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弥勒佛_弥勒尊佛 内容: 弥勒佛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注:弥勒佛、布袋和尚(即大肚弥勒)、布袋罗汉并非同一人。 释名弥勒菩萨简介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 据季羡林先生考证 弥勒是从吐火罗文音译过来的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梅旦丽耶。 菩萨之姓也。 译曰慈氏。 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 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 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 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 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 之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 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 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实际上其仍为菩萨)。 详细解析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 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 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rak,故译为弥勒。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 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 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 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 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 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 云冈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佛坐像,像高13米,为早期的石窟弥勒。 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弥勒菩萨。 什曰。 姓也。 阿逸多字也。 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弥勒经游意(隋吉藏撰)中记载:阿逸多与弥勒,在古印度古梵文皆云阿罗弥勒也。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 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 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 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 何者? 弥勒,此翻慈氏。 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 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 有言阿逸多是名。 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 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 俪药,此云氏。 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 旧云弥勒,讹也。 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 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 因以名焉。 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 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为慈氏也。 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 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 旧曰弥勒,讹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 密号曰迅疾金刚。 未来之佛弥勒本缘《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说弥勒下生经》:尔时弥勒菩萨。 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 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 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 弥勒菩萨亦复如是。 兜率诸天各各唱令。 弥勒菩萨已降神生。 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 名曰弥勒。 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庄严其身身黄金色。 弥勒出世弥勒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 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减劫。 继绍 释尊。 于龙华树下以三会之说法,化了一切之人天也。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 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 《菩萨处胎经》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 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 自今经五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减劫,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 继绍释迦佛。 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 以三会之说法,度化广大有缘众生。 弥勒菩萨摩诃萨乃是将来的一尊福佛,尊佛入世的南瞻部洲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 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 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 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 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 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劫时(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 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 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 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 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 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相关经典《菩萨处胎经卷第二三世等品第五》曰:弥勒当知。 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 于此树王下成无上等正觉。 我以右胁生。 汝弥勒从顶生。 如我寿百岁。 弥勒寿八万四千岁。 我国土土。 汝国土金。 我国土苦。 汝国土乐。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世尊告曰。 诸比丘。 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 人寿八万岁时。 此阎浮洲极大富乐。 多有人民。 村邑相近。 如鸡一飞。 诸比丘。 人寿八万岁时。 女年五百乃当出嫁。 诸比丘。 人寿八万岁时。 唯有如是病。 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 更无余患。 佛告诸比丘。 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 当有佛。 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 号佛.众祐。 《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八万岁时人。 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 时。 人当有九种病。 一者寒。 二者热。 三者饥。 四者渴。 五者大便。 六者小便。 七者欲。 八者饕餮。 九者老。 时。 此大地坦然平整。 无有沟坑.丘墟.荆棘。 亦无蚊.虻.蛇.蚖.毒虫。 瓦石.沙砾变成琉璃。 人民炽盛。 五谷平贱。 丰乐无极。 是时。 当起八万大城。 村城邻比。 鸡鸣相闻。 当于尔时。 有佛出世。 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 十号具足。 《增一阿含经》: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 :持诵阿弥陀佛弥勒尊佛入世弥勒菩萨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 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 据说弥勒菩萨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 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 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菩萨将会继承 释尊 而降生南瞻部洲人世间,出家修行,觉悟成佛。 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 弥勒菩萨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 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 ?hagāma? ī)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据《大唐西域记》、《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中国的弥勒菩萨信仰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 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 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 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 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 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 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 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 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 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弥勒信仰在朝鲜半岛佛教中,仍然保持着主流地位。 日本的弥勒信仰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 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 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 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蓧善珠,发愿往生兜率天内院。 弥勒净土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 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 今弥勒菩萨生于此。 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 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 以劝愿生。 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 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弥勒三尊指以弥勒佛居中,法音轮菩萨居左,大妙相菩萨居右之三尊佛菩萨像。 据唐代金刚智译之吽迦陀野仪轨卷中载,作随心曼荼罗,中央为弥勒,两侧各为法音轮与大妙相,四方则有四大天王。 发布时间:2023-07-13 13:04:3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