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第六识_什么叫第六识_第六识解释 内容: 第六识是什么? 第六识是意识。 八识之一,依第七识末那为根(意根)生起。 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独散意识二种:第六意识若与前五识同时生起作用,称为五俱意识;若第六意识不与前五识相应而独自活动,就称为独头意识。 意识是无形的,可以驾驭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这个世间的分别、了解,要看、要听、要说,都由意识指使。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 心灵世界中,最为活跃、突出的是意识。 佛法认为,意识层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在认识能力上,前五识为现量(直觉),其所缘对象必须是现在而非过去、未来,必须是现前而非别处,同时,不带名言、不能分辨是非差别。 一旦和过去、未来的境界发生联系,或对认识对象作出判断、介入语言概念,便进入第六意识的作用范畴了。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的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 我们现在所能够感觉到的一切思维活动,基本都属于意识的作用。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 而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 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的错误。 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以正确的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 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意识的能量极大,人生一切行为皆由其成办,这也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 因为意识具有分别、推理、判断的能力,可以使人通过理性思维来决定善、恶行为。 同时,还能使人获得有别于动物的精神生活,乃至成就智慧,证得真理。 在心理活动中,意识虽为主体,却未必能保有权威作用。 无始以来,我们为无明所惑,使贪嗔烦恼大行其道,占据心灵主导。 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就像充当傀儡的君王,对烦恼唯命是从。 于是乎,明知所做是错事,仍控制不住去做,甚而再三犯错。 何其可怜,何其可悲。 唯一的出路,就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树立正见,夺回失去的主权,使心真正发挥正面作用。 如此,才能将人生导向光明。 发布时间:2023-07-13 14:18: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