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十六集) 内容: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第五十页,「皆愿作佛第十」,我们看经文: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 阿阇王子。 与五百大长者。 闻之皆大欢喜。 各持一金华盖。 俱到佛前作礼。 以华盖上佛已。 却坐一面听经。 心中愿言。 令我等作佛时。 皆如阿弥陀佛。】 我们上一次讲到这个段落。 阿阇王子跟五百大长者,他们这一伙人在过去生中那是老同参,都是在一块修行的,这一世又遇到一起,见到释迦牟尼佛了,在释迦牟尼佛的会下听经。 从释迦牟尼佛给阿阇王子的授记里头我们就能够知晓,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我们说都是再来人。 这五百人是志同道合的一个团体,当他们听到佛讲阿弥陀佛成佛了,非常的欢喜,『皆大欢喜』就是都生欢喜心。 欢喜之后他们肯定恭敬供养,所以每一个人都拿了一个金的花盖到佛前礼佛供养。 献上这样的礼物之后,他们还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听经。 坐下来之后他们就发了一个愿,『心中愿言』,这个「心中愿言」是他没有说出来,只是心里面这样想,希望我将来作佛的时候也跟阿弥陀佛一样。 这个愿是很难得的,因为这五百人发愿作佛,这样的一个愿是无上菩提心,非常的难得。 结果这个愿一发,念头一动,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因为释迦牟尼佛有他心通。 底下经文就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看下面经文: 【佛即知之。 告诸比丘。 是王子等。 后当作佛。 彼于前世住菩萨道。 无数劫来。 供养四百亿佛。 迦叶佛时。 彼等为我弟子。 今供养我。 复相值也。 时诸比丘闻佛言者。 莫不代之欢喜。】 佛那是广大神通,只要众生念头一动,佛马上就晓得,不管你是动的善念恶念,只要念头动,自己还未必很清楚,佛就清清楚楚。 佛知道阿阇王子跟五百大长者心中的愿望,就『告诸比丘』,把它说出来了,说出来之后就给这五百个人授记,『是王子等,后当作佛』,他们将来一定会作佛的,这是授记。 为什么他们能够将来作佛? 当然他们修的善根非常的深厚,因而能够发起这样的菩提心,愿作佛的心。 这是过去生中他们行菩萨道,这一帮人『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过『四百亿佛』,所以善根之深厚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生他们遇到了释迦牟尼佛,那也不是偶然的,都是前生有因缘,什么因缘? 释迦牟尼佛这里也给我们说出来了,说在『迦叶佛时』,「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贤劫里头总共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迦叶佛是第三尊佛,仅在释迦牟尼佛之前。 在迦叶佛成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补处菩萨,正如释迦牟尼佛现在他作佛了,弥勒菩萨是补处菩萨,居住在兜率天,弥勒佛将来下生成佛,作第五尊佛。 释迦牟尼佛当时作补处菩萨,他的名号叫护明菩萨。 迦叶佛成佛的时候,也给释迦牟尼佛授记,说他将来作佛号释迦牟尼。 在当年释迦牟尼佛还是作补处菩萨的时候,这些王子等五百人,『彼等为我弟子』就是做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弟子。 正如就像现在很多人也在修弥勒净土,想要去跟随弥勒菩萨学习,这是跟弥勒菩萨有缘,释迦牟尼佛当年作护明菩萨,那是补处菩萨,也很多弟子跟着他学习,这都是有缘的人,没有缘绝对不会感应到一起来。 『今供养我,复相值也』,今天世尊在此地讲《无量寿经》又遇到了这帮人,那是很久很久没见面,现在「复相值也」,这个值就是相遇,又遇到了,当然还是很欢喜。 不仅释迦牟尼佛说出来,王子等众欢喜,『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都觉得非常欢喜。 当然不仅是欢喜又相遇了,更是欢喜这一些人将来能作佛,这是大好事! 释迦牟尼佛给他们授记。 这一章经文好像很短,很浅白,可是这里面藏着密意,有秘密的意思。 什么密意? 在《阿弥陀经》里面就讲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少不了善根福德因缘,要是少了你就去不了。 那要多少才算不少? 这一章给我们提出一个参照系,阿阇王子这等人,你看他们过去生中都是学佛的人,不仅是学佛人,「住菩萨道」,是菩萨,供养过四百亿佛! 四百亿是相当大的数字。 就算我们现在贤劫来讲,这个贤劫是一个很大很长的一个劫,有一千尊佛出世,这是很了不得的很殊胜的一个劫,所以叫贤劫。 