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内容: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今天是研习《孝经》最后一天。 今天要讲的是最后一章「丧亲章第十八」。 「丧亲章」这一章是讲到孝子父母过世,应如何来做好送终,办理丧事和祭祀,这个丧就是亡故的意思。 父母亲亡故了,孝子应该会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行为,这是本章所讲述的内容。 这也就是在「纪孝行章」里面提到的孝子之事亲有五个方面,其中最后两个方面是「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一章就重点的讲述这两个方面。 因为孝子一生对父母都爱敬,当然父母亡故这个时候是最哀痛的,哀痛之后三年之内对父母那种哀思,常常因为想念父母而吃不下饭,这是孝子之情,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之后,每年的春秋到了祭祀的时候,也必定要祭祀父母、祖先,以表达自己的哀思,这样就能够尽到孝子的本分,所以本经最后以「丧亲章」做为结尾。 我们来看这一章的经文,先把经文从头到尾念一遍: 【子曰。 孝子之丧亲也。 哭不偯。 礼无容。 言不文。 服美不安。 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 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 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 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 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 椁。 衣。 衾而举之。 陈其簠簋而哀戚之。 擗踊哭泣。 哀以送之。 卜其宅兆。 而安措之。 为之宗庙。 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 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 死事哀戚。 生民之本尽矣。 死生之义备矣。 孝子之事亲终矣。】 我们来一条条经文学习。 先看第一句,『子曰』,这是孔子说的话,『孝子之丧亲也』,孝子一生行孝,对於父母尽到了爱敬,父母在生的时候可以说是尽心尽力的孝养。 通篇的《孝经》主要是讲到父母在世的时候孝子如何行孝,到最后就应该讲一下父母去世的时候,过世以后孝子又是如何行孝的。 唐玄宗他在解释中说到,「生事已毕,死事未见,故发此章」。 所以经文讲到这里,这是父母在生如何侍奉,这个事情已经谈完了,父母去世的这种行孝的方法还没有讲到,所以用此章特别来给我们说明。 孝子父母亡故的时候会怎么做? 下面说,『哭不偯』,这是第一条,总共这里讲了六桩事情,这是第一个事情。 「哭不偯」,这个哭就是哀哭,痛哭流涕,这个哭是放声来哭。 不偯,什么叫不偯? 唐玄宗这里注解说,「气竭而息,声不委曲」,这叫做哭不偯。 偯是指哭的余声,余声是曲折委婉的,不偯就是哭得连余声都没有,没有一点曲折委婉的那些声调。 这是哭的非常厉害的时候,这一口气哭下来气结了,就是这口气尽了才停止,所以后面都没有尾声。 声不委曲,哭的是我们说号哭,没有后边的这些曲折韵调,这种是形容一个孝子那种因为丧亲而哀痛的心情。 自己的父母一生生我、养我、教育我、照顾我、帮助我,现在我长大成人,正要想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结果父母就离我而去,正所谓古人讲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留」,孩子想要多一点时间孝养父母,但是父母他的寿命到了,一口气不来,孝子想要孝亲也就没有机会,所以想到这些地方,孝子当然是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下面讲的第二桩事情是『礼无容』,这个「礼」就是行礼,对人要有礼节、要有礼貌,对人行礼的时候容貌也要配合。 譬如说一般我们见到长者、老人或者是老师、长辈,总是要深深九十度鞠躬,这一鞠躬下去,抬起头来脸上浮现著微笑。 这是说明这个礼是发自於自己诚敬之心,「礼者,敬而已矣」,诚於中而形於外,礼节是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恭敬,所以要跟容貌相配合。 但是在孝子丧亲这个时候,父母走了,朋友亲戚当然也会来吊祭,这位孝子尽管是平时非常有礼貌的,温良恭俭让做得很好的,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亲戚朋友来的时候,自己心里很哀痛,行礼对待他们这个礼节还是要有,但是内心里太痛楚,所以容貌不能够配合,这是「礼无容」,所以平常的这些礼貌也就没有那么周到,这个当然大家都能够理解。 唐玄宗这里注解说,「触地无容」,触地是跪拜礼,遇到长辈或者是遇到领导,在古代是要行触地的跪拜礼,像对君王要三跪九叩,在这个时候,父母去世了,孝子头著地也就没那么样的从容,没有那样的表情,悲伤的情绪已经笼罩了他的身心,这是第二桩事情。 第三桩事情是『言不文』,「言」是讲话,讲话没有文采。 