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2 内容: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初通序2德遵普贤第二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 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 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 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 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 尤应著眼,本品名《德遵普贤》,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 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 是为本品之纲。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正士”者,《度世经》曰:开士、大士、圣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萨之异称。 又《甄解》云:“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在家之称。 此等大士,外现凡形,内深达正道故,居家名为正士。 又《会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 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 “正”谓正道,“士”谓居士。 此等大士,虽葆光和尘,久出于邪道,深达于正法,故云正士也。 ”准上可知,正士者,即在家菩萨。 又十六者,密宗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 《出生义》云:“厥有河沙尘海数量,举十六位焉;亦尘沙之数不出于此矣。 ”“贤护”等十六正士,常见经论。 《胜思惟梵天经》及《思益经》,列十六名。 《智度论》标十六,但仅列六名。 论曰:“善守(即贤护)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 ”下列五名,茲不俱引。 《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曰:“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又《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众乐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況复人间。 ”又《名义集》曰:“颰陀婆罗,翻为贤护。 自护贤德,复护众生故。 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 ”可见贤护正士,乃示生于王舍城,位登等觉之在家菩萨。 若按今经别意,据《般舟三昧经》此跋陀和(即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发起人,亲见弥陀。 今故来此胜会,助显念佛三昧无上法门。 “善思惟菩萨”。 唐译为善思维义菩萨,魏译为善思议菩萨。 按《四童子经现生品》善思维等正士,是他方世界来此示现之在家菩萨。 经云:“东方去此佛刹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宝鸣。 佛名狮子鸣声如来。 有一菩萨名善思议(即善思维)应托来到此土,化生阿阇世王宫内。 南方去此五百亿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宝积善现如来,有一菩萨名寂静转(即慧辩才),于此舍卫城内,生大居士似师子家。 西方去此过八亿百千佛刹,乐音如来所,有一菩萨名无攀缘(即观无住)。 于此波罗奈国,化生大居士善鬼家。 北方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住菩提分转如来所,有一菩萨名开敷神德(即神通华),生此毘耶离城大将师子家。 此四童子与无量大众,共来娑罗双树所,恭敬供养。 ”又此下光英菩萨等四正士,如《佛名经第七》说光英、慧上(即智上)、寂根、愿慧四菩萨,从四方佛土,来集此界之相。 又《文殊师利严净经》亦说此四正士,从四方来,同上所说。 又《月灯三昧经第三》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那由多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 ”以上贤护至香象共为十正士。 其余六人如《甄解》云:“其余智幢(即宝幢)、宝英、中住、制行、解脱等,虽未见经证,准前思之,必应是他方来大士也。 ”按《甄解》所注是《魏译》。 《魏译》仅列十五正士之名。 其中缺慧辩才菩萨。 此菩萨见于《唐译》。 《甄解》以为信慧即慧辩才,今经开为两人,始合十六之数。 故知信慧菩萨亦应如宝幢等正士,亦是他方来者。 《甄解》于此,更有阐明。 文曰:“初列贤护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 次列他方来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为出世大事故。 共来精进求此法。 ”此议甚得经旨。 盖在家修行,最宜持名念佛也。 十方大士悉来听法,表此法殊胜,实为大事因缘故。 又“贤护”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正是贤护之义。 又“善思维”,表正智明了,深信佛慧,並表法藏因地五劫思维,结得大愿胜因。 “慧辩才”,表明信佛慧,辩才无碍,即经中“演慈辩,授法眼”,“常以法音觉诸世间”之义。 “观无住”(见《唐译》。 《魏译》作空无),表经中“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亦表法藏永劫因行,说空无相无愿之法。 “神通华”表从神通力,集万行之德华,以自庄严,具足方便,成就众生。 如经云:“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光英”,表光明英发,又经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等,光中极尊,是光英义。 “宝幢”(见《唐译》。 《魏译》作智幢),表智慧殊胜犹如宝幢。 “智上”(见《唐译》。 《魏译》作慧上),表经中“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如是无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 “寂根”,《会疏》云:“寂灭境智,诸根清净,故名寂根。 ”《甄解》云:“境智寂灭,根本严净,云寂根。 ”今据本经中《真实功德品》云:“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正表寂为根本,照用无穷。 照而常寂,故表寿命无量。 “信慧”,《会疏》云:“信心智慧,永断疑网。 ”《甄解》云:“明信佛智,无上智慧。 ”又本经中“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 此净土宗,是难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 “愿慧”表阿弥陀大愿之王,智慧广大,又可与信慧正士合参,正表净土以信愿持名为宗。 “香象”菩萨乃东方阿閦佛国菩萨,曾于维摩会上,作同闻众。 香象身出香风,此菩萨身香亦如之。 香象力大,表弥陀愿力无边。 “宝英”表弥陀愿海,乃无量功德妙宝之所庄严,能令凡夫,无功德者迳登不退,证入涅槃。 是乃宝中之英,故曰宝英。 “中住”,安往中道,不落二边,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净念相继,即念离念,是中住义。 “制行”,表严持净戒,制恶行善。 又念佛即是持戒,是制行义。 “解脱”,表灭除结缚,故名解脱。 如经云:“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 ”又“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而为上首”,表以上十六正士为会中无量无边、一时来集之在家菩萨中之上首。 据《会疏》及《甄解》义:㈠普贤、文殊正是释迦会中上首。 故举两大士总摄会中一切菩萨。 ㈡弥勒是当来贤劫成佛诸菩萨之上首。 ㈢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居家菩萨之上首。 此说稳妥,故不採净影之说。 彼将文殊、普贤亦幷于贤劫成佛之菩萨中也。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本品从“咸共遵修……”至品末之“不可思议”皆是赞叹普贤大士暨会中一切菩萨之德。 “大士”者即菩萨,即大道心有情。 士谓士夫。 大者,即前释大道心之大,茲不赘。 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 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如上十愿,愿愿皆曰:“我此大愿,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行愿品》复云:“若人诵此愿者。 ……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 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 蒙佛授记。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 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又其中第十愿“普皆回向”显“普”。 