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内容: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编辑说明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 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 ”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 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 (二)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 (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 ”由此可见《白话解》并不亚于《大经解》。 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读者修学,亦应一读再读,益增胜解,咸归净土。 因本书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未竟部分,需有愿者依照作者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已出版发行)整理。 我们期望黄老弟子如同黄老一样,发大誓愿,完成黄老未竟事业。 前言 或有人问,“为什么在写了《大经解》之后,又写白话注解? ”那就请看本经《大教缘起品》。 由于阿难在道场中,亲见世尊放大光明,色身与刹土都是前所未见的清净庄严,就向佛请问,显现这稀有瑞象的原因。 世尊表扬了阿难的提问,其中最切要的一句——“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 ”“当来”就是指从阿难问话的当时一直到不可穷尽的未来。 所以一切众生都因阿难这个提问脱离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超然大觉。 为什么能这样殊胜呢? 正因阿难这一问,引出了《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广说弥陀愿海的经,正是这部《无量寿经》。 大师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晴天霹雷,斩尽情执的金刚王宝剑。 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净土只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能说,世尊唯说弥陀的大愿之海、净土法门呢? 殊不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 世尊对阿难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尊种种说法,无非是救度迷徒,让他们得到真实之利。 真实普利众生,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生极乐。 《华严》称为经中之海,一切江河细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门,都同归弥陀大愿之海,所以华严长子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士发愿往生净土。 由上可见善导大师之说,是深得佛心的。 大师说释尊唯独说弥陀本愿之海,世尊说如来唯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 这样剖出肝胆的开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抛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定出苦海的救生圈。 念祖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 一、经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想要理解经文,先要了解经题。 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 ”经题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了。 本经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五种原译而成。 五种出入很大,且汉吴旧译,文字古拙,所以读诵参研者都很少。 先师继王日休、魏承贯之后,会集成经,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此书一成,大众钦赏,公推为《无量寿经》的善本。 目前海内外读者、背诵者、印刷者、演说者,风起云涌,有日诵六部甚至八部者,有人称当前之景象是“大经热”。 本经的经题,一望可知,是把最近《宋译》的经题作为前一半,而把最古的《汉译》经题去掉两者重复的字,接在下面,就成为今本的经题。 这就是会集工作的典范,只是会集旧有的精华,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 这才能杜绝把后世凡夫的私见,当作世尊的教导来欺骗世人。 从夏会本的经题可见,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而且会集之后,使题义更加圆满究竟,妙谛无穷。 第一个字“佛”。 指约当中国周代,在尼泊尔降生的王子,后出家成佛,号释迦牟尼(华义为能仁寂默)。 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导师。 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可是在我们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这一位。 所以只说一个佛字,我们就知道是专指我们的本师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略,辞义是觉者。 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众生,彻底觉悟就是佛。 阿罗汉只是自觉;菩萨于自觉外,更须觉他,故菩萨具二觉;觉行圆满是第三觉,唯佛具三觉。 悟达本性真实常住,了知诸惑都是虚妄,是自觉。 以无缘大慈,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觉他。 穷尽本心的源底,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圆圆果海自然成就,是觉行圆满。 《佛地论》说:具足一切智慧,远离一切障碍,能开觉(开悟本有觉性)自己和一切有情。 “觉”譬如从睡梦中觉醒;如莲花开,不借外力,这就是佛。 (笔者译为白话。 )又据《大乘起信论》:一、本觉。 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常说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 二、始觉。 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与外缘(佛教经法)的作用,使众生于妄念中渐渐出现初步趋近本觉的知觉(如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三、究竟觉。 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来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显,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觉。 “佛说”,表明此经是释尊金口所宣。 又“说”字有愉悦的意思,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听受教导修习妙法,故衷心欢乐。 “大乘”是喻,乘就是车,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 用现在话说,自行车是小乘,它只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就譬喻声闻乘的法,称为小乘法;至于成长列的火车,可以运载多少人多少货,广作利益,这就譬喻菩萨所行的法,叫做菩萨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两个涵义:(1)能乘者大。 《十二门论》说:“佛大人乘(动词)是乘(名词),故名为大。 ……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 ”如来与诸大菩萨才是“能乘”,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学生读书的学校叫做大学)。 (2)所乘者大。 《宝积经》:“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 ”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就是如来自身所行的真正觉悟之道。 这就是佛大人用来救度众生的运载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学校的全部课程都是大学的,所以叫大学)。 经题中,大乘这一譬喻,具有两方面的涵义。 本经经题标明净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无上度生救世的菩萨道。 “无量寿”即“阿弥陀”名号的译义。 阿弥陀在梵文中的正确读音应为“阿弥达”,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 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 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 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 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 极乐教主既有无量的名号,为什么本经单以无量寿为经名呢? 