很多劫可能没有佛出世,就算这一个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那你说四百亿要多少大劫? 所以这里佛跟我们讲的「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就没错,真的是无数劫。 这些菩萨修行,我们就可以想到他们是相当的精进,但是他们现在成了王子,成了长者,不再是菩萨,说明什么问题? 他们退转了。 原来是菩萨,修了无数劫,现在变成王子,变成人,变成长者,这不就是退转了吗? 堕落了吗? 为什么会堕落? 这就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要修行,非常的难以成就,退缘特别多,你想修行有所长进,往往有很多因缘拉扯着你,不让你修行,不让你进步,所以修了无量劫都没能成功。 再一个,有隔阴之迷,我们的寿命短暂,你看人,人生七十古来稀,给你活七十岁,就算你活一百岁,那也是很短的时间,这个功夫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结果又要去轮回。 一轮回就有隔阴之迷,投了胎在胎中就会把前生的这些事情忘了。 出了世以后就是从头学起,从头学起还要有学佛的因缘,你得遇到佛法你才能学得起来,遇不到佛法那就迷惑颠倒造业去了。 就算你很顺利,能遇到佛法,你想重新再学,那都得要二十年,你二十岁懂事了,你才决定我要走这条路,我要去学佛,你看这也浪费了二十年的光阴,而且还得从头学起,以前的全忘了,不能算数。 所以就是这样一世一世,虽然都在修,但是都不能成就,这是很令人惋惜的。 当然种的这些善根也没有白种,肯定积累起来会成为自己将来成佛的远因。 所以世尊在这里跟大家讲,这些人「后当作佛」,什么时候作佛? 世尊没说,也许是无量劫之后,那个时间太长! 无量劫来有时作菩萨,有时作成凡夫,没成就。 再要想成佛,还可能是无量劫,这真的是太可怕了。 你看就是讲我们吧,我们要在今天遇到佛法能够相信,深信不疑,这个善根也是无比深厚,决定你也不是普通人。 如果你是普通人,不可能说一遇到佛法就能笃信,但是这一生确实有很多业障牵缠,你想学佛,那个信心好像又很难生得起来,愿心又好像很不坚固,一遇到退缘,立刻就被牵引走,完了之后自己又很懊恼,怎么自己就这么不长进,怎么自己善根就这么不足,自责。 其实你在自责的时候就是你自己善根发现的时候。 所以我们这些人也是善根深厚之人,就是因为这些业障牵缠,所以就跟阿阇王子一样,纵然过去生中住菩萨道,这一生还是迷惑颠倒。 纵然发了愿说「后当作佛」,那都是非常不扎实、不踏实的愿。 这五百人他们只发愿将来成佛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可是他们却没有发愿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知道一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那里,你就一生不退成佛,就比阿阇王子要快得太多了! 释迦牟尼佛也给那些求往生的人授记了,就在本经第四十八品,并且把这个名号都给你说出来,「同名妙音如来」,你现在要是往生极乐世界了,将来成佛,你叫妙音佛。 释迦牟尼佛还没给这些阿阇王子等人说出他们的佛名是什么,给那些往生的人却授记,说将来他们成佛叫妙音佛。 那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这一生要不要往生? 听到《无量寿经》了,要不要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你真发起这个心,真恭喜你,可以说你的善根决定超过阿阇王子那五百人,你成佛比他们要快速得太多了! 你这个善根之厚,决定不是只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太少了! 你供养的是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才肯发心,我听到这《无量寿经》我就要发愿求生净土。 你还不是听释迦牟尼佛讲,当时阿阇王子是听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还没发愿要往生,为什么? 善根不足。 你没有听释迦牟尼佛讲,你听锺茂森在这讲,居然也能发心,这个了不得! 即使是现在虽然业障很重,常常会起烦恼,但是你只要下定决心,一心老实念佛,你这烦恼就会愈来愈轻,临终你就带业往生,带业是带过去生中,乃至现在,乃至昨天所造的一切业,但是带不了现在要造的,你现在如果还造业就往生不了,现在不能造业。 那你说我又造业了,怎么办? 又造业了就忏悔,忏悔了之后,后不再造。 那你说我又造了怎么办? 又造了再忏悔,你就得每天努力忏悔,每天消业障,用真诚的心,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过错,控制自己的烦恼,用自己至诚的信愿感动阿弥陀佛在临终的时候接引你,那就带业往生了。 所以平常听经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听经,对这些往生的道理不明了,肯定会有疑惑,一有疑惑肯定会退转,对于这个人世间肯定有很多放不下的。 放不下就是没明白道理,你明白道理了肯定放下,所以听经闻法重要,它可以增长你的善根。 