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8.三妙门 内容: 68. 三妙门离开海岸,佛陀前往巴连弗城和毗舍离,然后再朝着他的故乡前进。 刚进入释迦国的三摩伽摩城,他便获悉耆那教派的教主若提子去世的消息,并知道他的教团已分列成水火不容的两派。 双方除了彼此力斥对方误解教理之外,更各自拉扰信众的支持以增加势力。 他们的信徒因而感到非常困扰,无所悉从。 舍利弗的侍从,学僧周那,将这个情形详细报告阿难陀尊者。 他对这次耆那教的纠纷十分清楚,因为他曾在若提子说过教的波婆城地区居住过一段时间。 阿难陀也转告这个情形给佛陀知道,并说:世尊,我真不愿见到僧团在你入灭之后也四分五裂。 佛陀拍拍阿难陀的肩膊,说道:阿难陀,现在有比丘时常就教理的问题争辨吗? 他们对四念处、四正勤、五蕴、七正觉因和八正道等教理,有分歧的意见吗? 没有,我从没有见过比丘在教理上争持。 但这可能是因为你仍健在。 我们都依皈你的福德。 我们因为听从你的教诲,才可以和平相处。 但你走了之后,我们便可能在戒律、僧团的体制甚或弘法的方式上,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了。 这些分歧一旦演变为冲突,很多同修信众便会因此而对大道的信心动摇。 佛陀安慰他。 阿难陀,你不用担心。 如果僧团内对四念处、四正勤、五蕴、七正觉因和八正道等教理有所争论,这才是真正要担心的事。 否则,如戒行、僧团体制和弘法方式等枝节问题上的分歧,是不值得去忧虑的。 虽经佛陀再三的安抚,阿难陀的忧心仍未能止息。 最近便有消息传来,曾一度是佛陀侍者的苏纳卡特尊者,因为对僧团的不满,已经在毗舍离离弃了僧团。 他现在举办讲座演说,旨在非议佛陀和僧团。 他扬言沙行乔答摩只不过是个普通的人,没有特别深远的见地。 他说乔答摩只教导个人的解脱,对社会漠不关心。 苏纳卡特正传播着混沌扰乱的种子。 舍利弗尊者都知道这个情况,并且与阿难陀分忧。 阿难陀又知道王舍城的僧团酝酿头不满。 在提婆达多尊者的领导下,几个比丘正密谋组织一个新的僧团,脱离佛陀的领导。 好几个能干的比丘都与提婆达多勾结,他们包括瞿迦梨、迦留罗提舍、骞荼达波和三闻达多等尊者。 提婆达多是佛陀最有才干的大弟子之一。 舍利弗尊者时常都在人前赞美他,又待他如知己。 对于提婆达多近来对佛陀变得异常嫉妒,阿难陀也感到大惑不解。 他知道暂时还未有人向佛陀暂时还未有人向佛陀透露这些事情。 他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便要亲自告诉佛陀这些坏消息。 翌年,佛陀回到舍际城结夏安居。 他住在祗园精舍,而佛陀就是在这里宣说法印经的。 我今天要为你们讲说妙理。 请你们都把心里的杂念清除,以能平和安稳的听讲、纳受、和理解。 比丘们,一些法理的特徵,可以成为正法的印志。 我所教的法理,有三法印。 他们就是空、无相、和无愿无求。 此三特点也就是导致解脱的三门通道。 因此,三法印又可称为三解脱门。 比丘们,第一法印是空。 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 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 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 你们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两种信念都是有偏差的。 一切法因缘而生。 此是因为彼是,此非因为彼非;此生因为彼生,此灭因为彼灭。 因此,空的性体就是互依。 比丘们,观察万法的互依性,便能体会一切法都存在于彼此之内,以及一法之中含藏万法之理。 脱离一法,便了无他法。 观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观想五蕴的色、受、想、行、识。 你们会发觉没有一法一蕴是可以独立而存的。 它们全都互相依赖以能存在。 当你们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时,你们便不会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 你们这时便超越了对一切法的执着、分别和偏见。 观照空性,就如开启了自由的第一扇门。 空是第一解脱门。 比丘们,第二法印是无相(animitta)。 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 当人们不能体悟万法的互依互缘和空性,他们便误认世法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 他们以为此与彼各不相关,独立而存。 这样观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别心之利剑,把实相斩成零散的碎片。 这样做,便无法看得到实相的真面目了。 比丘们,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互依互丰。 