因为无量寿显示了如来法身常住的本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仍是这样。 过、现、未,恒常如一,佛教称为“三际一如”,这是法身境界。 由于无量寿,彼佛的功德,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从无一分一秒的停顿与间隔;由于无量光,在无尽的空间,就没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与摄受。 由于无量寿是体,一切殊胜微妙的相用,都从本体流现,标明本体,则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 日人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说:“安乐国土依正三种(佛、菩萨、国土)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 ”这就是本经标名为“无量寿”的原因。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的《往生论》。 论中在“一法句”的后面,说“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可见《甄解》的“无量寿”即是《往生论》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 所以“无量寿”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 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 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 所以经题中的“无量寿”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 所以夏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 起心念佛,方名始觉。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有许多人错误地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庄严清净”和以下的,是法。 以上经题中“佛”,娑婆教主;“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极乐教主,是两土果位的人。 “大乘”是喻,现“庄严清净”是法。 经题中总不离人、法、喻,本经题具备了这三样。 “庄严”,它有庄重、端严、装饰与美化的涵义。 现用譬喻说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秃秃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须在宝像、天花板、墙壁之上,增加彩画,要有许多艺术加工,还要悬挂幢、幡、伞盖,陈设供品法器、种种灯光,来做庄严之具。 从这个事例,我们体会了庄严的涵义。 但以上只是物质方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心地的庄严。 佛教中常说“万德庄严”,要以功德智慧来做庄严。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庄严众行。 轨范具足”,这就是以自身的轨范来庄严自己的行动。 又“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说明安住在真实的智慧,才能庄严妙土。 “众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庄严它。 “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庄严。 所以可以这样说,极乐妙土是以智慧来作庄严之具。 从此推广,应知极乐的黄金、七宝,实质是一味的智慧。 常说的“万德庄严”,就表明“庄严”这两个字,有“具德”的涵义。 “清净”。 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见底,纯净无杂;至于黄河浊浪滚滚,夹带了种种污染。 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业,完全离开了一切恶行、烦恼与垢染,叫做清净。 《大论》论布施说:“虽为一切众生,是心(指布施的人,他的心)不清净。 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著,是为不清净。 ”这段话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时候,虽然也是发心为一切众生,可是你没有了达三轮体空,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中间见所施之物,不了解这些实物,远离一异有无等等分别,即是第一义空,于是对这三轮都有所著,这就是不清净。 《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 《无量寿经》汉译本译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 本经《三辈往生品》:“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定生彼国。 ”汉译本第十八愿,“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往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 ”《汉译》中的“净洁心”即是“清净心”。 本经“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汉译本是“念我净洁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净。 故常说:欲净土者,先净其心。 “平等觉”。 “平等”,它与差别是对立的。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华严经》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确显平等的涵义。 《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 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实相等的同义辞。 佛的通号之一是‘如来’,表示‘从如而来’,可见‘真如’是佛的真实出身之处)。 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门。 ”可见平等极其重要。 若能对于一切事物没有差别,当然更没有爱憎取舍,一律平等,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 “平等觉”可以有四种解释:(1)平等普令一切众生都彻底觉悟。 (2)以平等妙法来觉悟众生。 (3)“平等觉”是如来的正觉。 (4)“平等觉”正是极乐教主的圣号之一。 以上四义,题中都有。 所以“庄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中所涵的法。 从全名来看:本经是此土导师释尊看到度生因缘成熟,在十分欢悦的心情中所宣说的。 畅谈极乐净土教主无量寿佛本愿之海,以及殊胜方便普利万类的净土法门,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万德庄严,一心清净,平等普度,同登觉岸。 在众生方面,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万德,庄严自心;净念相继,远离妄执;妄消真显,当下即是“平等觉”。 一题之中,涵摄了全经大义。 二、经文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 耆阇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一切大圣。 神通已达。 其名曰。 尊者憍陈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连。 尊者迦叶。 尊者阿难等。 而为上首。 又有普贤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 弥勒菩萨。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 皆来集会。】 全经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个部分。 序分像是人的头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现这个人的智愚善恶;正宗分像身体;流通分像手足。 本经的第一第二两品是通序,也叫证信序。 这是各经通有的,其中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来证明经文确是佛说。 这六种,教中叫做六成就。 原说是谁,闻后重说是谁,时间、地点、同闻大众是谁,都写清楚,来证明说经是事实。 第三品是发起序,单表发起本经的因缘。 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各种经典都是一样的(《心经》是删去首尾的中段,其它全译,仍是从“如是我闻”开始)。 这是世尊遗教,嘱咐阿难,在经典开头之处,先标“如是我闻”,这是“信”“闻”两种成就。 随即写出其它时、主、处、众四种,证实经文确是佛说,令大众生信。 “如是我闻”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我从先师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开示,就是以下这样的。 这就证明经中的开示确是世尊金口所宣,没有走样,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这是“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 “我”是阿难自称。 在阿难于佛涅槃后结集经文为大众登座重说时,大众当时有三种疑惑:一种是错认为佛又复活了,另一种误认为阿难成佛了,再一种是他方世界的佛来到此土。 现阿难一开口就说,这是我阿难从释尊亲自如实听到的。 以上的三种疑惑全部瓦解冰销。 有人问,佛法主张无我,为什么阿难开口仍是我? 