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2.舍利弗之吼 内容: 62. 舍利弗之吼雨季过后,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道别,准备到外地弘法。 佛陀祝愿他旅途平安,身心都了无挂虑。 他又希望舍利弗这次努力的弘法,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 舍利弗尊才表示感谢后,便起程离去。 当天下午,一个比丘前来,向佛陀申诉舍利弗尊者待他的不是。 他说:我今天问舍利弗尊者往那儿去的时候,他不只没有回答,更把我推倒在地上。 跟着,他未道歉,便继续上路了。 佛陀对阿难陀说:我相信舍利弗不应该会去得太远。 派一个学僧前去追上他。 我们今晚要在祗陀法讲堂召开集会。 阿难陀照佛陀的吩咐去做。 傍晚时,舍利弗尊者已与学僧回到精舍了。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舍利弗,我们大家今晚在法讲堂集会。 一个比丘投诉,说你把他推倒地上,而且全无歉意。 那天下午,目犍连和阿难陀两位尊者在精舍内四处通传晚上的集会。 他们说:你们都被邀参与今晚在法讲堂的集会。 舍利弗师兄今次有机会表现他的狮吼了。 当晚没有一个比丘缺度。 他们都想看看舍利弗尊者如何应付那些对他一向埋怨的比丘。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最信任的弟子之一,因而成为很多比丘所妒忌和误会的对象。 有些比丘认为佛陀对他过份信任。 他们觉得舍利弗在僧团的影响力太大。 一些被佛陀指责过的比丘,更认为这是因为舍利弗在佛陀面前道说他们的长短。 很多比丘简直觉得舍利弗讨厌。 他们不能忘记数年前佛陀邀请舍利弗共分法座。 阿难陀尊者还记得八年前有一个名叫俱伽利的比丘住在祗园精舍。 他对舍利弗和目犍连的成见,就是佛陀也劝他不来。 俱迦利认为他俩极之虚伪,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佛陀曾私下与他细谈,告诉他这两位长者其实非常真诚,所作所为也都是出自一片慈心。 可惜俱迦利满怀都是嫉妒和怨恨,对这些说话听而不闻。 最后,他离开了精舍,前往王舍城找提婆达多尊者,更成了他日后的亲信。 也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阿难陀尊者起初才不肯充当佛陀的侍从。 没有他所提出如不与佛陀同房共食这些条件,阿难陀知道很多的师兄弟也都会对他抗拒。 有些比丘就是觉得佛陀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照顾。 阿难陀明白,他们这种愤恨的感觉是会使他们离弃佛陀的。 阿难陀又记得一个来自挢赏弥的调牛聚落村落的女子。 她名叫摩刚提卡。 她因为觉得佛陀没有对她特别关怀而怀恨于心。 她是一个美艳的婆罗门。 她过到佛陀时,佛陀已四十四岁。 当时,摩刚提卡对佛陀一见倾心,一直想知道佛陀对她有没有另相相看。 她想尽办法引取佛陀的注意,但佛陀只是如对一般人的对待她。 长久下去,她对佛陀的爱慕变为恼恨。 后来她成为富萨的郁提纳王的妻子,便曾屡次用她地位的影响力来散播佛陀的谣言。 她更对有关的方面施压,以防止佛陀举行公开的法会。 当郁提纳王的一个妃子三昧瓦提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后,摩刚提卡便千方百计加害于她。 遇到这种种的难题,阿难陀向佛陀建议离开挢赏弥,往比较友善的地方弘法。 但佛陀却问他:假如我们在别处也遇到同样的羞辱和困难,我们又怎办? 阿难陀回答:再往别处去。 佛陀不同意。 那是不对的,阿难陀。 每次遇到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气馁。 我们应该在困难中把问题解决。 阿难陀,如果我们实践平等心,我们便不应被羞辱毁谤所困扰。 毁谤羞辱我们的人,是伤害不了我们的。 他们到头来只会回跌落吐涎的人的脸上。 阿难陀对舍利弗应付目下情形的能力绝不担心。 佛陀信赖舍利弗是理所当然的。 他实际上是僧团晨的贤能长者。 在带导僧团方面,佛陀也要借助他的深思远见。 他是几部经的着述者,其中包括大象足印经(Hatthipadopanna Sutta)。 在这部经里,舍利弗以他的果行所见,用十分创新的角度来讲说四大原素与五蕴的关系。 佛陀进入讲堂时,众比丘都站起来。 他示意他们坐下,然后自己才坐下来。 他嘱舍利弗坐在他旁边一张椅子上。 佛陀对他说:一个比丘指控你把他推倒在地上面又没有道歉。 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舍利弗尊者合上双掌站起来。 他先向佛陀鞠躬,继而向僧众作礼。 他说:世尊,一个不修行、不观照身内之体、又不留意自己行为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地上而又不作道歉的。 世尊,我仍记得你十四年前对罗睺罗的教导。 那时他只有十八岁。 你教他观照地、水、火、风以培养他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虽然你当时的教诲是对罗睺罗而说,但我也同时学习。 