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9.大地的教化 内容: 49. 大地的教化对马胜和阿难陀忆述有关佛陀弘法的努力,缚悉底听得十分投入,兴趣盎然。 乔答弥比丘尼和罗睺罗了听得入神。 阿难陀的记忆的确惊人。 马胜所遗漏的小节,他都替他补充。 缚悉底很感激两位比丘和乔答弥比丘尼及罗睺罗。 如果不是他们,缚悉底相信自己永远都不会知道关于佛陀的那么多事迹。 他真希望自己能够时常亲近佛陀,以能见证他的生活和直接被他教导。 缚悉底也感谢善生。 虽然他自己是个不可接触者的牧童,但善生令他得到了一般青年所得到的基本教育。 几年前善生离开优楼频螺去嫁给一个在迷底耶的人时,他的课程才因而终止。 缚悉底相信他现在可从罗睺罗不只是来自贵族,而且更在僧团里平静专清高的气氛中浸淫了八年之久。 比起罗睺罗,缚悉底觉得自己粗暴笨拙。 但这些感受却令他倍加精进修行。 舍利弗嘱罗睺罗教缚悉底基本的行仪,如穿衣、持钵、行、住、坐、卧、用食、洗衣、听开示等,而这全部都要在留心专注中进行。 一个比丘要熟诵和勤修四十五项促进专注平和的行门。 原则上,罗睺罗仍然是个沙弥。 他要等到二十岁才可受具足戒。 一个沙弥要守十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带花饰和不用香水、不坐卧高敞大床、不参与世俗歌舞宴会、不沾钱财、和过午不食。 四十五行门虽是具足比丘所修,但罗睺罗知道他也应该研学行持,以作准备。 一个比丘要守一百二十条戒律,当中包括了四十五行门。 罗睺罗告诉缚悉底将会有更多的戒律附加,而他听到数目将会超过二百之多。 罗睺罗对缚悉底解释,僧团最初的几年是没有正式戒律的。 比丘的受戒非常简单。 那人只需跪在佛陀或一位比丘脚下,念诵三皈依文三遍。 但僧团日益扩大,人数渐多之后,便有需要制订规条作指引,以使比丘们更有自律。 罗睺罗又告诉缚悉底,第一个违反僧伽精神的比丘,名叫须帝那。 也就是须帝那的行为,促使佛陀订制最初的戒律。 受戒以前,须帝那是个已婚的人,居住在毗舍离郊区的迦难达村。 他听过佛陀说法后,便要求披剃。 成为比丘后不久,他回到迦难达。 他答应了家人的邀请,回家吃饭。 他的家人又劝他还人俗,替家里经营生意。 当他拒绝时,他的家人便埋怨他身为独子而不承继家业。 他们恐怕家财会堕入他人手里。 看到须帝那坚决不肯还俗,他的母亲便求他为家里留后,以继香灯。 经不起母亲的哀求,又因为没有戒律作引导,他便同意与前妻在摩诃婆提森林中相会。 之后,他的妻子怀孕,产下一个男婴,改名毗迦耶,意即种子。 须帝那的朋友嘲笑他,称他为种子的父亲。 僧伽的声誉也因此受损。 佛陀召集众僧,呵斥须帝那。 就是因为这件事故,戒律才被制订。 从那时起,每次有比丘违反解脱与开悟之道的精神,便会召开大会,加订新戒。 这些戒律称为波罗提木叉。 有四条戒律最被重视。 违反其中一条,他会被逐出僧团。 如犯其他的戒律,认错后便可得到原谅。 四条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濯自己已证道。 这四条大戒称为波罗夷。 罗睺罗又告诉缚悉底,佛陀虽然很爱护他,但却从来没有对他特别照顾。 他回想起十一岁那年,他有正务不作而跑了去玩。 为怕受到责备,他向舍利弗撒谎。 为免真相被舍利弗揭露,他一连撒了四个谎话。 但真相通常都会早晚被悉破。 他的谎言也不例外。 那次,佛陀为了教导他,特别告诉他诚实的重要。 那时,舍利弗和罗睺罗在阿摩芭娜帝迦园林居住。 这处离佛陀住的竹林不远。 一天,佛陀往访他们。 罗睺罗拿了一张椅子给佛陀坐下后,便又拿一盆水给佛陀清洗手脚。 佛陀洗涤完毕,便将里大部份的水倒去。 他望着罗睺罗问道:罗睺罗,盆里剩下多水还是少水? 罗睺罗答道:只剩下很少。 佛陀说:你知道吗,罗睺罗,一个说谎的人的信用,就如这盆里剩下的水一样少。 罗睺罗默不作声。 佛陀又将剩下的水也倒去,然后问他的儿子:罗睺罗,你看到我怎样把水倒清了吗? 我看到那些继续不说实话的人,他们的信用就像这个盆里的水,全部流失了。 佛陀把盆反过来,问罗睺罗说:你见到这盆是怎样反过来的吗? 我见到。 如果我们不习正语,我们就像这个盆一样的颠倒。 