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居士:读《角虎集》有感 内容: 黄念祖居士:读《角虎集》有感黄念祖居士著净土教源念佛要有正信念佛正行兼修众福念佛正愿临终正念 受皈依、受五戒、受菩萨戒,还有人要受比丘戒,这是我们的本师啊! 佛法最主张、最著重的就是‘师承’。 ‘师承’教导有如传灯。 释迦牟尼佛说的法,作为智慧的光明、智慧的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所以,我们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佛,是他把智慧的光明传到了我们的心里。 这个师恩胜过于父母的恩。 父母所生的是我们的肉身,而我们的本师给我们的慧命,使我们得到慧命。 所以我们要尊师。 有些人没有直接从老法师那得戒、受皈依。 但是他还算是我们居士林的导师,凡是在居士林说过法的人,都是师。 所以,他人说一句偈,讲一句法,这个人就都是我们的师,都应当给以尊重。 饮水思源,都应当感恩、报恩。 我们能做到‘尊师’,就是知恩、感恩、报恩。 最近得了一些书,从各方面来的。 有一本书,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读过,还读过不止一次。 今天又看到了,读了几部书。 所以学法就是不可思议,正如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 不能说一本书我看过就算了。 你再看一遍,所谓:‘一番拾起一番新’。 这次读了之后,收获还是很多的。 今天我就要用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来供养大家,意义也很深。 这个书按北京话讲叫作《角(jiǎo)虎集》,应该是《角(jué)虎集》。 长了犄角的老虎。 这个书名是根据永明大师的一首偈子:‘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而来的。 有禅有净土,在禅宗你是开悟了的,念佛能念到一心,这是‘有禅有净土’带角之虎。 虎本来就很稀少,勇猛为兽中之王。 带角之虎就更厉害了! 这个偈子,虽然不是咱们平常讲的净土宗一些书籍所谈的。 但都是‘带角的老虎’。 都是禅宗的大德所写,所以今天我就从这里选一篇对咱们合适的。 那么这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净土的书不够吗? 干什么还要找禅宗人说的话来讲呢? 因为我们很多人,还不免有这样一种想法,尤其是知识份子,他们总觉得我要是根器好,我就参禅了。 禅是上根利智,对这个念佛法门,总是有点看不起,认为是愚夫愚妇行的。 勉强能够念,也是觉得这是不得已,没有办法的事。 那么对于这个情况,讲这本书就有好处了。 都是禅宗开悟的大德讲的话,他们开悟了之后还要学净土,而且他还要弘扬净土。 这就说明,不是上根利智去修禅,而下根下智的才去修净。 而这些大德不仅是学禅开悟了,而且是大悟了,经过几十年的修持之后,他还要修净土,还要弘扬净土。 从这一点上就说明‘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的净土法门之殊胜呀! 不管哪一宗,禅宗的大德最后他还要依止净土、弘扬净土,这就更加增长了我们学修净土的信心。 《角虎集》中说净土殊胜的话很多,我单选一篇,为禅宗临济宗的大德,开悟的人。 他谈念佛、修行的要领以及怎么得到成功? 也就是替作了我们总结。 这是一个参禅开悟的人,但是我们看的时候感觉很深。 就跟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不谋而合了。 所以我们没有这些宗门的分别。 本来在印度时佛教根本不分宗,马鸣大师称为八宗的祖师。 在印度不分宗,本来是圆融的,是一个整体的。 比如:密教的‘大手印大圆满’,其实都是禅宗的见解。 参禅开悟成就之后所说的话,今天我从其中选一篇(见《角虎集》第四卷)供养给大家。 本文的作者,为福州鼓山的住持,临济宗的祖师,叫永觉元贤禅师。 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听见和尚说偈子,就想出家,后来遇见善知识,一步一步的深入,最终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后,他最后的偈子是: ‘金鸡啄破碧琉璃,万偈千休只自知。 稳卧片帆天正朗,前山无复雨鸠啼’。 (金鸡把这个碧琉璃一下给啄破了,这说明我们的智光发现,一下子把‘无明’给打破了。 啄破了碧琉璃。 千般也歇了,万般也休止了,只有自己知道。 到了禅宗他所证的境界,那不是没悟的人所能体会、所能猜测的。 所以古禅师说:‘神秀对于六祖,他就是摸不著边。 ’他对于六祖只能迷信,他说:‘我师父把衣钵给他了,他一定比我强,’到底六祖是什么境界,神秀是国师,但他必竟还是不知道。 万歇千休只自知。 我在这片帆之上,稳稳的睡觉,天空是明朗得万里无云。 这说明他的心境。 下雨时,斑鸠都在那啼叫,但天冷了,千山的斑鸠不再在那叫唤了。 ) 这样的境界,这样一位大悟的祖师,他最后特别推崇特别信‘六字弥陀’为‘末法津梁’。 认为念这六个字枣‘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末法众生唯一得度的途径,能靠的就只有这个法了。 所以他做了这个念佛要旨,开示给大众。 这里头的内容很好!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 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我们净土大德说了,再看禅宗大德怎么说的。 他在文中一共总结了六条: 一、净土教源: 净土之教,他的根源是什么? ‘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种种法,普逗群机,不过去其习气之秽,以还我本来之净而已。 ’ 以前佛都是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与世。 《法华经》就讲了,十方一切如来为什么在世间出现呢? 就是为的一个大事因缘,这个因缘不是小因缘,而是个大因缘、大事情! 因这个大因缘,所以才出现于世。 