唐玄宗《注解》说,「不为文饰」,讲话,一个有学问的人讲的话都是很有文采,他不粗鲁,而且很委婉,甚至有时候很含蓄,一种给人温文尔雅的印象。 这是通过要学文、学言语,讲话也要有文饰、修饰,不能够直裸裸的,一点文采都没有,或者是想什么就说什么,都不经大脑的,这都不应该。 但是在奔丧的时候,孝子因为心中悲痛,讲话也就真的没有办法太多用脑筋思考,所以讲的话就没有什么文采,也没有那个心思去说一些经过修饰有文采的这些言语,这是第三桩事。 第四桩,『服美不安』,「服」是服装,服装美了,漂亮的服装穿在身上心里就不安,这个心情我们能理解。 想想现在家里出了这样的丧事,全家人都沉浸在这种悲痛之中,你还能够穿漂漂亮亮的时髦的衣服吗? 穿在身上确实心有不安,也不会快乐,他所希望穿的是最朴素的、最粗糙的衣服,古人讲丧服,披麻戴孝。 所以唐玄宗这里注解说,「不安美饰,故服縗麻」,这个美饰是指服装、首饰,打扮自己的这些衣物,即使是有这些美丽的衣装,也都不想穿,穿了心有不安。 所以就服縗麻,縗麻就是丧服,它是用粗麻布制成的这些有毛边的丧服。 如果我们看古代的那些戏,电影里头能看到披麻戴孝是什么样子。 心里因为哀痛,所以只想穿最朴素的、最粗糙的麻衣,麻衣不美,可是穿著心里才比较安。 这个古代叫做斩縗,斩縗就是披麻戴孝,孝服。 这是讲到第四桩事。 第五桩是『闻乐不乐』,「乐」是音乐,听到美好的音乐一般情况下是很快乐的,良好的音乐,艺术是陶冶人的性情,让人抒发内心的一些烦恼,心中也就清凉了,欢喜自自然然就出来了,所以音乐和艺术都有这样的一种陶冶性情的作用。 可是在孝子奔丧的时候,听到美好的音乐,再动听的音乐他不乐,一点快乐都没有。 为什么? 唐玄宗这里说,「悲哀在心,故不乐也」,他的心思没有想到去欣赏音乐,一点想享受的心都没有,因为他心悲哀,思念的是父母,这是孝子之情,所以他不快乐。 这是讲到要把世间的这些享受都放下,连美好的音乐都听的不快乐,怎么可以去世间歌舞场,娱乐的场所? 像一些什么现在讲的卡拉OK、KTV场所,甚至赌场,这些地方都不能去。 去了以后这是把父母的恩德都忘掉,父母过世一点悲痛心都没有,还要去这些地方,你想想他德行在哪里? 所以孝子守丧三年,一点享受娱乐的心都没有,完全是过一种清净的、寂静的生活。 下面说的,最后一桩『食旨不甘』,这个「旨」是讲美味,吃到美味都不觉得甘美。 唐玄宗说「旨,美也」,这是吃到美食,「不甘美味,故蔬食水饮」,就是对美味已经没有心思去吃,食而不知其味,所以也就不能够吃美味。 一来不要去浪费它,二来,更重要的,不能够在此时此刻去享受。 所以《弟子规》上面说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去世三年之内都沉浸在哀痛悲咽当中,悲咽是哭泣。 居处变,居处这是生活当中的环境要改变,原来睡的漂漂亮亮的大床,现在得改成小床,夫妻要分房,甚至应该去守灵,古代人都守灵的,守灵就变换了居处,你就不睡在家了,搭个茅蓬在陵墓旁边守灵。 父母走了是如此,父母和老师是一样的,老师走了也要守丧,只是老师走了可以不用穿孝服,守心丧三年。 当时孔子去世,孔子的这些学生、门人,就在孔子墓地那里搭茅蓬守丧三年。 孔子的学生子贡他特别的怀念老师,在老师墓地前守了六年才离开。 这都是给我们做出的榜样,居处变。 「酒肉绝」,酒肉绝是吃素,不能够吃酒肉,所以吃是菜食、蔬食,吃点蔬菜填饱肚子就行了,水饮只能喝清水,不能喝酒。 为什么一定要吃素? 这我们可以想像到,动物它都有灵知,都是贪生怕死的,我们现在父母死了,心里那么哀痛,动物呢? 动物它也有儿女、也有父母亲人,它现在死了,它的儿女、亲戚是不是也是这么哀痛? 一样的道理。 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有灵知这些动物、这些生命都跟我是一体的,我因为父母去世而如此哀痛,就不能够让其他的生命也遭受同样的哀痛,这是一种慈悲爱心,这是一种孝道,怎么能够为了自己满口腹之欲,贪图美味享受,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於心何忍! 人都有一分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一种慈爱心、一种不忍之心,所以吃不下这些肉,吃点蔬菜,清茶淡饭足够了。 不能喝酒,喝酒也是一种贪图享受,贪图美味,而且喝醉了,「饮酒醉,最为丑」,喝醉了酒之后,什么父母恩德都忘掉了,这就损德。 所以这讲到六桩事情,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这是孝子丧亲以后,举出六个方面来表达孝子的哀痛的心情。 所以经文讲,『此哀戚之情也』,这个「哀」是悲哀,「戚」也是哀痛的意思,很哀痛这种感受。 所以这六桩事情是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说孔老夫子在这里说的这个礼我们一定要遵守,所以我们故意要做出这么个样子,哭、号泣也就故意号得泣不成声,行礼也故意表现得一点容貌都没有,懒懒散散,讲话随便乱说,「言不文,服美不安」,不穿好衣服,就随便乱穿,自暴自弃,这种他是内心里没有哀戚之情而故意学这个样子,这错了。 夫子讲的这六桩事情都是讲一个孝子因为内心有这个哀戚之情,而表现在外就有这些举动,所以不能只学个形式而忘记内容。 所以孝心是在父母生时就已经养成这样的爱敬之心,念念想著报恩的心,等到他在走的时候就自自然然会有这些表现,这不是故意造作,故意造作就变成虚伪,没有那种真诚心。 