就是开玩笑也不能撒谎。 罗睺罗,你知道一个人为何要用镜子吗? 知道,镜子可以给我们看自己的反映。 对了,罗睺罗。 你应该像照镜一般对待你自己的行为、思想和言语。 罗睺罗的故事令缚悉底更深刻体会到正语的重要。 他想起自己曾多次对父母撒谎,更有一次是对善生的。 他庆幸没有对佛陀说过假话。 其实,佛陀是很难被骗的。 人说谎话,他可以轻易看得出来。 缚悉底想:我决心以后要对所有的人说真话,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这是我作为报答佛陀对我的恩典。 我一定会努力精进,坚守戒律。 每月两次,在新月和圆月之日,比丘都会聚集诵戒。 每条戒律都被高声读诵,然后僧众会互问谁有犯戒。 没人的话,便又朗读下一条。 如果有人犯戒的话,他便要在僧众前认错。 除了四大戒条外,一般的犯戒都可经认错护得饶恕。 很多时,佛陀会叫缚悉底加入他的行列各乞食。 舍利弗和罗睺罗也会同行。 这年雨季,他们都住在王舍城南部一个小镇耶迦难罗附近的山里。 一天下午,当比丘们行经耶迦难罗稻田的时候,他们被一个名叫婆私吒,属于高尚阶层的农夫停下来。 这个农夫非常富有,拥有几千亩的农地。 那时正是初耕时节,他正在那里指挥着数百个工人的劳动。 看见佛陀经过,他站正在去路,用鄙视的语气说道:我们是农夫。 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植和收割农作物以能有食物作粮。 你们什么也不做,却仍然有食物可吃。 你们全部都没用,不犁田、播种、施肥、栽种或收成。 佛陀应道:啊,但我们其实有这样做的。 我们犁田、播种、施肥、栽种和收成。 那你们的犁在那儿? 水牛和种子何在? 你们又有什么的收成? 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至诚的心田上。 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 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 大人,没有信念、了解和爱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婆私吒发觉自己不期然地被佛陀的说话所感动。 他下令侍从给佛陀送上浮汁香饭。 可是,佛陀没有接纳。 我并非希望得到供养才与你分享这些。 如果你真想作供,请等下一次机会吧。 那地主大受感动,一下子便伏到地上来,请求佛陀收他为在家弟子。 缚悉底亲眼看到这一切的。 他明白自己可以从佛陀那里学到很多。 他知道在佛陀众多的学生中,很少数这样幸运,得以亲近佛陀。 雨季过后,佛陀前去西北弘法。 他秋末才回到舍卫城。 一天早上乞食时,罗睺罗不能集中专注。 虽然他继续跟着单列的排行,但他的心神已不住。 凝视着前面的佛陀,罗睺罗便猜想着佛陀如果没有走现在的道路,又会怎样。 假使佛陀继位为王,罗睺罗自己又会如何? 满脑子想着这些,罗睺罗完全忘记了观察呼吸和步代。 佛陀不需要看见罗睺罗,已经知道他的儿子不能专注。 他停下来,转身过来。 其他的比丘也因此停顿了。 佛陀望着罗睺罗说:罗睺罗,你有观察着呼吸和保持专注吗? 罗睺罗低头。 佛陀说:要保持专注,你必先要静观呼吸。 我们就是在乞食之中也要禅修。 继续去静思众生因蕴集而成的无常性和无自性。 五蕴就是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 细察你的呼吸和思想,这样,你的心便不会散乱。 佛陀又转过身来,再继续前行。 他的说话也提醒了其他的比丘要保持专注。 但行不到几步,罗睺罗便自行离队,行往森林里独坐树下。 虽然缚悉底跟着来,但罗睺罗对他说:请你继续跟其他比丘乞食去。 我现在没心情乞食。 佛陀在众多比丘前教误训我,我真觉羞耻。 我想在这里静坐一会。 看见自己帮不到好朋友,缚悉底唯有再回去加入其他比丘的行列。 回精舍的路上,舍利弗尊者和缚悉底再次邀同罗睺罗一起回去。 回去精舍,缚悉底把一半食物分给罗睺罗某些教示。 他说:罗睺罗,向大地学习吧。 不论我们把清香的花朵、香水、或鲜乳汁撒在地上,又或将秽臭的粪便、尿、血、粘液、涎沫等丢弃在地上,大地都一概领受,无牵无惧。 