这个大因缘是什么呢? ‘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说种种的法,普逗群机,就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祛除掉这习气带来的一些污秽,恢复本人的本来光明。 所以,佛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本妙明心,大事因缘就是这样一件事。 说种种的法,观机逗教,为的是什么? 就是因为你现在习气太重,多少劫生生世世以来不好的习惯,使得你无明,所以佛教你把这些习气去掉,恢复本来的清净光明而已,就为这么一件事。 ‘但机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也。 ’ 人的根基是不一样的,有千差万别,绝对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的。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 长相没有一个是绝对一样的,都是一样的那就糟了,分不清谁是谁了。 所以长相没有二个是一样的。 根机也没有二人是相同的。 因为根机不一样,所以如来设教也就千差万别。 ‘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也。 ’ 大家看:这是禅宗人说的,不是我们净土人自己说的,也不是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自己的瓜甜。 这可是禅宗大德的话。 在一切法中,种种根基各有不同,但在种种法之中要求其最易,挑一个最容易的、最稳的。 说到最稳,现在有好些可不稳哪,比如打座,打到了不倒单的程度,还算是有功夫了,但是他还要出毛病的,眼前就有这样的事。 密宗虽然是很殊胜,但是正因为密宗殊胜,所以魔王的眷属就纷纷冒充密宗,到处设坛、到处招徒弟、到处传邪法……你一下子钻进去了之后,可就万劫不复了。 不平安哪! 尤其你是初机,你怎么知道谁是真正的善知识? 所以密宗好是好,但不像净土宗,净土宗还有什么? 如果一个人说:‘我就叫你什么都不干,你就专念佛! ’这话不管是什么人说的,咱们都可以听,对不对? 你发菩提心念佛就是最稳的嘛! 而且不光是容易、最稳,而且是‘收功最殊’,得到的功效最快,三个最字:最容易、最稳、最快。 ‘则莫如净土一门也’,这是禅宗人赞叹净土的话。 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别人赞叹咱们,说明确实也是如此。 在禅宗的立场上,他为什么不说:禅好! 你们不要去念佛。 因为释迦牟尼佛就公开地叫咱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佛并不说:你们就在我这个国土呆著别走。 佛是最慈悲的嘛,所以用最好的法来度众生。 释迦佛还教他父亲念佛,教他七万个本家人都念佛。 而且释迦牟尼佛的父亲也是现身开悟了的,得无生法忍的,跟韦提希妇人一样。 所以人最要报恩的就是父亲嘛。 他救度父亲也是用这个方法。 也就是净土宗的特点:最容易、最稳、最快。 ‘净土者,何谓太虚空中国土森列? 有净有秽,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 ‘净土者’是什么呢? 就是太虚中、在整个法界里头有种种的国土,现在天文学就发现了,有无穷的世界。 有的是净的;有的是秽的……‘净’就是清净,也就是善的;‘秽’就是刀山剑树以及种种的地狱、种种的恶,众生之间互相残害。 什么人去什么地方,众生要是心净就生净土,心脏就生浊土,这是自然之理。 ‘生浊土则障累日深,善法难成。 生净土则障累日蠲,善法易就。 ’ 生到浊土,你的障碍一天比一天深,善法就难以成就。 生到净土,障碍就一天比一天少,而且没有退缘。 一切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处处都使得你增进菩提心。 就连你吃的水也增长你的善根;闻法闻声,看到菩提树的影子都能证果。 一切障碍都消了,善法自然容易成就。 ‘故学道之士必须拣其净秽’。 所以我们学道人就要知道如何去选择净的,去掉秽的。 ‘即净土之中亦有种种差别,其最为殊胜者,则西方极乐世界也’ 这句话就更深一层了,许多学佛的是在净土上学的,但也有许多是在秽土上学的。 比如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土(即娑婆世界)就是秽土。 这许多净土之中,最为殊胜的,则是西方极乐世界。 无量的佛国、无量的世界。 当初世间自在王如来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就请佛看一切世界,看了种种世界,通过总结,把一切好的、精华的都收到一块,他就发愿,建立一个佛国,这个佛国是最为殊胜的。 ‘此世界乃阿弥陀佛无量愿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 故其功德庄严大非诸方之所能拟。 ’ 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好? 就像我们老念的弥陀偈子那样:‘阿弥陀大愿王……’咱们学法讲真实,不是宣传虚假的,而是真语者、实语者,是真实不虚地称弥陀为‘大愿王’。 就是因为他确实在一切国中、一切愿之中称王,所以没有再超过王的了。 极乐世界就是大愿王发大愿力所成就的,由大功德所成就的。 所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最尊最高,其他一切国土所无法比拟的。 ‘其中有事有理,修者不应偏废。 ’ 我们要知道,这里有事有理。 理是本体;事是事相。 一切都有一个现象,我们就这个现象,要进一步知道它的本体是什么。 本体就是理体,相就是事相。 不能够只知道它的本体,而不去分别它的事相。 比如,都是答录机,答录机的本体都是一样的枣答录机。 但是你看看它的相,有种种不同,大的、小的、红的、绿的……品种、品质不一样,使用方法也各不一样。 所以,事相与本体都要知道,这是举一个很粗的例子。 ‘何谓事? 经中所列净土一切事相是也。 ’ 什么叫‘事’? 就是经中所列净土的一切事相:黄金为地,七宝壮严、宝网明珠、宝珠照耀、宝香普熏……这一切都是事相。 ‘何谓理? 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是也。 ’ 什么是‘理’? 对于这一问题,咱们学净土的人往往对此有时理解得还显不够。 极乐世界的本体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什么是理呢? 就是‘一切事相不出一心’啊! 这个‘一心’,我们还能懂,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心。 一切事相都是阿弥陀佛的心所显现的,这叫做‘一心’。 但还要知道:阿弥陀佛的心就是咱们每一位自己的心! 否则,那不就是多心了吗。 是‘一心’呀! 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也同样是我们每位行人的自心之所显现的。 所以,心净则土净。 你的心净才生净土;你的心秽则生秽土。 实在讲:心和土并不是两件事! 连科学家都懂得了这一点。 咱们凡夫总是把那个物质看成是真实的,却不知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已然认识到:物质是人类的错觉。 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叫物质。 可见大科学家都在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所以就是‘一心’,事相皆是‘一心’所显现的。 知道‘一心’的显现,那么事和理,我们就要圆融起来看了。 ‘虽曰唯心净土,而不妨有极乐世界,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现也。 ’ 虽然说是‘唯心净土’,但是并不是说极乐世界不存在,因为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也是因为一心的变现的结果。 ‘虽曰本性弥陀,而不妨有极乐教主,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 ’ 弥陀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每个人的自性。 但是,也许还有人不相信。 虽然只是‘本性弥陀’,但你要相信‘十万国土外有一个极乐世界,其中有佛号阿弥陀’。 虽然是一心,但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 这两者之间是没有矛盾、没有防碍F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一心’显现的。 ‘虽寂然无生,而不妨炽然往生,以往生而本自无生也。 ’ 虽然在理体上,常寂光中,一切都无生。 自性无生、无生法忍。 但并不妨你炽然往生啊! 虽说是往生,但往生者的自心其实是遍一切处的! 你本来也没有来去,只是在事相上这么说罢了。 在本体上,这一切都在自心之内。 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都发生在自心之内,也就是从自心到自心。 并没有什么叫来和去的! 但是,这不等于说,你又没有往生这一回事。 所以,就事和理来讲,还要圆融。 一切事相都是由于心所现的结果,没有心外之法。 都是心所显现。 当然这个道理很深,我们只有通过慢慢的读经、念佛,才能逐渐逐渐地、自然而然地明白这个道理。 ‘高明之士多乐于谈理而诋笑事行。 ’ 这是指那些自是清高的人,他们只会讲究空理、谈心、谈性,而笑话人家念佛的,笑话人家求生净土,他就是不信净土,也就失掉了这个往生的机会。 ‘中下之流多执于事行而迷昧实理。 ’ 中下之流、中下的根器的人,他就知道整天磕头、求功德、写牌位……只是在这些事实上很注意,而不知道这一切皆不出于自心哪。 于是把这事和理就隔裂了。 有的是知道事上做,而不懂得理。 因此,信虽然是很信,但是道理不很明白的信,这就在理解上不够了。 有的人虽然是能够明白自心之理,由于参禅等等,但他又不修持、不念佛、不发愿。 这两方面都是有缺欠的。 ‘全不知理无事外之理,事乃理中之事。 ’ 要知道:事和理是一体的,理没有事外的理,理就在事里头,因为你水成了波了。 水在哪呢? 水不就在波里头,那波浪不就是水吗。 水是理,理就在事里头,理就在波里头,事也是理中之事。 波在哪儿? 是水生出来的。 所以波和水那就是一体,事和本心是一体的吗! 你知道了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呢? 你真知道‘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呀! 不然,你以什么速度也去不了。 你要知道这一切都在你自心之内呀! 于是,对于往生你就敢信了。 所以我们念佛能感应道交,因为念佛就是念自心佛,这是必然的! 自己叫自己,哪还有叫不醒的。 没有信心,有的时候,特别是有的人修著修著,到临终的时候,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关’,是信的关。 其中一个关就是临终,有些人并不知道,作为修行人,要把这一生的业障都了了,所以最后给你示现一些病苦,因为好些业障没有消完,因而让你受一些苦。 比如玄奘大师就是这样,玄奘大师最后有点病苦。 他临终告诉他的弟子:‘你们不要怀疑你们的师父。 ’不要以为念佛的人一有病,就觉得自己不行了,自己这念佛不见功效,于是自己就产生了退转的心了。 一定要坚定! 这是自心,弥陀就是我的本心,我有念佛的功德,佛一定接引。 所以,对于这个事理,一定要圆融。 这就是善根。 ‘执理而废事反有落空之祸’ 你只是相信这些道理,但你却不修行,这就落空了。 只是知道做功德、上供……而不明白‘本体’的道理,于是把佛看成跟神差不多了。 我在美国就碰见好几个这样的人,他又供佛又供黄大仙。 佛也有,大神也有,求他,他就给我好处? 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佛,就把佛庸俗化了,把佛拉成一个普通的神仙了。 那么,这就跟正信的人的功德差的太远太远了。 这种人连‘三皈依’都没有了,就不叫佛教徒了。 你既然皈依了‘佛、法、僧’,你怎么还供黄大仙哪? 你不能再皈依外道邪众呀! 这样你就成了外道邪魔了。 这样修行,他就不可能成就啊! 