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居士:《心声录》:净宗心要 内容: 黄念祖居士:《心声录》:净宗心要 净宗心要黄念祖居士主讲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二、阿弥陀经宗要三、大乘无量寿经宗要四、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 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还是很希有。 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 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 就是佛所以兴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 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 大家想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 这里就不好懂了。 所以佛经语深。 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没有白来一趟啊! 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水平才能说得出。 所以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感佛恩。 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以今天抱病来到这个念佛道场,为弥陀本愿大海敬申供养净宗心要。 佛法是传心之法,心法的纲要称为心要。 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量寿经》称大经。 有的竟当作一部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大本。 所以我们就从这两部经研究净土宗要。 因为《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阿弥陀经》则是流传最广天天念诵的经。 (二)阿弥陀经宗要《阿弥陀经》的纲宗是什么呢? 蕅益大师说得最好,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说:这个《要解》是此经一切注解中最好的。 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 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们研究小本,我们就遵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说小本纲宗是‘信愿持名’。 信愿行称为三资粮。 我们出去旅行要预备钱这是资呀,要带粮票这是粮,所带干粮那更是粮了。 信、愿、行这三个是三种不可少的资粮。 今天大家都成为居士,还能说不信吗? 来参加这个念佛道场当然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胜的信,但是蕅益大师在他的《要解》里对于这个信字举出六样,今天简单说一点。 信是六信,刚才我说的,信有极乐世界,信有佛,这信的是事,这是些事相。 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 应知有不少专研究佛学的人,在这方面不信。 信有阿弥陀佛,那是他佛,这是信他。 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 而六信里头跟事相对的还有理,所以信事还要信理。 与他相对的是自,信他还要信自。 这样子。 例如金子打一个戒指,是个圆圈,打个环子又是一个样子,打条项链又是一个样子,你只认识这个戒指,耳环同项链,只认得事相,不认得都是金。 金就是这些耳环戒指的本体。 本体是金,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所以理体,这个本体是不变动的,无生无灭的,他可以出现一切形相。 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东西,但是金子没有固定的式样,究竟是长是方的? 不一定。 根据铸造的情况能出生一切相。 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把它熔化了,就消灭,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们能信事还要能信理。 理就是法身佛了。 法身佛遍虚空尽未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理与事应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 自与他也是同样,信他之外还要信自,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 很多人都想学密,不知道这是密宗的要领。 只是去受灌顶,修法是得不到殊胜法益的。 密宗殊胜之处在于自己就是本尊。 禅宗说什么是佛? ‘清潭对面就是’。 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对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现出来,就是自己啊。 《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 这跟禅宗和密宗完会是一味的。 所以信他还要信自。 再有信因信果,现在先说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忘了,要真信因果他还敢做恶事吗? 那他这个人就变了。 这是一般说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够。 但是这个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 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鞞跋致。 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 证了不退转,那不就决定成佛吗? 这个信愿持名的因得无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信。 一般人总想再修点这个,修点那个,东求一点,西求一点,不能相信这个殊胜的因果。 所以我们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这已经是很深的智慧了。 如果还没有具足的话,那就一点一点去增加嘛。 现在从信事信他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发展。 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 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 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 信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要深信,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 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愿:‘欣慕极乐,厌离娑婆’。 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 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 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 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 还不是在留恋吗? 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 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 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 极乐世界都是男人。 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 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 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 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 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 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 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三)大乘无量寿经宗要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 任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 密宗之所以殊胜,所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 看经看教种种都不能离开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心呢? 