因此,当遐想冒起的时候,不要被它所缠缚或奴役。 向水学习吧,罗睺罗。 当我们用水清洗污垢,水一点也不会悲伤或觉羞辱。 向火学习吧。 火会毫不分别的烧毁一切。 它并不会介意烧的东西是否洁净。 向空气学习吧。 空气运战着所有的气味,不论它是香是臭。 罗睺罗,修习慈爱以降伏瞋怒。 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 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 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 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 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产生的喜悦。 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 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的看待。 这是,因为那是。 那是因为这是。 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 不要排斥一样而又却追求另一样。 罗睺罗,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 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 如你修心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泉源。 罗睺罗,定思无常以能破除我执的妄见。 静思色身的生、住、异、灭、以把自己从欲念中解脱出来。 时常观察你的呼吸。 专注于呼吸会为你带来无限的喜悦。 缚悉底很高兴自己坐在罗睺罗身旁,因而听到佛陀所说的一切。 虽然缚悉底已背诵了转法输经和无自性经,但他就从未有领略过像今天这种微妙的法味。 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亲闻佛陀说这两部经的关第。 他第一次亲听佛陀的经教,是看顾水牛经。 但那时他还未够成熟读所有其他的经教。 那天,佛陀又给他们两个年青人教导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呼吸。 虽然他们都曾接受过这方面的教导,但今次却是他们第一次得到佛陀的亲自指引。 佛陀告诉他们,留心专注地观察呼吸得到的第一样效果,就是降伏散乱和昏沉。 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吸人气息。 吸的时候,你要察觉到你在呼出气息。 在这些练习呼吸的时候,集中你的心念在你的气息上。 这样,胡思乱想便会终止,而使你的心投入专注之中。 当你察觉你的呼吸,你便证得醒觉。 这种醒觉,就是潜藏在每一个众生之内的佛性。 吸入的气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 呼出的气息长,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 你要全面的察觉每一口气息。 专注地观息可以帮助你得定。 有了禅定,你便可以洞察你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 这又称为净身法。 佛陀全心全意的教导他们。 他的说话简单而深奥。 缚悉底很信心凭着佛陀这特别的一课,他可以比以前容易保持专注的观息,因而在修行上有更大的进步。 向佛陀鞠躬顶礼之后,缚悉底和罗睺罗一起步往湖边。 他们互相重覆佛陀所说的,以能牢牢说着他的言教。 发布时间:2023-07-19 12:35:2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