殊不知问者这种想法堕在偏空,把无字体会成龟毛兔角般的根本没有,这是不合于第一义谛的。 《金刚经》处处不坏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才不堕凡夫的有、二乘的无,从容中道,才契合第一义谛。 大乘菩萨是“常乐我净”。 可见所无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时”,时成就。 没有具体的年月,只说某一时。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注解说,或者是说法的人证得了“陀罗尼”(超过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刹那之间,甚至在说一个字当中,遍说了一切法门,这人就是把一刹那延展成无量劫;或者是听法的人得“净耳根”,在听到一个字时,就能对其余一切完全通达,这就等于把多劫收缩成一刹那。 可见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指弟子)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 大师是说:佛同弟子相会一处,圣师愿吐出心髓,演说净宗妙法,普施真实之利;贤徒们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 自觉觉他,机缘感通,说听完毕,就叫做一时。 现代科学证知,太阳围绕它的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的二万万年。 且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指出:当某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就随着这个物体的速度而变化,时间并不是定量。 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 (举一个极浅的例子,一辆接近光速的火车向前飞驶,一节车箱中前后都坐了人,前进中乘务员在下午六点点燃了车箱中间悬挂的一盏灯。 坐在车箱前部的人,要等灯光的光线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灯亮了。 可是光前进,人也前进,光要紧追,但光速比车速快,终于赶上了,这时人才开始知道灯亮了。 这离实际时间已晚了一段,说它是六点十五分吧。 可坐在车箱后部的人,人迎着灯光前进,灯光直向人射来,几乎不要经过什么时间马上看见灯亮了。 一节车上便出现两种时间。 这是经中“一时”的科学解释。 ) “佛”,主成就。 在这六种成就里面,最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 佛是三觉圆满的大觉者。 自觉就超越于凡夫的不觉;觉他就超越于二乘的独觉;觉满就超越于还在因地、未满果位的菩萨。 三觉一齐圆满,圣中最尊,称为佛陀,也称为智者,具有无上智慧,也正是觉满的涵义。 文中的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 耆阇崛山中”,处成就。 此城有新旧两城,说法处是王舍大城,是旧城。 又叫上茅(或上第)城。 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阇崛山”,意译为灵鹫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为殊胜:(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劳;但又难上,所以闲杂的人少来干扰。 (2)是福德吉处,圣人喜住。 (3)是三世诸佛住处。 (4)此山清洁闲静,十方菩萨赞叹,八部鬼神恭敬守护。 最末是众成就。 本品的“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以及普贤、文殊、贤劫一切菩萨。 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 清信士七千人。 清信女五百人。 欲界天。 色界天。 诸天梵众”,经末的“天龙八部。 一切大众”,这是本经的众。 单说地球上人类中的四众弟子就是两万人。 这是两万人的大法会,这是两万人同闻。 本经第三十八品极乐圣众刹土的殊胜显现,也是两万人同时亲自看见的。 “比丘”。 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 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㈠乞士。 乞是乞求之义,现指乞食乞法。 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经营贮积谋求生活,故以乞食(讨饭吃)来维持生命;进一步还需要乞求妙法,寻师求道,修养自心。 ㈡破恶。 指能破烦恼,用守戒来防止身行的过失,习定来消除自心的乱动,用正慧来观察,使心悟解,能破见惑与思惑,二惑尽消,就出三界。 ㈢怖魔。 由于比丘能破恶,魔就恐怖,认为这个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区,而且他会教化我的眷属徒众和我远离,使我宫殿形同虚设,所以心中惊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 从原发的只求自觉的小乘心,发展为普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的殊胜广大、无上的觉他大愿;从原先的小乘,回转到趋向大乘;从行声闻道变为行菩萨道,这就是回小向大。 参与法会的一万二千比丘,都已发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萨道,所以叫做大比丘。 嘉祥大师说: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叫做“大”。 《佛地论》:一、最极利根,二、已证阿罗汉,三、证果后更趋大乘菩提,叫做“大”。 “万二千人俱”。 许多经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华经》与本经同是“万二千人”。 希有的盛大法会,正表所说的经法,正是本师释尊久蕴在心中,欲说而未能说的真实心要。 这两部经典都是开权显实,都是大白牛车,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宝珠,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参会法众,盛大希有。 “一切大圣。 神通已达”。 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圣人,但须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方才能称大圣。 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权巧示现,表面是声闻,实际早证大果,也称大圣。 “神通”,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尽六通。 阿难当时只证初果,没有得漏尽通,为什么也列在神通已达的大圣之内呢? 《净影疏》说:阿难是特殊的利根,虽然没证阿罗汉,可是他成就“无上胜妙功德”,对于神通“解了毕竟,亦名已达”。 《净影》著眼点有二:一是阿难成就了无上的殊胜功德,他能忆持佛所说一切经法,又在今经里,能问妙谛,因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度脱之法。 二是对神通虽未全证,但已彻底了达,从因知果,故也可称为神通已达。 再者阿难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权示现的人物。 在密教《胎藏界鬘陀罗钞三》说:“阿难密号集法金刚”。 密教中,金刚是显现威猛相的佛,可见阿难之本早是法身大士。 阿难在教中,集结经藏;在禅宗,继承迦叶成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预嘱传咐之法,转授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 可以这样说,佛教能传下来,首先是依靠阿难,传承圣法,这是多么胜妙的神通。 以下列举大比丘中几位年高望重、四众钦仰的大德,作为代表。 首先是: “尊者憍陈如”。 尊者,梵语是阿梨耶,翻为华文是尊者、圣者之义,是对阿罗汉的尊称。 憍陈如,全名是阿若憍陈如。 憍陈如是姓,华语是火器,因他的祖先是婆罗门,祀奉火神,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当作姓。 阿若是名,翻为了本际、解本际。 本际的解释是,每人本有的实际,即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于此有所开解了达,就是阿若的原意。 他是世尊最初转法轮,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 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经》中称他为“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并称赞他:“宽仁(宽大的仁德)博识(广博的知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培育同修证入初果到四果圣位),不失威仪(严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卧中保持威仪,作大众的模范)”。 憍陈如在经中名列第一,他的实德也正是释尊门下比丘四众的第一,恰好暗示,凡能信受本经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 本经《非是小乘品》说:“得闻阿弥陀佛名号。 能生一念喜爱之心。 归依瞻礼。 如说修行……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 再有,最令人感动的是,憍陈如过去生中即是《金刚经》中的“歌利王”,他污蔑忍辱仙人(本师因地的一生)是引诱妇女,并且用节节支解(把身体割成一一小段)来残酷迫害仙人。 但是世尊真实平等,冤亲普度,就是这个歌利王成为第一个得度的弟子,并在弟子中列为第一。 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从衷钦仰,刻骨铭心,永劫顶戴,无有变易。 “尊者舍利弗”。 “舍利”的意思是一种鹙鸟。 他的母亲长得非常端正,眼睛象鹙鹭,大家就用鹙鹭来形容他的母亲。 “弗”是子的意思,她的儿子所以叫做舍利弗,就是鹙鹭子。 也叫做珠子,拿珠子来形容他母亲的眼睛。 又叫身子,因为他母亲身体很端正。 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 母亲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跟人家辩论,就能胜过余人,并且能胜过她兄弟俱希罗(俱希罗很有学问,后也成佛的弟子,证阿罗汉)。 舍利弗八岁就登外道的讲座,对大众说法。 他十六岁到各国去游说。 他说法宏扬,辩论无双。 他学佛之后,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智慧第一。 本经所要说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见《阿弥陀经》),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陈如之后,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连”。 大目犍连就是摩诃目犍连。 目犍连是他的姓,可以译为赞诵、采菽、莱茯根等等。 他这一族里头出家的人很多,对于他加一个大字,称为大目犍连。 他的名字是拘律陀,本是树名。 他的父亲是宰相,他从拘律陀树神那儿求子,得了儿子,就把树名作为他儿子的名字。 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智度论》说: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足第一。 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连在佛的左面。 他的神通很大,曾把一城的释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战祸。 阿罗汉都有降龙伏虎、颠倒日月种种的神通,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最为第一。 “尊者迦叶”。 迦叶也是姓。 这个姓翻成为“龟”或“饮光”。 名字叫毕波罗,也是树的名字,也是父母向树祈祷得子,就把树的名字作为儿子的名字。 因为他智大、德大、心大,所以称他为大迦叶。 也因佛弟子中有三个迦叶,尊者的年岁最大,所以称大迦叶。 迦叶翻为龟,因为祖先学道,曾有灵龟负仙图的瑞相,所以这一族就叫做龟氏。 又叫饮光,因为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迦叶族是他的后代,所以用饮光来作姓。 又因为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尊者是一个炼金的师傅,他一时要为佛像贴金,但他的金子还欠少一点,不能把像贴金,当时有一个贫女,恰好有这一点黄金,贫女就布施了这一点,正好使他补足了佛像。 那么,从这以来,九十一劫这两个人都身如黄金,光色显耀,好像月明星稀,他们身体很光,别的光就不显了,所以称他们为饮光。 在佛弟子之中他头陀行第一。 头陀行有十二,现在只举两种:㈠就是过了中午不但不吃饭,而且不喝浆,水都不喝了。 ㈡是不睡觉。 但坐不卧。 老了之后,释迦牟尼佛说,你已经老了,别这么苦修了,但他还坚持。 佛很称赞他,赞叹他没有想求安逸的心,并说:有头陀行,我法就久存。 头陀的意思就翻译为抖擞。 抖擞有去掉的意思,抖擞这些尘劳烦恼。 但是更应当注意的是,大迦叶是传佛心印的初祖。 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梵王到了灵山,拿金色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座。 用自己的身体作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 你看,这是一个梵天的天子,对于佛法是这样的恭敬。 佛就登座,拈起梵天所献的花给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只有迦叶领会佛心,十分庆幸,不觉笑了出来。 佛就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嘱咐摩诃迦叶。 ”这就是世尊传心的拈花公案。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大法心印传付已毕。 正法眼的藏,涅槃圣德的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一齐嘱咐给大迦叶。 于是迦叶成为禅宗初祖。 迦叶独佩法王正印,涅槃等经多有傍证。 《涅槃经》说:佛将涅槃,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 佛说: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我所有的“无上正法”都已经咐嘱给大迦叶,他为充当你们的大依止。 又《舍利弗问经》:“我(世尊)寻(就要)涅槃,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 迦叶传付阿难。 ……”又《华手经》,世尊看见迦叶到来,就分半座,让给迦叶,并说:“汝当就此如来半座。 ” 以上的引证,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传佛心印的禅宗的重要。 显明了禅宗,也即是赞扬了净土。 《大集经》称净宗为“无上深妙禅”。 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净宗的一切能所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 世尊咐嘱给迦叶的,也正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净土与禅,从来不是两物。 “尊者阿难等。 而为上首”。 阿难翻成庆喜、欢喜,又可以翻成无染,是白饭王的儿子。 佛是净饭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 在佛成道日他出生。 净饭王听见自己的儿子成佛,又听见宫中生子,所以非常高兴,说:今天大吉,是欢喜的日子,这个小孩就叫欢喜吧。 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所以佛说法三十年后他才当侍者。 他随佛到了天宫、龙宫,见到其中极美的妇女,都不生喜爱的念头,所以又称为无染。 阿难出家随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说的他都能够记得住,一个字不忘。 所以《涅槃》称阿难是多闻士,迦叶也称赞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所以阿难是多闻第一。 以上五人,是会中万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又有普贤菩萨”。 菩萨,它的全称应该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是“心”,“萨埵”是“众生”,或有情。 这个名号全翻过来,就是大道心众生,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涵义就是觉有情。 佛所证的是觉,无明还没有尽就叫做情,要使有情的觉悟都同于佛,就是觉有情,这就是菩萨。 所以觉有情就是“菩萨”两个字的含义。 为什么菩萨称为大道心众生呢? 《清凉疏》(清凉是国师,是华严宗和净土宗的祖师)说菩萨有四种“大”:㈠愿大。 有大志愿,求大菩提。 ㈡行大。 要广利众生。 ㈢时大。 可以经过无量无数大劫来度化众生,没有疲劳与厌倦。 ㈣德大。 具足一佛乘(度一切众生都成佛)的种种功德。 因此称为大道心。 《法华》指出六大。 就是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 具足六大叫做大道心。 “普贤”也可名遍吉。 《清凉疏》说有三种普贤:㈠位前普贤,就是发起了与普贤十大行愿相同的大菩提心。 所以修一切佛法,先要发菩提心。 净土宗三辈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如果你只是专念,没有发菩提心,就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鸟只有一个翅膀。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融合无碍的心。 ㈡位中普贤,指等觉菩萨,就是等觉的普贤。 等觉之上是妙觉,妙觉就是佛。 等觉菩萨只有一分生相无明还没有破。 就差这一点点,这点一破就是佛。 ㈢位后普贤,已成佛之后的普贤。 因他得了佛果,还不舍他因地之所行,所以称为位后。 《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 ”一切果位没有不穷尽的,佛位也穷尽了,这就叫做普。 他已经成了佛了,他还不舍因地做菩萨时的行愿,还在普度众生,所以叫做贤。 这是位后普贤的含义。 至于《会疏》说“体遍法界,故曰普”(妙体遍于法界就叫做普)。 “位邻极圣,故曰贤”(所证的果位靠近了极圣----佛,所以叫做贤)。 这正是等觉菩萨的妙位。 他的觉位邻近于登峰造极的圣果,所以这是位中的普贤(会中的贤护正士就是等觉菩萨)。 普贤菩萨在法会圣众中位列上首,德为众遵,位超一生补处(弥勒)与等觉菩萨,可见是位后普贤,早圆妙果,为速圆导归极乐的本愿,所以示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士,就好像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一样。 《四十华严经》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一切如来有一个最大的儿子,他的名字叫普贤。 这是什么意思? 因为古人重视长子,正常情况国家的皇位是由国王的长子继承的,先主嘛,长子当太子。 如来有长子,这是一切如来的继承人,这就是普贤。 从密教来看,普贤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 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 ”所以金刚手就是普贤。 又《五秘萨诀》说:金刚萨埵者,就是普贤大菩萨的异名,也叫做一切如来长子,也叫做大阿阇黎。 现在我们经中,普贤大士列为上首,是显密净不二。 念佛号就是念咒,大家都轻视念佛号而想去念咒。