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3 内容: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3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本品明极乐世界,寿乐无极。 首显彼土会众殊胜,劝谕亲近。 继明国土微妙,劝谕往生。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上段双标彼国圣众及刹土,劝谕往生。 ‘佛告弥勒’,盖从此品起,弥勒菩萨最为当机。 阿难次之。 第四十六品,佛告弥勒:‘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 付嘱汝等,作大守护。 ’故知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必尊佛咐嘱,宣演本经。 ‘微妙安乐清净’者,《会疏》曰:‘庄严超绝,故云微妙。 无有苦恼,故云安乐。 无漏相,实相相故,故云清净。 ’盖谓极乐一切事相,皆是无漏之妙相。 又实相无相无不相,故所显一切皆实相。 因极乐所现之相是无漏相,实相相,故云清净也。 末二句《净影疏》曰:‘何不力励为善求生,名“力为善”。 “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 ’又《会疏》曰:‘“何不”二字,激劝之辞,即通二义。 善有二种:一、称名念佛,是名善本。 二、广行诸善,回向得生。 念通二种:念谓能念,道谓所念。 道亦有二:一、弥陀本愿,是名他力大道。 不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故名自然。 二、三乘所证道,无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 虽互二义,正在初义。 ’ 《净影疏》以为善求生,释‘力为善’。 以自然往生,为‘念自然’。 其言简要。 其意以行善功德回向净土,力求往生,名为‘力为善’。 此说甚好。 下云:自然往生,为‘念道之自然’,则所言过简。 《会疏》胜之。 直指称名念佛,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也。 ‘广行众善,回向得生’,亦是‘为善’,是乃助行也。 正助并举,主次分明,是《会疏》之长也。 至于‘道之自然’则《会疏》更胜。 疏举二义:一、以他力直超为自然。 二、以无为无作为自然。 而以初义为主。 此说极好。 盖净宗之妙,正如《要解》所云:‘从事持达理持。 ’但当老实念去,则‘无为无作’等等,自然在其中矣。 以上二疏之说均专就《魏译》,(‘念道之自然’以前之文句,独见《魏译》),但汉吴两译于此下更有大段经文,广述彼土菩萨功德与刹土之自然最胜。 本经采入,会成此品。 于是本品经中于‘念道之自然’下,八见‘自然’二字,如‘自然严整’、‘自然无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自然所牵随’。 可证‘自然’二字,实具要义。 此‘自然’二字,非外道所谓无因之自然。 盖法尔如是,名为自然也。 盖‘自’者自性。 ‘然’者,《楞严经》中‘清净本然’。 可见自然实含自性本然之义。 自性之本然,即是真如、实相。 如是‘念道之自然’即持名念佛。 亦即念实相。 如《弥陀要解》曰:‘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是故《会疏》以无为无作为道之自然。 复以他力法门,一超直入为自然,并指为道中之正旨。 与《要解》之说,辞异而旨同。 依信愿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极乐。 持名即是念实相。 一超直入妙庄严路。 如是之道,法尔自然。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 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 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直。 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上文显极乐会众殊胜功德。 ‘出入供养’,见汉吴两译,原文中尚有‘俱相随飞行,翻辈出入,供养无极。 ’盖指极乐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等也。 其飞行十方,普兴供养,是修福也。 ‘观经行道’,是修慧也。 彼土圣众,于此福慧二种庄严,悉皆‘喜乐’而愿‘久习’。 下云‘才猛’者,即《法藏因地品》中‘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之义。 才能勇猛者,因智慧故,故‘才猛智慧’意即慧根猛利,才能超世也。 ‘心不中回’,‘回’者退也。 ‘中回’者中途退转也。 所以退转者,信念不坚,遇缘则退矣。 