从初礼敬乃至第九愿“恒顺众生”显“贤”。 故知十种大愿,显“普贤”义。 “贤”则竖穷三际,“普”则圆摄无余。 《清凉疏》云:“果无不穷曰普。 不舍因门曰贤。 ”正显经中普贤,即位后普贤,亦即善导大师所谓,从果向因之相。 又普贤偈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是即普贤自言,我既往生极乐国已,成就所发之十种大愿。 乃以殊胜行愿功德,皆悉回向众生,同生极乐。 普皆回向,乃成“普”义。 弥陀四十八愿,摄一切众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 普贤十大愿王,正是弥陀大愿之第三十五愿之广演。 愿曰:“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 ”(此愿留在第二卷中详释)由是可见,会中圣众,多是曾生极乐,被宏誓铠,遊化十方,助佛宏化。 如是辗转教化,辗转度脱,是故经中,无量无边一切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上两句初赞诸大士之实德。 “无量”者,其多其大,无法称量,名曰无量。 《摄大乘论释》云:“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 ”行谓六度四摄等大行。 愿谓四宏誓与十大愿等胜愿。 愿以导行,行以满愿,行如足,愿如目,互相依持。 “具足”谓圆满无余。 《行愿品》云:“闻此愿王”,“读”,“诵”,“书写”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此正显从果向因,以弥陀之善巧方便加持回向,成就无量超出十地诸圣之行愿。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之无尽功德。 《仁王经疏》云:“施物名功,归己曰德。 ”《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 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 ……德体名法。 ”“法”者,梵云达磨。 通于一切,无论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皆称为法。 《唯识论》曰:“法谓轨持。 ”轨谓轨范,可生物(指众生)解。 例如“无常”,使人生起无常之解。 持谓住持,不舍自相。 一切诸法,各有其相。 “安住一切”者,《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 德成不退,故曰安住。 无德不具,故云一切。 ”前引《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圆成行愿,故能安住于如来一切佛果功德之法。 “遊步十方,行权方便”。 此二句初赞大士之权德。 逰步,是遊行与遊化之义。 十方者,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是为八方,更合上下二方,名为十方。 盖表空间之一切处所。 “遊步十方”表大士神通遊戏,自在遊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行权方便”者,权,对实而说。 具权宜与权变之义,俗谓通权达变。 权亦即“方便”之异名。 《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浅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 按佛教义,则如《大集经》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 善逗机宜曰便。 ”又《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纵上经论,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妙契众生根机,导向究竟之果觉,名为行权或行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入者,《嘉祥疏》释为“解契宗源”。 《净影疏》云:“证会为入。 ”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 亦即《法华》中“入佛知见”中之入字也。 “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 ”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 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 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之义。 又《甄解》据从果向因义,释云:“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 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甄解》之说,显会中诸菩萨皆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但不舍因行,故来会赞助释尊也。 “究竟”者,至极之义。 “彼岸”者,《智度论》云:“波罗,秦言彼岸。 ”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又《涅槃经》云:“彼岸者,喻如来也。 ”是以净影师释“究竟涅槃”曰:“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疏谓彰明已得至极之觉果,到达涅槃彼岸,名为究竟。 )按《甄解》意,则为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宝海,契佛所得涅槃(以上两说同旨。 )。 是诸大士,圆证果德已,从果向因,遵普贤德,普现十方,来法会中,同宏净法。 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 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 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 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 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 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 ”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 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 按彭氏之说,菩萨度生,须有方便。 最胜方便,是教人念佛。 念佛生佛国,见佛闻法,终不离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彭氏之论,深得经旨。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再赞大士之实德。 今文及下文两段,则再赞菩萨,普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之殊胜权德。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愿”者,誓愿也。 《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 ”(悕者,念也,愿也,故悕求同希求。 )又“世界”者,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首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等正觉”见《唐译》,是为新译。 《魏译》为等觉,是为旧译。 等觉有二义:㈠等觉是菩萨之极位,将得妙觉之佛果。 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 昙鸾大师曰:“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 ”㈡等觉即佛果。 《往生论注》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 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 ”又《智度论》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 ”《会疏》云:“等觉有二义。 一、如来名等觉。 二、一生补处位。 ”于是注经家于此经文,亦有两说。 一谓,是住等觉位菩萨,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 一谓,此乃果佛,从果向因,示现八相,乃成佛后之力用。 总之,大觉妙用,不可思议,似不必于此二者强执一说,不妨幷存。 盖因菩萨众多,境界不一也。 “舍兜率,降王宫,位出家,苦行学道……”表八相成道。 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 《甄解》曰:“㈠如《华严贤首品》及《起信论》。 于十信满位,示现八相。 《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第一信满作佛当之。 ㈡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十住满位)能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 《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 ㈢《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 《占察经》第三,证满作佛当之。 ㈣《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明究竟地(一生补处)八相示现。 《占察经》第四,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 ㈤《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 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 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现。 第五,佛后业用也。 斯经所明,若依诸师,多是第四(补处)作佛。 若依今宗,此中无所属,以弥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议。 若强论之,或应在第五(佛后)之中焉。 ”由上可见,示现八相成道之人,阶位有五,一般只知补处成佛所现。 《甄解》则偏重为佛后。 诸说不妨幷存,五位不妨齐有。 盖十方来会之菩萨无量无边,其阶位于平等中,亦不碍于差别也。 又“八相成道”指本师释迦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之通途。 但诸经论因开合不同,所说亦异。 或说七相,乃至九相、十相。 今说八相者,乃从经论之多数也。 再者八相之中,内容亦不尽同。 《大乘起信论》谓八相为:“㈠从兜率天下,㈡入胎,㈢住胎,㈣出胎,㈤出家,㈥成道,㈦转法轮,㈧入涅槃”。 但《四教仪》则为:“㈠从兜率天下,㈡托胎,㈢出生,㈣出家,㈤降魔,㈥成道,㈦转法轮,㈧入涅槃。 ”两相对照,便知《四教仪》是开《起信论》之“成道”为“降魔”与“成道”,合《起信论》之“入胎”与“住胎”于“托胎”。 可见两者,只是开合不同,内容无别。 《嘉祥疏》依《四教仪》判《魏译》之八相,甚合于今此会集本。 故仍依之。 经中“舍兜率”是第一相。 “降王宫”是第二与第三两相。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 “降伏魔怨”是第五相。 “成最正觉”是第六相。 “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及以下诸句,是第七相。 下段文中之“于此中下,而现灭度”是第八相。 “舍兜率”即第一相从兜率天降生也。 ”兜率“或”兜术“、”睹史多“本是一名,译音有异。 其义为妙足,知足,喜足等。 乃欲界中第四天。 内院现为弥勒大士之净土。 外院则为天众欲乐之处。 《普曜经说法门品》云:“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 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 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 ”《佛地论第五》云:“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 ”,后身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 此世界过现未三世之补处大士,皆从此天降生。 “降王宫”降生于王宫,是中含摄第二相之托胎,与第三相之出生。 本师释尊之托胎,如《因果经》云:“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 从右胁入,身现于外,如处琉璃。 ”至于出生则如《涅槃经》云:“从母摩耶而生。 生已,即周行七步。 ”周行者,乃指四维上下之十方。 《净影疏》曰:“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现丈夫奋迅之力,于十方独出无畏。 ”又《魏译》曰:“从右胁生。 ”《释迦谱》亦云:“菩萨渐渐从右胁出。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 此表“出家”之第四相。 《魏译》甚详,文曰:“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 弃国财位,入山学道。 服乘白马,宝冠缨珞。 遣之令还。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 薙除鬚髮。 端坐树下。 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普曜经》云:“尔时太子日服一麻一麦。 六年之中结跏趺坐。 ”修习艰难勤苦之行。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以上二句,出自《唐译》。 深显《法华》玄旨。 《法华寿量品》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 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 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 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两经合参,信知本师,作八相成道之种种示现,只为随顺世间众生之根机,行权方便,普皆度脱而已。 实则释尊久已成佛。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此二句亦自《唐译》。 是第五相之降魔。 魔者,梵语魔罗之略称。 此翻障碍,能为修道作障碍故。 又翻杀者,害人善故。 又常行放逸,断慧命故。 又翻恶者,多爱欲故。 魔类有四:净影曰:“一烦恼魔,谓贪嗔等,能害善法。 二阴魔,谓五阴身,共相摧灭。 三者死魔,能坏命根。 四者天魔,好坏他善。 ”今经所降伏者指天魔。 如《婆沙论》云:“(节录)菩萨昔居菩提树下,初夜魔女来相婚乱……中夜魔军忽(皆也)来逼恼。 ……须臾觉察即入定,令魔兵众,推败堕落。 ”又《西域记》云:“集诸神众,齐整魔军。 治兵振旅,将胁菩萨。 ……菩萨于是入大慈定。 凡厥兵仗,变为莲花,魔军怖骇,奔驰退散。 ”以上均表菩萨定力。 又《智度论》云:“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 ”则显菩萨慧力。 是故经云:“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怨指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此二句是第六相成道之义。 “微妙”者,《维摩经》曰:“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菩提者佛之知见,亦即实际理体,当人自性。 经云:“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故云微妙难知,与“微妙是菩提”也。 又《净影疏》曰:“理是妙法,由得此法,故成正觉。 ”理指实际理体,故亦同于上经。 又《长阿含经》曰:“如来大智,微妙独尊。 ”综上而言,“得微妙法”者,即契世尊之佛智,入实相之妙理,证正真之菩提。 故成正觉。 正觉者,如来之实智。 故成佛曰成正觉。 “最正觉”者,崇显佛觉之无上圆满究竟。 如《释迦谱》曰:“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会疏》曰:“觉之中为最极,故云成最正觉。 ”成最正觉即究竟成佛。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暨以下诸句,为第七相。 天人者,天道中人。 归者归敬,仰者钦仰。 《智度论》云:今是释迦文佛得道后,五七日寂不说法。 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 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 不如默然入涅槃乐。 ”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 佛时默然受请。 到波罗奈鹿林中转法轮。 又《法华经》云:“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幷诸余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法轮”者,指佛之教法,演说佛之教法,称为转法轮。 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 故以譬喻佛之教法,亦流转一切众生界,破除诸烦恼。 《法华文句》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嘉祥师云:“自我至彼,故称为转。 ”又《探玄记》解法轮曰:“法是轨持义。 通有四义:谓教、理、行、果。 轮是所成。 义亦有四:㈠圆满之义,以离缺减故。 ㈡是具德义。 以毂辐辋等,悉是皆俱故。 ㈢有用义。 谓摧辗惑障故。 ㈣转动之义,谓此向彼。 即从佛至众生。 亦从彼向此,即从众生至佛果。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从此句下,直至“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以前,亦皆是第七转法轮之相。 “法音”者,广指如来教法,不局限于言语音声,盖世尊说法,乃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亦说。 不但有情说,无情亦说。 故不宜以法音限于世尊之言教也。 “世间”者,罗什大师曰:“世间者,三界也。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世尊受请后,广演一代大小权实偏圆诸法,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故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此是转法轮之总相。 “破烦恼城”(见《唐译》)。 烦恼者,贪嗔痴等,烦心恼身,故名烦恼。 又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十种,称为十烦恼。 天台宗以见思、尘沙、无明三惑称为三烦恼。 《智度论》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 ”城者,城堡也。 佛演妙法,摧破众生身心中烦恼之堡垒,故曰:“破烦恼城。 ”“坏诸欲堑”。 《净影疏》曰:“爱欲之心,深而难越,故说为堑,教断令坏。 ”《甄解》曰:“坏诸欲堑”者,舍欲心。 爱欲是诸苦之本。 欲流深广,众生漂溺之而难度,说以为堑。 《字苑》云:“堑,绕城长水坑也。 ”佛法剑,截欲堑,令散坏也。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合赞》曰:“见爱烦恼,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 除邪显正,故曰显明。 以护法城,故曰清白;超诸毁谤,故曰清白。 ”文中之“法城”,指智断之果。 如《合赞》曰:“智断之果,谓之法城。 ”《嘉祥疏》曰:“遣除迷垢,故云洗濯”,“无相之解,是无漏明。 故云清白。 ”又《甄解》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 雨有能洗物垢污,能显清白体之德。 如来法轮洗濯尘劳垢污,开显本有净体也。 ”以上《嘉祥》《甄解》两疏中,清白之解,优于《合赞》。 综上诸解,故知“清白”者,智断之果也。 无漏之明也,本有净体也。 若融通禅门,则“洗濯垢污”,即“迴脱根尘”。 “显明清白”是“灵光独耀”。 会归净宗,则“都摄六根”是“洗濯垢污”。 “净念相继,”“自得心开”,是“显明清白”。 盖“一声佛号一声心”,念佛即是始觉合本也。 “调众生,宣妙理”。 调者,和也。 众生者,一切有情也。 宣者,示也。 妙理者,实相之理体,亦即《法华》“佛之知见”也。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乃“宣妙理”也。 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乃“调众生”也。 调和琴弦,以发正音,调和众生,令契中道。 净土法门,是佛知见。 持名念佛,即从容中道。 “贮功德,示福田”。 “贮”者积也。 “福田”者,夫世间种稻之田,称为稻田,以之为喻,为众生植福之所称为福田。 《净影疏》曰:“贮积多德,名贮功德。 现受物供,故名为示。 生世福善,如田生物。 故云"福田"。 ”《甄解》曰:“福田者,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 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 《菩萨本生经》:“所以佛为福田,贮无上功德故也。 ”以上诸释,皆与今经相契。 又《俱舍论》有四福田:㈠趣田,畜生也。 ㈡苦田,贫穷困苦之人也。 ㈢恩田,父母等也。 ㈣德田,三乘之贤圣也。 是为广义之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诸佛度生,应病与药。 药喻如来妙法,病喻众生疾苦。 如《涅槃》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乐。 ”三苦者:㈠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 ㈡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 ㈢行苦,行者,迁流之义。 由一切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 《嘉祥疏》云:“三有之苦(即三界生死),故云三苦。 ”《甄解》谓“祥释为稳”(指嘉祥师之释更为稳妥)。 盖除三有生死之苦,更合净宗之旨。 《甄解》释经文曰:“如来大医王,能知其病,应病与药,治三有之苦。 病有众多,法药亦多,故云诸法药。 ”“升灌顶阶”(见《唐译》)。 “阶”者位也。 “灌顶”者,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取四海水,灌于王顶。 密教同之,有灌顶法。 灌顶有多种,简言之,则为二种:㈠结缘灌顶。 行人乞法,为结佛缘,引入灌顶坛,授以本尊之印与真言,此后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习,是为结缘灌顶。 ㈡受职灌顶。 于如法积行之士,传受秘法,而作灌顶。 得灌顶已,堪受师位,于密法中作阿阇黎,是为受职(或传教)灌顶。 上乃粗分。 若详论之则在上述二者之间,尚有常行之四种灌顶:㈠瓶灌,得修习生起次第之自在。 ㈡密灌,得修气脉明点之自在。 ㈢慧灌,得具菩提心诀之修持自在。 ㈣大手印灌,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 密教重传承,未经灌顶,不得擅自修习,经轨亦不得擅阅。 又灌顶复有初位与后位之别。 初位者,如《大日经疏十五》曰:(下文略有删节)譬如世间刹利之种,欲绍嗣其位,令王种不断故。 为其嫡子,而作灌顶。 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 ……水令流注太子之顶。 灌此水已,本声三唱:“汝等当知,太子已受位竟。 自今以后,所有教敕,皆当奉行。 ……”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 为令佛种不断故。 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 ……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 定绍如来法王之位。 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释。 至于后位,则如《秘藏记》曰:“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 ”又《秘藏记钞七》曰:“灌者,大悲护念义。 顶者,佛果最顶义。 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 ”今经云:“升灌顶阶”对与会大士而言,乃指后位。 若指教导众生,则受灌者是初位。 “授菩提记”(见《唐译》)。 “授”者,付与之义。 “记”者,记识之义,亦即悬记之记。 佛对发大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定作佛之记,称为授记。 憬兴云:“圣说当果(指当来之果),令识因利(指因地之利),故云授记。 ”盖言佛为顶说当来成佛之果,令行人识其当下自因之利。 令知现在菩提之因,定得成佛之果,故云授记。 经中“授菩提记”表与会大士均蒙授记,定当作佛。 复指是诸大士广为众生授记作佛。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见《唐译》)。 阿阇黎译为教授,又译轨范师,乃轨范正行,为僧师范者之尊称,通指教授善法之师。 今经承“升灌顶阶”而言,乃专指真言阿阇黎,又称金刚阿阇黎,乃绍承金刚萨埵祖位,作传法灌顶者之称号。 “相应”者契合之义。 如三密相应与境智相应等。 密宗以三密相应之旨为主,为令众生身口意三业顿契如来三密,故即身成佛。 故密宗亦称相应宗。 此四句与前“升灌顶阶”二句,深表密净不二之旨,表会中诸大士,为宏密乘,乃教导诸菩萨,成为金刚阿阇黎,故本身恒常修习无量无边相应之行。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 又善能生妙果,出生余善,故谓之根。 “护念”者,保护忆念也。 《会疏》曰:“护谓覆护,念谓记念。 ”《净影疏》曰:“护使离恶,念令增上。 ”故知此两句综赞会中诸大士,遵修普贤之德,使余菩萨,无边善根,皆得成熟。 故无量诸佛悉皆护念。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 譬善幻师,现众异相。 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 达众生相。 供养诸佛。 开导群生。 化现其身。 犹如电光。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上一段文,续演转法轮之第七相。 本品名为德遵普贤,正表经中普贤,位列上首之义。 盖本经为圆教,从果起因,故先普贤,而次文殊。 普贤表行,文殊表智。 无智则不能起行,故复当标显文殊,如《无量寿经起信论》曰:“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 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 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 何以故? 心外起修,即成有漏。 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 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是故从“诸佛刹中,皆能示现”以下,标显文殊智德。 例如“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等,俱表从文殊妙智,圆满普贤胜行。 “诸佛刹中”,以下共八句,显会中菩萨智德。 文中“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见《唐译》)”。 表诸大士,普门示现之德。 不但于此国土,示现八相,亦于十方世界,普现八相。 “幻师”譬喻也。 《智度论》曰:“西方有幻术人,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 结巾为兔,竖带为蛇,种种变现等。 ”故今借术者之幻化,以喻大士之普门示现。 故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 ”下曰:“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见《唐译》)因实知是幻。 