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一个孝子丧亲的时候,因为悲痛欲绝吃不下饭,三天之内都吃不下饭,甚至连水都喝不下去,这身体就会搞得很虚弱,三天不吃不喝的这身体就受不了,再往下去这就出现生命危险。 所以圣人制定的礼法规定要有个限制,不能够让自己哀戚的心情把自己的生命都毁伤,所以要三日而食,顶多是三天不吃不喝,三天以后一定要进食。 这是什么? 「教民无以死伤生」,教导人民要有个节制,尽管是孝子的哀戚之情,这是自然的,这是天性,但是还是要有所节制。 这是希望能够不要以死伤生,死这是过世的人,就是父母走了,人已经去世了,一去不复还,你再悲痛他也回不来。 所以要晓得,人总是有生老病死,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轮回,了脱生死,在这六道当中舍身受身,每一期生命肯定有死的一天,死带来的就是哀痛,尽管你是个大孝子,你也没办法挽回他的生命。 所以要有所节制,不要伤害自己的身命,这是教导不要因为死者而伤及生人。 「毁不灭性」也是一样,不要因为亲人性命没有了,毁就是失去了生命,不要因此而灭性,灭性是使自己的性命也遭到毁损、毁灭,这也是跟以死伤生意思相似的。 「此圣人之政也」,这就是圣人制定丧礼的这种政策。 这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有所抒发,但是三日之后还是要吃饭,还是要进食,还要保养、保重自己的身子。 如果自己也跟著死了,这也不能够尽孝道,因为尽孝不仅是事亲,还有事君、还有立身。 现在父母亲死了,我们悲痛之余,化悲痛为力量,要很好的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是事君。 自己立身行道,成圣成贤,光耀门楣,以显父母,扬名后世,这样是大孝。 所以身体发肤也不要去毁伤它,用它来去行孝、去尽孝。 谈到这里我们也要多说两句,轮回当中,我们这一期遇到有父母,看到他的生老病死我们没办法去救助他,做孝子的当然非常哀痛,所以自己要怎么做? 要赶紧成就,要了生死,了生死就是让自己的灵性回归到不生不灭的状态。 灵性其实本来就不生不灭,只是因为我们迷了,迷了以后,看到外面境界有生灭我们误以为在生灭,所以不了解这个真相,迷在生死当中,现在要觉悟,要回归本性,这就是了生死。 不仅自己了生死,还要帮助自己的父母、帮助亲人了生死,来真正报答他们的恩德,真正让他们得到圆满的、究竟的离苦得乐。 所以这里讲到毁不灭性,如果我们把它的意思再引申,这可以联系到性理上的事,这个毁就是指身体的毁灭,身体是有生灭的、有生死的,但是我们的性,这个性就是自性、本性,本性不生不灭,不因为我们身体的毁灭而毁灭,这就是毁不灭性的意思。 所损毁的是身体而已,身体没有了灵性依然存在,所以我们修就修这个性。 身体是个假的皮囊,它不是真我,真我是这个性,它不随身体出生而生,不随身体老死而灭,能够证得这个自性这就是圣人。 所以这里面也有很深的意思,夫子这里讲「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一般儒者他们把无以死伤生和毁不灭性两个解释的意思差不多。 那意思不是重复了吗? 这一个意思为什么要讲两次? 毁不灭性应该是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是讲到生灭当中有不生不灭的,可以毁坏的身体当中有一个不可灭的自性。 所以圣人教我们所追求的是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这是夫子讲的智与道,这就是道,道就是自性。 再看唐玄宗对此句经文的注解,他说「不食三日,哀毁过情」,这是如果三天不吃饭,哀痛就毁坏身子,这就有点会超过正常的情分,就有点过分,如果是真的有因为不吃东西而死了,这就也是有愧孝道,所以说「灭性而死,皆亏孝道」。 玄宗皇帝讲的这个灭性,就是把这个生命、性命给毁灭了,死了以后当然这也有愧孝道。 为什么? 因为我这个身体是一个行孝的载体,我要用这个身体来去行孝,来去传承我们的家道、家风、家业,而且这个身体是父母所赐予的,「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我们要让这个身体继续下去,不是为自己,而是真正为行孝,为传承家道,对得起自己祖先,对得起自己父母,也要好好的养育后代,让自己的祖宗之德得以发扬光大,这样才是不亏孝道。 「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於殒灭」,圣人,这是指制定这个礼的,谁? 周公。 夫子他是在这里述而不作,把它讲述出来,把这个礼敍述出来,它不是夫子创作。 所以制礼施教,制这种礼节,祭礼、丧礼,这都是人们的生活行为规范,施教就是施行这个教化,教什么? 教孝道、教礼,礼教是不至於殒灭。 这个殒就是死的意思,灭也是毁灭。 所以如果是毁灭了身体,这就不符合礼教。 这是告诉大众,虽然我们要有丧礼,是可以也是应该表达自己哀戚之情,但是不能过分,应该有所节制。 礼里面都有节制,礼节、礼节,没有节制这个也就不成礼。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这个「丧」就是奔丧、丧礼,也是孝子守孝、守灵这个时期要不过三年,以三年为期,三年之内都是做到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个是以三年为期,也不要超过三年。 为什么? 总有个节制,「示民有终也」,示就是指示给大众是有一个终结的,凡事我们要懂得节制,不能够一直太过,这就过犹不及。 