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32、卖棉偷金 内容: 32、卖棉偷金人类有一点点的善性善行唯恐人不知道,有一点点的恶性恶行唯恐人知道,所以都隐藏起来。 平常看不出来,一有了机会就露出来他的劣性、劣行。 善性亦覆如是。 人本来有善性恶性的两面,只是善性多、恶性多的差别而已。 若是完全善而没有恶性,就已经是圣人了。 若是完全恶性而没有善性,即是地岳、饿鬼、畜生了。 人是善恶参半。 所以学圣贤学佛、亲近善知识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 从前有一对好友,两人都常常一块出外做生意,一个是卖丝棉的,一个是卖黄金的。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乡村,村里有人欲买黄金,可是不知道这黄金是真或是假。 俗说:真金不怕火试,买金的人就要求用火来试一试才肯买。 于是马上架起木柴,燃上火,把金块放在火焰里烧,欲溶解金子以木柴的火力须一段时间,卖金和买金的人都等了很久。 卖金的人到厕所小便,买金的人到屋里去喝水,就在这个时候,卖棉的人趁机从火里的金,急急忙忙的塞入他的丝棉之中,卖金的人出来,卖棉的人若无其事的欲趁机溜走,可是金子从火里取出来已经烧红了,不消片刻就燃烧起来了。 卖棉的人终于被逮住了,不但没有偷到金反而丝棉也被烧掉了,世间往往都是利欲搞昏了头,做出愚蠢的事情。 佛法譬如金,外道不知佛法的修行方法也不依法修行守戒,只是从佛法的名词摄取过来而改一改,或从仪式偷过来就以真道自居。 用在他们道场上不但格格不入实则不伦也不类。 只是装装门面而已。 不知佛法之宝贵在那里,也损失了自己的立场,岂不是如卖棉偷金吗? 人类每个人内心都隐藏著,贪嗔痴等恶习气,有的人轻,有的人比较重而已。 遇著因缘则把它引发出来。 有的人能自重自爱而克服自己不法的情欲,而有的不能,孔夫子在世时有人问他说:假使穷困煎迫,黄金千两,深山穷谷美女一人,试问夫子动也不动? 夫子说:动、动、动一连说了几个动字。 夫子系中国的大圣人,当然不致于偷,或非礼之事。 但也不敢说心里不会动。 举心动念即作善作恶的根源。 可见贪心是人类的天性。 这天性从那里来呢? 是不是天生自然的? 天把有些人生为良善,有些人把它生为凶恶,而且有些轻有些重,未免太不公平罢? 佛法说,善性恶性由各人无始以来所积习而来的,有人积轻,有人积重的关系而已。 已然每一个人都有贪念,有人遇到恶缘而作恶,有人不会遇恶缘。 而且有人遇善缘,恶性也变成作善,有人遇恶缘善性也变成作恶,这又是何故? 有些是前生的善恶缘的关系,影响今生的善恶缘,有些是今生才开始遇善恶缘的,是故学佛亲近善知识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3-07-14 12:14:2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