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 内容: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菩萨修持第三十)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第四卷 第四卷(从第卅品至第四十八品。 末为后记、再记及附录。 ) 本卷重点为:(一)继前第廿八品、第廿九品,明极乐菩萨愿力,修持真实功德。 行圆德满,诸佛共赞。 兼明国土安乐清净,寿乐无极,劝谕往生。 (二)对净显秽,痛斥浊世恶苦,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劝修世善,重重诲勉,令持经戒,度脱其身。 经中备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痛烧之报。 切指致苦之由,复示出苦之方。 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饶益有情,造福人间。 以此回向,同生极乐。 (三)礼佛现光,此会四众,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 (四)显边地疑城。 示疑惑未断,但仍念佛修善,愿生极乐者得生之处。 (五)本经流通分,赞叹念佛,劝于此经生导师想。 当来经灭,独留此经。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 ‘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 普劝种福修善,念佛发愿,往生净刹。 菩萨修持第三十 经中第廿八至第卅二品,皆明极乐国中菩萨之妙德。 于本品中,偏重菩萨自觉觉他之妙行:度诸众生,演说正法,以无碍慧,解法如如,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等等胜行。 至于第卅一与第卅二两品,则明彼土菩萨之功德与妙果。 佛说是法,盖欲十方众生,生欣慕心,求生极乐,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修习圆满如是功德。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 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依佛所行,七觉圣道。 修行五眼,照真达俗。 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本品明彼土菩萨之大行,内容有三:一、大士自利德行。 二、大士利他德行。 三、德行圆满。 上段明大士自利德行。 ‘禅定智慧’禅定即六度中之第五度,智慧是第六度。 此二乃六度之主。 故首标之。 又定慧应等持。 如《会疏》云:‘夫有定而无慧,则同二乘沉空。 有慧而无定,则同外道邪思。 故双举之。 ’‘神通’者,天眼、天耳等六通。 ‘威德’。 威者威神。 谓威势勇猛,不可测度。 德谓功德。 如《魏译》曰:‘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彼国一切菩萨,于上述之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悉皆圆满成就。 故云‘无不圆满’。 ‘密藏’者《二教论上》云:‘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 ’意谓法身如来所说深秘玄奥之真实语,谓之‘密藏’。 又《僧史略》曰:‘密藏者,陀罗尼法也。 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诸佛菩萨,所能游履也。 ’盖谓密藏即陀罗尼,此法深密,非是小乘教之佛菩萨所能实践。 今经云极乐大士,于‘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综上二义,盖谓诸大士于法身如来,深秘离言之密意,种种难思之语及陀罗尼,悉皆究竟契入,洞然明白。 ‘调伏’者,《探玄记》曰:‘调者调和,伏者制伏。 谓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也。 ’盖谓调制三业,令离恶行也。 ‘诸根’者,眼耳等六根。 ‘调伏诸根’即调制身心,令离尘垢邪恶。 ‘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 反之则为刚强,刚强则难教化。 《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 ’即‘身心柔软’之意。 ‘正慧’真正之慧。 真者,真实。 正者,无邪。 离颠倒为正。 又契真入实为正。 故离虚妄分别,照了真心之智慧,名为‘正慧’。 ‘余习’。 烦恼断后,残余之习气,名为余习。 又名残习,或迳名习气。 二乘不能断除余习,唯佛独能断之。 《大智度论》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 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故在。 又如草木薪,火烟烧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 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 如舍利弗嗔恚余习,难陀淫欲余习,毕陵伽婆蹉慢余习。 