故于幻不迷。 如《宝积经》中学幻太子说偈赞佛曰:“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 以知幻虚故,佛观世亦然。 ”亦正如《圆觉经》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故于幻相,无著无得。 文中盛赞大士之权实二德。 “皆能示现”是权德,“实无可得”是实德。 会中诸大士,皆圆具此权实二德,故云:“彼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 “性”者体也。 一切法之自体,名为法性。 如《起信论义记》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 ……通与一切法为性。 ”又《唯识述记》曰:“性者体也。 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又《大乘义章一》曰:“法之体性,故云法性。 ”故知法性乃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无情数,其性无有改变,故名法性。 又法性即是真如。 亦即实相。 《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又《止观一》曰:“法性名为实相。 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 ”华严宗谓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二义。 以随缘义,变造一切诸法,故称真如为法性;又以不变故,虽随缘变造染净、有情与无情种种万法,而真如不改不变。 例如水变为波,而不变失水之性。 法性真如,纯善无染,唯以缘有染净,而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 又《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 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能照诸法本性。 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 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迷悟凡圣各异。 是名达众生相。 ”故“通诸法性”是根本智,“达众生相”是差别智。 “供养诸佛”。 供养有二:一财供养,供养香花饮食等财物。 二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 又分三种:㈠利供养,奉香华饮食等也;㈡敬供养,赞叹恭敬也;㈢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 《甄解》曰:“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故云供养诸佛。 ”“开导群生”。 如《维摩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 ”是名“开导群生”。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唯识论十》云:“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诸大士为度众生,化作种种身形。 行动之速,似闪电光。 菩萨能于一念之顷,普至十方国土,上供下度。 平等普照,亦无优劣亲疏、物我彼此之分。 《会疏》曰:“电光有四义:一速疾义,二破暗义,三不住义,四无分别义。 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 无有出入前后相。 如电速疾。 菩萨能照诸佛会。 能破众生暗,如电破暗。 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无有住处,无有朕迹。 如电激空中,无所从来,去无定迹。 菩萨平等,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如电光照物,无彼此先后分别。 ”(上云菩萨一念,普至十方。 故其神速,超过光速无量亿倍。 )“裂魔见网”。 “裂”者,破也。 “魔”者,《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见”者,指思虑、推求、决定等,包括正邪。 《止观五》曰:“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 ”又《大乘义章五》曰:“推求说之为见。 ”此上是广义,凡有思虑、计较、分别、推求等等,悉名为见。 又《止观十》曰:“作决定解,名之为见。 ”此义较狭,唯指具决定性之知解。 见有邪正。 有无、断常等见,皆是邪见。 “魔见网”者,邪见参差交络,令人难于脱离,譬如罗网,故云邪见网。 《华严经》曰:“我慢溉灌,见网增长。 ”又《智度论十一》曰:“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 ”魔见网,即邪见网。 《智度论八》曰:“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可见起心动念皆堕魔网,惟有净念相继,无念而念,方得出离也。 “解诸缠缚”。 “缠”者,绕也。 “缚”者,捆也,系也。 依憬兴师意,“缠缚者即八缠三缚”(余诸家多谓十缠四缚。 今取憬兴说)。 八缠者:㈠无惭。 ㈡无愧。 ㈢嫉。 ㈣悭。 ㈤恶作。 ㈥睡眠。 ㈦掉举。 ㈧惛沈。 三缚者,贪瞋痴也。 《净影疏》曰:“亦可诸烦恼结,通名缠缚。 菩萨教人断离,名解。 ”上二句,表会中诸菩萨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具根本智及差别智,故能为众生破魔见网,令离邪业。 能为有情,解诸缠缚,令离烦恼。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见《唐译》)。 此二句重叹会中大士之实德。 所觉殊胜,远超声闻与辟支佛之地。 “声闻”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教,悟四谛法之理,断见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于涅槃者。 《净影疏》曰:“如来所说言教名声。 餐(义同闻)声悟解,故曰声闻。 ”“辟支佛”者,辟支为梵语,此翻为因缘,佛者觉义。 故旧译辟支佛为缘觉,新译为独觉。 据《大乘义章》云:缘觉有二解:一观十二因缘,断惑证真,从缘得觉,故名缘觉。 二因见风动树等等外界事相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 天台一家更区分此二名曰: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 出无佛世,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 上之声闻、辟支佛二乘,均为佛弟子中之下根。 今诸大士,远超于此。 如《甄解》曰:“二乘虽得三空门,唯沈偏空。 菩萨不然,能达幻网,得平等法。 故虽住三空门,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 故能行声闻,能行缘觉,而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又《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说:“以声闻法教化众生,故我是声闻。 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故我是辟支佛也。 以大悲法教化众生,故我是菩萨。 于一切法得解脱,一切无碍故。 从所化众生,或以声闻法化益,或以辟支佛法化益,或以菩萨法化益。 故我是声闻,我是缘觉,我是菩萨也。 ”此明诸大士善巧方便,虽随机度生,示现二乘,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故云“远超”。 又文中“地”者,乃位也,界也。 “空、无相、无愿”者,《净影疏》曰:“众生及法,悉无自性,故名为空。 乃至因缘,相亦不有,说为无相。 此离所取,远离妄想能取之心。 故曰无愿。 ”又《智度论》云:“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 亦名无作。 ”又云:“观诸法空,是名空。 于空中不可取相。 是时空转,名无相。 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 是时转无相,名无作(即无愿)。 譬如,城有三门。 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 若入则从一门。 诸法实相是涅槃城也。 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下事办,故不须二门。 若人入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为门,通途更塞。 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 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是时除无相相,入无作门。 ”盖谓空、无相无愿喻如门。 由此法门,契入诸法实相之涅槃城。 若人从空门入,亦不见空相,便直入涅槃城。 若得空相则不能入。 若除空相,即可从无相门入。 倘著于无相之相,即无相相,亦不能入。 须除此无相相,便从无作(即无愿)门直入此城。 故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愿示三乘”。 方者,方法。 便者,便用。 《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法华玄赞》曰:“施为可则曰方。 善逗机宜为便。 ”《法华义疏》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大集经》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又《会疏》曰:“《涅槃经》云:“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达空无相是大智。 随宜施设名方便。 方便有二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 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 其德广大,不二乘(即非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 ”“三乘”者,乘者车也。 《四教仪集注》曰:“乘以运载为义,运出三界归于涅槃。 ”又喻如运载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 《法华》以羊、鹿、牛之三车,喻小中大三乘。 小者,声闻乘。 中者,缘觉乘。 大者,菩萨乘。 《法华譬喻品》曰:“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 能与一切众生大乘(指一佛乘)之法。 但不尽能受。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又《法华文句》曰:“方便者,门也。 ……为真实作门。 真实得显,功由方便。 依此释,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又三乘为通于一乘,故亦名方便教。 ”以上经论,正显“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之旨。 (上第七相转法轮竟。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中下”据《魏译》碛砂藏本与高丽藏本)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 涅槃旧译为“灭度”,新译为“圆寂”。 “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 《涅槃经》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 离诸有者,乃为涅槃。 ”又《贤首心经略疏》:“涅槃,此云圆寂。 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 ”又《甄解》曰:“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 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上之经论,表法身大士,专志佛果,不住灰灭。 但为饶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 如《法华寿量品》曰:“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 入于忆想妄见网中。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 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中略)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非灭现灭,故云“示现”。 作此示现,为度中下之机故。 若是上根,则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离生灭,何有涅槃。 是故智者大师读《法华药王品》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住深禅定。 悉睹无量诸佛。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三摩地”,梵语。 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等,翻为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 《智度论》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又“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又《法华玄赞》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 平等持心而至于境。 即是定也。 ”天台曰:“若以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出生乃至无量三昧。 ”今经于“而现灭度”下,继言“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表诸大士虽示涅槃之相,而实是不生不灭。 平等常住之如如法身。 是诸大士咸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者也。 又“陀罗尼”,梵语,此翻为持、总持、能持、能遮。 《智度论》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能遮。 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 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 是名陀罗尼。 ”又云:“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 ,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 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 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 ”盖三昧定也。 定力发慧所得,说为陀罗尼。 如《智度论》曰:“是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 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 ”又“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 陀罗尼亦是心不相应,是心不相应陀罗尼。 是心不相应者,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亦不失。 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盖《智度论》之义:三昧者,只在心相应时现前。 如瓶坯未烧,虽有瓶相,不能盛水。 陀罗尼如经火烧成后之瓶器,故能持菩萨无量功德。 虽心不相应时(例如心生烦恼),亦常随人行,如影随身。 又《智度论》曰:“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 ”故知陀罗尼一得永得,胜于三昧也。 “华严三昧”。 乃佛华严三昧之异称。 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蹑解而起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 《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八十华严》曰:“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严。 ”又《六十华严》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 ”《法界记》云:“言华严三昧者,解云,华者,菩萨万行也。 何者? 以华有生实(指果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 虽复内外两殊,生感力用相似。 今即以法托事,故名华也。 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随用赞德,故称为严也。 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 ”《华严经》又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又《合赞》曰:“法界唯心,名佛华严。 以因行华,严果德相,令显著故。 入此三昧,现见十方佛及佛土。 ”又《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 ”因此三昧,庄严法身故。 以上诸说皆明华严三昧之义。 其中《合赞》所谓“法界唯心,名佛华严”。 此表一真法界,唯是自心,于此了达,即华严三昧。 如《嘉祥疏》云:“此三昧皆饰法身。 ”盖谓此三昧悉庄严法身,法身即本妙明心。 即是自心。 故知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出,复又会归此法界也。 “总持”,即陀罗尼。 “具足”者,所具满足。 盖云一切陀罗尼门无所不具也。 陀罗尼有四种:㈠法陀罗尼,又名闻陀罗尼。 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 ㈡义陀罗尼。 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 ㈢咒陀罗尼,于咒总持而不忘也。 咒者,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有不测之神验,名为咒陀罗尼。 义翻之名,有四:(1)明,(2)咒,(3)密语,(4)真言。 《秘藏记》云:“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 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 ”(四)忍陀罗尼。 