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所以禅宗说:一径草可以当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当一径草用。 实际上许多问题都是仁者妄生分别。 先师夏老说:“净土宗就是密教显说。 ”藏密的最古是红教。 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红教尤其尊重阿弥陀佛,劝大家生极乐世界。 “文殊师利菩萨”。 翻为鬘殊室利,也翻妙首、妙吉祥、妙德,是诸佛之师。 《放钵经》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是由于文殊师利的恩惠)。 过去无央数诸佛(过去说不清的那么多的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 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未来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萨的威力加持所成就)。 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极赞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处。 《法华嘉祥疏》说:“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明明了了)见佛性故。 ”疏文真是一语破的,由于明明了了见自佛性故,于是涅槃三德,全部圆证,如来妙果,摄尽无余。 所以说“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 ”无边至德,无量圣果,只由于了了见佛性,一齐圆满,所以名为妙首、妙吉祥、妙德,实在是众妙之中的最妙。 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 他在北方的常喜国成佛,叫做宝积如来,过去是龙种尊王如来,将来成佛叫普见如来。 现在示现在大会之中,大士是大智宏深,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才能信入。 《阿弥陀经》说净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一切世间”里包括一切世界的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这九种。 清净的信心正是来自殊胜的智慧。 “弥勒菩萨。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弥勒是姓,可以翻慈氏。 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无能胜。 合说就是慈无能胜(古代也有人主张慈氏是名,无能胜是姓)。 《弥陀疏钞》里讲,因为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们这一族都叫做慈氏。 又过去生中遇见大慈如来,他也发愿,愿意跟他一样的名号,他就得了慈心三昧。 再有,在他当婆罗门的时候,他号称一切智,在八千岁里头修习慈行,又在弗沙佛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块儿发菩提心,修习慈定。 《思益经》说慈氏,“众生见者”都能得慈心三昧。 《悲华经》说:弥勒大愿,在刀兵劫里头拥护众生。 现在慈氏在兜率天内院,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就到人间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三会龙华。 有人说咱们现在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修过佛的人,等弥勒来,龙华会上都把大家度脱。 但是你要等五十七亿六百万年,这一段时间你要轮回六道,天堂地狱去转,那就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生死了。 这三位大士作为法会的上首,因为这三位和净土的缘特别深。 首先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发了十大愿的人,“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六根都败坏无用,自己的名望、威权、势力、学问全等于零。 所有的财宝、产业、心爱的珍品、可靠的亲信,没有一样再能伴随自己。 当此之时,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离自己,在一切时中引导自己往生极乐,面见弥陀。 一部《华严》最后归到《行愿品》,《行愿品》导引我们发愿往生极乐。 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归。 普贤大士又说:“愿我(普贤)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这就是法王长子普贤大士求生净土的发愿文。 大智文殊,诸佛之师,也发同样的愿。 他的愿文是五言,《文殊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两位大士都发大愿求生极乐。 这两位菩萨在会中列为上首,普让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见贤思齐,学习先圣。 我们也要导引众生同归极乐。 弥勒大士在《大宝积经》中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往生彼国世界。 世尊,何等名为十种心? 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国世界。 ”这就是弥勒大士请佛开示念佛往生法门。 而且本经的后半部,佛把本经嘱咐给弥勒菩萨,并说这个经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广大微妙法门,嘱咐弥勒“汝等作大守护。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守是保守,护是护持,所以守护也即保护与护持的意思,现在上面加一个“大”字,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胜的涵义。 简单说这个“大”字有四义:(1)法大。 这是释尊唯说,普令众生得度之法。 (2)益大。 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横出三界,直证不退。 (3)愿大。 所以弘赞净土之一言一行都会归弥陀愿海。 (4)智大。 于此法门信受弘扬,实因希有智慧。 弥勒接受世尊的嘱咐,他必然在龙华会上演说本经,并且尽未来际常说本经。 “贤劫”,就是现今我们所在的劫。 在这一劫中,这个世界有一千个佛相继出世,这是非常希有的殊胜情况,所以叫做贤劫。 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没有。 根据《佛祖统计》,第一个佛叫做拘留孙佛,第二个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个迦叶佛,第四个释迦牟尼佛,以后还有九百九十六个佛。 但是这一个佛到下一个佛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例如刚才说释尊与弥勒之间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时间很长。 可见世界上有佛的时候少,没有佛的时候长啊!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 皆来集会”。 贤劫中未来有九百九十六佛,现在还都是菩萨,他当然包括在“皆来集会”的一切菩萨里面,并且还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萨。 贤劫未来诸佛,全部莅会听法,也都和弥勒一样,同受释尊大悲慈父从衷的嘱托,弘扬护持如来无上心宝——净土法门,永为众生照破长夜黑暗的明灯,普令离苦得乐,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净(常寂光土强名为法身佛的国土)。 德遵普贤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 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的人之中,普贤为长子,长子就是法王的继承人。 普贤无量无边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这是华严一部大经的指归。 现在来会圣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当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 所谓善思惟菩萨。 慧辩才菩萨。 观无住菩萨。 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 宝幢菩萨。 智上菩萨。 寂根菩萨。 信慧菩萨。 愿慧菩萨。 香象菩萨。 宝英菩萨。 中住菩萨。 制行菩萨。 解脱菩萨。 而为上首。】 这一品首先补充了贤护等十六正士。 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萨。 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来表示圆满无尽,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 “贤护”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贤护、贤守、贤首和善守。 这些名号在经论中常见。 《思益经》说:众生只要听到他这个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名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 闻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护众生,所以称为善守。 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这个经以贤护为名。 《贤护经》里头说:“王舍大城有优婆塞”,这是居士。 “名曰贤护,为众上首”,在大众的上首。 