过去我读《大阿弥陀经》,还不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是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读了《大阿弥陀经》之后也生起一个愿,像阿阇王子一样。 那时候还没接触到师父上人的经教,只有十九岁,看到阿弥陀佛这么殊胜,极乐世界这么美好,我也发愿,将来我成佛的时候,我的极乐世界也要超过阿弥陀佛。 但是也没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善根不足。 什么时候把这善根补足了,真的听经闻法,接触到师父上人的经教以后,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听了不少遍,真正生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这个善根这才补足。 所以听经闻法可以补足你的善根。 你努力的修行,克服自己的业障,用自己很大的决心,很大的毅力,必定感得阿弥陀佛加持,你就能克服你的业障。 业障每个人都有,最重的业障就是不信正法。 我们没有接触到师父上人经教之前,对佛法难免都会有误会,都以为佛法是迷信,不相信,甚至可能有批评有毁谤,这个就是更大的业障,这就是我们的隔阴之迷,所以祖师大德也有示现隔阴之迷的。 你看蕅益大师,他在年轻的时候,少年,学儒,排斥佛法,写了很多文章攻击佛法,到了二十岁以后,慢慢慢慢的懂得佛法是真理,这才忏悔,接受了佛法,出家修行成道,成为一代祖师。 这是什么? 拼命的用功修行消除自己的业障。 所以要想克服自己的障碍、业障,一定要努力来修行。 要往生,在「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里头讲到,上品往生是要出家,「行作沙门」,这个出家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真要把头剃了,穿起宽袍大袖,你才有可能到上品往生? 这个不是这样讲。 真正出家,是讲我们心出家,身出不出家这个无所谓。 心出家,就是你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不再沾染了,这就是出家。 至于说身出不出家得看缘分,看看对于弘法利生来讲,对于护持正法来讲,是不是更方便,决定自己要不要出家。 出家那就是做祖师,高僧大德,真正弘扬佛法。 如果是在家,也做高士,护持正法,或者也弘扬佛法。 自己真正对这个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没有丝毫的牵挂,这样的人必定是上品往生。 所以在这品经文里面,虽然很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很多,第一个要相信自己这一生遇到佛法,能深信不疑,听到净土法门能够发愿求生西方,善根是无比深厚,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往生决定有分。 第二个自己要努力修行,可不能再堕落,不能再搞轮回了,要是再不往生,再轮回下去,恐怕连阿阇王子都不如,隔阴之迷再加上这一生所造的恶业,来生说不定都堕到恶道去了,所以必须今生得度。 我们再来看底下一章: 【国界严净第十一。】 这一章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的清净庄严,这是讲物质生活的环境,也是四十八大愿里面第一愿「国无恶道愿」和第三十九愿「庄严无尽愿」的详细说明,证明阿弥陀佛发的愿真兑现了。 『国界严净』,这个「严」是庄严,「净」是清净,那个极乐世界没有恶的果报,为什么没有恶果报? 有果必有因,它没有恶因,当然就不会有恶果。 西方极乐世界人人修的都是净业,一天到晚心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净业。 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心有善有恶,修善就是善业,得到的是善果,三善道受生;如果是造恶,得到的是恶果,三恶道受生。 所以善心恶心招感的是六道里面的果报。 一句阿弥陀佛这不是善业,也不是恶业,它是净业,净业里头,果报不在六道,在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修如是因得如是果。 我们来看本章的经文: 【佛语阿难。 彼极乐界。 无量功德。 具足庄严。 永无众苦。 诸难。 恶趣。 魔恼之名。】 佛告诉阿难尊者,当然也是提醒我们,说『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这是阿弥陀佛修了无量劫,积功累德而成就的。 它那里面没有众苦,『永无众苦』,「苦」就是苦难,众苦、『诸难』就是苦难。 我们这个世间可以说苦难特别多,每一个人都免不了八苦,哪八苦? 生老病死,这四种谁都要受的,上至帝王,下至乞丐,没有不受生老病死的。 我想说,能不能够避免这样的生老病死苦? 说老实话,只有一个法门,就是你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可以让你不老、不病、不死。 