安住于法之实相,谓之忍。 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百千三昧”。 《会疏》曰:“百千三昧者。 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于诸结使。 有厚有薄。 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 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当备种种财物。 一切备具,然后能济诸贫。 又如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以上取意)。 ”又《智度论》曰:“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等,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 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论中复云:“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陀罗尼。 ”陀罗尼即是总持,是故经云:“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 住深禅定者,安住于深妙之禅定。 《会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深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 ”又《甄解》曰:唐译云“一切种甚深禅定”。 一切种者,谓一切种智。 全理之事,故云甚深。 ”故知深定,实是理定,非仅事定也。 又《净影疏》曰:“住深定门,起行所依。 无心往来,直以三昧法门力起,故须住定。 下明起行,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摄行宽广。 ”净影师之意为:悉睹诸佛是行门,起此行门,依深禅定。 不待起心动念,直从三昧法门之力起行,故须住于甚深禅定。 若依本经则定中见佛,正是弥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愿。 愿文曰:“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 诸深总持。 住三摩地。 至于成佛。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 ”《甄解》曰:“普等三昧,曰深定门。 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甚深无涯底,故云深禅定。 悉睹周遍,是其业用。 ”由愿文可见,会中诸菩萨皆蒙弥陀智愿之力,因得闻弥陀名号,皆得普等三昧等甚深禅定,故蒙愿力加持,定中供无量诸佛。 既往供佛,必定见佛,故云“悉睹无量诸佛”也。 又《般舟经》云:“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 ……佛(释尊)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 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 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 ”是以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故甚深禅定,悉睹诸佛,都消归念佛三昧也。 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议,一乘愿海不可思议。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一念”,指极短促之时刻,但其时限,诸说不一,如《仁王般若经上》以“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又《往生论注上》以“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两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刹那也。 但《智度论》以“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茲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两者均谓一念即一刹那。 茲为简单易记,故从后者,以一念顷即一刹那。 至于刹那一念之间,即能遍游诸佛国土者,此正弥陀之第十一愿:“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上文已曰,此诸大士,“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此三昧据果而言,亦名海印三昧。 名为印者,以世间印章为喻。 印上文字能同时顿现,而无前后之差;举体齐彰,亦无或隐之处。 名为海者,犹如大海,同时影现种种差别之相。 形象千差,水体无别。 万相繁兴,而水湛然。 宛然万相,宛然无相。 时无先后,故延促同时,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齐现水中,故广狭自在,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 《华严经》曰:“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又《甄解》曰:“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 ”此说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极乐,即可乘阿弥陀如来一乘愿海中第十一愿之加被力,而出现如是不可思议之神通妙用,于一念顷,遍游佛土,非二乘所能测。 【得佛辩才,住普贤行。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兴大悲,愍有情。 演慈辩,授法眼。 杜恶趣,开善门。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得佛辩才”。 辩才者,善巧宣说法义之才能。 此则《净影疏》所谓“言能辩了,语能才巧”也。 又《嘉祥法华疏》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 ”此则以能迅速应机方名辩才也。 《会疏》曰:“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于圣智。 ”三疏之中,此说为上。 又《净影疏》谓如来得四无碍智。 如来由无碍之智,兴无碍之四辩:㈠义无碍辩。 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 ㈡法无碍辩。 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 ㈢辞无碍辩。 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 ㈣乐说无碍辩。 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 上表诸大士契于圣智,得无碍之辩才,善应根机,广宣妙辩,故曰:“得佛辩才。 ”《甄解》复进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 传如来如实言故。 不但此菩萨尔,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 赞扬佛慧功德,开化十方有缘而已。 ”“住普贤行”。 上文已言诸大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贤行”,表诸大士咸安住于普贤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华严经》中,仅一普贤,如斯倡导。 今经则无量无边,德如普贤之法身大士,咸来集会,同宏净宗。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见《唐译》。 《魏译》文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净影疏》曰:“入谓解也。 谓解众生种种言音,用之起说。 ”《会疏》引《密迹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言辞各异。 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 菩萨应殊(指各类众生)唱异言,说法开化。 ”《密迹经》复云:“此菩萨能入种种言音,能说法开化。 ”又《称赞大乘功德经》云:“傍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 ”由上众生无边,众生语言亦是多种。 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随其本类言音,而为说法,应机随缘,普作饶益。 恶趣众生,亦闻如来之随类音,而得闻法得度。 此明会中诸大士,皆有如是智慧辩才与功德威力也。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开化”者,即《法华经》之开佛知见。 “显示”者,即示佛知见。 际者,究竟边际也。 “真实之际”者,佛之知也。 一部净土妙法,举体是佛之知见,处处是华严境界。 故此经中,悉是开化显真实之际,咸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 《智度论》曰:“如、法性、实际,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 ”《甄解》云:“实相妙处尽理至极,云际也。 ”准上两说,则真实即实相之异名,真实之际者,乃实相妙理,究竟至极者也。 亦正是佛之知见也。 《会疏》曰:“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尅成菩提故。 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 ”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 若依渐教,以离二边为真实际。 若依圣道实教,诸法实相为真实际。 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一实真如海故。 圣道守理而非唯理。 净土以事而非唯事(即事即理事事无碍。 )。 于众生所入,则虽有事理空有不同,而从诸佛咨嗟见之(指十方如来赞叹净宗。 )。 则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 ”可见《会疏》与《甄解》均以此净宗一佛乘,为真实之际,亦即佛之知见也。 今诸大士,为诸众生宣演十方诸佛同赞之誓愿一佛乘,故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若圆会宗下,如布袋和尚曰:“只这心心心是佛……一切无如心真实。 ”故知真实之际即是自心。 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即为“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但念佛法门,亦复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故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实之际。 故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又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又第三品中,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第八品中,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此三真实,㈠真实之际,㈡真实之利,㈢真实之慧,实为一经之纲。 将于下两品文中详论之。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净影疏》曰:“谓过分段、变易世间一切法也。 ”《合赞》云:“超过分段、变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断二德也。 ”《会疏》曰:“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 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 菩萨深以大智惠(即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 ”又《甄解》之说稍异于前,彼曰:“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 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有为诸法,言所有法也。 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而行世间不舍。 故云超过。 ”以上诸说皆是。 但《甄解》弥契本经。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谛者,安也。 度者,出也。 故本句之大义为,心常安住于出世无为之道。 《净影疏》云:“谛谓安谛,谓常安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 ”《甄解》曰:“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 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槃,云心常住。 ”又《会疏》曰:“悲智相印,以为棲神之宅,故云谛住。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万物指万法。 自在者,通达无碍也。 《法华经序品》云:“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又自在者,施为无壅,神通自在。 夫心有拘累,随物而转,故为烦恼所缚,凡夫著有,二乘滞空,皆堕情执之中,咸是心随物转。 故于万物不得自在。 大士深达法性,当相离相,不随物转,故无缚繫。 宗门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进而物随心转,故能随意自在。 如《净影疏》云:“由成胜通,于一切物变化随意。 故能利物,名为自在。 ”大士神通自在,于一切万物心无拘束,随缘变化,饶益众生。 纳须弥于芥子,转四海入毛端。 随意利他,故云自在。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庶者,凡庶。 类者,品类。 又庶者众也,庶类指众生也。 “不请之友”者,《会疏》云:“众生背觉,沉迷漂流。 生盲无目,无希出心。 菩萨愍之,无疲厌念。 常为不请之友,随逐爱护(中略)。 故《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 ”又“不请之友”,见《维摩经》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肇公曰:“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趣婴儿。 ”净影曰:“㈠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 菩萨强化为作因缘,名友安之。 ㈡所化众生虽有道机,无其乐欲,不知求圣,名为不请。 菩萨随机而为强化,名安之。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此有二解:㈠《净影疏》曰:“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 暗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 ”是以明心为受持甚深法藏。 ㈡《甄解》曰:“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也。 多闻归一闻。 一闻即是闻其名号。 ”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甚深法藏也。 弥合净宗。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护”者,维护。 “佛种性”者有多说。 《探玄记十一》曰:“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又《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性。 ”两说正同,均以菩萨所行之六度万行,为佛种性。 所谓“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为佛种性也。 又《会疏》据诸经论,标举佛种性之四义,今但举其三:㈠众生所具佛性。 众生心中具如来性,本来不变能生过恒沙功德,但为无明所蔽,虽有同无。 菩萨为兴教化,开发彼本具之如来藏,名为绍隆佛种。 ㈡以菩提心为佛种。 《华手经》曰:“譬如无牛,则无醍醐。 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 若有牛则有醍醐。 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 ”㈢以称名为佛种。 《宝云经》曰:“譬如种树,有其种子,离于腐败,具足生芽因缘。 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 ”按经义云:种植种子,如不腐败,必能生根发芽,长成大树。 闻佛名号,如得种子,信愿持名,即是具足因缘,必得受记作佛。 故云持名为佛种。 据《会疏》义,以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 足证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正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也。 “常使不绝”者,《嘉祥疏》:“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 ”《净影疏》曰:“护使离障,起善无间,名常不绝。 ”又《甄解》曰:“《大论》云:“于无佛处,赞叹三宝音。 ”三宝音者,即受持宣说佛法藏也,众生由之殖善发智,成德契理。 故三宝种子,传传相继,常使不绝。 ”以上三说正好合参。 “兴大悲”。 从此句直至“拯济负荷,皆度彼岸”十句,表诸大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德行。 “兴大悲,愍有情”者,愍者,哀念也。 菩萨悲悯众生,普令出苦,非二乘凡夫爱见之悲,故云大悲。 又《会疏》曰:“拔苦为悲,乃至悲是真实平等之悲,故谓大悲。 ”又《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 ”密部《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 ”故诸大士咸发同体大悲之心。 “演慈辩”,从慈心起说也。 《净影疏》曰:“依慈起说,名演慈辩。 ”“授法眼”,法眼者,如来五眼之一,五眼者:㈠肉眼,㈡天眼,㈢慧眼,㈣法眼,㈤佛眼。 发布时间:2023-07-20 11:05:2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