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内容: 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 这时,是一味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 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成功时,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许多;失败时,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 殊不知,失败或不幸时更应该感恩生活。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告诉我们,破坏人学佛,障碍人学佛,这个罪过有多重! 经一开端,佛举一个例子,有两个比丘讲经说法,有些人因为嫉妒来破坏,造谣生事,使听众对法师失去信心,结果讲经道场被破坏了。 造作这个罪业的人,我们在经上看到,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这是讲我们人间的时间。 地狱跟人间有时差,人间一千八百万年,在地狱里感受是无量劫,所谓度日如年。 因此,何必要造这个罪业? 念头一转,随喜功德,福报就无量无边。 随喜是决定没有嫉妒、没有破坏,欢喜赞叹,劝导人好好的学,这个功德跟讲经说法的功德一样,殊胜的果报不可思议。 祸、福,常言说得好,都在一念之间。 一念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无量无边的福报;一念迷,造无量无边的罪业。 佛菩萨对我们有多大的恩德,诸位从这里可以体会得,这是佛真正救度我们,我们要感恩。 用什么方法感恩? 依教奉行,真正听懂了、相信了,就认真努力去做,这是感恩佛。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积淀,并以此深深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已成为一种相互关爱、一种社会责任。 妹妹王琴背着残疾的姐姐一同上学六年,洪战辉带着弃婴妹妹上大学,王东义身患癌症还为乡亲们传授大棚蔬菜技术,华益慰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胸怀;汶川特大地震后,那些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幸存者,千里跋涉寻找救命恩人,登门诚表谢意。 他们的善行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升华为对社会、对人民、对祖国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离不开师长的教诲,离不开他人的关爱,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社会的支持。 各方施以雨露阳光,他才能象小树苗一样长成参天大树。 知恩报恩,感恩祖国,鞠躬尽瘁报效以忠;感恩父母,敬重于心常奉以孝;感恩社会,洁身谨慎行止于廉;感恩师长,恭敬于礼明知于耻;感恩一生,社会就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感恩? 有则历史故事给我们以启示。 明朝海瑞在身陷牢狱之灾时,老国相徐阶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救了海瑞一命。 海瑞出狱后,徐阶又保荐他做了应天府尹。 海瑞见了徐阶,都尊称他一声:恩公! 但是,当海瑞得知除阶纵容家人强占民田、强夺民女之时,大义凛然地要求徐阶辞去官职,并将其两个儿子治罪。 在海瑞心中的天平上,一面是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老恩公,一面是备受压迫的黎民百姓,孰轻孰重? 最终,感恩的砝码还是倒向百姓的一边,民恩、国恩,大于个人的知遇之恩。 感恩既是一种智慧品德,更是一种思想境界。 感恩应该不同于一般的投桃报李,而是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人生大爱,把知恩图报变为开放的、传承的感恩,把报答个人变成回报社会,这才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 发布时间:2023-07-20 11:15:5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