《大宝积经》有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种种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 说他虽然现在人间,他所享的福报,不但人间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释都比不上。 《名义集》里说:“发陀婆罗”,翻为贤护,不但自己护持自己的贤德,并且也护众生,所以名为贤护。 又称贤首,因为他位居等觉,是一位等觉菩萨,是贤中之首。 贤护正士虽示现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实证,是一位等觉菩萨,已超十地,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就与佛相等了。 贤护正士示现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普通人,但已是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 这是维摩诘之外又一个极殊胜的在家人。 听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菩提。 这一史实十分重要。 还有《般舟三昧经》说,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就和净宗更有因缘了。 他亲见了阿弥陀佛,所以他为众上首,参加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无上法门。 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 “善思维菩萨”等。 《四童子经》说:善思维、慧辩才、观无住、神通华,是他方世界菩萨,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 《佛名经》说: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灯三昧经》说,香象。 二经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受《无量寿经》,助佛宏化。 从贤护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 其余尚有六人未经经典提到,但古德说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萨,来到此界听经与助佛宏化。 本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 因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 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 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 你还想像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 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 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 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 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 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 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 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 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 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 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 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 ”此说很有见地。 “而为上首”。 普贤、文殊是来参加法会一切圣众的上首,是全体听经人的上首;弥勒大士是贤劫一切菩萨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一切在家菩萨的上首。 大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 《月灯三昧经》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 ”那由多应指一万万。 由此可见,一位正士便与一万万菩萨同来,全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 香象正士在阿閦佛便是同行菩萨的上首,可证十六正士的胜德。 大众同尊。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具足无量行愿。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游步十方。 行权方便。 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 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大士和会中的一切菩萨的胜德。 “大士”就是菩萨。 “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第九是恒顺众生,第十是普皆回向。 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刻,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着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华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着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在烦恼苦海中普度众生。 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 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显出普贤这个贤字。 永劫勤劳没有疲厌,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 上品中提到《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的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 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在实现他的偈语:“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 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弥陀第卅五愿互为表里。 卅五愿:“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 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极乐世界成佛,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 ”他有本愿为众生,要披着弘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贤大士圣道。 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 ”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 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铠甲,再返此界救度众生。 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 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 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 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 ”《摄大乘论释》里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 ”这个数不但你没有法子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 “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 ”《观经》说:“是心作佛”。 “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 “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 “修”是修持。 所以“造修”是行动。 “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 所以“希求”是愿望。 