极乐圣众,智慧猛利,断疑生信,坚固不动,如金刚山,故‘心不中回’一往直前也。 ‘意无懈时’。 ‘懈’者怠也。 懈怠之因,愿不深故。 愿不深切,行持无力。 故时勤时懈,常自放逸。 但极乐圣众,深达至理,信深愿切,故勇猛精进无有懈时也。 ‘迟缓’,‘迟’者,迟徐、安徐之义。 ‘缓’者,宽缓之义。 故‘迟缓’者即安闲沉稳而不紧张急燥也。 ‘驶急’。 ‘驶’者疾速。 ‘急’者紧急、急速。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者,指其表现于外者,宽缓安闲,浑若无事。 但其内心则精进不已,念念相继,心心无间,不令刹那失照,故云‘内独驶急’。 ‘容容’者和同之义,不立异也。 如后汉《左雄传》曰:‘容容多厚福。 ’今经‘容容虚空’,指圣众之心和同于虚空。 虚空无边际,故自心无边际。 虚空无一物,故自心亦无物。 虚空以空无故,森罗万象十方刹土依空而生。 虚空建立万物,故自心亦建立万物。 ‘无一物’故不落有边。 ‘容万物’则不落空边。 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从容中道。 故云‘适得其中’。 ‘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会,‘中’者指中道。 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即生心,生心即无住,中道义也。 ‘中表相应’。 ‘中’者内心也,‘表’者表现于外者也。 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应,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严整’也。 ‘自然严整’直至‘无有忧思’为一大段。 其中菩萨种种妙德,皆因‘适得其中’,而自然成就。 ‘严整’者,严肃整齐,指圣众之威仪,‘检敛端直’即‘严整’之内容。 ‘检’者检束,不使分散。 ‘敛’者收敛。 故‘检敛’即经中‘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收听摄视,外绝诸缘之意。 又‘端’者端正。 ‘直’者,不曲,正直之义。 故‘端直’者外指身仪之端庄,内指心意之正直。 是乃身心俱端也。 ‘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盖以契会中道,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照破客尘,自然离爱,无有贪染。 身心自然洁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安’者,具静、定、止、宁、乐、善,无所求为诸义。 ‘定’者,决定、坚定,无有动摇变易也。 彼土圣众所发誓愿,自然坚定,无有忽增、忽减、忽过、忽缺之失。 如经云‘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正是‘志愿安定,无增缺减’之范例。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和’者,具调、谐、温、顺、平、睦、合、同、乐、相应诸义。 ‘正’者,从一,止于一也。 具是、中、常、止、行无倾邪、方直不曲诸义。 极乐圣众和平中正,以求无上之道,故不为倾邪所误。 ‘倾’者斜也,侧也,倾覆也。 ‘邪’者,邪恶与邪外也。 彼土圣众不为倾斜所误者,端在‘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也。 ‘约’者,约束也。 ‘令’者,命令、法律、教令之义。 ‘蹉’者失足也,跌也。 ‘跌’者跌倒也。 ‘绳墨’者,指木工操作时,以墨绳弹画之黑线,匠人依线施以斧锯,不敢有毫厘之差。 极乐圣众遵行经中教言,若匠人之于绳墨。 依线施工,不敢稍有违失,故可免于蹉跌,不为倾邪所误。 本经《勤修坚持品》曰‘随顺我教,当孝于佛’,‘无得为妄,增减经法’,于此同旨。 盖‘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世之行人,唯当以圣言量为依止也。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 第二句,旷者空旷。 其心空广无有妄念。 第三句,信心坚定,智慧明了,于世无虑,于法无疑,故无有忧虑之思。 若约净宗,则‘旷无他念’者,万缘放下也。 ‘咸为道慕’者,一念单提也。 ‘无有忧思’者,当念即是也。 一声佛号,万虑齐消。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罄然独存,何喜何忧。 故云‘无有忧思’。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 含哀慈愍,礼义都合。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自然’二字,亦贯全段。 乃因‘适得其中’而自然如是。 ‘自然无为’者,不因造作,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此真无为。 若因造作,则是有为矣。 ‘虚空’者,指心如太空,开广无际,离垢无染,不受一尘。 ‘无立’者,指一法不立。 ‘淡安’者,‘淡’者,淡泊。 ‘安’者,宁静。 又‘淡安’为水流平满之貌。 《文选宋玉赋》云:‘溃淡安而并入。 ’水波相继,相似相续,此喻心离断常。 平满喻平等圆满。 ‘无欲’,欲者,《大乘义章》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 ’又曰:‘于缘欲受,称欲。 ’又《俱舍论》云:‘欲,谓希求所作事业。 ’据此,则经中‘舍诸爱著’与‘亦无希求、不希求想’等,均‘无欲’也。 此上三句,显‘实际理谛,不受一尘’。 但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故续云‘作得善愿,尽心求索’等。 正显事理无碍、圆融自在之妙义。 如《德遵普贤品》曰:会中诸大菩萨‘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但诸菩萨‘成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 正与此处无为、无立、无欲,而‘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圆融一味。 又《至心精进品》云‘结得大愿,精勤求索。 ’故知极乐圣众,皆师法弥陀,结成大愿,精勤修习,住真实慧,以求成就也。 下云‘含哀’,大悲心也。 又‘慈愍’者,大慈心也。 以大慈悲故,虽明知实无众生可度,而度生之行愿无有穷尽。 故‘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其所结得之大愿,自然契理契机,照真达俗。 契理照真,故其大愿,实相为体,究竟了义,力用无量。 契机达俗,故善契机宜。 ‘礼义都合’,‘礼义’者,仁义礼智信,世间道德也。 但此二字不但代表当时古印度之社会道德。 实泛指后世种种社会各个时代之社会道德与规律。 所发之愿,必须与之相契,始能为当时社会之所容,方能宏扬教义,普利众生也。 ‘苞罗表里’。 ‘苞’同包。 ‘罗’者,《嘉祥疏》曰:‘罗之言摄。 ’故知‘苞罗’即包容含摄之义。 ‘表’指事相。 ‘里’指理体。 故知‘苞罗表里’者,即事理双圆,真俗并照,众妙齐收,万类普摄。 上智下愚,悉得度脱。 世出世间,融通无碍也。 ‘过度’者,《吴译》经题为《过度人道经》,‘过度’表自出生死,亦令人出生死之义。 ‘解脱’者,解惑业之缚,脱三业之苦。 《唯识述记》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 ’又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 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 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 ’盖谓圣众大愿,能令自出生死,并摄一切有情,出离生死,永得解脱,故云‘过度解脱’。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 著于无上下。 洞达无边际。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 ’‘自然保守’即宗门所称之保任。 任者任运,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也。 保者念念不异也。 自然即任运之义,故任运保守即是保任也。 ‘真’者,即一真法界,真如本性,妙明真心,与本经‘真实之际’中之真字。 今云‘真真’者,表非对妄而说之真,盖为绝待(即绝对)之真。 乃真中之真也。 ‘洁’者,无垢,‘白’者,无染。 即六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亦即百丈禅语:‘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所保任者,正是此无染本净之绝待真心。 ‘无上’者,《往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如宗门《宝镜三昧》曰:‘潜行密用,如愚如鲁,只能相续,名主中主。 ’此正不堕法身数中。 毗卢顶上行走,禅宗极则事,净宗之寂光上上品也。 以此为志愿,故云‘无上’。 ‘净定’者,其心清净,寂然不动也。 ‘安乐’者,安然自在,任运常乐也。 ‘一旦’者,指之某一刹那际。 因此‘无上’是行不到处,故无行程可计,即无期限可言,只是在无心三昧中(据高峰禅师语),突然触著碰著,摸著向上关捩子,刹那相应,究极心源,契入理一心。 故云‘一旦开达明彻’。 ‘开’者,心开。 ‘达’者了达。 ‘明’者,明白。 如《信心铭》曰:‘洞然明白。 ’‘彻’者,透彻,亦指彻悟。 所悟者何? 只是‘自然中自然相’。 