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行禅师:故道白云:70.鹌鹑与白鹰 内容: 70. 鹌鹑与白鹰虽然缚悉底比丘从未被佛陀责备过,但他却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 缚悉底在修行道上,仍有一大段的路要走,但他对降伏六根的精勤和意志,则可能就是佛陀再没有对他多作批评的原因。 每当有其他的比丘或比丘尼被纠正的时候,缚悉底都会以他自己犯错的心情去听受训导。 他这样的学习态度,使他在修行上有很多的进益。 他尤其留意佛陀对罗睺罗的训示。 罗睺罗在修行上已有很大的时展,这也间接令缚悉底在修行上获益不浅。 一次,他俩坐在森林附近一处草坪上的时候,缚悉底对罗睺罗诉说他对于自己能成为佛陀的弟子,是感到如何的幸运。 他透露自己已对欲世的生活全无留恋,因为他已尝到真正的平和、喜悦和自由。 罗睺罗告诫他说:你现在这感觉可能是真的,但别这么容易自满。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不停看守着自己的六根,作它们的主人。 就是佛陀的大弟子们,也从来不敢在这方面的修行上有半点松懈。 罗睺罗告诉缚悉底关于一位才智过人,又有言语天份的懵祗沙比丘。 他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曾作了几首偈颂来赞美佛、法、僧。 佛陀对他的诗偈也甚为欣赏。 最初加入僧团的时候,懵祗沙是在舍卫城外依止尼拘律树伽毗比丘的。 尼拘律树伽毗去世后,懵祗沙便前来祗园精舍。 一天,他与阿难陀在外面乞食时,懵祗沙告诉阿难陀他心中很是困恼,并希望阿难陀可以给他辅助。 原来懵祗沙对几位前来精舍供食的少妇,心中起了非份之想。 阿难陀很明白,像懵祗沙这样的一个文人雅士,是会很容易为美色动遥的,于是,阿难陀刻意利用懵祗沙对美感的敏锐,来引领他用美的角度去看转迷成悟的大道,使他不再执迷于障碍修行的刹那娇艳。 阿难陀教他如何用觉察之光照亮所有法的空性与无常。 依着阿难陀的指示去做,懵祗沙终于成了他感官司的主人。 有感于这次的经验,懵祗沙写了一首僧众日后都耳熟能详的诗:披上袈娑后,我仍像水牛盼食般,追逐欲望。 自觉惭愧! 大将之子,擅于箭术,竟能冲出千军之重围。 安住专念中,就是美女当前,也不会被征服。 我追随的世尊如太阳之光。 在此道上宁静漫步欲念全消。 成了自己感官的主人,我平步前行。 虽遇无数障难却动摇不得我的平稳。 由于懵祗沙天赋才华,他有时不免会贡高我慢、漠视他人。 幸而勤修专念,所以能够自知骄慢的生起。 就这个主题,他也作了一首偈:乔达摩的门徒,降伏你们的傲慢! 恃骄之道只会导致苦恼。 掩藏我慢的人正步向地狱,一如那个趾高气扬的,全无两样。 倒不如以平和的心寻找幸福。 修习专念实践三学。 要得真正成功必先降估骄慢。 又由于懵祗沙的彻视深察,他已因超越烦恼的障碍而有了很大的变化。 舍利弗专者也证明懵祗已证得不还的果位。 他开悟那天,作了一首诗以表达对佛陀的感激:沉醉少年梦我四处游荡,穿越郊野和市井,直到得遇佛陀! 以纯碎的慈悲,佛陀与我分享妙法。 信念苏醒我披上伽婆。 住于察觉中,身心专注,感恩觉者我才得证三学! 光明的种子世尊广植四方。 众生沉论暗黑,他给我们引见大道四圣谛、八正道、平和、喜悦与自在。 他的言教深奥,一生无咎清高,他巧导众生解脱。 此恩此德难图报! 在一次特别为年轻比丘举办的教坛上,舍利弗尊者以懵祗沙比丘为例。 他告诉学僧们,在懵祗沙修行的初期,他遇到很多心境上的困扰。 幸而他对修行的坚定,使他把这些境界降伏,证得真慧。 因此,舍利弗告诉这班年青僧人,千万不要堕入任何心理不平衡的状况之内,不论是自悲还是自大。 如果修行正确的专念,你便能够察觉得到心内和身外的一切活动,因而不会容易被困于其中。 