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 “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 “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 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 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 《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 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 《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 ”“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 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 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 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 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 《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 ”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联读,意义才完整。 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 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 《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 无德不具,故云一切。 ”“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 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 德的本体就是“法”,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 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 所以《净影》说:“德体名法”。 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 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 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 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 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 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和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 “游步十方。 行权方便”。 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 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间了,一切地方。 “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 权是权宜、权变。 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 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规章制度。 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候礼节。 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 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 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 《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 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方便。 《法华玄赞》解释:“善逗机宜曰便。 ”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 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因外面黑,就回来,于是龙潭点着一根纸媒子递给他。 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 这就是逗他的机。 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 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谁知又把纸媒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 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 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对象)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着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 《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现在把以上的注解汇到一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 “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 契是契会,解是理解。 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 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 “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 ”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 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 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 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 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 “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 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 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 《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 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 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 《净影》:“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 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舍兜率。 降王宫。 弃位出家。 苦行学道。 作斯示现。 顺世间故。 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 得微妙法。 成最正觉。 天人归仰。 请转法轮。】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这一句表明会中菩萨为度众生,所以愿到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去示现成佛。 《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正是这个意思。 其中“愿”是誓愿,依据《法窟》,对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 “世界”,“世”表时间,过去、未来、现在,叫做三世。 “界”表空间,就是十方。 “等正觉”,旧译是等觉。 等觉有两个含义:㈠是菩萨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觉的佛果了,称为等觉。 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了。 已经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 ㈡等觉就是佛。 《往生论注》:诸法平等,所以诸如来平等,因此诸佛如来叫做等觉。 《大智度论》也说:“诸佛等,故名为等觉。 ”所以等觉有两种含义,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是佛。 通常等觉是指低于妙觉的菩萨,在本经中等觉是佛。 会中菩萨到十方示现成佛。 “舍兜率。 降王宫……”叫做八相成道。 这是释迦牟尼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的通常途径。 依照嘉祥大师,“舍兜率”就是第一相。 “降王宫”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两相。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出家。 “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 “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 “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转法轮。 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就是第八相,灭度。 来会的菩萨都要到无量世界,去示现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从兜率天下降。 