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4.生死轮转 内容: 64. 生死轮转一天,在善来山的鞞沙伽罗园林坐着时,佛陀对众比丘说:比丘们,我想给你们讲说真正伟大人的八种觉证。 阿耨陀尊者也曾经讲说过这些觉证的内容。 它们是大智者体证的真理,有助于一般人对治颠倒昏沉,以使他们能转迷为悟。 第一所觉证的,就是一切世法的无常与无自性。 观照世法无常和无自我的之性,你们使问解除苦恼,达致开悟、平和与喜悦。 第二所觉证的,就是越多的欲念会产生越多的苦恼。 世间的一切罪苦,都是来自贪欲。 第三所觉证的,就是少欲简朴的生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 在简单的生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于大道的修行和帮助别人。 第四所觉证的,就是只有努力精进,才可达致觉悟。 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碍。 第五所觉证的,就是无明乃了无止境的生死轮转之起因。 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 第六所觉证的,就是贫穷会导致愤恨,因而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行。 在广行布施的时候,行大道者应以平等以对待所有的人,不论是朋友、敌人、过去曾犯错或目前造成伤害的人。 第七所觉证的,就是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 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钵他们是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慈悲视众生。 第八所觉证的,就是我们不只是为自己开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贡献自己于带导他人入觉悟之门。 比丘们,这就是真正伟大才之八种觉证。 所有真正伟大的人,都因为这些觉证而达致彻悟。 无论在那里,他们都会以这些体证为作育他人,开扩别人的视线,以使人人都找寻到导致解脱觉悟之道。 当佛陀回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获悉薄伽梨比丘病重的消息,并知道他很想见佛陀最后一面。 薄伽梨比丘的侍从前来谒见佛陀。 他向佛陀三鞠躬后,说道:世尊,我的师傅病重。 他现在寄住在一位造陶瓷的在家弟子家中。 他嘱我前来代他向你顶礼。 佛陀对阿难陀说:我们立即前去探视薄伽梨比丘。 薄伽利比丘见到佛陀步进他的房间时,竭力尝试座起来。 不用了,薄伽梨。 佛陀说道:不要坐起来。 阿难陀和我会坐在床边这两张椅子上。 与阿难陀坐下后,佛陀说:薄伽梨,我希望你会恢复体力,痛苦减少。 世尊,我的体力正迅速减弱,而因为疼痛加剧,我实在感到很辛苦。 那么,我希望你没有担忧悔疚的苦恼。 世尊,我是有担忧悔疚的苦恼的。 我希望你的悔疚不是因为曾犯戒律所致。 不是,世尊,我一向都严持戒委,心中无疚。 那你担忧和后悔的是什么? 我悔疚的,是我久病以来,未能亲往控视世尊。 佛陀用微带责备的语气说道:薄伽梨,不要担心这些。 你的一生没有内疚,这就已经是我们师徒间最难难可贵的了。 你以为要见到我的面容才是见佛吗? 这外在的身体是不重要的。 最重要是我所教之道。 你见到佛所教的,就是见到佛。 如果你单是见到我这个身体而不见我所教的,那便完全没有价值了。 静默发一会,佛陀问道:薄伽梨,你明白我和你的身体,都是同样的无常不实吗? 世尊,我能很清楚的体会到这点。 身体不断在生、死、和变化。 我也明白到感受也是无常虚幻,不断的在生、死、和变化。 思想、行念和意识也都依循生死的规律。 它们全部都是不永恒的。 今天你来访之前,我曾观想五蕴无常之性。 我见到生命的五条川流,色相、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全都没有独立的自性。 好极了,薄伽簟! 我对你很有信心。 五蕴内的一切,都不存自性。 张开眼睛看清楚。 那里没有薄伽梨? 什么不是薄伽梨? 生命的美妙,到处皆是。 薄伽梨,生与死都再不能碰触你。 对你四大原素假合的身体,置之一笑。 对你体内起伏的疼痛,也只城建置之一笑。 薄伽梨微笑,眼里闪着泪光。 佛陀站起来离开。 佛陀和阿难陀离开之后,薄伽利请他的朋友把他连床的扛到仙人山上去。 他说:像我这样的人,怎能在房间里死去? 我要在辽阔天空之下的山边辞世。 他的朋友天是抬了他上仙人山。 那夜,佛陀禅坐至深夜。 刚天亮,他便告诉几个经过他房子的比丘,说:前去探访薄伽梨比丘,叫他不要害怕。 他将会很安祥无悔的入灭。 告诉他要安心。 我对他很有信心。 当比丘们找到在仙人的薄伽梨比丘时,他们把佛陀的讯息传递了给他。 这时,薄伽梨说:朋友,请你们把我从床上移到地上去。 我怎可以在高床上接听佛陀之语? 