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1.慧藏 内容: 51. 慧藏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后,佛字母回到舍卫城。 缚悉底和罗睺罗都跟着他。 这是缚悉底首次来祗园精舍。 发现这里幽美的环境十分适合于修行,他实有点儿惊喜。 祗园精舍凉快清新,气氛友善。 每人都热诚的跟缚悉底微笑。 他们都知道看顾水牛经是因他的启发而讲说的。 缚悉底坚信在这种互相扶持的气氛下,他的修行一定会有很大的裨益。 他开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些也不比佛和法为少。 僧伽就是一起修习觉察之道的团体。 它能提供支援和转辅导。 皈依僧宝是必需的。 罗睺罗刚好二十岁了。 舍利弗为他授戒为具足比丘。 团里的僧众都替他高兴。 给罗睺罗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给他特别的教导。 缚悉底那几天也和罗睺罗一起,以能从舍利弗的教导中学得更多。 罗睺罗受戒后,佛陀也花了点时间教导他不同的观想法门。 缚悉底也被邀旁听。 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 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 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 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 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 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而超越生死。 佛陀很详尽的给罗睺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 他说:罗睺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实体的。 这个色身不是有个我。 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 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我性的见解。 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 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 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 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 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 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 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缚悉底在祗园精舍留意到一个名叫长老的比丘。 他永远都是独行的,又不和别人谈话。 虽然长老尊者没有打扰别人或违反戒律,但缚悉底总觉得他不是真正与僧众和合共处。 一次,缚悉底想与他谈话,但他却全没反应的走开。 其他的比丘都称他为独行侠。 缚悉底常听到佛陀鼓励比丘要避免闲谈,多作禅修和锻炼自足。 但缚悉底感觉到长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说的愿意。 困惑不解,缚悉底决定找佛陀替他释。 第二天开示的时候,佛陀请长老尊者出来。 佛陀问他:你是否喜欢独处,做任何事都不靠别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触? 他答道:是,世尊,那是对的。 你曾嘱咐我们要尽量自足和独自修行。 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 一个自足人生活在专念之中。 他察觉到每一刻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 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 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 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 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 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比丘们,什么是追逐过去的意思呢? 追逐过去就是把自己陷于一些已经过去的念头之中,诸如你从前的样貌如何、感受如何、所据的地位、或曾经历过的苦与乐等。 这些念头都会使你纪缠于过去。 比丘们,什么是迷失于未来的意思呢? 这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对未来所生起的念头。 这些念头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恐惧和担忧。 你会猜想自己将来的外貌、感受、喜乐与苦恼。 这些念头只会令你为未来而困扰。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 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没可能彻视生命的。 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现在此刻。 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欲望渴求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因而不能活在当下了。 比丘们,一个真正懂得独处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生活在当下一刻的。 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深里居独处而不专注于当这刻,反而徘徊在过去未来,他便不是真正独处了。 