也就相当于刚才六信都深信,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 所以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 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大慈悲和大愿,这样的心才称为菩提心。 这个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 显教也一样称为顺事菩提心或者是顺理的菩提心。 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总之可分为两种。 两种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了。 唐朝有个新罗僧人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中说:‘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二是顺理发心。 ’随事发心呢,就是咱们的四宏誓愿:‘烦恼无边誓愿断’,这就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一齐斩断是断德。 ‘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你能修佛这么多法,这么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 断烦恼就要有智慧呀。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恩德,对于众生有恩,那么这三个合起来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证’。 所以真正发起四宏誓愿,也就是发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随事发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 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 发起这个心功德不可思议。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顺理发心就不好用言语来说了。 勉强来说,实际这个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 菩提就是觉悟。 觉悟什么? 觉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来是佛。 这个大觉就言语道断。 言语这条道路断了,在无可说中勉强来说:一切法皆如幻梦。 这个不但是破人我这个执,法执也破了。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许多人,经是天天念,但对这些内容如聋如盲。 很多人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 这和《金刚经》的差距就太大啊! 一切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个什么,想得到什么,锻炼个什么。 你把这个臭皮囊不要了,换成不坏之体,九转丹成,羽化脱胎种种,还都是如梦如幻呀! 所以一切事(与理相对)法,不但上面说的法是幻梦,就是阿罗汉的出世法也一样。 阿罗汉没破法执,他还是有烦恼可断,有阿罗汉可证,这成了法执了。 应知是非有非无,事理无碍。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 佛告诉你诸法空是因为你著了有了。 破你这个有啊! 底下就要提防啊! 你倘若著在空上了,那更坏了。 ‘若复著于空,诸佛不能度’啊! 佛教的殊胜高妙也就在此。 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中道。 你著有著空都是背离了本体,都落在二上。 空是对有说的,就二了。 二就不是‘不二法门’了。 《维摩诘经》就是讲的不二法门。 很多修行人,就在这二上打转,这离成就很远啦。 先应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所以言说无非是指月的标,指路的路牌。 例如到颐和园,路上有块指路牌上写颐和园,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会找到园子,但许多人以为牌子所在之处就是颐和园,那就大错特错了。 又例如室内有灯我指一指,并说这就是灯,我这么一指,一伸手,你认为这个手是灯。 现在人们错就错在这儿,尤其是学者。 这是灯,我的话没错啊! 这个是灯,他不知道顺著我手所指去看灯,他认为我这个手是灯。 离言,言也不是不要,经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执著,你就是抓住了手指或这个指路牌了。 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心的行处没有路了。 所以禅宗之开悟,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都是到这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火灭灰寒之后,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颗热豆。 从这样的悟解发起广大心。 从这个地方出发,这样来发心。 不见有烦恼跟善法作对,但仍是断烦恼修善法,这才是中道。 有人听到烦恼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断烦恼了,烦恼与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吗? 吃烤鸭与霉面包一样吗? 如不能一样,还是要修善法断烦恼,虽然是修善法断烦恼,而烦恼善法平等。 对于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没有能度所度之心。 《金刚经》上说:‘我应该如是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就是这个意思。 我愿终日度生,而终日没有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的念头。 所以布施讲三轮体空,我把一万美金送给这位朋友,内不见能给美金之我,外不见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见这一万美金,就称为三轮体空。 我们布施供养修一切福都应该体会这三轮体空。 那你的功德就大一万万倍、一万亿倍、一亿亿倍,就可以无限大。 因为你一执著就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有限量,无为法是无限量的。 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哪! 诸佛穷劫演说,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维摩诘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即是出家。 ’有很多人想出家,不过常有困难,例如父母不答应也是不行。 你发菩提心就是出家,你一个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样的功德。 《维摩诘经》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 ’一切功德你已经具足了,你不再欠少什么。 所以我们这个修行,要抓住这个根本哪! 一切具足。 还有《毗婆沙论》(注1)中说:‘此法门是诸佛之父。 ’此法门即是发菩提心,这是一切佛的父亲。 ‘诸佛之母。 ’看见没有,诸佛完全是从发菩提心生出来的。 又说:‘是诸佛之眼。 ’诸佛要普度,要能照见一切,什么是眼呢? 菩提心是眼。 ‘是无生法忍之母。 ’我们都是花开见佛入无生,见了阿弥陀佛,花开见佛了,入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母亲是什么? 是发菩提心。 你在花开时为什么证无生,因为你曾真正发起了菩提心。 ‘是大慈大悲之母。 ’常常修习功德无量啊! 无边哪! 赞叹发菩提心的殊胜啊! 佛的父佛的母。 花开见佛入无生,这是无生之母。 再有《大般若经》(注2)里头说:‘如以箭射物。 ’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中或者射不中。 但是你往地下射,谁都中。 这就是说,你发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绝对中的。 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 底下讲一下密宗的菩提心功德,那就更深刻。 所以人们往往是舍本求末。 最根本的东西你把他扔了。 