如《首楞严经》狂人迷失本头,狂走寻觅,是不自然。 一旦狂歇,歇即菩提,本头宛在,何等自然。 又如古德悟时曰:‘原来师姑(比丘尼)是女人做的。 ’又如:‘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比丘尼是女人,灯即是火,均自然中自然之相也。 又如未悟者,谓山是山,水是水;悟人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彻悟者则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高峰禅师曰:‘归来仍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只是仍旧,何等自然。 再者自然相,即自性本然之实相。 盖山水、男女、今时、旧时等等,一一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 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一一皆是清净本然,一一皆是‘自然中自然相’也。 ‘根本’者,本体。 一切诸法之根本自体。 《大日经》曰:‘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 ’此正明‘根本’之义。 又本者本心,即本源之自心。 又本性,乃固有之性德。 又‘有根本’之有字,至关切要。 ‘有’者,如狂人之有本头。 决定是有,不从外得。 傅大士《心王铭》曰:‘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 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 ’其中‘决定是有’四字,道破诸佛密藏。 盖谓人之心王,决定是有,如水中之盐味,其味确有,但此味之形状,则不可得。 又曹山(曹洞宗祖师)曰:‘祗要知有便是。 无论当烦恼无明之时。 ’故此有字,万不可放过。 ‘自然之有根本’,此含二义:一者,万象森罗,体性无二,千波皆水,众器唯金。 自然之中,自有本体,此之本体,即是根本。 二者,不由造作,一念顿悟,故云自然。 了知万法尽在自心。 顿见真如自性。 自心自性即是根本。 故云‘自然之有根本’。 《净名经》曰:‘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豁然即‘一旦开达明彻’。 还得本心即‘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 又《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足证曹山‘只要知有便是’,正是佛佛相传之心印。 湛愚老人曰:‘曹山自比六祖,只是得此坝柄。 ’ ‘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参’者入也,光光相入也。 ‘回’者回转。 周流不息,变化不拘也。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常寂常照。 寂而常照,故从法身流出报化佛身。 从理体出生无量微妙相用。 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出生无量光明色相,相参相入,回转变化,超逾十方,故云:‘最胜’。 经中常以宝珠喻自心。 《观经》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 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各作异相。 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色云。 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又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上之经文深显光明色相微妙难思,随意变现。 光中有色,色又现相。 珠网等等妙相,只是一色所显。 又如佛相具好,好中放光,光复现佛,皆极显参回之意。 至于‘施作佛事’与摄取十方念佛众生,正是‘最胜’也。 又参照上引经文中,可见极乐种种依正庄严,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现。 此正是《往生论》所云极乐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论中之一法句也。 ‘郁单成七宝’。 ‘郁单’具云‘郁单罗究留’或作郁单越、俱卢等。 此其略称。 乃四大洲中,北方大洲之名。 义为高上作、上胜生、高胜。 《玄应音义》曰:‘此译言高上作,谓高上于余方也,亦言胜。 ’又云‘俱卢洲,此云上胜,亦云胜生。 ’又《起世因本经》谓此洲‘于四天下,此余三洲,最上最妙最胜彼。 ’又《吴译》作‘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 据《华严疏钞十三》云:‘郁单越,此云胜生。 