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把这个关系搞清楚。 到这里,永觉元贤禅师说明了净土法门是一个最高的佛法。 同时也把《阿弥陀经》肯定了下来:‘十万亿国土之外,有极乐世界,其中有佛号阿弥陀’。 说到‘本体’,这个极乐世界和阿弥陀就是我们的自心,无二无别。 有人一说到‘一心’、‘有佛有土’,于是就觉得不真实了。 其实,‘一切都没有心最真实’,这是布袋和尚的话。 ‘只这心心心是佛,一切无心最真实’。 自心所现,最真实了。 这一段话是上根利智人讲的话。 上根念佛,能够智理圆融,可以上品生,上品生的结果,当下就是大菩萨了。 你一往生就是大菩萨了,远远超过了凡圣同居土,等于密宗即生成佛。 对此,我问过贡噶上师的。 净土宗大家不要把他看低呀! 这是头一个问题。 二、念佛要有正信: ‘修此法门首要正信,三世诸佛,诸大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并由此信而后能入。 ’ 正信和不正的信,两者的功德悬殊的不能比。 我们要正信,这是首要的问题。 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历代祖师,都是由于这个正信才能进入这个法门。 所以我们形式上到这儿来拜佛,到底真的进没进佛的那个门呢? 只是咱们进了广济寺的寺门了。 真正进门是要看你到底有没有正信。 如若没有这个信,那怎么样呢? ‘若无此信则迟疑而不决定虚浮而不真实。 ’ 如果没有正信,就会迟疑而决定不下来。 到底修什么好? 到底往生的了还是往生不了? 一旦事情一来,一生病了,于是各种仙方妙药就又用上了,那就麻烦了。 所谓正信,你到底信什么? 如果决疑不定,还是虚浮之心,那你就不真实了! ‘毋论其不肯修习,即肯修习而若有若无、或作或辍,无斩钉截铁之能,无射石没羽之意,岂能成就希有功德哉! ’ 不要说不肯修的人,就是肯修行的人,如果你没有正信,对于信心若有若无,修一会儿又停一会儿,那你就没有斩钉截铁的那个能力了。 真正的修行需要当铁汉,要敢于咬碎铁称砣。 只有这样的决心才成。 不能是顺我就修,不一顺我就放弃。 不斩钉截铁,就没有李广射石没羽的能力。 当年李广看见一个老虎,一箭射过去,结果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但这个箭却射到石头里面去了。 这说明心的力量是有大呀! 他认为是虎,所以箭就射进去了。 如果我们修法也能这样,使这一句佛号有如同宇天长剑,把一切业障都可以斩除。 如果对于极乐世界半信半疑,当作若有若无的,那怎么能成就这稀有的功德呢? ‘盖缘我等凡夫,心暗识劣事,于近习不能知远大之域、幽微三境,才见非常之事便疑而不发信。 ’ 因为我们凡夫心暗识劣,束于近习,就为这一生中近几生中的习气所束缚住了。 比如,刚讲完《金刚经》,可人家要是骂你一句,你马上就动火了,这就是咱们的习气。 《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人家骂你,可你要这样想:谁骂我了? 哪有人骂我呀! 他骂的是谁呀? 黄念祖? 没有黄念祖他骂谁呀! 这不就解决了吗! 可对此,一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人家骂你,你马上火气就来了,这是无明习气造成的。 因为有这个习气,所以不知道自心的远大。 其实,自心的心量、自心的智慧和十方诸佛相等,而我们这一念是殊胜功德不可思的! 不是其他功德所能比的。 ‘才见非常之事,便疑而不敢信。 ’ 稍微有一点点的不如意,于是就不信了。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凡夫只当确尊佛言。 ’ 所以我们应该确确实实地听佛的话。 《阿弥陀经》告诉我们:‘有世界名为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叫我们信、叫我们念、叫我们发愿。 咱们就照佛说的做。 ‘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说诚实语绝无虚诳。 ’ 因为佛是大慈悲心哪,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样慈悲,多劫以来都是这么修行的,而且是大智慧,九十五种外道学遍了,超过一切学问。 佛的智慧是大智慧,说的是诚实语。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真实不虚的话,没有一点虚妄。 ‘佛言不信何方可信乎? ’ 佛的话你要不信,你还信什么呢? 所以我们有时候,虽然道理不能懂,咱们只要能信就成。 有的道理很深,我们慢慢的才可以懂。 有的能懂,那就好极了,那么我们先要信哪! ‘所信佛言凡有二门,一信其理二信其事。 ’ 信佛的话分成两类:第一是信他的理;第二是信他的事。 我们面对一切问题,它都有理、有事。 信他的理信什么呢? ‘信于理者,信我心便是净土,我性便是弥陀也。 ’ 信我心就是净土,我性就是弥陀。 所以,密法就是,一旦修法他自己就证本尊了。 比如我修观音,观音就在修法……这就把这个理和事结合起来了。 所以我们也应该这么信:我心就是净土,我的本性就是弥陀,这叫信理。 什么是信事呢? ‘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净土,西方有弥陀也’ 信事就是:信西方真有净土,西方真有阿弥陀佛。 这理、事两者都信,便跟蕅益大师一样了,蕅益大师告诉咱们‘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这正信。 ’ 理与事,既是一也是二,既不是一也不是二。 这样的信解,事和理就很圆融了,成为绝代、不可思议,也才是真正的正信。 ‘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谓偏信,非正信也。 ’ 只信一边,信的就不圆满。 如果我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这叫偏信,不是正信。 ‘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须博问先知广考经论。 ’ 如果你没有得到正信,那你就要向善知识去请教,去看书。 ‘则群疑自然冰释正信自然现前,方能发起大愿,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后矣’ 正信自然现前之后,才能发起大愿,才能引得起大行,从而直趋菩提,不要等下一辈子、或再下辈子、或再再下辈子了。 ‘有等天资高妙才看经论,便谓渠得正信,却被习气累牵,倒不能转动一步。 不知此论注解非为正信也。 ’ 有的人是天才,水平很高,一看经论,就以为得了正信。 可是他却不知道,等到他的习气累劫以来的业障一出来,就会被束缚住。 因为他的所谓正信,其实还是一种谬解,而不是真的正信。 ‘如信虎能噬人,岂敢轻撄。 如信鸩能毒人,岂敢轻尝。 今甘遭噬毒之祸而不之悔,则不信熟甚焉。 ’ 要是真的正信,就像相信老虎能够吃人一样,你就不敢去找老虎了,这才是正信。 同样,你要信净土也是如此,要有正信,你就不会半信半疑而心里放不下了。 三、念佛正行: 怎么修行? 要正修行,而念佛才是正修行。 ‘净业行人既具正信当修正行。 依真歇云:将这句佛号当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 ’ ‘真歇了’是一位大禅师的名,他的法号叫‘真歇了’,意思是:真歇下来了。 ‘真歇了’曾经说过:念佛正行也分好几种,各种根器便有各种不同的念法。 你把这句佛号当成看话头一样,一切时间都用于提起这句佛号,不是用有心来念,也不是用无心来念,也不是用也有也无的心来念,也不是用非有非无的心来念。 咱们一上来做不到这一点,这种念法叫做‘理念’,一般人做不到。 但是我们应当知道,知道念到什么程度呢? ‘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 ’ ‘前后际断’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我们的妄想一个紧跟著一个,一个妄想紧跟一个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不管如何修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你的妄想断掉。 后际中间有个断,前面过去了,后面没生,从中间断开了。 这种‘前后际断’,妄想稍一断,你就能悟道了。 如果断的彻底,不再起妄念了,那你就证道了。 修行就是这么一件事,那么真正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你就不需要再经过次第的修行了。 念佛是圆顿法,是圆教,所以不讲次第,一超直入,也如同密宗的大圆满法。 禅宗、净土宗都是圆顿教,一超直入。 不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那么爬著修。 你念到这个程度的话,就可以直接超登佛地了! 这就是‘理持’。 所以,密宗即身成佛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若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只将一句弥陀佛靠著如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感不动。 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也如是念,纵遇顺逆境也如是念。 ’ 虽然理持不容易做到,但这个事持,大家可以做得到。 我的心很专,不去搞什么,也不去想别的。 一门心思、一个心眼,就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好。 密念得就像靠在须弥山上似的,说什么也动摇不了。 就是靠定了这句佛号了。 你苦也罢、乐也罢、顺也罢、逆也罢,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朝也这样念,暮也这样念,行也这样念,坐也这样念,逆缘也这样念……总之,不要忘记这一句。 这里要注意,顺、逆境界也这么念。 ‘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与前理持者,未尝少异。 ’ 清净的这么念便能够相继。 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自得心开的。 这跟那理持没什么两样。 理持咱们做不到,但‘净念相继,自得心开’,这是借用了大势至菩萨说的话:‘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事持达到的心开跟理持的心开没有两样。 所以佛法的特殊就在于平等。 只要你能专心一致这么念的话,念的你心开的时候,就像孔子所说的:‘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有的空而知之,这些知之也一矣。 ’你知道之后,也是一样的,所以道理就在于此。 ‘未得心开,临终时定生彼国,亦非中下之品矣。 ’ 你念著念著虽清净了,但还没有得开悟,但到临命终时,也必生彼国,决定了生脱死,而且品位不低,还不是中下之品。 这里禅师给你授记了,给你做保证了。 但大家听起来还觉得很高。 这里讲个例子: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葛继芝,他的老婆是织布的。 古时男耕女织,男的念书,女的就织布。 有人教他妻子念佛,在织布时,拨一下梭子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整天这么念。 当时很勤劳,整天得劳动织布。 她丈夫是信外道修仙的,于是做丈夫的说:‘你念这个没有意思,跟我学吧,修仙道去吧! ’做妻的不为所动,就这么念,一天阿弥陀佛果真现前了,光明照耀。 她赶紧顶礼,也叫她丈夫顶礼。 他丈夫‘啊! ’看见了,但没看见全身,只看见了半身。 于是他也顶礼了、相信了。 ‘赶情念佛真能见佛呀! 既然这样的话,临终接引都是事实的了。 ’于是他就把仙书都烧了。 你看人家把这些书都烧了,夫妇俩都生净土了。 这说明我们就是在这日常劳动之中也能修行念佛。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姓黄的打铁匠,打一下铁念一声佛,最后也成就了。 就这么做,这最容易、最稳当,不出一点毛病,也不著魔。 