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6.一把申恕波树叶 内容: 46. 一把申恕波树叶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毗舍离的大林精舍、和舍卫城的祗园精舍、都成了很活跃的修行和学道中心。 摩揭陀、憍萨罗和邻近的地区,都陆续设立了修道中心。 穿着橘黄衲衣的比丘,到处都可以见到。 在佛陀证道后的六年内,醒觉之道传遍远近。 佛陀在摩窟罗山上渡过第六次安居,而第七次则在恒河上游的僧祗商山上。 第八个雨季,他在跋伽的善来山,第九次就在挢赏弥附近。 挢赏弥是阇母那河沿岸富萨国的一个大市镇。 在这里的森林里,建筑了一座很重要的寺院落,瞿师罗园精舍。 这名称是跟捐赠森林的那位在家弟子而起的。 诸大弟子,如摩诃迦叶、目犍连、舍利弗和摩诃迦遮罗等,都没有有第九次安居时与佛陀一起住在瞿师罗园精舍。 只有阿难陀和佛陀一起。 罗睺罗则留在舍利弗左右。 瞿师罗园精舍到处都是申恕波树,而佛陀便最喜欢在炎热的下午在这些树下禅坐。 一天禅坐完毕,他手里拿着一把申恕波树叶,回到僧团中。 他把树叶提高,对比丘问道:比丘们,那个数目较多,我手里的树叶还是森林里的树叶。 比丘答道:森林里的树叶。 佛陀说:正是。 我所证悟到的比我所教的多出太多了。 为什么? 因为我只教那些真正有用于修行证道的义理。 佛陀说这些话,是因为有太多的比丘把自己迷失于哲理的推论和揣测之中。 佛陀特别提醒摩露伽子比丘不要在密法的问题上纠缠,因为这是修行所不需要的。 摩露伽子比丘一向喜欢问佛陀有关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有尽还是永恒。 但佛陀一直都对这些问题拒绝回答。 一天,摩露伽子觉得再没法忍受佛陀的沉默了。 他决定会问佛陀最后一次,如果佛陀再拒答的话,他便会舍戒还俗。 他找到佛陀,对他说道:师傅,如果你肯答我的问题,我便继续追随你。 但你拒答的话,我便决定离弃僧团。 告诉我你其实知否宇宙是有限还是有无限。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你可直接告诉我。 佛陀望着摩露伽子,说道:你当初受戒时,我有说过会解答这类问题吗? 我没有这样说过:摩露伽子,你肯当比丘,我便会解答你所有形而上学的问题? 没有,世尊,你没有这样说。 那你为何现在要我这样做呢? 摩露伽子,你就像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 当家人替他延医诊治,希望医生把毒箭取出和给他解药时,他却叫医生先答一些问题。 他要知道谁发射毒箭,那凶手的阶级职业和射他的原因。 他便要知道凶手用的弓是那一类,又用的毒是什么材料配制的。 摩露伽子,这个人必定到死去时还未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 修行大道的人也是一样。 我只会教一些可以对修行证道有帮助的东西。 其他没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会说教。 摩露伽子,无论宇宙是有限或无限,有尽或永怛,你都要接受一个真理。 那就是生命里存在着苦。 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了苦的成因。 我所教的,都是能帮助你达到无着、平等、平和与解脱的。 我坚拒讲说其他一切对证道没有帮助的。 感到惭愧,摩托车露伽子请佛陀原谅他愚昧的要求。 佛陀鼓励所有比丘专注于修行上,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和没用的哲学辩论上。 捐出森林建寺的瞿师罗,又在库巴达和波婆梨甘巴瓦罗自资兴建两所寺院。 接着,他又在附近多建一所叫巴达梨伽的第四间精舍。 在瞿师罗园精舍,如在其他的精舍一般,一些比丘都被委任背诵佛陀的言教。 他们被称经师,因佛陀所说的,都称为经。 其中佛陀在鹿野苑给最初五位弟子所说的开示,就是初转*轮经。 另有几部经,如无自性经、缘起经、八正道经等,都是全体比丘每月诵念两次的经课。 除了经师,她有戒师。 他们精通比丘和初学僧的戒律。 罗睺罗和其他未满面二十岁的学僧,都是守着沙弥戒。 那年在瞿师罗园精舍,经师和戒师发生了一次冲突。 他们的争论由很少的事引起,但却演变成为僧团里严重的分歧。 事缘那位经师没有把盥盆清洗而被戒师认为是触犯了轻戒。 经师是个强慢的人,认为自己不是故意使盥盆污染,故而不应受责。 他们各自的学生纷纷支持自己的老师,以至争执加剧。 这边谴责那边毁谤,而那方又怪这方愚笨。 终于,戒师当众宣布经师的破戒,并且要他正式在僧众前忏悔,否则不许他参加每两周一次的诵戒仪典。 情形日恶化。 双方互相中伤。 他们的言词如毒箭一般。 除了一些不偏帮任何一边的比丘,其他的比丘,大都站在其中一边。 中立者都慨叹:这次事太严重了! 这只会做成僧团的分裂。 