学会怎样把持六根,就是在大道上进展的至妙之法。 听着罗睺罗诉说懵祗沙的事迹,缚悉底感到自己已经很熟悉懵祗沙。 虽然他曾与懵祗沙见过面,但却未有机会与他真正交谈。 他决定打个机会跟他结交,因为他知道在懵祗沙的修行经验中,有很多值得他学习的地方。 缚悉底还记得佛陀一次曾用海洋来比喻把持六根的修行。 佛陀说:比丘们,你们的眼睛,就像潜藏着怪兽、旋涡和险流的深海。 如果你们不循正念,你们的船只便会被海怪、旋涡与急流袭击和吞噬。 同样地,你们的耳、鼻、舌、身、意、也是危机四伏的。 回忆起这些说话,缚悉底的理解倍增。 六根果真是如海洋般,随时公有被暗涌淹没的危机。 罗睺罗的忠告实在是值得听从的,他真的不可以太自满。 佛陀教化的修行,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一天下午,坐在祗园精舍的房子外面时,佛陀给一些比较年轻的比丘说了个故事,提醒他们要把持六根,以免迷失于昏沉惘乱之中。 佛陀述说:一天,一只白鹰低飞,迅速地用它的利爪捉拿了一只鹌鹑。 白座鹰再飞上高空时,小鹌鹑开始痛苦起来。 它埋怨自己没有吸从父母之言,留在父母指明的安全地带。 它自叹:早知落得如此下场,我就听从他们的话了。 白鹰问道:那么,你的父母叫你这可怜虫留在那里? 鹌鹑答道:在那刚翻过泥土的新田。 出乎鹌鹑的意料之外,那白座鹰竟然说:我随时随地都可捉到任何一只的鹌鹑。 我就让你回到那田里多活一小时吧。 一句钟后回来,我就会再把你捉回,捏破你小脖子,把你吃掉。 白鹰于是滑翔而下,暂时在新田里释放了鹌鹑。 小鹌鹑也出人意表,竟立刻爬到一堆刚掘起了的泥土上面,站在那里挑怒白鹰。 唏,白鹰,你为何要多等一个小时? 为什么你不现在就来抓我? 怒火上冒,白鹰把双翅贴紧身旁,直冲下田去,这时,鹌鹑第一时间闪避,躲入了那堆泥土下面的凹坑。 白鹰飞到那土堆时,利爪刚错过了鹌鹑,更因为冲力太猛,它撞地而死。 比丘们,你们一定要时刻专注于防守着六根,作为它们的主人。 如果你们稍一不慎,离开正念,便会堕入魔道,危险重要了。 僧团里的一些诚恳而又天资聪敏的年轻比丘,令缚悉底感非常鼓舞。 一天,他和另一些比丘一起前往质多家里应供。 质多一向都潜心学佛。 由于他有广大的心量,人们对他的尊重和爱戴,如同敬重给孤独长者。 质多一向喜欢宴请高僧到他家里,接受他的供养和研讨法理。 这天,他请了十位大弟子和两个年青的比丘,缚悉底和伊师提婆。 供食完毕,质多向各僧人鞠躬作礼怕,请教比丘们说:各位尊者,我曾听过佛陀开示梵网里说的六十二种外道学说。 我又曾听过其他教派的信徒提问有关生、死和灵魂的问题,如: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短暂还是永久、身心是一还是二、如来死后会否继续存在、他是否会同时存在和不存在、或非存在和非不存在。 尊者们,这些玄见密论,实从何而生起? 虽然质多已再三提问,但没有一个比丘敢对质多的问题作出解答。 缚悉底开始觉得有点窘,耳朵渐红。 就在这时,伊师提婆打破沉默。 他望着长者比丘问道:尊敬的长者,我可以解答质多居十的问题吗? 他们答道:比丘,你可依随你的意思回答他的问题。 转过头来,伊师提婆对质多说道:善士,这些见解和问题,都是来自他们的我执妄见。 只要他们摆脱了有独立个体这个概念,他们便不会再被这些问题缠扰了。 质多显然觉得这个年青比丘的答覆很不错。 他说:尊者,请你解释清楚一点。 一般没有机会接触正觉之道的人,都会以为自己就在身体之内,又或身体是在自己之中。 同样地,他们也以为感受与自体无异,又或感受存于自体之内和自体存于感受之中。 这些人对思想、行念和意识,都是持着同样的见解。 他们都被困于有个我的妄见之中。 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落于那梵网经里所说的六十二妄见,因而产生那些有限无限、短暂永恒、是一是二、存在不存在等疑问。 