说起著魔来,著魔的事情很多,所以禅堂把‘楞严咒’挂上。 你不用咒加持,光靠坐禅,那不著魔是不可能的呀! 念佛的人,阿弥陀佛能派二十五个菩萨到娑婆世界来保护你,所以是最稳当的。 以上讲了‘理持’、‘事持’,前者顿超佛地,后者也能达到。 而这两者都做不到又怎么样呢? 下面就讲了: ‘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纯,必须随力修习。 ’ 如果你做不到念佛绵密,那你就必须随你的力量,有多大力量你就使多大力量。 你身体不好、你有病,你不能念那么绵密,那你就尽你最大可能性去念,这就叫随力。 不是主动放弃。 如果来了本好小说,看小说要紧,于是就把念佛的事给忘了;这个电视节目好,那我看电视要紧……这就是主动放弃了。 没谁拉著你必须看电视、看小说不可。 那你就把功课耽误了,这样主动放弃就不可原谅了。 所以要‘随力’。 ‘或者晨昏礼念,或者清晨十念’ 明真法师就是这样,他是修禅宗的,但他每天早晨就修十念。 ‘积功累德,渐培善果,要在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但品位稍低、见佛稍迟矣。 ’ 这跟蕅益大师的话完全一致,只要你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只不过品位稍低、见佛稍迟罢了。 要点就在于你信心愿力坚固不坚固上,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 事情很多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念不了那么多,念不了十万声,三万也念不了,那你就尽你的力量去念,十念都可以嘛! 这是弥陀在大愿里说的。 通过永觉元贤禅师的话,我们可见禅宗大师和净宗大德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呀! 由此也就增加了咱们的信心。 净宗、禅宗说的是一回事、一个道理、一个主张。 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持己见,吵闹不休,而是非常一致。 ‘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恶也。 ’ 这就好像你考试一样,你考了最末一名,中了举人,但你是最后一名的举人,但还是管你叫举人,并没有管你叫‘不行、最末名举人’吗! 举人的一切你照样可以享受。 又像考大学一样,被录取了,但是其中有人没来,于是就由你补上了。 跟考取的不是一样吗! 你这也叫被录取呀! 也比考不上强得多吗! 所以,尽管品位低一点,但这样念佛也是正念。 所以我们要念、要修持! 修净土宗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是修密的或修其他法门,你把这一句咒语也这么念,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这一点我敢给大家保证! 你真是在一句咒上也这么念,你这么念是莲花部的咒,和念其他部的咒是一样的。 只要你的信心纯一,也可以! 有人就念一句金刚咒,往生的也有啊! 所以道理就在于此。 当然,最好是净土宗,因为念佛为最主要的,其他咒,比如你念观音圣号,只要念到这样的程度,也可以往生。 四、兼修众福: ‘净业行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必须广修诸福以为之助。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二者受持三皈,足具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 净业行人不仅要专念阿弥陀佛,也要广修众福,这是净业正因。 以念佛为主,其余是助行。 《观无量寿经》讲‘想往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过去正果老法师在讲经时跟我也说过:‘我讲经就讲两个:一个讲出世三福,一个讲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所以大家要修‘出世三福’。 而弥陀第十八大愿就是:‘愿生我国,一切愿来的,乃至十念,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你念十句都可以吗! ‘三福’指: 一是‘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说明尊师孝亲很重要。 今天师父活著的时候,我们可以奉持,师父往生了,离开人间了,那么我们今天怎么做呢? 大家要修法超荐,拿法回向,这就是修世福吗! ‘慈心不杀’,不要去杀生,要爱惜众生的生命,你不要让它死。 中国有句老话‘天有好生之德’,我们既然信了佛,就要慈心不杀。 要修十善业,‘修十善业’就是‘五戒’、‘十善’。 二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我们大家受戒都很踊跃,我们要很好的把这戒研究清楚,受了戒就不可以再犯,因为破戒之罪严重极了! 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既然是受了戒,你破戒就要受报。 因此,我们受了戒就要好好研究清楚哪些是破戒的。 菩萨戒要求很高、很深,我们不受则已,受了必须要发心受持,万一犯了戒,就赶紧忏悔。 允许忏悔。 但是你破了戒,你也不忏悔,你也不知道,整天在破戒之中,那你就是再做多少功德也顶不回来呀! ‘出世三福’的第二就是持戒。 三是‘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有关‘出世三福’,正果法师讲的很多,所以我们就在此念念罢了。 我们今天念到这,就更加追思这位导师了。 有导师的好的教导,这很重要! 以上三种业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 他们成就正业都以这个为正因。 ‘肇法师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 无为虽真执之,则慧性不朗。 ’ 僧肇法师说:你所修的法,虽然还都是有为法,有为法虽然不真实,但你把它扔了,你的佛道就更难成了。 