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内院,弥勒大士是在兜率内院说法。 “降王宫”,《因果经》说:摩耶夫人看见菩萨乘着六牙白象从空中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可以从腹外仍可看见菩萨在腹中的情况。 《涅槃经》说:从母摩耶而生,生下来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净影疏》说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 表示大丈夫奋迅之力。 “唯我独尊”,这个“我”字不是有我相的这个我,是离相的真我。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 《魏译》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看见这些,于是乎决定出家,舍弃眷属,骑着白马越城出去,出家学道后在树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一颗庄稼)。 我们看到画着一个人端坐,象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那就是太子苦行学道的像。 “作斯示现。 顺世间故”。 所以这一切都是示现。 上述降胎王宫,出家修道等等,都是为了随顺世间而作的示现。 《法华寿量品》中佛说:我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因见众生乐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对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为了这种人,我就示现少年出家,后来成佛了。 可是我实在是成佛以来久远久远无量无边那由他劫。 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为了教化,只好示现刚成佛啊。 “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 “魔”是魔罗的略称,翻译为障碍,能给修道的人作障碍;又翻为杀者,他是破坏人行善,使人放逸,断人的慧命,所以翻为杀者,又翻为恶者,因他有很多的爱欲。 魔有四种,《净影疏》讲:一个是烦恼魔,贪嗔等烦恼这都是魔。 第二是阴魔,色受想行识这都是魔。 第三是死魔,破坏人的命根。 第四是天魔,专门破坏别人行善。 经中所说的魔就是天魔。 《婆沙论》:菩萨在树下的时候,魔现了很多美女来诱惑,但这些魔女一走到菩萨跟前,自然变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种冶容艳色,媚态淫姿都不见了;后来发动魔军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种种武器,来相逼害,谁知菩萨觉察后立即入定,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变成莲花。 《大智度论》:“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 ”魔无所施其伎呀,就败退了。 所以佛降伏了这些魔军之后,当时魔王问佛,你有什么功德,有这么大本领? 佛说地神乃知。 问地神哪,地神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不是菩萨为众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 地神作了证明。 由上可见菩萨不是以神通战胜魔军,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 这是第五相,降魔。 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 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 《维摩诘经》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解释微妙就是菩提。 菩提就是实际的理体,当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见妙理,这不是语言和分别心所能知。 《净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体。 由于显现了这个本体,所以成正觉。 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证得了理体。 入了佛的知见,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觉。 这就是成道了。 “成最正觉”,遵崇佛的觉悟是无上圆满究竟的,所以称之为最。 《释迦谱》说:“得无上真正之道,为最正觉”。 “成最正觉”,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归仰。 请转法轮”是第七相,转法轮。 佛之出兴于世是大事因缘哪,这个因缘最主要的是度众生啊,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转法轮是一个核心。 这些诸大菩萨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转妙法轮。 因此在文中这一段最长,从“天人归仰。 请转法轮”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现灭度”以前止,这中间很长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内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 “归”是归依,仰是仰慕。 天人都恭敬归依世尊,请佛转法轮。 据《大智度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没有在印度说法(世尊成佛之后,头三个七天里在天宫大说《华严经》。 但是这些个声闻缘觉乘的弟子,如聋如盲,没有领会)。 一直到五个七,佛自己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 ”阿罗汉弟子都不能知,一般众生更是无法知了。 一切众生为世法所缚所著(缚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没有能够理解的。 那么还不如涅槃吧! 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 佛就默然受请,先说小乘法。 《法华经》也有同样的记载。 “转法轮”。 《法华文句》解释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众生的法。 把佛这个法传到众生的心里边去,这就叫转法轮。 把佛心中的法传入到众生的心中,也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转”字的含义。 嘉祥大师说:“自我至彼,故称为转。 ”从我到对方,所以叫做转。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大教的缘起。 世尊受请转妙法轮,这是第七相。 底下就是转法轮的内容了。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 坏诸欲堑。 洗濯垢污。 显明清白。 调众生。 宣妙理。 贮功德。 示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常以法音。 觉诸世间”。 因为世尊的佛的说法,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也说,不但有情说,无情也说,所以这个法音就不可以只体会是佛菩萨现出身像,演说经教是法音。 应知“百草头上祖师意”,无情的百草头上也在说法,这个就是法音的广意。 “世间”呢,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世尊接受了菩萨、天人的请求,广演一代时教,有大乘小乘、权法实法、偏圆种种的法,都是转法轮。 因为众生根机不一样,根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先说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赞叹大乘,说大乘法。 先说权法,如何证阿罗汉,证缘觉,如何去行菩萨道,后说实法,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最终目的全是要成佛的。 《法华》是圆教了,净土宗也是圆教。 世尊说一切法来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法法都是应病之药,都是为使众生觉悟。 “诸世间”就是三界。 恒演妙法,普令觉悟,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 坏诸欲堑”。 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 这十种称为十烦恼。 天台宗就讲得更深一点,就以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称为三烦恼。 我们这些烦恼都要破除。 《智度论》说得很好,烦恼是什么呢? “能令心烦,能作恼故”。 你高兴,兴奋欲狂也都是烦恼啊。 “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垒。 佛演说妙音,就是摧破众生身心里烦恼的堡垒。 “坏诸欲堑”。 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 《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 《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 ”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 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 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 发布时间:2023-07-16 08:55:3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