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现极乐大士‘无复余习’,表能行至佛之行处。 故《魏译》谓彼土诸大士‘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也。 ‘七觉’即七觉支,又名七觉分,或七菩提分。 觉者,有觉了与觉察之义。 觉法分为七种,故曰支,或曰分。 七种之名为:念、慧(又名择法)、精进、轻安、喜、定、行舍。 此七觉支之义为:(一)择法觉支,以简择智慧法之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六)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七)行舍觉支,舍诸妄谬,舍一切法。 平心坦怀,更不追忆。 又《会疏》曰:‘七觉支者,(一)择法觉分。 智惠(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名择法。 (二)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常勤行在真法中,故名精进。 (三)喜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生欢喜,住真法喜,故名喜。 (四)除觉分(即轻安觉支),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 (五)舍(即前行舍)觉分,若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是为舍。 (六)定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是为定。 (七)念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 若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等三觉分察起。 若心浮动时,当念用除、舍、定等三觉分摄。 故念觉常在两楹之间,调念中适,是为念。 此七通名觉分,能到菩提一分故。 ’ ‘圣道’者,指八圣道,亦名八正道。 谓:一正见。 二正思维。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弥陀疏妙》曰:‘一正见者,《杂集》云:若觉支时,所得真觉,以慧安立,谛理分明,无有谬误故。 二正思维者,见此理时,无漏心相应。 思维等量,为令增长入涅槃故。 三正语者,不唯心无邪思,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住四善语故。 四正业者,以无漏智,除身三种一切邪业,住清净身业故。 五正命者,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故。 六正精进者,以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涅槃道故。 七正念者,以无漏智于应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动失故。 八正定者,以无漏智相应,正住于理,决定不移故。 皆言正者,以不依偏邪名正。 能至涅槃名道。 若《华严离世间品》,则八正俱菩萨道。 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 正思维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 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 释云据此文证,岂不深玄。 ’盖谓七觉支、八正道等卅七道品,虽属小乘法,实通大乘。 如《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 ’《净名》云:‘道品是法身因。 ’又《涅槃》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 ’故《弥陀疏钞》曰:‘道品是一,观智大小,固无定也。 ’今经所云:‘依佛所行七觉圣道’,盖谓彼土菩萨以佛观智,以入道品也。 ‘修行五眼’。 佛有五眼。 菩萨志求佛德。 佛德无量,故略举五眼,以概其余。 此之五眼,‘照真达俗’。 能见真空,及如来藏中不空实性,故云‘照真’。 复能见无数世界之色,与彼中众生根性及死此生彼之事,故曰‘达俗’。 以照真故,自觉行圆,达于究竟;以达俗故,随机设教,度生无量。 今此净土一法,正照真达俗之极至。 ‘照真’显真谛,‘达俗’,明俗谛,双举示中谛。 三谛圆融,不可思议。 又‘照真’,故如实。 ‘达俗’故广度。 故万类齐收,究竟度脱。 ‘肉眼’,即人间肉身之眼。 能见现前色像,故曰‘简择’。 ‘天眼’,为天趣之眼。 《大智度论》曰:‘天眼所见,自地(自身所住之界,例如色界天以色界为自地)及下地(低于色界自地之界,例如欲界)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 ’又《净影疏》曰:‘一切禅定,名为天住。 依禅得眼,故名天眼。 能见众生死此生彼。 ’天眼实具以上两义。 又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一者从修得。 《净影》所云,是指修得者。 生于色界诸天自然生得之净眼,是为报得。 谓从果报而得,不赖修成也。 