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2 内容: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2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功德,三、蒙佛赞叹。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菩提高广,喻若须弥。 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一、乃以诸喻,谕极乐菩萨二利之德行。 首以大海,喻菩萨智慧之宏深。 ‘宏’即广大。 如《华严》云:‘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继以须弥,譬菩萨菩提之高妙。 须弥山乃一世界之中心,译为妙高山。 《慧琳音义》曰:‘唐云妙高山。 四宝所成,故曰妙。 出过众山,曰高。 或云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 ’又云安明山者,‘明’具妙光义,复含清净无垢义。 安者,定也,不动也。 故《宋译》云:‘坚固不动,如须弥山。 ’今以此为喻者,以须弥乃四宝所成,表菩萨之菩提,乃万德之所庄严。 山之妙高喻此菩提,更无有上。 山之妙光喻其慧光,常照世间。 山之安明,‘安’显妙定,如如不动。 ‘明’喻洁净,如宝无垢。 ‘威光’者,威德之光。 此光即智慧之光。 《魏译》作‘慧光明净,超逾日月’。 《会疏》云:‘超逾日月者,日月有亏盈,慧光不然。 日月有出没,慧光常明。 日月不照心内,慧光能照。 日月不周,慧光周遍故。 ’故云‘自身威光,超于日月’。 ‘雪山’,即大雪山。 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积雪,故名雪山。 雪山洁白,以喻戒德与定净。 憬兴云:‘定净满德,如雪山也。 ’又《会疏》曰:‘以戒德喻雪山。 戒德清净,如大雪山。 常洁白,能照众生,令清凉故。 ’又《净影疏》云:‘雪山显其定净。 诸德皆净,名等一净。 ’等者平等,一者一如,净者本净。 其心本净,故洁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动;其心平等,故三无差别,一色纯白。 ‘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 平等即离诸分别。 《往生论注》释心业无分别云:‘如地负荷,无轻重之殊。 ’大地载物,重者轻者,同一负荷,无所拣择,无有分别。 以喻菩萨忍辱之德,远离一切彼我、恩怨、违顺之别。 ‘清净如水’,菩萨清净,犹如净水,能洗除种种尘劳垢染,故云‘洗诸尘垢’。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火喻智慧,薪表烦恼。 菩萨智慧猛利,炽盛如火,断除烦恼,如火烧薪。 ‘不著如风’。 风性流行,一切无住,亦无执著。 以无著故,行诸世界,自在无碍,如风行空。 ‘法音雷震’。 经云‘佛语梵雷震’。 雷音远闻,震惊世间,以喻法音,能觉群迷。 ‘觉未觉’者,使未觉之凡夫得以觉醒也。 ‘雨甘露法’,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 甘露使人起死回生,佛之教法,能令众生,永断生死,得大涅槃。 故曰甘露法。 ‘雨’者,如天降雨,普润三根,故云‘润众生’。 《法华经》曰:‘我为世尊,无能及者。 安稳众生,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解脱涅槃。 ’又《佛地论》曰:‘如来圣教,于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 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 ’上之经论显‘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之意。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是以虚空,喻菩萨之平等大慈。 如虚空之宽广无际,故曰‘旷’,以喻慈心广大,虚空无著。 如《魏译》曰:‘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有著故。 ’《行事钞资持记》曰:‘无所著者,离尘染故。 ’故以虚空之无著,表慈心之平等。 ‘如净莲华’。 莲华出污泥而不染,莲生泥中,表不舍众生。 出水花开,以喻菩萨离垢清净,故曰‘离染污故’。 ‘如尼拘树’。 尼拘乃梵语,是树名,中国无此树,译作无节树、纵广树。 《慧琳音义十五》曰:‘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 ’又《罪福报应经》曰:‘尼拘阤树,高二十里,枝布分圆,覆六十里。 其树上子数万斛。 ’又《阿惟越致遮经》曰:‘能荫五百车。 ’故云‘覆荫大故’。 此喻菩萨于诸众生广作庇荫。 ‘如金刚杵’。 金刚杵,梵语伐折罗,原为印度兵器,密宗用为法器,表坚利之智慧。 《大日经疏一》曰:‘伐折罗如来金刚智印。 ’又云:‘譬如帝释手持金刚,破修罗军,今此诸执金刚亦复如是。 ’又《仁王经念诵仪轨上》曰:‘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 ’又《诸部要目》曰:‘不持金刚杵念诵,无由得成就。 金刚杵者,菩提心义。 能坏断常二边,契中道。 中有十六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 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攫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 便证十地。 ’故知金刚杵表金刚正智,能退魔军,断烦恼,得成就。 是即经中‘破邪执’之义。 此以金刚杵喻诸菩萨金刚般若之妙智,能破除一切不正之情执。 ‘如铁围山’。 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八山八海,其最外围之山,名曰铁围山,又名金刚围山。 其铁性坚固,故云金刚。 金刚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故以喻不坏德。 ‘众魔外道’,皆不能坏。 ‘众魔’见第十一品‘魔恼’注。 ‘外道’者,于佛教之外立道者,行于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 《资持记》云:‘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 ’《天台净名疏》云:‘法外妄解,斯称外道。 ’又《圆觉经集注》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又《俱舍玄义》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 ’又《大庄严法门经》曰:‘文殊师利问金色女,谁是外道。 女言:“于他邪说,随顺忍受,是名外道。 ”’外道种类多少,诸经不一。 《大日经》有卅种;《涅槃经》等有九十五种。 《华严经》与《大智度论》则为九十六种,盖因以大斥小,所谓九十六种者,其中一种乃声闻道。 《百论》云:‘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 ’声闻虽属如来正教,但是权法,故亦与余九十五种外道并列,而称九十六种。 此以金刚杵喻菩萨智慧坚固,一切魔外,不能动摇。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戒若琉璃,内外明洁。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闇。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 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二、上以喻明,此下正说彼土菩萨真实功德。 上文显菩萨自觉觉他,宏法利生之德。 ‘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 《净名经》曰:‘直心是道场。 ’《往生论注》云:‘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 ’又《法华经方便品》曰:‘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又《法华文句》释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教)别(教)傍偏而非正。 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按五乘之分有多种,至于《文句》所指之五乘,为人、天、声闻、缘觉及菩萨乘。 通教别教是偏,人天等五乘为曲。 故正直之一道,唯是圆教之一乘。 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萨之心,远离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圆法,方广平正,其疾如风之大白牛车也。 ‘善巧’者,《佛地论》曰:‘称顺机宜,故名善巧。 ’又《文句》曰:‘显善权方便,明观行精微。 ’上句明觉他,善能观机逗教,行权方便。 下句明自觉,于观行善入精微。 如是自觉乃能方便觉他,随机应缘,故曰‘善巧’。 又《华严经》明十种善巧智:(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 (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四)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七)庄严佛法善巧智。 (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十)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 故知十种善巧智,皆源于深入精微,彻尽心源,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故能了达出生、宣说、证入等等诸善巧智也。 ‘决定’,事之定而无移改者也。 又《胜鬘宝窟》曰:‘决定谓信也。 ’故善巧者随机应缘也。 决定者真实不变也。 ‘善巧决定’者,随缘善巧,悉皆真实也。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者,上句觉他,下句自觉。 《净影疏》曰:‘专乐求法,心无厌足,自利方便。 ’‘常欲广说,志无疲等,正明利他。 ’又《会疏》曰:‘菩萨求法为利他故,所得法必为他说。 为一切众生,经无量劫而无疲倦。 ’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 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 《梵网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故曰‘戒若琉璃’。 ‘内外明洁’。 内者指心意,意业清净,起心动念,悉离垢染。 外者威仪具足,德形于外,内外悉洁,故其言说令众心悦诚服,故曰‘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 《会疏》曰:‘法音高响,犹如鼓声。 威德摧邪,犹如胜幢。 