孝顺父母不是有为法吗,有为法虽然不真实、不究竟,可是你把它扔了,你的佛道难成。 无为法虽真,但你执著无为法,有为法我都不要,而去要无为,这本身就已经是有为了! 你盲目地执著于无为法,这不就是有为了吗! 所以,一旦执著无为,你的智慧就不明朗了。 ‘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须是专以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修。 晨夕常勤供养三宝,礼拜、忏悔、布施、持戒,洁白三业增修净缘。 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净土,成就念佛功德。 ’ 想要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修成佛果,那就必须以专心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行。 早上要好好的念佛、礼拜、忏悔、布施、持戒,这一些都是种善,从身、口、意这三业上都让它洁白,以此增修净行。 所修一切善根都回向净土,这就是顺水行舟,再加上摇橹,就更好了嘛。 五、念佛正愿: ‘五念正愿,慈照导师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双资方登宝地。 ’ 说来说去跟蕅益大师所谈的‘信愿行’三资粮是一致的。 头一条劝我们讲这个理、讲这个事;第二条让我们正信;第三条就是行,就是让你念佛,有信、有愿、有行;第四条就是兼修众福,还是行;这第五条就是愿。 所以,信、愿、行是三个资粮,缺一不可。 这里,禅宗大德所说的,跟咱们净土宗大德所说是一回事,就是要正信、要有愿、要有行。 这里说的是正愿。 你虽然在修,但你没有愿,你这个行就生不了啊! 而只知道发愿要求生净土,但就是没有去做,你这个愿就成了虚愿了。 又有行又有愿,才能登到极乐世界的宝地。 ‘故凡念佛者必发正愿。 正愿者,非愿生人天福报,也非愿权乘小果,也非愿我一人得生净土得证菩提也。 乃是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证菩提也。 ’ 所以劝咱们发正愿,《阿弥陀经》处处劝咱们发愿,要求生净土。 这个正愿是什么? 并不是求人天福报。 现在往往还是求人天的事多,求这个求那个……也不是要求证阿罗汉等果位;也不是愿我一个人求生净土。 以为我一个得生净土,这生死可怕,我可出去了! ……这么想就不是正愿了! 正愿是什么呢? 就是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证菩提。 正如经本后的那个回向偈所写:‘同生极乐国’。 所以,处处都启发咱们,不是为我自己,而是‘若有见闻者,同生极乐国。 ’这个见闻者,大家不要以为咱们念佛,就光为的是咱们自己能听到。 你要知道虚空之中,你眼所看不见的有许多的见闻者呢! 而且我们这个音声是遍一切处的。 说老实话,这见闻者是很多很多的。 ‘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 即所谓菩提心也。 ’ 此愿一发,这个话很重要,大家注意听,一发这样的愿,就能够具足无量的功德。 ‘具’是什么? 具就是具有、具足。 这个愿一发,就能具足无量的功德;能够消无量的业障和垢习;能够破无量的魔网。 魔网是重重,实际生活中真是如此,实在可怕。 虽说是一面魔网,但你不知道自己只不定就在哪块魔网上呢! 有的人就被‘色’网上了;有的人被‘名’网上了;有的人就被‘利’网上了……这魔网太多了! 但是你这个愿一发,就能够破魔网,永为成佛真种。 这个‘真的种’就是佛种。 你发愿,就永远成为佛种。 你就要有这样广大的愿:愿自己的修行回向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是诸善中王,你才发菩提心就好像鸟出蛋壳一样。 鸟在蛋里头还没出蛋壳呢,它就会叫唤。 叫唤的声音就超过一切鸟。 这是比喻我们凡夫,你发了菩提心,就如那个鸟还没出蛋壳哪,也就是还属凡夫呢,可是你已经超过许多许多其他的鸟了。 所以大愿不可不发,菩提心不可不发。 ‘故行人宜日日如是发,时时如是发。 ’ 所以行人应该日日如是发,时时如是发,老是这样一条心,以这样的心来修行,来行一切善。 ‘愿力坚固无有变异,则一切万善悉成净土正因,菩提妙行矣。 又何虑其不往生乎。 ’ 你的愿力很艰,不会变、不会退了,就如广济寺有一个念佛者,念到佛来接他了,所以他都没想到能这么快,一想还有很多事情没办完,‘阿弥陀佛,我跟你请假,再给我几年假’,要是这么想就变了嘛! 只要不变异,那么一切万善都成了净土的正因,菩提的妙种,因此你还怕什么不往生的呢! 六、临终正念: 还是讲行,就是讲要坚持到最后。 所以我们贵就贵在能坚持。 这么殊胜的一个法,咱们凡夫能念就能往生,就能超生死,就能到了极乐世界。 念佛往生的神通远超一切阿罗汉,去了之后承佛威力,在极乐世界到娑婆世界,一顿饭功夫就打一个来回。 所以到极乐世界,你要到兜率天拜弥勒,那就是一顿饭功夫的来回。 可见神通到了这种程度。 都是超过你本业所能得的,这是弥陀的愿力,超胜一切。 ‘净业之功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 ’ 所以你要坚持才成! 往往念佛的人,虽然一时没有见佛、没有得到什么瑞相,但这是一种考验。 没有得到什么瑞相,你还能坚持念到最后,信心坚固、愿力坚固。 信心坚固必定往生。 但到临终之时,你功败垂成、功亏一篑了,也就是到最后,你都快成功了,但这时你却不念了,那就太可惜了呀! 所以临终一念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坚持,不管什么困难,就这句佛号坚持到底! 最后只要你能念,哪怕是曾犯有‘五逆十恶’,通过临终十念,地狱就消除了,就往生极乐世界了。 最后的关键,不是你平常只有十念就可以了,要靠平日的功夫,这对于在最后的关头,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盖以生净土、秽,入圣入凡,唯此一念为之转移也。 ’ 无论你生净土还是生秽土,也无论你是入圣还是入凡,乃至驴胎马腹、刀床剑树……这一切都是凭人的最后一念的结果。 所以这最后一念十分的重要! 