玄宗的《注解》中说,「三年之丧,天下达礼,使不肖企及,贤者俯从」,三年之丧,这个丧礼,也就是三年当中都是以哀戚之情,不贪图享受、吃素,这是天下达礼。 这一句实际上是出自於《礼记》,《礼记 三年问》这一篇文章里面说的,「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这个达意思就是通的意思,通天子、通庶人,自天子至於庶人,从上到下,由国家领导人一直到平民老百姓,都要守这个三年的丧礼。 哪怕是国家领导人,过去是天子、皇帝,父母过世,哪怕是自己继位了,也是要三年当中守丧,继承自己先父留下来的家业。 述人之事,继人之志,述就是继续,继承先人的这些事业,以先人之志为己志,这是礼,天下人都要这么做的。 这个礼是周朝周公开始就制定的。 圣人制定这个三年为期,这是什么? 教育的意义,使到不肖者,这个不肖者就是内心里也没什么孝敬的,不能够感念父母恩德的这种人,也要必须守这个礼,他企及,企及就是他也要做到。 如果他不做,社会大众的舆论会给他压力,你这个人不孝,父母走了三年,你还不到三年就在这里贪图享受,搞自己的这些生活享受、娱乐,这是不孝。 所以古人历代都是如此,假如父母过世,就要辞职、辞官回家乡,在父母那里守孝三年,三年以后才能够出来复官。 这是什么? 尽孝,先尽孝才能够尽忠。 所以古代的人,古代的帝王他制定这些礼法他都有道理的,他用这个培养臣子的孝心,他有孝心就有忠心。 所以一个人你让他,说「你要忠於我,你要忠诚於我」,这个话一般很难说出口,皇帝他让臣子,说你一定要忠诚,有时候还挺难为情,而且臣子未必服气,你有什么德行,为什么要我来忠於你? 皇帝他懂,他教孝,所以教以孝,他才可「忠可移於君」,教老百姓、教臣子孝道,老百姓他自然对父母尽孝,他的孝心移到国家就是忠诚,忠君爱国。 制定的三年守孝期这也是教孝,所以皇帝他让这些官员统统都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守孝三年,这很有道理。 所以英明的领导他懂得如何去教化自己的部下,不用赤裸裸的说你要忠心,这样说反而会引起叛逆的情绪,不服,让你尽孝,你的孝心出来了你自然就忠心。 我们这两天听到北京的企业的一位老板胡总,他给我们介绍《弟子规》如何在他们企业当中去落实,老板自己落实《弟子规》,劝导员工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从哪学起? 从孝道学起,「入则孝」。 所以他很高兴的告诉我,他们企业下个月开始就进入全面以孝道为中心的学习,回家孝亲、爱亲。 你看企业鼓励、要求员工学习孝道,一般老板他就觉得这个好像有点不太符合他们的经营业务范围之内,好像别人的家事,管不著。 不是,这领导英明,能够让员工们都有发起这个孝心,他能够感念父母的恩德,念念能够报恩人就厚道,厚道的人就没那么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不会损公利私。 所以在企业里面当然他也就是个好员工,他能够认真负责,这是能够移孝作忠。 下面这里讲的三年之丧这个期限是「贤者俯从」,这个俯从就是不能够超过,也要服从这三年的限制。 因为一个贤者,这是孝心真切的人,他对父母那种报恩心特别重,思念哀戚的情特别重,如果不限制他三年就要停止,他可能一生都会这么做,这样也可能会让他的身体受不了。 所以这是圣人制定一个节度,不能够超过三年,以防止这些贤者、这些孝子哀心过切,损坏身体,这也就有亏孝道,就不能够太过分的用这种情执,也要用理智,以理智来行孝,「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孝,所以制定了三年为期这个丧礼。 实际上邢昺他的《注疏》里面说到,「圣人虽以三年为文,其实二十五月而毕」,这里是讲的三年,不是足足的三年三十六个月,而是二十五个月,头尾三年,这就已经可以结束丧礼。 有人可能就会发起议论,说行孝三年,当官的也要辞官回家,三年不出来为国家服务,所有的社会上的人、工作人员都是这样,常常都会有人父母去世,常常有人去奔丧,一奔丧就三年,这不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都遭到损害了吗? 难免会有人提出这些疑问,特别是现在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社会的步伐非常的快速,争分夺秒的,你这三年又不工作又不贡献,这能行吗? 是不是太落后? 是不是这有点属於封建礼教的糟粕? 这些话实际上早有人问过,不用你来问,孔老夫子的学生就有人问过。 二千五百年前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了,谁提出来的? 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宰我,宰我他在言语方面是相当有成就的。 孔子他是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排在德行之后。 换句话说,言语要在德行基础上,所建立的言语才是好言语,否则那就是不良的言语,即使是能说会道的,也对社会不利,德行是第一。 宰我,在《论语》当中我看到有一段对话,对夫子的,宰我问,「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宰我他就问,这三年的丧礼,这是不是时期,期已久矣,时期太长久了? 