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有漏皆苦是什么意思_有漏皆苦的漏什么意思 内容: 有漏皆苦(佛教解释)有漏皆苦的漏是烦恼的意思。 为什么漏了就是烦恼呢? 在于宗教的修持,要讲究六根(即眼耳鼻言身意)的内守,不能内守,即是外漏,或称心攀缘于外,心随物转,则烦恼多生,所以有漏就是有烦恼。 何为烦恼?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 烦恼的种类极多,三毒贪嗔痴加上慢、疑、恶见,为六根本烦恼。 贪即贪欲、嗔即嗔恨、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慢即傲慢、疑即犹疑、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为恶见。 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 业即业果,分口业、身业、意业,分别对应言语、行为和意识。 即无明中的意识,造成烦恼,又影响言语和行为,造诸业,业又转而影响身口意,又再不停地造业,如此轮回不休。 由业而引起转生时,或生天人、或生阿修罗、或生人道、或生地狱、或生鬼道、或生旁生。 由此而来的生死轮回,永远没有停歇。 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生死轮回没有休歇。 而生死轮回是苦的。 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出生之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之苦)、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之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世间有无量的苦。 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 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地色、受、想、行、识因烦恼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 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俱舍论二十二卷三页云:唯受一分,是苦自体。 所余并非。 如何可言诸有漏行,皆是苦谛? 颂曰: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 余有漏行法。 论曰:有三苦性。 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 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合故;皆是苦谛,亦无有失。 此中可意有漏行法,与坏苦合,故名为苦。 诸非可意有漏行法,与苦苦合,故名为苦。 除此所余有漏行法,与行苦合,故名为苦。 何谓为可意非可意余? 谓乐等三受。 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顺乐受等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 所以者何? 若诸乐受,由坏成苦性。 如契经言:诸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 若诸苦受,由体成苦性。 如契经言:诸苦受,生时苦,住时苦。 不苦不乐受,由行成苦性。 众缘造故。 如契经言:若非常;即是苦。 如受,顺受诸行,亦然。 了知有漏皆苦,是为了修出离心。 如果没有出离心,则平时所做的念经、磕头、烧香、打坐,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等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成为世间法。 世间法所能获得的最上乘的果位,就是不堕三恶道,获得人天的福报。 除此之外,跟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世间的善根再多,也不能让我们超越轮回。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不是获得人天的福报。 既然如此,就要建立起一条解脱道,其中第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就是出离心。 所有以解脱为方向的修行,都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 如果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解脱法门,所以,出离心非常重要。 四法印中宣说有漏皆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完整的出离心。 发布时间:2023-07-14 14:21:0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