有的人一向很好,最后却生起嗔恨心,于是他就变成了蛇或其他生命。 ‘每见念佛之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及临命终时多无正念。 ’ 每每见到念佛的人,平常都说求生净土,老说求生净土,可到临终时都无正念,很多人就是这样。 为什么说往生不了呢? 一辈子努力到了临终的时候不行了,因为没有正念。 这还是古人说的呢! 古人有这种情况,现在恐怕更严重了。 ‘或者贪生怕死,恋此皮囊。 ’ 就是因为贪生怕死,贪恋这个肉体。 在活著的时候,尽量想法保护他、爱护他、将养他……可到了临死的时候,唉呦! 唉呦! ……你这么爱护的肉身还是得扔,可这时你舍不得呀! 舍不得就不行了,正念就维持不住了。 ‘或目顾妻儿难忍分别。 ’ 还有些人,临终看看爱人、看看孩子,于是眼睛流下来了,因为难舍难分,正是爱别离苦呀! 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有的上火车、上飞机前还在哭呢,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 你就这样,到离别的时候,情感不消除,你看不淡,还依依不舍,那你这佛号就念不成了,往生也就没希望了。 ‘或系缀家财放舍不下。 ’ 我在哪还有多少钱、在什么什么地方、还没有来得及跟家里人说、怎么可以告诉、怎么处理、怎么分……这一系列的事你还惦念著呢,那你就不可能再产生念佛的正念! ‘或因境界不顺抱恨面终’ 或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比如受冤枉、受抱恨……于是心里很恨、很有劳骚、很委屈……这都会使你失去正念。 ‘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 ’ 既然平日就早已经失去正念了,那你就甘受‘沦堕’了。 病疼艰苦呀! 躺在床上,身上插著各种救命的管子,处于如此痛苦之中,那你就不容易维持正念了。 ‘既失正念,甘从沦堕。 ’ 既然已经失去正念了,那你就只能甘受‘沦堕’了! 所以在这种时候,就是要咬紧牙关,真正就是凭这一句佛号才成! 底下也说了,临终不要害怕! 这是禅宗的观点,也是净土宗的殊胜之处。 确实要经受住考验才成。 我们要知道,咱们平常真正能如法修持,真正是正信、正愿,并且信念坚固,那你在临终的时候,佛就来接引你。 佛就会慈悲加佑于你,令你自心不乱,这就是咱们往生最大的凭证。 可是你得符合弥陀这个愿力才成呀! 你真正有愿生彼国的心,而不是三心二意。 一心一意,信念不变,不但每天有修持,就是临终你也不放弃,愿意往生,这个时候佛就加被你,而且用三昧力使你也得到一种三昧,于是你就能够正念分明。 如果得不到加持,只是靠自己,但到这个时候你又失掉了正念,那就很难说了! 还有,最后你能够这么念的话,也能够感佛接引。 你本来不能受接引,但这个时候你能够这么坚固信念,于是佛就慈悲加佑来接引你。 ‘我今劝行人,到此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 ’ 我今天在劝行人哪! 到这个时候,只要谛信经文,相信经上的话,佛肯定临终来接引你哪! 来加持你啊!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 这八个字,在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头有,咱们念的《阿弥陀经》是秦译本,所以没有。 通过这八个字,就特别地显出了‘他力’的特点。 阿弥陀佛来慈悲加佑你,咱们只要一心不乱,那就没问题了! 可是,如果念不到一心不乱的地步,这又怎么办呢? 对此,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的这八个字就使你有信心了。 佛来接引你,佛的慈悲加持你,可以让你内心不乱。 所以净土念佛法门称为‘他力门’,不可思议处就在这。 咱们补充这句话,就是提醒大家,如果你临终失掉正念了,得不到佛的接引,那就要沦堕了。 ‘百般放下念佛待尽。 呜呼! 死门事大,顷刻来生,念差错历劫受苦,可不慎哉。 ’ 你要百般的放下,就信一句佛号,要念到底! 所以关键就是在这,这是大禅师、禅宗的大德,他从禅宗开悟,自己念佛,研究经典。 对这个净土法门,总结的纲要就是他的这篇文章。 临终一念还是修行,所以要修行到最后。 以上说了这六条,归纳起来还就是‘信、愿、行’。 这其中,‘信、愿’最关键。 蕅益大师也说,你只要信愿坚固,‘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到底能不能往生,就全靠你有没有信和愿。 信要正信,真实的愿力,既然愿生极乐,就别再留恋娑婆了! 你又留恋娑婆,又说我愿生极乐,脚踩两只船,这个愿就不坚了,临终怎么样那就难说了。 如果真是深信切愿,那你就一定往生。 不管你念的好坏,念到什么情况,品位高低凭你念佛的高下,念到理一心,那当下就是大菩萨。 能念到事一心,就是罗汉。 你不到这个程度,需要慢慢花开见佛,就要看你念佛的情况了。 所以,我们既然是修净土了,各人有个人的情况,但大家都能努力去念,这其中最要紧的是正信,真正发起大愿,正如前面永觉元贤禅师所说的:你发起大愿,你就具足无量的功德,你就消无量的业障。 因为你这样就破无穷的业网了。 这跟蕅益大师的说法都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还是用蕅益大师的话再把这个地方补充一下,咱们这个修行的路就更清楚了,也就操之在我了。 当年,我的先师夏莲居老师,听到净土法门,回来后在屋子里就这么乐了好几天,太欢喜了! 他说:‘这回我可有办法出去了! ’如除了这个法门,要出这六道,那就太难了! 那要断尽了见、思惑才能出得去。 要断见、思惑,不光是指咱们人世间的贪、嗔、痴、慢,还要把欲界天的、色界天的、无色界天的贪嗔痴慢全都去掉不可,这样你才能出六道。 所以,要出六道是这么难哪! 如今,咱们就是凭这一句佛号,有信、有愿,还不管你念多念少、念好念坏,只要你有信有愿,就决定可往生! 因此,咱们出娑婆世界往生极乐,是人人都有份的! 希望大家都能跟夏老师一样,都欢喜呀! 为了将来咱们结一个在极乐世界再相会的因,我以上的供养就到这了,谢谢大家! (全文完) 发布时间:2023-07-16 09:26:2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