这已经问了,而且他后面还讲出一些道理,来证明他自己讲的这些提问是有根据的。 因为当时在孔子,那是东周末年春秋时代,很多人都不守这个丧礼,有的人还提出一年就够了,要三年这么久吗? 宰我问的就是这个问题。 他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很叹息的就是当时礼崩乐坏,这三年如果奔丧,礼节也不讲求了,言不文、礼无容、服美不安,这些都不讲求礼、不讲求乐,闻乐不乐,那不是三年下来就变得礼崩乐坏了吗? 你看宰我是很懂得讲话,讲得很有道理,这是孔子平时叹息的,他拿这个提出来,不是讲不能够让礼乐断掉吗? 君子就要去复兴礼乐,怎么能三年不讲求礼乐? 下面又讲了另外一个道理,「旧谷既没,新谷既升」,这是讲到种这些粮食,粮食(谷物),旧的谷物已经尽了,没就是已经没有了,新谷既升,旧谷没有了以后新的谷物才能长出来,才能成熟,一年一年都有新的谷物成熟,所以一年为期也就够了,这好像是自然之道。 还有下面讲钻燧取火,「钻燧改火」,这个是取火的时候用钻木取火,像我们现在有点像擦火柴,但是古时候没那么先进,他钻木来取火。 这个木,一年当中用的木有很多种,所以常常改换不同的木,春天用的木、夏天用的木、秋天、冬天用的木都不一样,因为性质不一样,所以用的材料就常常改,叫改火,一年都要改好几次,所以奔丧这个礼是不是也应该改? 三年能不能改成一年,一年就能够终止,「期可已矣」,这个期是念基的音,这也就足够了。 他这个提法听起来是好像有道理,孔子怎么答覆他?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汝安乎?」孔子问他,问宰我,你在这个时候,守丧三年,父母走了,你在这个时候吃的是稻米,因为夫子那时候是在北方,他是山东人,鲁国,山东人,北方稻米比较少,比较珍贵,所以稻是珍贵的粮食,衣夫锦是穿著锦衣美服,你在奔丧三年当中享受这些生活,吃得好、穿得好,你心安吗? 「於汝安乎?」就是你能安吗? 下面宰我说,「曰:安」,宰我说我安,心很安。 夫子这时候就呵斥他,说「汝安则为之」,说你要是心安那你就去做。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真正是个君子的,他居丧守丧三年,他这三年当中食旨不甘,吃到美味都不觉得甘美,闻乐不乐,听到美好的音乐都不快乐,居处不安,睡在自己床上都觉得心不安,想要去守灵,所以不会去享受生活,故不为也。 不为,为什么? 就是刚才讲的,食夫稻、衣夫锦,享受生活,一个君子有一点点享受他心都不安,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在了,自己很哀痛,怎么能够享受? 怎么能够心里还念著世间名闻利养生活享受、五欲六尘这些享受? 他不会这么做的。 「今汝安则为之」,他对宰我说,你要觉得心安你就去做。 结果这时候宰我就出去了,「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孔子就在这里对大家批评宰我,予就是宰我的名字,说宰我不仁,不仁不义。 为什么? 没有孝道,心里不孝,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心是仁的本,没有孝就没有仁。 为什么人孝心会失掉? 这是社会的污染。 所以宰我为什么会问夫子这个话? 也是因为当时东周时代也是礼崩乐坏,大家都没这么做,大家都不守丧三年,虽然夫子要求大家守礼,严格的守礼,但是宰我也难免有这个疑问,看到大家都没这么做,为什么我们还要墨守成规? 这是什么? 受到社会的污染,再加上有五欲六尘的享受的诱惑,才会把孝心蒙蔽,才问出这些话来,才有孔子这样的严厉批评。 孔子接著说,「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他说你出生三年之后才能够脱离父母的怀抱,你从刚出生到三岁,父母都是天天抱著你、护著你,你饿了给你喂奶,晚上尿床马上给你换这些被褥,逗你玩,让你高兴,吃的、用的、穿的哪一个不是父母细心的照顾? 然后还不止,三年以后,最辛苦的是头三年,三年过后会好一点,孩子慢慢也能够自己懂点事,没有那么脆弱,父母才放心,不用天天抱著,但是照顾还是无微不至,一直长到成人。 古时候成人是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了,这是行冠礼,才成人。 成人了,父母的忧心,心上的石头才放下来,然后还要想著很多事,孩子长大了就得求学,给他安排学业,请先生、请老师、找学校,读书读完了出来了,工作,找工作父母也要操心,找到好工作了,要谈婚论嫁,要找对象,父母也要操心,找了对象结了婚,生儿育女了,父母也要操心,自己的孙,又要照顾他,你看看父母对我们的那种一生的照顾,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人有讲,「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活到一百岁,儿子也八十岁了,一百岁的老母亲还在忧虑著八十岁的儿子,所以真的到死这个忧虑才停止。 这种恩德无量无边,比山高,比海深,报答不尽。 所以夫子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三年的丧礼、守孝,天下之通丧。 《礼记》上写著的,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从天子到平民老百姓必须遵守的丧礼。 这什么? 缅怀自己的父母,念著父母恩德,三年这是一种报答。 