持多居士,当你勤习修行,破了我执这个妄见的时候,你便会发觉这些一都是绝无意思的问题了。 说下去,质多越发觉得这年青比丘答得动听。 他虔敬的道:尊者,你是那里来的? 我来自阿般提。 尊者,我也曾听闻过一个从阿般提来的比丘,他名叫伊师提婆。 据说这位比丘很了不起,聪明能干。 可惜我只闻得其名,而未机会与他会面。 你有见过他吗? 有,质多。 我有见过他。 尊者,那你可否告诉我这位天才的年轻僧人在那里? 伊师提婆没有回答。 其实,质多早就估到这位年青比丘就是伊师提婆。 他于是问道:阁下是否就是伊师提婆比丘? 对,大人。 伊师提婆答道。 质多高兴极了。 这真是我极大的荣幸! 尊敬的伊师提婆尊者,我的芒果园和我的住所都设备齐全,是体憩的好地方。 我希望你会时常来探望我们。 我们将会乐意供应你各种需要一如食食物、衲衣医和住宿等。 伊师提婆没有作响。 比丘们谢过质多后便离开了。 之后,缚悉底听说伊师提婆一直都没有再回去探视制质多。 伊师提婆不求赞誉和美食。 就是得到一个如质多般有名望的人供养,他也一不动心。 虽然缚悉底再也没有遇见伊师提婆,但他给缚悉底留下的那个聪颖谦逊的比丘形象,则深深钱记在缚悉底的心里。 缚悉底发愿要以伊师提婆为榜样,更希望有机会路过阿般提的时候,前去拜访他。 缚悉底知道佛陀是如何的喜欢那些有决心、智慧、以及关怀别人和给人快乐的年青比丘。 佛陀曾表示他全寄望这些年轻比丘承传他的法教于后世。 但缚悉底察觉到,无论对什么年纪和根性的比丘,佛陀都一视同仁,尽心心力的去教导他们。 有一些比丘,是会遇到较多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比丘,就曾经六次离去再返,而仍然得到佛陀的欢迎,给他重试的机会。 就是对那些连观息十六法也不能牢记的比丘,佛陀也是不压其烦的继续给予他们慈言与鼓励。 祗园精舍有一个名叫跋达梨的比丘。 虽然佛陀很清楚这个比丘的短处,但他却视如不见,好让跋达梨有机会自行改进。 跋达梨时常违犯一些僧规。 例如,午食时,比丘是应该留在座中至用食完毕。 站起来作别的小差或添食,都是规律所不容许的。 这规例叫一次坐食。 跋达梨一直都未能奉行此规。 他的行为,令精舍里其他的比丘非常不满。 佛陀曾多次教他在每早起床时反问自己:我今天要怎样才能使同修行快乐? 但他几个月后,仍全无改善。 一些比丘开始受不了,便严词以对的呵斥他。 佛陀知道了之后,便在集会上对僧众训示。 他说:比丘们,僧团里固然会有一些有缺点的人。 但他们的内心,始终都会保留着一点信念和爱心的种子的。 如果我们不尽力去与他们沟通以求互相了解,帮助他们滋长这信念与爱心,这点仅存的种子,也就可能荡然无存了。 就如一个失去了一只眼睛的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必定会尽力保护他余下的眼睛,以免他再遭不幸。 因此,比丘们,对你们的同修兄弟慈爱一点,以能保存他们信念与爱心的种子罢。 缚悉底当时也在场听着佛陀说这番话。 他很被佛陀的爱心感动。 他抬头时,望见阿难陀抹去脸上的泪痕,因而知道阿难陀也是同样的被感动。 虽然佛陀是这样的慈悲温柔,但情况有需要的时候,他也有严谨的一面。 一个佛陀也帮不来的人,便当真是没有希望的了。 一天,缚悉底亲闻佛陀与一个名叫髻设的驯马师一段有趣而动人的对话。 佛陀问髻设:你可否告诉我怎样台服马匹? 髻设答道:世尊,马匹有不同的脾性。 有些很驯,只需要数句温婉的说话便可以令它自然驯服。 另一些比较困难,但也只需刚柔并重的方法。 更有一些非常难驯的。 对付这些的时候,要只用非常严厉的方法。 佛陀笑问:假如你遇到一匹马,用三种方法也无效,那你又如何? 世尊,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便唯有把马匹杀掉了。 