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忽略了真正的智慧是来自德行 内容: 人最大的病,还是心病,身体的病病一时,心病病一世。 心没有病,身体痛一些,苦一些不算什么。 那心病是什么? 就是不踏实。 现在人换工作的太多了,因为他也没有目标。 我说做金融,保险,这些都不要去做? 因为不踏实。 总感觉钱来的不实在。 这句话就要问做一行的人了。 每个人都想着赚一把就走了。 我看,很多做金融的,炒房的,卖保险的,能赚钱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他本来有这福报。 既然有这福报,做一些踏实的不好吗? 可你就踏实不起来。 人最大的快乐是在安心,心要安,家要安,事业要安。 安后面就要有个定。 你要定在哪里? 很难。 人要定在大地上,有土地才能定。 古人分士农工商,农就是土地,就代表安定。 所以中国人拜土地公,拜地藏王是有道理的。 可以让人安定,你安定下来,很多病都没有了。 现在城市里的人病多,因为身体和大地连接少了。 首先表现就是脾胃虚,脾属土。 女的喷香水,香味很容易克脾,让人没胃口。 要养脾胃,就是去土里住。 住窑洞,都是土的洞最好,最养人。 现在要接地气,不容易。 现在人偏于大脑的智识,像学佛也一样,都在学院搞研究去。 越来越多的人,开示像搞研究一样。 以前开悟的人,都喜欢住山里头,讲话都是带着土气。 看以前开悟的祖师,说的话都是普通人的话,普通人的道理,比较接地气。 现在研究多了,一开口都是佛教用语,要听懂真不容易。 感觉不实用。 像做事业也要做实在的,农业工业商业都很实在。 你说搞金融的,搞保险的,都在钱上转来转去,不实在。 再过几年你去看吧。 弄一些实在的东西才好。 佛法也一样,农禅并重多好,自己种田自己吃,这个是根本。 少吃老百姓的。 佛法就能长久。 唐朝时八大宗派,除了禅宗和净土宗以外,其他宗派都是吃皇粮,经济好时大家都好,经济一差劲,通通灭亡了。 剩下禅宗到山林去,自力更生,不要吃你老百姓的,吃国家的,吃老天爷的。 禅宗中,北宗神秀也是吃皇粮的,当时神秀是武则天的国师,所以传播不了多久。 南宗惠能的子孙提倡自力更生。 后来保存的最久。 而且禅宗后来越退隐到山林中,所以禅宗的门人,既是士,又是农。 跟儒家讲的一样,士农工商。 现在佛法的兴旺程度和唐朝时差不多,也有很多国师,几乎都吃老百姓了。 佛法一定要接地气,禅宗保存下来就是接地气。 禅宗的接地气,保存了救人的传统。 许多禅师都会医方明治病,像四祖道信大师,就是精通医术的高手。 家都偏于高高在上的理论,或者做慈善的特别多,也许是经济发达的原因。 但当经济没落时,这些高高的理论派,学院派,还有慈善派一定通通覆没。 因为理论偏于知识分子的大脑聪明,慈善偏于有钱人,只能救一时,却不能救一世。 最究竟的,就是弘扬药师法门,能让佛法接地气。 佛法不是网络媒体的佛法,也不是有钱人拿来谈资一下,开心一下的。 佛法要切实解决生死,生活的问题。 现在人苦,医疗宣传错误,生病了,要花很多钱,还治不好。 你靠慈善能解决的,都是很末节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就需要大家来弘扬《黄帝内经》。 现在有些庙有钱了,做慈善好做,但要来弘扬《黄帝内经》,却不简单了。 人的苦,就是生老病死。 其中,病是最大的问题。 治病要治疗身心。 如果你只是大脑去思维,不仅心治不好,身也治不好。 就像烦恼,你怎么断除,不是听了开示就好了,身体没有转过来,色身没有清净,你烦恼就无法清净。 这就要配合多方面的来了。 比如手纹乱的人,烦恼比较多,因为手纹乱代表脏腑内的节点比较多,就导致思维不通畅,常常走莫名其妙的岔路。 一个问题就想特别多。 你要把身体的节点通畅了,烦恼就少很多了。 而且一个人烦恼少,就表现在跟天地的沟通比较正常。 以后抑郁症将是人类最大的困扰,为什么会自杀,想不开,就是他脏腑中重要的点给堵死了,障碍了和天地的沟通。 很多人不安全感,有钱也不安全,就是跟土地沟通太少了。 建议去农村种种田,跟天地沟通顺畅后,什么病都没有了。 学佛的很容易只重心,而心是什么,就变成思维。 很多人学佛,都在思维,背诵佛的道理,那个没有用的。 那也不是心,只是你大脑的理解,断不了你的烦恼。 靠理解来断烦恼,是目前学佛中最大的问题。 你要用生命去体验,像《道德经》,佛经,《黄帝内经》,乃至《易经》,这都是生命体验的东西。 要怎么体验? 倒还是有方法的,就是行善积德。 我看所有的经典,包括道家,佛家的,都是代表宇宙中生命的高层次能量,他绝对不是凭着你的小聪明去获取的。 而是凭着你的德行。 所以像人家讲经,尤其是般若部的,你一般都不用听,听了没有用,因为你做不到,只会变成口头禅。 你先去行善积德,按照禅宗的方式去修,你慢慢就能悟入。 天道无亲,唯亲善人。 我们太高看我们的智商,所以说佛法是教育,但道不是靠知识传授的,而是靠人的德行是修的。 我们一般高看了知识,把知识当成智慧,却忽略了,真正智慧来自德行。 发布时间:2023-06-17 14:43:3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