是这样,他就是由于普贤行愿品里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讲这么多,但是最重要的,普贤行愿品,普贤之愿,普贤之行是什么? 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界呀。 发布时间:2023-07-13 11:19:1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