密宗经典《菩提心义》(注3):‘菩提之心,成佛之本。 ’这个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 本源呀! 是大事因缘,佛出现于世是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大事因缘没有再超过发菩提心了。 底下更说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就是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智慧。 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得解脱,恢复本有的法身,都全凭般若妙慧。 欲求佛慧就须‘通达菩提心’。 通达了菩提心就可‘即身成佛’。 父母所生的身,就在这个身中得证大觉果位。 禅宗是即心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的关键在于彻底通达菩提心。 但现在所遗憾的,不管是显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 寻枝摘叶者多,著重根本者少。 《菩提心论》(注4)还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 ’这个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 ‘若修证出现。 ’所以这相当于开悟啊,开大圆满解,大圆满见,然后契入大圆满。 这就跟禅宗一样啊! 五祖跟六祖说:‘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 ’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学法没有什么好处。 ‘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师。 ’你就是佛,衣钵就给他了。 一个没有出家受戒的人得衣钵,这是千古第一奇事。 所以当时庙里人想不通,怎么佛的衣钵让一个庙里做工的人拿走了,所以追呀。 这不是为名利去追。 大家要知道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为一切导师’是觉他,自觉则‘一切导之归本’。 所发的心不是向外驰求,而是返究心源,回心达本。 本者,本源,本觉。 如珠发光(发心)还照珠体(是归本)。 《净修捷要》说:‘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始觉合本觉就不离觉悟。 再者,‘本’就是密严国土。 密严佛土即是极乐世界。 净宗有‘先送心归极乐’之说。 这话是指虽然自己身在娑婆,可是神栖极乐,自己心神不离彼土。 这是初步解释,进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与极乐常寂光土相应,自身当下便是法身大士。 所以你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圆满成办。 这是圆顿教的教旨。 若能理解,有极殊胜的功德。 纵是不能理解,一经于耳根,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 因为都是金刚智慧,佛的真正心髓! 要成佛,要种佛的因。 佛是觉悟,觉什么? 平等法。 自心佛心平等。 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一切众生,苍蝇蚂蚁也一样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 但因有妄想执著,就不能出现,成了凡夫。 怪谁呢? 只怪自己。 前面讲了发心的殊胜功德,若问不发怎样呢? 可从两面说《涅槃经》,佛在涅槃时说:‘虽信别相’(对于差别的能信)‘不信一体无差别相。 ’(不信自性是一切一体,本无差别之相)。 这叫做‘信不具。 ’现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己根据《涅槃经》的话考虑考虑,信不信这个一体无差别的本体! 若不具足,经中说:由于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足。 这话分量很重。 因为信不具足,你虽然认真持戒,不杀生不饮酒不什么什么,你的五戒仍不具足。 ‘虽有多闻亦不具足。 ’你虽听得很多,但对这最重要的不理解。 古德还说:‘无菩提心,三归五戒亦不成就。 ’这就说到根上了。 三归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惭愧了。 所以我们要真正明白什么是顺理菩提心。 为什么三归五戒不成就啊? 佛法的根本义你不明白。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 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 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 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队里头上班。 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 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 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这个根本。 否则没有归依就不是佛教徒呀。 上面所说顺理菩提心比较深刻。 现在我们净宗初机行人怎么做? 引用昙鸾大师《论注》(注5)中的话,他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 ’不求声闻缘觉,不是想生天,想有个好死,来生富贵,这都不行了。 要发愿做佛的心。 ‘愿做佛心即是度众生心。 ’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伟大就是不为我。 为什么要成佛? 要度众生。 怎么度众生? 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摄受众生到有佛的国土去的心。 《大乘起信论》上说:‘众生如弱鸟缠枝。 ’小鸟刚会飞离开树枝不行。 没有成就的人,离开佛不行。 怎么度众生,让众生生到有佛的地方去,‘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心。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为乐故愿生,必当不得生也。 ’不是为了普度一切,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够幸福,学法但求一切吉祥,没有苦恼,不但今生这辈子要好,我死了下辈子还要好,整个是个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 极乐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称为声闻缘觉者,是指断惑的程度,若论发心,都是发了大乘心。 《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 ’二乘种性的声闻缘觉不能往生。 所以净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浅了。 大经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即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上,发了种种大愿,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这是无量种种功德的果实。 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劫来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号是功德的果实,所以名号中自然含有无量的一切功德。 现在把佛的这样一个果地觉悟的果实,作为我们缚地凡失,生死苦海中众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 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德,我念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句就有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来了阿弥陀如来的万德。 直接了当不可思议。 净宗妙用可从蕅益《要解》中摘录两句:‘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 事持人人能行,从这里开始,渐渐垢净功纯,暗合道妙,达于理持。 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觉超凡成圣,成了佛心。 咱们开始就这么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 福建有一个八十多岁老太太,她几十年吃素念佛,临终一直八天不吃饭,端坐念佛,死后还是端坐,搭扣都不乱,还很庄严。 八十多岁了。 她从事持不知不觉地暗合道妙趋向理持。 你念时,世间事都不贪恋,万缘就放下了。 心中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念单提。 