对父母至少是三年,因为我们从出生到长大,头三年父母是对我们什么样的心,难道我们用三年来行丧礼、守丧,这还算过分吗? 所以夫子讲,「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予就是宰我,他说宰我他有对父母三年之爱吗? 这种孝心、这种爱心能持续三年吗? 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止三年,是一辈子的,我们对父母? 父母一走,这个爱能维持多久,能不能维持三年? 这孝心,孝与不孝从这个心可以看出来。 所以不是说圣人制定这个礼乐一定要规范我们,让我们遵守,搞这个形式,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不能够听音乐,不能够享受生活,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真正的孝子念念想著父母的恩德,他没心思去享受。 所以孝是仁之本,没有孝道可以说他的仁德就不是真实的。 我们继续看玄宗他下面还有一句话,注解,注「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他讲「夫孝子有终身之忧」,如果一个孝子你不给他限制,他是终其一生都是这样守孝的,这是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忧虑父母、念恩他是终身不改的,这是他终身之忧,报恩的心很殷切。 所以「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为什么圣人,这讲的主要是周公,制礼,圣人制定三年为期? 这是使人知道有一个终尽、终结,有个期限,三年之后心里依然是念著父母的恩,但是在形式上就要终止,还是要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心里常常念著报恩,自己精进努力,立身行道,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真正做一位有德君子,做一个圣贤人,报答自己的父母,利益万民,让万民都能够享受到自己的贡献,自己对万民的贡献就是父母对万民的贡献,所以百姓念著你的恩就等於念著你父母的恩一样,用这种方式来报答父母这个恩德。 下面这是讲到如何去下葬,有一个葬礼。 经文讲,『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唐玄宗注解这个「棺、椁、衣、衾」是什么意思? 「周尸为棺,周棺为椁」,棺是棺材,棺材是装著尸体的,棺材外面又有一层椁,所以椁是装著棺材的,等於有两层,两层的棺木,叫棺和椁。 在入殓的时候也要为之衣衾,为之就是为自己父母,「衣,谓敛衣」,这是指入殓的时候父母要穿的衣服,我们一般讲寿衣,「衾,被也」,这是父母除了穿著衣服下葬以外,外面身上还要裹著被子、被服。 这是一种礼节,也是对自己父母的一种恭敬,隆重的、恭敬的来为父母下葬、入殓。 「举之」,举什么? 举父母的尸体,父母的身体把它举起来,「举尸内於棺也」,举起来然后入殓放置到棺材里面,这都是怀著一颗郑重的心去做的。 接下来经文讲,『陈其簠簋而哀戚之』,「陈」是陈放、陈列,「簠簋」,唐玄宗注解说是「祭器也」,这个祭器,就是祭祀的祭品放在这个器皿当中,两种,一种叫簠,一种叫簋,簠簋都是器具,都是用竹子编的,是一种很朴素的器具,盛放著祭品,盛放在父母的灵前。 所以唐玄宗讲,「陈奠素器而不见亲,故哀戚也」,盛放的这些祭品为父母来做祭奠。 素器,很朴素的器具,装著这些祭品,但是只能够供奉在父母灵前,譬如说他的照片,这上面还有一朵黑花,看到父母相片上的音容笑貌,但是不见其人,不见亲,这个内心当中是很酸楚,「故哀戚也」,哭哭啼啼,内心当中是非常的难过。 所以这里讲到办丧事要懂得注重实质,不能够只搞形式。 祭祀必定是朴素,你看簠簋,这都是用竹子编的祭器,古来都是很朴素的,不是说讲究什么排场。 好像现在人有一种错误观念,奔丧的时候丧礼搞得排场很大,请很多的人,浩浩荡荡的,敲锣打鼓的,还放鞭炮,请很多酒席办这个丧事,所谓红白喜事,特别是老人家高寿的,去世了,把它当作大喜事来办,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好像不这么做就不能显示出自己是个孝子。 我们看到二00六年四月一号人民日报上面有一篇报导,说到某个地方有一位老母亲养活了五个儿子,兄弟五人,这兄弟五人,有的是当公务员的,有的是经商的,有的是汽车专业户,都混得不错的,但是对他们的老母亲却是一点孝心都没有,谁都不愿去养活,这个推给那个,那个推给这个。 最后他们商议决定,每个人勉强拿出每月五块钱人民币,五五二十五,二十五块钱人民币供养他们的老母亲。 这二十五块钱一个月,吃什么? 他老母亲气的,又是贫困,年纪大了遭受这样的刺激,受不了,一气之下服毒自杀。 结果这兄弟五人在母亲死了以后大家就合在一起合计,现在母亲死了,大家都看著我们,我们这个丧事也要办的有点排场,不能让别人说我们不孝顺。 所以他们五个人合计了以后,每人约定拿出五千块钱人民币,五五二万五,办一场隆隆重重、轰轰烈烈的丧事。 大鱼大肉请客,请了很多亲戚朋友在母亲灵堂这里吃饭,结果请的人都不来,亲戚朋友都唾弃他,唾弃这五个人,在背地里都骂他,说你要真有这一分孝心,那你母亲就不会死了。 所以活著不孝,死了乱叫,父母在生的时候一点爱敬之心都没有,人家死了以后搞什么排场,欺世盗名,这是虚伪的心,这哪是孝敬,一点真诚都没有,他的这种心是显耀自己,还是自私自利,不是孝道。 