以定寿一千岁,衣食自然故。 ’彼洲人民毋须耕织劳作,而衣食自然丰足。 《吴译》‘郁单之自然’意即指此。 本经依《汉译》作‘郁单成七宝’。 实为《吴译》二句之合,意谓如彼郁单洲自然丰足出生衣食诸物,而自然出生胜上之七宝。 ‘横揽成万物’者:‘横’指空间,‘揽’,撮持、引取之义。 指自然于十方虚空中流现万物。 ‘万物’者,一切物也。 此万事万物,皆生于自然之根本。 如《首楞严经》‘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盖谓万物悉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也。 至于极乐,亦复如是,乃由于弥陀大愿之所成,众生净心之所具。 故经中‘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正是自然转变最胜之所显。 ‘光精明俱出’。 ‘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净,‘出’者出现。 自心本具万德。 无明垢尽,则清净庄严,光明微妙,精美洁净,一切妙相,齐头并出,故云‘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 经云‘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又云‘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实无能比者也。 ‘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者,《会疏》曰:‘所证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下。 竖深横广,无有边际,故名无边际。 是则佛智所照也。 著,明也。 洞达,证入义也。 ’据疏意,首句是所证之理体,即如如也。 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 所谓理体,即‘自然之根本’。 所谓佛智,乃洞达从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 体用一如,理智无二,能所双泯,绝待圆融,言思莫及。 ‘无上下’者,指所证理体本来平等。 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皆显平等之义。 平等故无上下。 ‘著’者,显著、昭著,即显露之义。 故《会疏》曰:‘著’者,‘明也’。 此明字下得好。 盖此即明心见性之明也。 所明者即无上下之平等理体,即是心也。 ‘洞达’者,‘洞’者,洞然明白也;‘达’者,识心达本也。 穷尽心源,故曰‘洞达’。 《会疏》以证入释‘洞达’,即此义也。 ‘无边际’者,竖穷上下,横裹八方,无有边际,不可穷尽。 佛智所照,亦复如是。 故《会疏》曰:‘是则佛智所照也。 ’至于《嘉祥疏》曰:‘证果,无有形色好丑之异。 洞达,是智。 无边际是真谛境。 ’疏意所证果觉,无诸差异,是无上下。 智契真谛境,故无边际。 与《会疏》同义。 至于《净影疏》又有一说,疏曰:‘但能念道,行德显著,不简(拣也)上下,同得往生。 故言“著于无上下”也。 若得生彼,神通洞达,无有边际,故云“洞达无边际”耳。 ’疏谓上中下三辈皆得往生,故云无上下。 极乐人民皆神通无边,故云无边际。 三说正宜合参。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此段以前,所说皆极乐圣众之功德智慧。 此段乃世尊唤醒法会大众,精勤修习,求生极乐之辞。 前所开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个个现成,本自清净,能生万法。 悟则顿契本佛,迷则妄沦生死。 于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谕。 大众即知‘是心是佛’,当即精进,‘是心作佛’。 故曰:‘宜各勤精进’云云。 ‘各’者,不仅当时在会之人,实兼指后世一切能闻此法者,各各皆应依此慈教,信受奉行,念佛往生。 正显‘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佛劝大众,各各皆应精进勤修,努力自为,求生净土,彻证本心,圆满佛智也。 ‘勤’者,《俱舍论》曰:‘勤谓令心勇悍为性。 ’亦即精进之义。 ‘求’者,求道,亦即求生净土也。 经中《至心精进品》曰:‘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 ’故下曰‘必得超绝去’也。 经中‘自求’之自字,至为紧要。 经云:‘汝自当知’、‘汝应自摄’,均与此同旨。 《会疏》曰:‘欣求在己。 己,自心,故云自求。 ’盖净宗虽为他力法门,但行人若不自心精进,断除疑惑,深生正信,切愿求生,亦决无往生之理。 故佛训勉,‘努力自求之’。 是心是佛者,性德也。 是心作佛者,修德也。