念佛的人心清净,心清净就身清净,他就不老不病。 你看我们师父上人,八十多岁了,每天讲经说法,他的精神、体力没有老化,所以人身心清净,老化非常的缓慢。 我们如果也想不老不病,决定要修清净心,心是主宰。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能够做到不老不病,当然在极乐世界就更可以做得到。 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无量寿,而且永远年轻,永远不老,更没有病,个个都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而且还不死,不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才不死,你现在就能做到不死。 怎么说? 你现在念阿弥陀佛,你往生的时候你没有病苦,预知时至,很潇洒很自在的走,看到阿弥陀佛来接你了,你就跟大家说Bye-bye,我现在走了,你不是死了才走,你是活着去的,这臭皮囊不要了,把它丢掉,到极乐世界换了金刚不坏身。 所以你从现在开始,你真求生极乐世界你就是无量寿,你就是不死。 所以你看唯有这个法门能够做得到。 我们这个世界上除了生老病死以外还有四种苦,一个是爱别离,一个是求不得,一个是怨憎会,还有一个五阴炽盛。 爱别离就是你喜欢的你爱的人、物,偏偏离开你,你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你喜欢的物又无常,可能会被破坏,总是不如人意,这个也是很苦的。 求不得也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你想要求的事往往不能成就。 怨憎会,这也很明显,冤家对头常常在一起,所以古语说的「不是冤家不对头」,你所爱的人不跟你在一起,你所恨的人,冤家债主老是在一起,怨憎会苦。 遇到冤亲债主来了,我们如何化解? 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我们怎么能化解这些苦? 其实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能帮你化解。 当你心中起了爱恋、贪爱的心,你提起一句佛号,把爱的念头放下,把贪染的念头放下。 当你有求不得苦的时候,怎么办? 那你就别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你不求就不会受这个苦,要求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老实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求。 你说我明天没饭吃怎么办? 不求能行吗? 你如果真不吃饭了,后果会是什么? 你念佛就往生了,到极乐世界去了。 你一天不吃饭,你就念一天佛。 三天不吃饭,念三天佛。 七天都不吃,真的就往生了。 你不是求往生吗? 那就得什么都放下。 再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真到了福禄已尽,那你求也没用,不如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怨憎会呢? 冤亲债主来了,你就是不生气,你就是不跟他对立,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骂你也好,打你也好,你就合掌念佛,那他就障碍不了你。 他能障碍你的,只能是障碍你的清净心,让你也生气了。 你要是不生气,你清净心不受影响,你不受他的干扰,一样能成就你的功夫。 所以冤亲债主实际上也是来成就我的,帮助我提升境界,我就是不跟他对立,我作还债想,他害不了我,他能害的就是我这个身体,我自己知道果报我将来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果报是在三途地狱,我们走的路不同,不能勉强。 所以把这个事实真相你看透了,明白了,这些障碍就没有了,这些苦自然就可以避免。 还有五阴炽盛,身体、心灵、精神上各种的痛苦。 人身这是五阴身,难免会有点病痛,感受点风寒,要不要去太在乎它? 不需要,当然你还是要有健康的生活、规律的作息,关键你自己心要清净,你的身体一定能健康。 身体要健康,要多运动,净宗最好的一个运动就是拜佛,如果你每天能够拜上三百拜,你的气血就能流通,很顺畅,很多疾病自然就不能生。 心里我们安住在佛号上,真正的念佛人不会去想那些不好的。 你看这底下讲的,无『恶趣、魔恼之名』,这个「恶趣」是果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果必有因,因是什么? 是贪瞋痴,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贪瞋痴了,就不会有恶趣,心里没有对立,你就不会有魔恼。 你看在西方极乐世界连恶趣魔恼之名都没有,连名都听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地真的清净,他不会想那些不好的事,也不会记着,即使是过去可能做过一些不好的事,心里头清净,不想它,这个是真正忏悔业障。 