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蕴藏一切法。 这就是相间存在与相间切入的意思了。 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 如果你们这般观想,你们便会发觉平常一般的领会是充满错误的了。 思想意识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准确。 。思想意识之眼会误当绳索为毒蛇。 有慧眼的明亮,绳索的真象显露无遗,而蛇的景象便顿然消失。 比丘们,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去、垢、净、增、减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别心所形成的。 从无为的绝对角度而言,实相的真象是不能只限于这些概念的范畴之内。 因此,一切法都是无相的。 你们要这样观想,来破除所有有关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和减等念头。 这样,你们才能获得解脱。 无相就是第二解脱门。 比丘们,第三法印是无愿无求 (appanihita)。 无愿无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 为什么? 一般人通常会尽量逃避一法,而又去追逐另一法。 许多人都想逃离贫困,追逐富贵。 修道都则会抗拒生死,以能获得解脱。 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间存在着,相互而通,那我们又怎可能舍此逐彼? 生死之内有涅槃不是个别的实体。 如果你们排斥生死以逐涅槃,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互依互缘之性体了。 你们便还未有掌握到一切法的无相与空性。 观想无愿无求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 解脱和觉悟不是存在于你们本身之外。 我们只需要张开眼睛,便可以看到我们本身就是解脱与觉悟。 一切法和一切众生,都潜藏着圆满觉悟之性。 不要向外寻找。 如果你们用觉察之光去照亮自己,你们便会立刻体证觉悟。 比丘们,世间的一切,包括涅槃与解脱,都是离不开你的心意识而成立的。 别再往别处寻找了。 心意识所产生的物象,是离不开心想意识而存的。 不要再追逐任何的法,包括婆罗门、涅槃和解脱。 这就是无愿无求的意思。 你们自己,就是你们要找的东西。 无愿无求这妙门,可以带领你们达支自由。 这就是第三解脱门。 比丘们,这就是法印和三解脱门之教理。 三解脱门是至高无上的妙法。 你们应全心全力去依法修行。 你们如果依教奉行必定能够证得解脱。 佛陀讲经完毕,舍利弗尊者站立起来,向佛陀鞠躬顶礼。 其他的比丘也跟着鞠躬,以表示对佛陀的谢意。 舍利弗尊者向大家宣布,将会在翌日举行一个专研会来研究佛陀这天的经教。 他告诉僧众这经的深广奥义,又嘱他们要全力把它钻研、理解和实行。 缚悉底尊者知道这经与佛陀前一年说的空观经关系密切。 他也看到佛陀如何引导他的门徒从浅易进展至深奥的教理。 缚悉底望向大弟子摩诃迦叶、舍利弗、补纳和目犍连等欢欣的脸上。 缚悉底记得一年前佛陀讲毕观空经时,他们也跟着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鞠躬的情形。 他体会到师徒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何等重要。 第二天午后,夜墨庐和谛殊罗两位尊者到佛陀的房子来。 他俩是波罗门种姓的兄弟,以精通语言学和古典文学闻名于世。 他们诵经时,声线清若银铃、壮如铜鼓。 向佛陀鞠躬作礼之后,佛陀请他们坐下。 夜墨庐尊者说道:世尊,我们想与你商讨有关弘法的言语问题。 世尊,你通常都以摩揭陀开示,而摩揭陀却不是多数比丘的母语。 更何况有很多地区的居民,都不懂摩揭陀。 因此,比丘们便要把教理翻译成地道的方言。 我们在受戒为比丘之前,曾有幸研读过许多不同的方言俚语。 我们发觉到你高深教理的奥义,都受到很多种土语的限制而未能清楚表达。 我们希望获得你的同意,把你所有的教理都用古文吠陀语写成。 这样一来,比丘们便可以一致用一种言语说教,而同时又可避免了翻译的错漏。 佛陀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你们的建议,是不会有益的。 正法是活的法。 用来传播正法的语言,应该是人们日常应用的。 我不想教理用一种只有学者才明白的言语来传播。 夜墨庐和谛殊罗,我希望我所有的出家和在家弟子,都能以他们的母语修习正法。 这样,正法才可以保持它的重要性和通达性。 正法是要可以用于现世的,更要与地区性的文化融汇。 明白了佛陀的意愿,夜墨庐和谛殊罗尊者便向佛陀鞠躬请辞。 发布时间:2023-07-19 11:48:1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