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故努力自求,则‘必得超绝去’。 ‘超’者,超脱。 ‘绝’者,灭尽、断弃。 故‘超绝’者,指超脱轮回,断除生死也。 《会疏》曰:‘一时顿超三界,断绝旷劫系业,故云超绝,亦绝则超也。 ’夫圣凡智愚,九品万类,各各皆得超绝去者,全赖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从果起修,一生成就,故皆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得往生者,依弥陀本愿加威,不更堕三恶道,故云‘恶道自闭塞’。 皆登不退,直至成佛,故云:‘横截于五趣’。 ‘五趣’者,三恶趣及人天二趣也。 阿修罗趣摄天趣中,故五趣亦即六道。 人天本名善趣,今亦称恶趣,对比极乐而言也。 如《净影疏》曰:‘下三恶道,名为恶趣。 人天二道,名为善趣。 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是其纯恶所向,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恶所向,亦名恶趣。 若依此方修习断除,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 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 渐除不名横截。 若得往生弥陀净土,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 ’又《会疏》曰:‘必超绝去,非次第断,故云横截。 ’故知‘横截’即横出、横超之义。 又《嘉祥疏》曰:‘修菩提因,横断五道流转,故恶道自闭塞。 ’‘自’者,自然也。 ‘无极之胜道’。 ‘胜’者殊胜。 ‘无极’者,《会疏》曰:‘凡夫生彼,速升果地,故云无极。 ’《魏译》作‘无穷极’,《净影疏》曰:‘升道无极,彰其所得。 得道深广,故无穷极。 ’《会疏》以凡夫速登果位,究极方便,不可穷极,称为无极。 《净影疏》则以果位之德深广难思,故云‘无极’。 至于《嘉祥疏》则云:‘去者既多,故云无穷极。 ’则以往生之人无量为无极。 三疏合参,真显无极。 盖往生之人,众多无极;得果之速,方便无极;果地胜德,深广无极。 可见弥陀恩德,究竟无极,故曰‘无极之胜道’。 ‘易往而无人’,《净影疏》曰:‘修因即去,名为易往。 无人修因,往生者鲜,故曰无人。 ’又《嘉祥疏》曰:‘只修十念成就,即得往生。 而行者希。 故云“易往而无人”也。 ’嘉祥上言往生者多。 今言希少,似相矛盾,而实无违。 因从十方往生之人而言,确是无极。 但就此秽土而论,则信愿往生之人,仍属希有。 故云‘无人’也。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首句谓彼国于各辈诸往生者,皆不逆不违。 至于次句,古有二释:(一)净影曰:‘其国不逆,彰前“易往”。 自然所牵,彰前“无人”。 娑婆众生,久习盖缠,自然为之牵缚不去,故彼“无人”。 ’疏谓极乐于诸往生者,毫无违逆,故前云‘易往’。 但娑婆之人,久在烦恼盖覆缠缚之中,自然受其牵缚,不生厌离,焉能往生,故云‘无人’。 (二)另者,法住师云:‘言自然所牵者,因圆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 ’嘉祥云:‘修因窍招果,则为此果所牵也。 ’(‘窍’者,常云窍要、窍妙、窍门、诀窍,隐寓精要、巧妙、洽当、关键等义,故用以加强修因招果之语气。)二师同旨。 皆谓修因得果,自然可以往生也。 以上所说虽异,但皆能顺经意。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 ‘捐’者,弃除也。 厌离心切,于世无求。 心怀空寂,净无垢染,犹如虚空,故云‘捐志若虚空’,亦即万缘放下也。 ‘道德’者,正法名为道。 得道而不失,谓为德。 ‘勤行求道德’,亦即一念单提也。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世间无有真长生法,唯有往生,才得长生,经云‘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于彼国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见佛闻法,随意修习,直至成佛。 故云:‘寿乐无有极’。 彼土名为极乐、安乐、安养,彼佛名为无量寿、无量光。 胜妙如是,理应欣求。 娑婆秽土,实应厌离,何更贪著世间俗事,譊譊而忧无常。 ‘譊譊’喧也,争吵也。 此指争竞喧闹之态。 世人贪恋所有,咸欲常保,而实无常,故以为忧。 但忧亦无济也。 于是引出此下《劝谕策进品》之金文。 本品显净土妙德,劝导求生。 下品则示秽土恶苦,令知厌离。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3-07-20 09:18:2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