所以《孝经》这里说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生民之本。 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尽爱敬之道,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怎么能够见到母亲这样不管? 大不孝!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他这个丧礼不用非常的隆重排场,但是内心真有这个孝心。 因为家里如果经济能力差的,简单的有一些这样的仪式,表达自己哀戚之心,也比那种轰轰烈烈搞排场的要好。 所以夫子在《孝经》当中不主张搞排场,搞得轰轰烈烈的,实际上内心里到底是不是真有那种孝敬,自己心里要想一想。 丧礼也要「上循分,下称家」,符合自己的身分,跟自己家境要相应,不能够太勉强,更不能够存心显示自己孝道,存心显示自己是孝子那已经不是真诚,孝也不真。 下面经文讲,『擗踊哭泣,哀以送之』,这个「擗」,我们讲捶胸,哭得太痛切,捶著自己的胸,「踊」就是往上跳,「哭泣」,哭是放出声音来的哭,泣是已经没声音,哭到最后没声了,这是讲到捶胸顿足号哭,最后泣不成声,擗踊哭泣。 「哀以送之」,这是很悲哀的送著父母的灵柩到外面去安葬,送之就是送著父母的尸体、灵柩(棺木)去安葬。 唐玄宗《注解》说是「男踊女擗,祖载送之」,男子是哭得跳起来,女子跳起来并不是很庄严,而且身体没有男子那么好,所以她用捶胸,捶胸顿足,比喻哭得很厉害,这不是装出来的样子,装出这个样子出来反而显得很虚伪,真的是很哀痛,泣不成声。 「祖载送之」,这个祖,邢昺的《注疏》里面讲是「始也」,就是开始。 在什么时候开始? 就是灵柩准备出行,准备要送去下葬,临行前要饮酒,「生人将行而饮酒曰祖」,这是有一个仪式,等於像送行一样,饮酒送行,这是讲到送行。 这个载就是有车,灵柩车载著灵柩(棺木),送之,就是送他到墓地去安葬。 底下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这个「宅」就是墓穴,唐玄宗讲「墓穴也」,就是这一块的坟墓,「兆」这是指「茔域也」,茔域就是墓地,就是你要找一块墓地,然后做一个坟墓。 这个「卜」就是去问、去选择,所以说问卜、问卜,去选择一块很好的墓地来安葬父母。 「而安措之」,这个是要安葬父母,这是父母永远栖身之地,所以要非常慎重的选好这块墓地。 这是父母,我们讲的他的灵魂永久所在的家园,因此这个要讲求。 古代甚至要去问风水,这个卜,看看这个墓应该放在哪里风水最好。 实际上要不要去问风水? 实际上风水它好不好那是果,因是什么? 因是有没有积德行善。 真正是一个孝子,平时积功累德,他好心自然就能够感得好风水,这感应。 虽然他不懂得占卜风水的这些方法,他自自然然选择的墓地就是风水最好的。 为什么? 这是因果的感应,心好风水就好,心坏风水也跟著坏。 所以如果心不孝的,想请一个风水先生帮他看风水,找一个好的墓地安葬自己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从来不孝顺,父母走了以后找一个算命先生找一个好风水的墓地,为的是什么? 还是为了自己好,想著这个墓地,选择了好风水,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就能够很好,自私自利。 这样能选择到好风水吗? 不能,即使是给他选了个好风水,那块风水地本身是好的,但是被他这么一葬下去,那个风水就被改了,改了以后风水就不好了。 为什么?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所以有好心的才有好命运,才有好风水。 所以古人讲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你真有福的,什么人有福? 有德行的人、好心的人有福,他们所居的地方都是好风水,福地,福地就是留给福人来居的。 所以这是讲到占卜、问风水找墓地,而安措之,安葬。 玄宗讲,「葬事大,故卜之」,这个卜就是占卜,安葬父母这个事情是大事,所谓「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走了要给他找一个安身之地,这是个大事,所以选择要好,一般来讲,选择一个阳光、水分、空气都好的地方就是很好,这是讲找墓地。 现在很多地方,人也多了,建筑面积都不够用,要找墓地是愈来愈困难,现在有什么方法? 一般他都不用下葬,不用土葬,一般都是火葬,烧了以后成了骨灰,有的骨灰有的人把它请回家里供奉,专门设置一个父母的灵位,平时做祭祀用的。 有的他可能是送到固定的安葬骨灰的场所,现在也有不少的墓园他们是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安葬父母的骨灰,也有包括像一些宗教的场所,像佛教的寺院可能也会有这样的一种灵堂供奉骨灰用的,这些地方都是可以去问一问,这是卜之。 也按照父母自己生前的意愿,譬如说父母他希望自己骨灰撒到大江里,或者是撒到空中,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办。 下面说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这个「宗庙」就是祭祀父母的地方,古代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到士都有宗庙,庶人,就是平常老百姓,没有宗庙,一般就在自己家里安一个神位。 