又‘通达’者,如《智度论》曰:‘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 以此等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上下悉皆无碍。 ’故云‘通达’。 又秽土天眼所见,不出三千大千。 彼土菩萨天眼,见十方恒沙世界及其中众生生死。 ‘法眼’。 望西曰:‘缘俗谛智,能照法故,名为法眼。 ’憬兴曰:‘法眼即以有智为体,能见众生欲性心及诸佛法,故名法眼。 ’《笺注》曰:‘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谓之法眼。 ’《魏译》曰:‘法眼观察,究竟诸道。 ’今经云‘法眼清净’,其义应如《三藏法数》所云:‘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 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 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 ’由上可见菩萨于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种种所行之法与所证之道。 复知种种方便门,以普度众生者,名为清净法眼。 极乐菩萨之法眼,亦复如是,故云‘法眼清净’。 ‘慧眼’。 望西曰:‘缘真谛智,能照空(真空)理,故名慧眼。 ’憬兴曰:‘慧眼即以空智为体,照真空理。 ’又《大乘义章》曰:‘言慧眼者,观达为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 ’又‘见真’者。 净影曰:‘能见真空,故名见真。 ’《智度论》曰:‘慧眼能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 ’又曰:‘为实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 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 ’又《思益经》云:‘慧眼为见何法? 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 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 所以者何,有为法皆虚妄分别。 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 无为法空无所有,过诸眼道。 是故慧眼,亦不见无为法。 ’以上广引经论以释‘慧眼见真’之旨,内中以《思益经》与《大论》之说最为精妙。 盖了了见,无所见,不见有为,不见无为,方名见真。 ‘智慧自内灭’即《心经》之‘无智亦无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 ‘佛眼’。 如来之眼,名为佛眼,即照了诸法实相之眼。 ‘具足’者,憬兴曰:‘一切种智为体,无法不照,故云具足。 ’《法华文句》云:‘佛眼圆通,本胜兼劣。 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 ’盖谓佛眼之本,是无上殊胜,谓之本胜。 但亦兼具劣者,劣者其余四眼也。 至于本胜者,能见佛性也。 兼劣者,兼具其余四眼之用,故能照真俗二谛一切法也。 或疑佛舍肉身,何有肉眼。 《智度论》曰:‘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 欲见众生,唯以肉眼。 ’又义寂云:‘有肉眼,知障内色故。 ’为化度众生,现有相佛,故兼肉眼。 ‘觉了法性’,《净影疏》曰:‘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名了法性。 ’憬兴云:‘能与佛一切种智相应,觉了中道第一义,故云觉了法性。 ’又云:‘亦见佛性,故云觉法性。 ’故知佛眼,能觉了法性,即《文句》所谓之本胜,非余眼所能及也,是显佛眼之彻。 至于具足者,显佛眼之圆,具足一切眼之用也。 或疑他经中,有以慧眼为第三,法眼为第四者,何以与本经相违。 义寂与望西均释为,本经所云法眼之境,与前二眼,同是俗谛,慧眼始见真谛。 真胜于俗,故本经法眼第三,慧眼第四也。 若论修起之次第,先须达真,然后方能导俗,故他经中有以法眼居于第四者。 如《华严演义钞》曰:‘为道养生,先修肉眼。 肉眼见粗,不能见细等,次修天眼。 天眼见色,未见真境,故修慧眼。 慧眼见理,未能见事,故修法眼。 法眼未圆,故修佛眼。 ’又《智度论》曰:‘菩萨摩诃萨? 初发心时,以肉眼见世界众生受诸苦患,心生慈悲,故求慧眼以救济之。 得是慧眼已,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众生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众生。 ’达真方能导俗,是为他经之序。 至于本经则以真胜于俗,故以慧眼为第四。 是即本经法慧二眼之序,不同他经之故也。 上段经文中,‘无不圆满’以前是总赞,此下明一切圆满之因,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 故如探水得源,寻枝得本。 得其根本,不愁枝末。 古云‘得其一,万事毕’也。 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体,自然调伏诸根,如手握金刚王宝剑,来者俱斩,自亦不存,剑亦非剑。 故善调伏,身心和顺,‘深入正慧’。 身心俱调,正慧明了,故烦恼余习不断而断。 志愿无上,随顺如来,依佛之教,行佛所行,故以七觉圣道,为所履践。 佛之五眼,为所修习。 照真达俗,从容中道。 