他们照他所要求去做,再重覆一遍佛陀所说的。 薄伽梨合掌说道:兄弟们,回到精舍时,请你们代我向佛陀作三鞠躬,并告诉他薄伽梨比丘已不久人世,又受着严重的疼痛。 告诉他薄伽梨清楚见到见到五蕴的无常和无自性。 薄伽梨已不再受五蕴所缚。 临终时,薄伽梨已释放了所有的恐惧和忧恼了。 比丘们说:师兄,放心吧。 我们回去时,会替你向佛陀三鞠躬和转告你的遗言。 比丘们刚离开,薄伽梨比丘便入灭了。 那天下午,佛陀与数名比丘爬上仙人山上。 蓝天没有点滴的云。 只见一丝的轻烟从山下的一间房子里缓慢地圈绻上升,在空气中飘拂了一会,便散失了无痕迹。 望着广阔圆浑的天际,佛陀说道:薄伽梨已得到解脱了。 再没有妄想心魔可以扰乱他了。 佛陀继续他的行程,前往那烂陀和毗舍离。 一天,在大树林的大林精舍舍里,佛陀对比丘们说:作为众生之一,人类多少都必定要受苦。 不过,那引起虔于学习和修行正法的人,是会比其他人受少了很多的苦。 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了解的慧力,他们修行的果实。 当日非常闷热。 佛陀和比丘都坐在美丽的娑罗树荫下。 他用手捡起一小撮泥土,提在他的姆指和食指之间,问道:比丘们,如果我们将这泥土与伽耶山相比,那一样较大? 当然是伽耶大得多了,世尊。 正是如此啊,比丘们。 那些因修习正法而生慧的人,他们所受的苦比起那些沉沦于无明的人所受的,实在少得太多了。 无明把痛苦扩大了亿倍。 比丘们,又譬如一个被箭射中的人。 他会感到疼痛。 但如果他被第二支箭在同一位置上,他的疼痛将会是双倍的严重。 又如果他被第三支箭身中同一位置,他要受的疼痛就更加严重得超出千倍了。 比丘们,无明就是第二和第三支箭。 它会加强痛楚。 由于能深切了解,一个行者便可以替自己和他人防止痛苦加深。 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拳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 他会平静的观察他的感受,而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 他知道他并不是那感受本身,而且更不是受制于这种感受。 这样,痛苦便不能缠缚他。 当他有痛苦的感觉时,他知道那痛苦感觉的存在。 但他没有失去他的平和镇定,没有担忧,没有畏惧,更没有怨言。 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肉体上的,而不能扩散和扼杀他的整体。 比丘们,你们要精进修行甚深的察觉,以能得到慧果的产生,因而脱离痛苦的藩蓠。 那时,生、老、病、死、便再不会对你们做成任何扰恼。 一个比丘要去世的时候,他应该投入于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生的物象之中。 他的每一静太和行动,都应该尽在专念之中。 就是他的感受,也应该投于专念。 那比丘应该观照身体感受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以使他不会再被身体和任何好与坏的感受所缚束。 如果他需要气力来抵受痛苦,他应该这么观想:这是一种需要我全部气力来抵受痛苦。 这痛苦并不就是我。 我不是这痛苦。 我没有被这痛苦控制。 我此刻的身体和感受,就像一盏油尽心桔的灯,快将熄灭。 灯的光,只是因缘而现、因缘而灭。 我不被缘所困。 如果一个僧人这样修观,平和解脱便会现前。 初雨的来临,将炎夏的热气顿消。 佛陀回到祗园精舍结夏安居。 他再次对比丘和比丘尼讲说缘起之法。 一个比丘起来问道:世尊,你说意识是形相的基本。 那么,是否所有世法都是由意识而生呢? 佛陀答道:对。 色相只是意识的客体对象。 主体与客体是意识的一体两面。 没有客体,就不可能有意识。 意识与意识的客体,是互依而存的。 就因为意识的主客两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便可说是因心想而生的了。 世尊,如果色相是由意识所生,那么意识不也就是宇宙的来源? 有没有可能知道意识或心识是从何而来的? 它起自何时? 我们可否说心是有开始的? 比丘们,始与终都只是心智构造的概念。 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始或终。 只有当我们被困于无明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始与终的念头。 人就是因为被困于无明。 才会堕落生死轮转之中。 如果生死轮转无始无终,我们又如何跳出生死呢? 生和死也都只是无明所生的意念。 超越了生与死和始与终的念头,便是超越了这个了无止境的轮转。 比丘们,我今天就是要说这么多了。 谨记修习深观万象。 我们日后再谈这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3-07-19 14:33:3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