虽然佛陀住在离寺院不远的地方,但他却对此事全不知情,直至一队来访的比丘告诉他,并请他出调停。 佛陀直接与那戒师面谈,对他说道:我们不可以太执着自己的见解。 我们应该也去了解他人的观点。 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僧团的分裂。 接着,佛陀又到经师那里,对他说同样的话。 佛陀希望他们两人可以和解。 但佛陀的介入,并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效果。 他们彼此已说得太多对方的坏话,所做成的伤害已非常严重。 中立的比丘,没有能力影响他们和好如初。 这次的纷争,很快便传到在家众的耳里。 其他的宗教团体也开始知道佛陀的僧团出现了问题。 这对僧伽的声誉大为损害。 佛陀的随从罗祗多也再按撩不住,而与佛陀商谈,请求他再一次出面调停。 佛陀穿上他的外衣,来到精舍的大礼堂。 罗祗多敲起召集众僧的钟鼓。 比丘齐集后,佛陀这样说:请你们别再争辩。 这只会令僧团分裂。 请回去继续修行吧。 我们是真修行,就应该不要成为傲慢和瞋恚的受害人。 一个比丘站起来说:世尊,请你不要插手此事。 回去静修吧。 这事与您无关。 我们已是成人,一切都懂得自己解决。 接下来的,是雅雀无声的沉默。 佛陀站起来,离开了礼堂。 他回到自己的房子,拿起乞钵,步往挢赏弥乞食。 之后,他独自行入森林里用食。 吃完后,他又起来离开挢赏弥。 他向着河边走。 他没有通知任何人他离开,就是他的随从罗祗多和阿难陀也不知道他离开了。 佛陀一直步行,直至来到芭娜迦留罗伽罗村这个市镇。 他在这里遇到他的弟子,薄功尊者。 薄功请佛陀到他独居的森林里。 他给佛陀奉上毛巾盥盆清洗手脚。 当佛陀部及他修行的情形时,他告诉虽然他只一个独修,但却体验到喜悦和自在。 佛陀说: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悦。 与薄功道别后,佛陀起行前往离这里不远的东竹林。 佛陀正准备进入森林时,却被林地的守卫停住:僧人,别进去呀,你会打扰林中正在修行的几位僧人的。 佛陀还未来得及反应,阿耨楼陀尊者突然出现。 他兴奋地跟旨陀招呼,并对守卫说:这位是我的师父。 请让他进去。 阿耨楼陀带佛陀进入森林。 他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两位比丘一起住在这里。 他们都很高兴见到佛陀。 竺难提伽替佛陀拿钵,而金他们又奉上毛巾盥盆。 三位比丘向佛陀鞠躬顶礼。 佛陀请他们坐下,问道:你们在这里感到满意吗? 你们的修行,进民如何? 在这里乞食和教化,有遇到困难吗? 阿耨楼陀回答道:世尊,我们对彼此关怀备至,生活上的和谐犹如乳蜜交融。 我认为可以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一起是我的福气。 我很珍惜他们的友谊。 我每做一件事之前,无论他们在或不在,我都会先停下来,问问自己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 我的言行会令师兄们不高兴吗? 只要有怀疑,我便立刻抑制自己。 世尊,我们虽是三位,但犹如一体。 佛陀点头,表示赞许。 他望向另两位比丘。 金毗罗说:阿耨楼陀说的都是真话。 我们和平相处,而且都互相关怀。 竺难提伽也加入:从食物至修行的见解体验,我们什么都一齐分享。 佛陀嘉许他们说:好极了! 我真高兴看到你们如此融洽相处。 一个真正的僧团是应该这样和平共处。 你们真的醒觉了,所以你们才证得这种和谐。 佛陀在这里和三位比丘住上一个月。 他观察他们每天早上怎样在禅修后乞食。 那一个比丘最先回来,便替其他的比丘准备座位、取水以备清洗、和摆放好一只空钵。 他自己用食之前,必先把一些食物放进空钵内,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回来。 他们全都用食后,又将所余的食物放置地上或水流中,小心不会伤害附近的小动物。 然后,他们才一起把乞钵清洁洗净。 谁先发觉到茅厕需要清洗,便立即去做。 需要别人合力的工作,他们都一起合作。 他们又不时坐下来,交换修行上的心得和经验。 闻开三位比丘之前,佛陀对他们说:比丘,僧团的本来性质就应该是和谐的。 我认为依照下列的原则,和谐相处是可以达到的:一、共同享用一处公用的地方,如森林或家居。 二、共同享用日常的必需品。 三、一起守持戒律。 四、只用有利于和合的言证,避免导致僧团分歧的言说。 五、互相交换见解和心得。 六、尊重他人的观点,而不要勉强别人跟随自己的看法。 僧伽如能依照这些原则,必定能够获得喜乐与和谐。 比丘,让我们以后遵照这六条原则。 比丘们都很乐意接受佛陀的教导。 佛陀与他们道别后,便步行至波奈耶伽附近的罗稽罗森林。 在一棵娑罗树下禅坐后,他决定一个人在这里度过即将来临的雨季。 发布时间:2023-07-19 11:22:1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