实际上过去都讲究祠堂,祠堂就是每一个家族的祖先宗庙。 「以鬼享之」,鬼就是祖先的神灵,能够享用我们的祭祀。 所以唐玄宗《注解》说,「立庙祔祖之后,则以鬼礼享之」,立了宗庙,把祖先的、父母的牌位立起来,用春秋祭祀这些礼节、礼仪来继续的供养,这是所谓鬼礼,就是祭祀这些鬼神,祖先的灵,用这些礼节,这是讲究祭礼。 下面说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一年春天、秋天,实际上有一个古人的一个说法,春秋实际上举出两个季节它是代表四时,一年四季都要祭祀。 「以时思之」,四时(四季)通过祭祀来思念父母的恩德,思念祖先的恩德。 玄宗的《注解》中说,「寒暑变移,益用增感,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 寒暑变移,一年到头,益用增感,都要去感念,增加对父母的感念。 以时祭祀,到祭祀的时候,什么时候祭祀? 一般我们讲,春天清明节,夏天有七月十五,农历的,中元节,还有冬天冬至节,这都是祭祀的日子,都是要感念祖德、感念亲恩的日子,展其孝思,这是怀著孝思、一种孝心去祭祀。 祭祀这个仪式简单而隆重,古礼它有一套成礼,现在我们生活很紧张,祭祀因地制宜,譬如说设一些供品,以素食,菜、果(蔬菜、水果)、鲜花这些为主,给父母灵前或者是父母的牌位前供上,上个香,然后自己可以读读经,譬如说把《孝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再把《弟子规》念一遍,或是读儒释道三家的经典,让身心清净,这一天斋戒,古人祭祀是头三天斋戒沐浴,夫妻分房,以清净的心去祭祀,这才能够感通。 用这种方式去祷告、去回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立志,不要忘记祖德亲恩,不要忘记报答父母。 下面经文说,『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父母在生的时候能够尽到爱敬之心去奉侍,死就是父母去世,以哀戚之情来奔丧、来守孝、来祭祀。 『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生民」这是一般人,天下人,根本就在这种孝道,所谓报本反始之心,报恩之心,知恩报恩,不忘亲恩祖德,这是生民之本。 能够这么做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也算尽到一般人的本分。 这个「死生之义」,死是指父母,已经过世的人,生人就是现在还在生的儿女,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义,这是情义、恩义、道义,也算是完备。 「孝子之事亲终矣」,孝子对於父母侍奉能够做到这样也就是圆满了。 唐玄宗的《注解》这里讲到,说「爱敬哀戚,孝行之始终也」,所以始於爱敬,终於哀戚。 行孝你看真的是始於爱敬,父母把我们生下来,你看婴儿对父母那种爱敬之心念念不舍,真的是毫没有隔碍的,完全跟父母一体的心,这是始於爱敬。 人能够保持这种爱敬之心,这一生都行孝,不仅对自己的父母,也对一切所有的人民,事诸父,如事父。 父母走了以后,这个哀戚之心真的溢於言表,这是孝行之终,这个哀戚之心表现在「丧尽礼,祭尽诚」,这也就算尽到了孝道。 「备陈死生之义,以尽孝子之情」,能够这么做到死生之义,父母跟儿女这种情义、道义、恩义也就圆备,孝子之情也就尽到。 所以这是对於孝子丧亲这种做法、这种心态,夫子给我们加以说明。 到这里《孝经》就圆满的讲解完毕。 整部《孝经》讲下来,其实我们知道这是夫子的一部心传,《孝经》是他老人家亲口所述,他自己说「行在《孝经》」,他的整个行持,也是他的这种修为,他的圣贤的风范,在《孝经》当中能够落实。 从孝亲、到事君、到立身,夫子也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这就是圣贤人的风范。 我们真正按照《孝经》的教诲来去力行,对於自己的父母能够尽爱敬之道,对於国家、对於人民、对於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尽到爱敬之道,把父母看成是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一体,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自己认真的改过迁善、立身行道、学习圣贤,至少做一个正人君子,再进一步成圣成贤,而能够为大众,乃至为千秋后代子孙做一个好榜样,扬名於后世,这真正是对父母尽到圆满的孝道,真正成就圣人,把孝道圆满落实。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到此就讲解圆满。 总共我们讲了二十集,四十个小时的《孝经》,如果当中有讲得不妥之处,也请各位大德多批评指正。 非常感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集) 2008/7/23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20 发布时间:2023-07-15 09:36:5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