过去的十四年里,我都努力去遵照这教导。 而内心对你无限感激。 世尊,我修习要更似地。 地宽而广,有容量去接受和应变。 不论别人把清香纯洁如鲜花、香水、或乳汁等物放在地上,或将肮脏臭秽如屎、尿、血、粘液和痰涎等淌在地上,大地都会平等接受,不执不厌。 世尊,我曾静思观想我的身心以能更像大地。 一个不观照身内之体、不留意体行的僧人,是真的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 这不是我的行径。 世尊,我修习要更似水。 无论我们把芬香或秽臭之物扔到水里,水都会一样接受,无执无能厌。 水博大流动,有变化洁净的功能。 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身心更似水。 一个不去观照身内之体,不留自己体行的人,是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 这不是我的行径。 世尊,我修习要更似火。 火能化烧万物。 不论是美的或是不洁的,它都全无执着的厌弃。 火能燃烧与净化。 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身心更像火。 一个不观照身内之体,不留心体行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 这不是我的行径。 世尊,我修习要更似风。 风可以载送好与坏的种种气味,全无执着或厌弃。 风能改变、清净和发放。 尊敬的佛陀,我曾静思观想以使身心更像风。 一个不观照身内之体,不留意自己体行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倒而不道歉便离去。 这不是我的行径。 世尊,就像一个不可接触者的小孩,身穿插破衣、手持烂钵在街上乞食那样,我专意修习不持虚慢和骄傲之心。 我试图把自己的心变作一个不可接触者的小童之心。 我也修习谦卑心,不敢将自己放在别人之上。 尊敬的佛陀,一个不观照身内之体,又不留意自己体行的僧人,是会把同修推行而不道歉便离去。 这不是我的行径。 舍利弗尊者本想继续说下去,但指控他的那个比丘已忍受不住了。 他站起来,把僧袍的一角拉上来披在肩上,向佛陀鞠躬。 合上双掌,他向佛陀承认:佛陀世尊,我违犯了戒条。 我对舍利弗的作供是假的。 在你和僧众面前,我现在自忏过失,更誓愿永远不再犯戒。 佛陀说道:也难得你肯在大家面前认错。 我们都原谅你。 舍利弗尊才合掌说道:我不会对这位兄弟有任何埋怨。 我更想藉比机会请求他原谅我以往对他冒犯之处。 那位比丘合掌对舍利弗鞠躬致礼。 舍利弗也同样回礼。 整个讲堂都洋溢着喜悦。 阿难陀尊者站起来,说道:舍利弗师兄,请在这里多留几天。 各位兄弟都想有多点时间与你一起。 舍利弗尊者微笑答欢允。 现在雨季已过,佛陀便到野郊的乡村里去。 一天,他在为伽摩那族人讲道。 很多的听众都是年青人。 他们对沙行乔答摩闻名已久,但这才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亲见其人。 一个青年合掌问道:导师,以往曾有不少婆罗门的教十到这里来说教。 每一位教十都说自己的一派学说胜于别的。 这令我们觉得非常混乱。 我们真的不知应该追随那一条道路。 到头来,我们对全部都失去了信心。 我们闻得你是开悟了的大师。 你可否告诉我们应该相信那一套说法吗? 谁说的是真理,又谁说的是假道呢? 佛陀答道:我明白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疑虑。 朋友,不论那些言说是很多人重覆过的,或是记载在圣典上的,又或是出自人人敬重的导师口中的,你们都不要轻易相信。 只要接纳那引起合符道理、有贤德者支持、兼能在修行中带来幸福与裨益的教理。 放弃那些不合符道理、没有贤德者支持、而又不能在修行中带给你幸福与裨益的言说。 伽摩那族人请佛陀给他们多说一点。 他再说:朋友,假设有一个全被贪、瞋、痴会给他带来快乐还是苦恼? 众人回答:大师,贪、瞋、痴会令那人的行为带给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很多痛苦。 贪、瞋、痴的生活,是贤人智者所会支时的吗? 不会的,大师。 佛陀又说:又假设有一个依悲、悲、喜、舍而生活的人。 他替别人拔苦以使别人的快乐。 他替别人的幸运而高兴,又会以平等心待人,全舍执着。 这种生活质素会为他们带来痛苦还是快乐? 大师,这种生活当然会替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欢东了。 慈、悲、喜、舍会紧贤人智者所鼓励和支持的吗? 当然了,大师。 我的朋友,你们现在已够资格辨别什么才是应该接纳的东西了。 只要相信和接纳那些合符道理、贤智支持和为你及他人带来裨益快乐的。 一切与此等原则违背的,都要摒弃。 这些伽摩那族的青年,都从佛陀的说话中得到很多勉励。 他们觉得佛陀之道,不要求别人无条件的信奉。 佛陀之道真正尊重思想的自由。 当天,好一些伽摩那族人都请求成为佛陀的门徒。 发布时间:2023-07-19 13:00:2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