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 内容: 菩萨戒 (佛教解释)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 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 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 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 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 简介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 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 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 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 天台宗之圆顿戒,即为梵网戒。 五种利益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菩萨戒乃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外之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菩萨之身份可在七众之中,亦可在七众之外,其尊贵处,乃由于涵盖而又超胜一切戒之故。 梵网经谓,菩萨戒为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诸佛子之根本。 菩萨戒之性质,相似于八戒(八关斋戒),八戒亦为七众戒外之一种别解脱戒。 但菩萨戒中,有些相似于八戒,故为顿立戒;有些则不同于八戒,而相似于七众戒之渐次戒,故菩萨戒之种类可分为二:(一)顿立而可单受之菩萨戒,(二)渐次而须先受三归五戒等之后再受的菩萨戒。 汉译藏经中较受重视之菩萨戒本或菩萨戒经有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优婆塞戒经戒本等六种。 若以顿渐二类分之,璎珞与梵网属于顿立,其余之瑜伽、地持、善戒、优婆塞等戒经则属于渐次戒。 又我国菩萨戒之弘传始于鸠摩罗什(344~413),于敦煌写本中有罗什撰之受菩萨戒仪轨一卷。 至于受戒之作法则以昙无谶(385~433)于姑臧(甘肃武威)授与道进等十余人菩萨戒为嚆矢。 南朝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 梁武帝、陈文帝均为菩萨戒弟子。 梁武帝曾造立戒坛,诏请慧超授菩萨戒。 复于天监十八年(519)自发弘誓,于等觉殿从慧约受菩萨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从受者四万八千人。 一说武帝从智藏受菩萨戒。 至隋代,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均称菩萨戒弟子。 由此可窥知受菩萨戒风气盛行于我国之一斑。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菩萨善戒经卷四、菩萨善戒经(一卷)、优婆塞戒经卷三、菩萨戒本、授菩萨戒仪(湛然)、大智度论卷四十六、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八宗纲要卷上、续高僧传卷五智藏传、卷六慧超传、慧约传、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参阅三聚净戒665、戒2896、传戒5387、圆顿戒5411)菩萨戒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 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均可受持。 《梵网经》云,菩萨戒为诸佛的本源、菩萨的根本,是诸佛子的根本。 所谓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 指以智能上求无上菩提,以慈悲下化一切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由此可知,实践菩萨道为成佛的正因,如能立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心,则人人皆可成为菩萨。 菩萨道的精神达摩一心戒(一)大乘戒之通义,谓制止心念邪恶不正之戒。 而南山四分律宗于制戒立深防、分限二者,其中分限即为心戒。 (二)又作一心戒、达磨一心戒。 系将一切戒法归结摄入于一己之心上而观之戒法观。 三聚净戒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即:1. 摄律仪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摄护之,使断绝一切诸恶。 2. 摄善法戒:总摄一切诸善功德,修行一切善事。 3. 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 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此三戒称三聚净戒,在《唯识论》中对此亦有所说明:戒学有三:一、摄律仪戒,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正利乐于一切之有情。 三戒当中,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能善摄律仪,即能总摄善法,才能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十重四十八轻戒所谓菩萨律仪,根据《梵网经》记载的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1. 十重戒:杀、盗、淫、妄语、售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不受悔、诽谤三宝等。 此十重戒为大乘戒的最重过患,若大乘菩萨犯此法,则构成波罗夷罪。 2. 四十八轻戒:相对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乃属轻垢罪,内容包括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等四十八条。 菩萨戒虽有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 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的根本精神。 六重二十八轻六重戒:1、杀戒。 2、盗戒 3、大妄语戒。 4 邪淫戒。 5、酤酒戒。 6、说四众过戒。 二十八轻戒: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2 耽乐饮酒戒3 不瞻病苦戒4 见乞不与戒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戒7 不持六斋戒8 不往听法戒9 受僧用物戒10 饮有虫水戒11 险难独行戒12 独宿尼寺戒13 为财打人戒14 以残食施四众戒15 畜猫狸戒16 畜兽不净施戒17 不畜三衣钵杖戒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19 贩卖斗秤不平戒20 非处非时行欲戒21 商贾不输官税戒22 犯国制戒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25 在五众前行戒26 僧食不公分戒27 养蚕戒28 行路见病舍去戒大、小乘戒此外,三聚净戒具有积极向善的力量,小乘七聚戒中,造恶是有罪的,不积极修善是无罪的;而菩萨戒则既要止恶,也要积极行善。 再者,小乘戒中,意业造恶,若不付诸行动,不算有罪。 但是在菩萨戒中,恶念一生,即是犯罪,因而严格收摄六根,成为菩萨的心地戒。 尽管戒法有大小乘之分,但是在行持上,大小二乘是互相成就,不能分开的。 小乘戒为趋入大乘戒法的基石,大乘戒则能含容一切小乘戒律;小乘戒是以自修自度、涅盘解脱为主,大乘戒则是以慈悲入世,广利众生为目标。 因此,大乘菩萨道所摄受的众生,广及六道;所修德泽,普被三根。 发布时间:2023-07-13 12:43:4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