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无所住。 《金刚经》宗要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不断不灭就是生心。 这无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萨才做得到的事,但是凡夫老实念佛,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不住万缘,生心不息,你就等于地上菩萨了。 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持咒也如此)。 从事持到理持,于是这个事持的凡夫之心,就当下成为佛心。 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当。 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再有《观佛三昧经》打个殊胜譬喻,一个穷人偷了王子的金瓶子,这是宝贝。 大家就追他,他就上了树。 追赶者把树弄倒了,穷人掉下来。 可是这个时候,他把金瓶这个宝贝吞下去,他终于摔死了,后来身体都坏了,可是那个瓶子还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吓跑了。 这是个佛说的譬喻。 佛又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你住于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坏。 就跟这穷人吃这宝贝之后,都摔死了,四肢都坏烂了,这宝贝金瓶还在心中放光,还把蛇都吓跑了。 所以你这念佛者应知心中老有这句佛号就是心印不坏。 心印者,佛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 以心为印,印证万法。 传法,传的是什么? 传的是心。 怎么给你印证? 是拿心来印证。 印就是印鉴,你这印鉴对了,人家银行就付款。 印鉴不对,你本人的钱从银行取不出来。 ‘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是《观佛三昧经》的经文。 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 禅、密、净土有很多相通之处。 (四)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 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 谁知虚老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 今天是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 倒著插呀! 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 ’这样大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 这样虚老就接著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 ’(虚老之意:身在道场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 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著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 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心就乱了。 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 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 佛是什么? 佛就是觉悟。 佛者觉也。 魔是什么? 魔是魔恼。 魔者恼也。 魔是恼乱,让你烦恼。 佛就叫你觉悟,佛是觉者。 所以你觉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 觉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见佛。 生了烦恼,你在恼害人,或者被人恼害,那样的时候就是著了魔了。)虚老又开示:‘刚才佛七道场有很多人就坐著不动。 不管谁来还是念佛,这些人都见佛了。 ’‘那几位来磕头接我的你们接到了什么? 虚耗时光,白白地浪费了时间。 ’(所以我们大家都尽量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那岂不是因为我而恼乱了你们的大事呀,你们在念佛,我来,你们就不安心,出来接我。 是我干扰了你们,也就是你们把我推到魔的旁边去了。 ’这真是极殊胜的开示,许多学佛的人都颠倒了,怎样才是尊敬三宝,怎样才是如法修持,怎样才能免于自欺欺人。 再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 ’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 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 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著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 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 刚才说自信,要信自心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 刚才说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内,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样遍满一切处,不但阿弥陀佛在你心内,没有一个佛不在你心内。 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 《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 ‘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虚老的开示妙意无穷,其中殊胜之处是呵责离座迎接顶礼之人为‘倒插法幢’,而站在原座不动之人是‘念佛见佛’。 这同当年释尊升天为母说法后回到人间,呵责来迎的比丘尼,而不来迎接的须菩提,如同一辙。 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现为转轮圣王,于是排在迎佛队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个看见佛,佛一见便责备她为什么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说‘想早见佛’。 佛说‘你没有看见我,倒是须菩提第一个看见我’,这天须菩提在林间静坐,动了一念,今日世尊回来是否去接? 继而想到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佛无来去,何须迎送。 就继续静坐。 可见禅门是传心之法。 世尊的心就传到现代的虚老。 心心相印,一味无差。 从此公案的启示,什么叫做见佛,如何才能见佛,都不必再问了。 同时对于净宗也是极宝贵的开示,大力宣示,‘念佛贵在一心’。 佛来魔来一切不管,只要老实专念,前后相继。 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颠倒,毁法)。 赞叹继续持念不动之人为‘念佛见佛’。 净宗警语‘念佛时即见佛时’,可见虚老的话,正是当代禅宗第一大德对净宗的宝贵印证。 或有人说:你错会了,虚老的重点在‘不动’而不在念佛。 我说:念佛的重点正在‘不动’。 净念相继,正是‘如如不动’。 末后补足所引净宗妙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作为本文结语。 一九九一年岁在辛未春整理于北京莲舍注1:《毗婆沙论》:‘此法门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无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 常常修习,功德无量无边。 ’注2:《大般若经》:‘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 ’注3:《菩提心义》:‘菩提之心,成佛之本。 大事因缘,莫过于是。 ’‘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注4:《菩提心论》:‘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注5:《往生论注》:‘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也。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生也。 ’ 发布时间:2023-07-20 09:37:3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