如果我让它活下去,它的坏脾性是会感染其他的马匹的。 世尊,我也真想知道你是如何训练你的弟子的。 佛陀浅笑。 他说:我也是和你一样。 一些比丘只对温和的态度有反应。 另一些需要刚柔并重的对待。 也有一些,是只会在严格的管束下才有所进步。 你又如何处置那些不受任何一种方法影响的僧人呢? 佛陀说:我也如你一样,会把他杀掉。 驯马师惊讶得目定口呆。 什么? 你会杀他? 我以为你是反对杀戮的。 佛陀解释说:我不是像你杀马一样杀我的门徒。 当他对刚才说的三种方法都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便不会让他再留在僧团里。 不会再接纳他为弟子。 这将会是极大的不幸。 在僧团修行正法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 失去了这个机会,还不是像精神的扼杀吗? 这不单只是那人的不幸,也同时是我的不幸,因为我对那人是非常的关怀和爱护的。 我会不停地希望,望他会有一天再放开怀抱,回来与我们一起修行。 很久以前,缚悉底曾听过佛陀责骂和辅导罗睺罗。 他又见过佛陀矫正一些其他的比丘。 他现在才明白佛陀责骂的背后,是深切的爱。 需然佛陀从未说明,但缚悉底是明白佛陀对他的爱护的。 他只需望进佛陀的眼里便知道。 那天晚上,佛陀接待了一个访客。 阿难陀着缚悉奉茶。 这位客人是个气于轩昂和一派贵族仪容的武士,上路时背上背着一把闪闪生光的宝剑。 他在祗园精舍外面下骑时,将宝剑插在马鞍上。 舍利弗带他到佛陀的房子。 他身体魁梧,步伐很大,而且目光炯炯有神。 阿难陀告诉缚悉底,他的名字叫庐醯特沙。 当缚悉度进眯奉茶的时候,他看见庐醯特沙和舍利弗坐在佛陀前面的矮凳上。 阿难陀则站在佛陀后面。 奉上茶后,缚悉底便站到阿难陀的身旁,也在佛陀背后。 他们静静的喝茶。 过了很久,庐醯特沙说:世尊,有没有世间是没有生、老、病、死的? 有没有个世界的众生是不会死亡的? 用什么的旅运方法,才可以离开此有生死之地,而到达那无生死的世界? 佛陀答道:没有任何旅运的方法,可以让你离开此生死的世界。 无论你走得多快,就是此光速还要快,也是没法离开的。 庐醯特沙拿上双掌,说道:我知道你在说实话。 我知道其实没有一种旅运的方法,不论怎样的快速,是可以使人们逃离这生死的世界的。 我记得我在前生的一世,是个会飞行得如箭般快的人。 我一步便可由东海跨过西海。 我那时曾决意要跨出有生老病死的世界,去找寻一处不受生死煎严重敖的世间。 我日飞万里,不集地继续飞行,全没有停下来吃喝或休息。 我这样的速度飞行了一百年,但依然找不到我的目的地。 最后,我死在路上。 世尊,你的话是千真万确的! 就是有超越光速的能力飞行,也没有人能逃出生死。 佛陀又说:可是,我没有说过一个人不可以超越生死啊。 细听吧,庐醯特沙,你是可以超越这世间的生死的。 我会告诉你这条道路。 在你这六尺昂藏的驱体内,蕴含着生死的种子,但在这同一的驱体内,你也可以找到超越生死的法门。 庐醯特沙,观想你的身体。 将你的觉察力照到你高大驱体内显露着的生死世界。 一直观照,直至你见到无常、空、无生、无生等一切法的实相。 这时,生死的世界就会在你面前消失,而无生无生的世界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你这时便会从悲忧畏惧中释放自己。 你并不需要遨然离去生死的世界。 你只需要向你体性的深处里洞视。 缚悉底看见舍利弗听着佛陀说,眼里闪耀着如星星般的光芒。 庐醯特沙的脸上也泛着无限的喜悦。 缚悉底更是深受感动。 谁又能测量佛陀的教理有多高超奥妙? 它简直就像一娓动人心弦的乐章。 今次,缚悉底又更清楚的明白到,解脱之匙,其实就在自己的手里。 发布时间:2023-07-18 11:23:3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