佛陀用一首偈语综合他所说的:不要追逐过去。 不要迷失于未来。 过去的不再。 未来的未来。 彻视生命的当下此时此处,行此道者安稳自主。 我们必需今天精进。 明天已太迟。 死亡随时将至。 那有商讨之宜? 智者称赞那些日与夜专注生活的人为更殊胜之独处者。 说过偈语后,佛陀向长老道谢,并请他再就座。 佛陀没有嘉许或批评长老,但长老比丘很明显地对佛陀自足和独处的意思,已更为了解。 当晚法会中,缚悉底听闻众大弟子们对佛陀早上的开示非常重视。 阿难陀尊者重覆佛陀每字每句的开示,包括偈语在内。 缚悉底一向惊叹阿难的记忆。 就是佛陀每字的语气,阿难陀也记清清楚楚。 阿难陀覆灭述完毕,摩诃迦遮罗站起来说道:我提议把佛陀今早的开示绿成经典。 我更想建变色镜将它名为独处殊胜法经。 每个比丘都熟读此经和把它实践修行。 摩诃迦叶站起来支持摩诃迦遮罗的建议。 第二天早上,比丘们在外出乞食时,遇到一群在田边嬉戏的小童。 小童捉了一只蟹,而其中一个男孩用食指把它按住,再用另一只手撕下它的一只爪。 观看的儿童,都拍掌观呼。 那男孩十分满意同伴们的反应,于是便再接再励,逐一把全部的蟹爪剥落花流水。 跟阒,他便扔掉蟹身落的田里,再捕捉另一只。 小童见到佛陀和比丘,都向他们鞠躬作礼,才再继续折磨下一只蟹。 佛陀叫他们停止。 他说:孩子们,别人把你的手脚撕下来,你们会觉得痛吗? 会,大师。 小童答道。 你们知道蟹也和你们一样,会感到痛苦的吗? 小童没有作答。 佛陀继续说:蟹也如你们一般要吃要喝。 它们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姊妹。 你们令它痛苦,它的亲人也会痛苦。 仔细想想你们的行为吧。 小童似乎知道过错。 看见其他村民已前来围观,佛陀便乘向说教慈悲之法。 他说:所有众生都有权享受安稳。 我们应该保护生命和尽量给大家幸福。 所有众生,不论两足或四足,泅水或飞翔的,都有生存的权利。 我们不应伤害或杀戮其他众生,更应保护生命。 孩子们,就如一个母亲可为她爱和关怀的子女牺牲一样,我们也应该扩阔心怀,去保护所有众生。 我们的爱,应该散播到我们的上、下、内、外、的一切众生。 无论日夜、行住坐卧,我们都应该活在此种爱心之中。 佛陀叫小童放走刚捉来的蟹。 然后,他又对众人说:静思这种爱心的人,首先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这样做,你会睡得好,而醒来更觉自在。 你不会造恶梦中忧悲苦恼。 同时,你也会得到周围的人和物所保护关怀。 你用爱心和慈悲对待的人,会带给你很大的喜悦。 而他们自己的痛苦,也亦会慢慢消除。 缚悉底知道佛陀有心对儿童施教。 为了帮助这方面的弘法,他和罗睺罗便在祗园精舍开了一些为儿童而设的学班。 在年青的在家众帮助之下,年轻人每月一次聚会学法的机会。 善达多的四个子女都很帮忙,唯独是儿子迦罗比较没兴趣听法。 他参加的原因的,也只是因为喜欢和缚悉底一起罢了。 幸好他的兴趣也日益增长。 大王的女儿,跋吉梨公主,也十分支持这些学班。 一天,是圆月之日,她嘱儿童们带鲜花来供送给佛陀。 小童从家里的园中或路之上的草野间摘下花朵,带到精舍来。 跋吉梨公主,则在宫中的莲池里采了一束莲花带来。 他们来到佛陀的房子,才发觉佛陀正在法讲堂里准备给僧众和在家众开示。 公主引领孩子们悄悄地进入讲堂。 成人们都让路给他们通过。 他们把鲜花放在佛陀前的桌子上,然后鞠躬顶礼。 佛陀微笑着鞠躬回礼。 他示意孩子们坐在他面前。 佛陀这天的法会很是特别。 小童坐下后,他便慢慢站起来。 他拿起一朵莲花,在众人前举起来。 他没有说任何的话。 每人都坐得很定。 佛陀继续提着莲花一段时间。 众人都大惑不解,心里猜想着他这样做的用意。 跟着,佛陀望向众人,淡然一笑。 他这才说道:我具真实法眼,妙慧之宝藏,而我刚已给摩诃迦叶传承了。 每个人都转过头来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在微笑。 他的目光一直没有开过佛陀和他持着的莲花。 当大家再回头望佛陀的时候,他们发觉佛陀也正在望着莲花微笑。 虽然缚悉底有点困惑,但他知道最重要的,还是保持专念。 他望着佛陀的同时,也开始观察气息。 在佛陀手里的莲花才刚刚开花。 佛陀以极之温柔高雅的姿态把它拿在手里。 他用大姆指和食指拈着莲茎,莲茎又刚好帖在他手掌的弯位。 他的手掌一如莲花般美丽,洁净美妙。 刹那间,缚悉底真正体会到莲花清高之美。 根本就没有什么要去思想。 自然而然地,他也展颜微笑。 佛陀开始说话。 各位朋友,这朵花是奇妙的实相。 当我把它在你们面前展示,你们都有机会体验它。 与一朵花的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 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 摩诃迦叶说是因为与花朵达到接触,才会先你们而笑。 你们的心内不停有障碍,便一直都不能与花朵达到接触。 你们之中有人会问:为何乔答摩要举起那朵花? 他这样做有何用意? 假如你有这些念头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体验这朵花。 朋友们,在念头之中失却了自己,是会防碍我们与生命真正接触的。 如果你被担忧、懊恼、焦虑、瞋怒或嫉妒所操纵,你便会失去与生命的美好神奇接触的机会了。 朋友们,我手中的莲花,只对那引起活在当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实的。 如果你不回到目前此刻,对你来说,这朵花实不存在。 有些人可以走过一林的檀香树,而一棵檀香树也看不见。 生命虽然是充满苦恼,但也同时满载奇珍。 你们要留心察觉,然后才会发现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 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之中。 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 所谓接触,就是与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 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至迷失于欲望、瞋怒和贪爱之中。 那时,我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 缚悉底很高兴。 他高兴自己在佛陀开示之前已明白了和微笑了。 摩诃迦叶尊者比他先笑。 他是缚悉底深知自己不能与摩诃迦叶又或舍利、目犍连、和马胜等相比。 毕竟,他还只不过是二十四岁罢了! 发布时间:2023-07-19 13:40:5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