慧日照迷,犹如杲日。 ’疏意为:‘法鼓’喻菩萨法音,醒众远闻。 ‘法幢’喻菩萨威德,摧破邪恶。 如嘉祥师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 ’‘慧日’喻菩萨智慧,照破痴闇,以醒群迷。 又《净影疏》以闻思修三慧明此三喻。 疏曰:‘言击法鼓,喻闻慧法。 鼓声远被,名击法鼓。 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义称建,义出名幢。 (指建立法义,彰显于众,为‘建法幢’。)言曜慧日,除痴闇者,说修慧法,开众生也。 ’。 ‘痴闇’即无明之闇惑。 《华严经二》曰:‘如来智慧无边缘,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 ’,是即慧日‘破痴闇’之义。 ‘淳净温和’。 ‘淳’者纯也,好也。 ‘净’者,清洁也。 ‘淳净’指内心之清湛离垢。 ‘温’者,良也,善也,和也。 ‘和’者,平和。 ‘温和’指仪态之温良和美。 ‘寂定明察’。 ‘寂定’者,实际之理体。 ‘明察’者,智慧之照用。 《宗镜录》曰:‘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寂定如镜之体。 明察如镜之用。 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 ‘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 ‘为大导师’,《净影疏》曰:‘以慧开人,名为导师。 ’《会疏》曰:‘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导师。 ’能如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最极圆顿之法,普利九界众生,故曰大导师。 ‘调伏自他’者,‘调’者,调和、调理、调顺,调其心也。 ‘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 《金刚经》曰:‘当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所问者正是调伏之意。 若引申其义,则开显本心,是‘调’字义。 降伏非心,是‘伏’字义。 为大导师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调伏。 自身入道,亦普令众生入道;自心大觉,亦广令众生入于觉道也。 故下续云‘引导群生,舍诸爱著’。 ‘著’者,执著、染著。 ‘爱’者,贪爱、喜爱、恩爱。 古云‘爱不重不堕娑婆’。 众生染执难舍,菩萨妙德能令永离,故云‘永离三垢’(‘三垢’者贪嗔痴也)。 复令众生游戏于神通之中,‘游’者如水之流行,‘戏’者安逸闲在也。 盖表任运于神通之中,自在无碍。 故曰‘游戏神通’。 上文大意为:菩萨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 复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广为人说,悉无厌倦。 菩萨戒德清净,故所言说,能令闻者,心悦信伏。 于是则大鸣法鼓,高建法幢,大放慧光,广宏妙法,破除众生无明痴暗。 菩萨内心纯净,仪态温和,得乎中而形于外,表里一如也。 菩萨‘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时也。 故于众生,为大导师,自觉觉他。 普令众生悉皆除恶生善,顺于佛法,降伏非心,舍诸爱著,永断三毒;开显本性,安住神通,自在无碍。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上段更广明菩萨真实功德。 ‘因缘’《魏译》作‘因力,缘力’。 《净影疏》曰:‘因力缘力,为第一门。 起修所依。 过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为因力。 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名为缘力。 ’望西云:‘宿世善根谓之因力。 亲近知识谓之缘力。 因缘和合能起行故。 ’上两说相同。 但《会疏》稍异于是。 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 能贯十方三世,令众魔大慑怖故。 缘力者,广求知识,大聚诸善。 此缘有转凡入圣大威力故。 ’ 两说文异而实无违。 净影以过去之善为今之因,《会疏》则以今之菩提心为成佛之因。 实则若无过去多生善行,则不能发起今日之菩提心。 若不发菩提心,则无成佛之因,故两说可互补。 此两说中,《会疏》于本经较亲。 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也。 ‘愿力’者,净影云:‘起行之愿,名为愿力。 ’望西云:‘求菩提心,谓之愿力。 ’又《会疏》曰:‘愿力者,四弘誓愿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 ’综上三说,以四弘誓愿庄严国土,成就众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并随愿起行,是名愿力。 有愿而无行,是名虚愿,则无力矣。 如是因缘和合,复具愿力,则自然‘出生善根’。 ‘善根’者,罗什大师曰:‘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又《毗婆沙论》曰:‘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 一切善法从此三生。 ’是故善能生妙果,并复生余善,故名善根。 《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 即亲因。 ’菩提正道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 此即成就菩提之亲因。 因者,种子也。 乃成就菩提果之种子,故名‘善根’。 又《大悲经》曰:‘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故知善根是亲因。 从因得果,果具种子,复作胜因。 如是辗转,善根无尽。 是故菩萨具足如下种种妙德。 ‘摧伏一切魔军’。 ‘摧伏’指破除与降伏。 ‘魔’者,(见前注)。 又《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难作对。 魔之军众称为魔军。 ‘尊重奉事诸佛’,本经第四十一品,谓往生边地者,‘于莲华中,不得出现’,‘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 ’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见佛与事佛也。 今诸菩萨能奉事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为世明灯’。 ‘明灯’喻菩萨智慧,照破众生迷暗,令众生开解正道。 《净影疏》云:‘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 ’此处物字即指众生也。 自具智慧,故如灯。 灯光照射,能显众色,喻令众生开发信解。 故云‘为世明灯’。 又《会疏》曰:‘照世间迷暗,故云为世灯明。 ’盖谓菩萨能照破世间痴迷与昏暗,故如明灯也。 ‘福田’。 ‘田’者田地,以生长为义。 于具德者造福,则得福报。 种福得福果,是名种福田。 应供之人,名为福田。 《探玄记》曰:‘生我福故,名福田。 ’又《优婆塞戒经》明三福田:(一)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 (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宝也。 (三)贫穷福田,贫穷困苦之人也。 供养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 今经云‘最胜福田’,表诸菩萨于种种福田中,最为殊胜故。 《净影疏》云:‘能生物善,名胜福田。 ’以能令众生,出生善根,故名为胜福田。 因从善根复可生长无量诸福之果与善因也。 至于‘为世明灯,最胜福田’两句,应与下文‘殊胜吉祥,堪受供养’作一气读,其义自见。 ‘殊胜吉祥’,文殊大士圣号之涵义也。 文殊即文殊师利。 文殊可译为胜、妙、第一。 师利可译为德、吉祥等。 《大日经》称文殊为妙吉祥。 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师,故殊胜吉祥。 今极乐诸菩萨,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见自性。 故为最胜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养。 又‘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 ‘雄猛’者,《法华经授记品》曰:‘大雄猛世尊。 ’世尊断尽一切烦恼,大雄不怯,勇猛精进,故曰雄猛。 《净影疏》云:‘佛于世间,最为雄猛。 ’‘无畏’者,于大众中说法无所畏惧之德。 又《大乘义章》曰:‘化心不怯,名为无畏。 ’于化度众生,无有怯懦之心,名为无畏也。 ‘相好’卅二相、八十随形好也。 故知‘赫奕’者,表菩萨威光明盛也。 ‘欢喜’表内心自在,形容和悦也。 ‘雄猛无畏’则既表菩萨之实德,勇猛精进,说法无畏。 复显仪容,威神无比,大雄不怯。 至于‘相好’则专指身色。 下曰:‘功德辩才’,表菩萨具种种其它功德,与种种无碍之辩才。 ‘具足庄严’则为总结以上之赞语。 如来以福德智慧庄严其身。 此诸菩萨具足智福之庄严,超逾一切世间。 此乃极赞菩萨之真实功德,至为希有也。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三、诸佛共赞,表诸佛为作证明,同声称赞,正显大士德深。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不生不灭’者,如《涅桨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 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又《维摩经》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 ’小乘依有余涅槃之理而观不生不灭,趋于偏空。 大乘则从空入假,于有为之事相上,显不生不灭之理。 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故能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日涉万缘,一心空寂。 乃能于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而仍安住于不生不灭诸三昧中,不失定意。 ‘行遍道场’,于道场正行,无所缺少也。 ‘远二乘境’者,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 又《十住毗婆沙论》曰:‘若随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 若随于地狱,不生如是畏。 若随二乘地,则为大怖畏。 ’是故菩萨‘远二乘境’。 ‘阿难’下,世尊总结极乐菩萨,真实功德,说不能尽。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3-07-20 10:17:1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