精进不已,则明本佛眼,觉了法性,究竟证入如来密藏。 故知一切妙德,无不导源于佛之密藏。 一一妙德,无不还归此密藏。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 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何以故? 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二、明极乐大士利他圣行,功德圆满。 此中复含三义:(一)演说妙法。 (二)游诸佛刹。 (三)普利众生。 上之三者,互相含摄。 (一)从‘辩才’至‘远离颠倒’标菩萨慧辩德。 ‘辩才总持’《魏译》作‘具诸辩才’。 故知‘总持’同彼‘具诸’之义,表彼土大士具足种种辩才。 又总持即是陀罗尼,故亦可解为,得辩才陀罗尼也。 下云‘自在无碍’,表菩萨所具乃无碍之胜辩。 无碍辩者,有四有九。 四无碍辩,又各四无碍智、四无碍解,是为菩萨说法之智辩。 从意业而言,称之为解,或称之为智。 从口业而言,则谓之为辩。 此辩有四,如《涅槃经》云:‘菩萨能如是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九辩者,如《胜天王般若经》说:‘无羞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余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 ’此九亦名为无碍辩也。 极乐大士具足如是种种无碍妙辩,无有障碍,故云‘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是差别智。 方便者,善巧也。 以善知一切众生根性与欲乐,随其机宜,善巧说法,故能契机。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诚谛’者,诚恳真实也。 明根本智,契实相理。 得差别智,知众生机,故所说之法‘深入义味’。 契理契机,普令闻者入于义理,深得法味,皆得度脱。 故云‘度诸有情’。 以契理故,所说之法,皆是正法。 ‘正法’者,真正之道法。 《胜鬘宝窟》曰:‘佛能以正法授与众生。 ’如是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无相’者,净影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 ’又《涅槃经》云:‘涅槃名为无相。 以何因缘,名为无相? 善男子:无十相故。 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桐、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 是名十相。 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又密教于此更有浅深二义。 密教于有相无相,有浅略与深秘之二释。 (1)其浅略者:谓凡夫所见色心之诸法,事相显了,心前现行,易知易见,谓之有相。 诸法之体性,无色无形,不存一相,谓之无相。 (2)其深秘者:谓有相者,一切之法,各各之相,分明而住。 无相者,一相之中,具一切之相,而一相不留。 具一切之相而无一相,故云无相。 非是无色无形也。 ‘无为’者,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同于‘无作’,详见第十七品‘无作’注。 ‘无缚无脱’。 世以无明烦恼为缚,以断惑显真为脱。 而未知无明与法性,本为一体。 法性如水,无明如冰。 现相虽殊,究其本体,则无明之冰举体是法性之水。 《玄义》谓无明与烦恼,‘如冰是水,如水是冰’。 因冰水一如,故无缚脱。 ‘无诸分别’即不二,即是如。 法界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 诸法皆如,故云‘如如’。 《大乘义章》曰:‘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如非虚妄,故复经中亦名真如。 ’彼此皆如,自然‘无诸分别’。 又《文殊般若经》曰:‘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 如是忍者,速得阿耨菩提。 ’又《大宝积经》云:‘乃至诸法本性与佛性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 ’若谛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亦无分别矣。 ‘远离颠倒’,如上所说,万法本际,皆契实相,故无颠倒。 颠倒者,如罗什大师注《净名经》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 ’盖谓有见与无见,各有所执,皆违诸法平等之相,故名之为颠倒。 ‘无相无为’及以下‘远离颠倒’共四句,显极乐大士所说之正法也。 (二)从‘于所受用’至‘不希求想’表彼土菩萨平等游于十方佛刹,于所受用,皆不著取。 游于净国,亦无爱乐。 于诸秽土,亦不厌弃。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据《金刚三昧经》云:‘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 二行入。 ’行入则有四者,其中第三为‘无所求心。 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 ’由上可见‘无希求想’,即无所求行。 ‘亦无不希求想’者,即于‘不希求’亦无。 一法不立,是真无求也。 又无希求,是无为。 无不希求,是不住无为。 不著有为,不住无为,方契中道。 (是为理入。 )以上明彼土菩萨平等游刹之妙德。 (三)明平等度生之德。 彼土菩萨有大慈悲,愿饶益一切有情,故于一切众生,不计亲疏恩怨,亦无彼我之分,更无违怨之想,视同一子,平等普度。 故经云:‘亦无彼我违怨之想,何以故? 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 以下数句经文,重明自他二利与平等说法之德行,因游刹度生均不离说法也。 但说法不能离自觉,故下云:‘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 ’重明自利之行圆满。 此四句以舍离执著为首者,因此实为入道之关键。 世尊睹明星而彻悟本心,开口第一句便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故知舍离妄想执著,当下便是如来智慧德相。 故经续云‘成就无量功德’。 ‘无碍慧’者,指圆融通达之佛慧。 《魏译》作‘无碍智’。 《大集经》云:‘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 ’又《法华经化城喻》曰:‘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 ’‘解法如如’。 《净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 .. .. .. 空同曰如。 解知一切万法皆如,名解如如。 ’如如乃《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 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 彼此之法皆如,故云如如。 是正智所契之理体。 又《大乘义章三》曰:‘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 诸法体同,故名为如。 就一如中,体备沙界恒沙佛法。 随法辨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名如如。 ’又《会疏》曰:‘如如是不一不异,不空不有之义。 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 ’综上两说:‘彼此皆如’。 既‘如’故‘不异’。 又曰‘彼此’,故‘不一’。 故云‘如义非一’也。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者,《会疏》曰:‘习(即集)即集谛,意亦兼苦。 灭即灭谛,含道之言。 因果相涉,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 ’此疏以‘集灭’即苦集灭道四谛法中之集灭二谛,故云集中已兼苦,灭中亦含道。 今言集灭,即表四谛。 又由于因入果海,果彻因源,因果相涉。 小大偏圆,同归一乘法中。 故说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说,名为‘音声方便’。 又《净影疏》曰:‘善知习(即集)等,是其教解。 习善之教,名习音声。 灭恶之教,名灭音声。 菩萨于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 于中巧知,故曰方便。 ’又《嘉祥疏》曰:‘善知习灭音声,明辞无碍。 ’诸说不妨同参。 本段末后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者,《会疏》曰:‘明其离过,谓非世间无益之论等,专乐说出世大乘究竟了义故。 ’究竟了义第一义谛之言,方名‘正论’。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 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三、明极乐菩萨德行圆满。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者,《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又《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 ’又《会疏》曰:‘般若妙慧,证寂灭平等,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空寂《魏译》作寂灭)。 ’又《万善同归集》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 是不断之无。 ’综上引证,简要言之:极乐菩萨以般若妙慧,了知一切诸法,皆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 但应谛知一切皆空,不是断灭。 此空寂是实际理体,不是断空,是第一义空,乃不断之无。 如是契入寂灭平等,故云‘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生身’。 可指分段生死之身,与变易生死之身。 (此处则指菩萨变易生死之身。 )又生身者乃二余之一。 ‘二余’者,生身之苦报与烦恼之残余。 生身是苦果,烦恼是惑因。 此二俱尽,谓之‘二余俱尽’。 如《会疏》曰:‘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正是苦谛。 烦恼、见思等惑,正是集谛。 “二余”者,即苦集余残也。 菩萨能断正使,及以习气,无有余残。 出过三界,离父母生身,有漏果缚悉断尽,故云“俱尽”也。 ’又憬兴曰:‘生身,在报。 烦恼,苦因。 因果二余,皆已尽故。 ’又《净影疏》曰:‘生身,苦报。 烦恼,惑因。 此二残余,皆悉灭尽。 ’故云‘二余俱尽’。 ‘究竟一乘’。 ‘一乘’者,成佛唯一之至道,最极圆顿之教法。 乘为车乘,以喻佛之教法。 教法可载运行人登于涅槃彼岸,故名为乘。 《胜鬘宝窟上》云:‘一乘者,至道无二,故称为一。 运用自在,目之为乘。 ’又《胜鬘经》曰:‘一乘即是第一义乘。 ’又憬兴曰:‘一乘者,即智虽有三,其极无二,故云一乘。 ’《法华经》专说一乘之理,该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又《净影疏》曰:‘乘是行用。 行能运通,故名为乘。 随化多乘,就实不殊,是以言一。 于此一乘,穷名究竟。 ’按此疏意,穷尽此一佛乘之理,谓之‘究竟一乘’。 盖极乐诸大菩萨,悲誓宏深,虽居极乐,但为哀悯众生,故仍示现于三界生死之中。 住平等慧,精勤修习。 故经云‘于三界中,平等勤修’。 究竟了达实相一乘之理,得至涅槃彼岸。 故云‘至于彼岸’。 《会疏》曰:‘彼岸,涅槃妙果也。 ’《净影疏》曰:‘至于彼岸,涅槃果极。 ’涅槃果极者,指涅槃之极果,即至高无上之果觉,究竟成佛也。 ‘决断疑网’,此有异释。 《净影疏》曰:‘除妄显真,名断疑网。 ’《会疏》同之。 疏曰:‘断除疑网,智惠(同慧)自生。 ’其意皆偏于断自疑网。 但《嘉祥疏》曰:‘决断疑网者,能断众生疑。 ’两者虽异,但亦无违。 因能除众生疑者,首自身无疑。 又自身既断疑网,真智自生,必起大行,普令众生断疑证真。 故知经文,实兼二义。 ‘证无所得’。 ‘无所得’又云‘无所有’,即空慧也,即无分别智也。 体无相之真理,自心无所执著,无诸分别,是曰‘无所得’。 《心经》曰:‘无智亦无得。 ’《智度论》曰:‘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 ’又《涅槃经》曰:‘无所得者,则名为慧。 有所得者,名为无明。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轮。 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 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涅槃》之说,真究竟了义之语也。 又‘证无所得’者,《仁王良贲疏》曰:‘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 ’又《维摩慧远疏》曰:‘菩萨破去情相,到无得处,名无所得。 ’今云‘证无所得’,即到无得处也。 ‘以方便智’。 方便智又名权智,乃达于方便法之智,又为行方便之智。 权智与实智相对。 达诸法之实相,名为如来之实智。 了达于诸种之差别,为如来之权智。 如《大乘义章十九》曰:‘知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 ’又实智者,体也。 权智者,用也。 如来成佛之本体,在于实智。 一代教化之妙用,存于权智。 又密教以胎藏(即莲花部)鬘荼罗之心莲华台为实智,八叶(瓣)开敷为权智。 《大日经二》曰:‘诸佛甚希有,权智不思议。 ’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议,度生妙用,权化之法,全由此智也。 又从实智以求权智,亦即从根本智而达差别智。 故曰‘增长了知’。 莲瓣之盛敷,可喻增长,莲瓣之初开,可喻了知。 心莲八瓣开敷,正显‘增长了知’之义。 因莲叶开敷而明现莲台,正表从方便智之开明,而彻显心源也。 又度生事中,不离神通。 而诸神通,从本以来,自然安住,非从外得,如《圆觉经》曰‘本来成佛’。 故云‘从本以来,安住神通’。 权实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 妙德功圆入于实相,证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得一乘道’。 一乘者,一佛乘也。 故得一乘道者,即圆证究竟大觉之佛果也。 ‘不由他悟’者,《唐译》曰:‘得一乘道,无有疑惑,于佛教法,不由他悟。 ’至于《魏译》作‘慧由心出’,《净影疏》释云:‘真解发中,名慧心出。 ’盖谓真实明悟,发于自心,名为‘慧由心出’。 又望西《无量寿经疏》曰:‘疑网既断,实理忽证。 彼能证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 ’盖谓纤疑永断,朗然大悟,顿证实理,得一乘道。 能证此一乘道之智,必从自心出,决不从他处生也。 《会疏》曰:‘断除疑网,则智慧自生。 由心者,无师自然智,而不由他悟。 ’盖谓所生之智慧乃无师智与自然智。 既是无师智,则不从人得。 复是自然智,则不由他生。 故云‘慧由心出’与‘不由他悟’也。 上之三疏可以互参。 综之则为朗然大悟,证入实相。 无师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齐现。 悟由自心,非从外得。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六祖慧能大师曰:‘密在汝边。 ’故知诸佛密藏,本来具足。 悟则明现,不从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 发布时间:2023-07-17 11:04:5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