很多同修可能也做过一些不善业,包括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谁没造过恶业? 杀盗淫妄、贪瞋痴慢,肯定是造过,造了之后忏悔,最重要的后不再造,心里面也不再想了,心真清净。 如果你还想着,我过去造了什么恶业,你还记着这些事,都是对心灵的污染。 所以当一有这些念头,立刻把它转换成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洗刷自己的这些业障,让心地恢复清净光明。 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亦无四时。 寒暑。 雨冥之异。】 经文里面讲到极乐世界没有四季,也没有寒暑,跟我们这个世间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这个世界冬天冷、夏天热,寒暑不均,这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我们特别是在换季节的时候,如果穿衣服脱衣服不小心,很容易感受风寒,或者上火,所以疾病就在你一穿一脱之间,你要是没注意,很容易就感冒了。 在冬天应该是含藏的,把阳气能够藏住,到春天才能发起来。 可能北方的人在冬天向东南飞,到了南方热,一热把这衣服就减少了,减少了阳气就往外冒,再回到北方很容易就感受到风寒,阳气就不够了,里头就虚。 南方人也一样,到了北方很寒冷,赶快多穿衣服,结果因为南方是热带,穿的衣服太厚,再加上可能吃什么火锅,吃的热性的,可能里头上火,所以有四时,常常就会让人得病。 『寒暑雨冥』,这就是季节的变换,还有气候的无常。 为什么有这些现象发生? 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心地无常,总在变化,我们知道四季是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有它自己有自转。 在我们北半球,夏天了,那是什么?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是我们北半球的夏天。 到了冬天,倒过来了,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就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 所以南半球、北半球正好相反,我们此地是冬天,现在澳洲可热,那是夏天。 这个原因是因为地球它的运行相对太阳来讲它是有斜度,所以就会出现四季变化。 为什么会有斜? 其实原因在于我们这个众生心邪,心不够正。 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是心正,人人的心都是清净光明没有变化,所以那里的环境也就这样殊胜,它没有这些寒暑,没有四季的变化。 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复无大小江海。 丘陵坑坎。 荆棘。 沙砾。 铁围。 须弥。 土石等山。】 这是讲地面,地表。 我们这世界有『大小江海』,佛讲这些情形,就是拿极乐世界跟我们世界对比。 我们这里有大小江海,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有的是七宝池八功德水。 那里的八功德水很殊胜,可以随人之所欲,你愿意它冷它就冷,你愿意它热它就热,你说我想洗个温泉澡,那个水的温度正好就是温泉,你很欢喜的温度。 现在太热了,我想到凉水里泡一泡,那个水又很清凉,而且那个水随着人意,你说向上流也行,向下流也行。 这里的水,我们地球上的水都是往下流,不可能往上流,除非是用外力,用水泵把它泵到高处,但是不能随人意。 有水也会出现很多水灾、旱灾的问题,水多了就是水灾,水少了就是旱灾,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没有,没有这些灾难。 『丘陵坑坎』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特点,这个地表是不平的,有小山,有丘陵,有坑坑洼洼,有深谷等等。 地质的不平,原因在于我们人心不平,这都是招感的。 你是什么样的心,就会感召什么样的环境。 『荆棘、沙砾』,这都是讲地质很恶劣,你看我们这个世界的土石,山里头都是野草、荆棘很多。 可是极乐世界的地,七宝而成,琉璃地,黄金铺的路,跟我们这世界完全不一样,而且它的地是非常的柔软,黄金铺的马路就像一个地毯一样,你走在上面很柔软,绝对不会伤你的脚。 『铁围、须弥』这都是大山,在我们娑婆世界有很多铁围山,铁围山里头有地狱,须弥山是单位世界的中心,这都是高山。 我们地球上还有『土石等山』,有高有低这些不同的山,都是因为我们人心有不平,才会感召到这样的环境。 譬如说我们这世界,人如果是有了富贵,有了才艺,有了聪明,往往会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己有这种天赋的福报,看不起人,目空一切,这是高,不平。 有的人福报比较少,智慧比较低,他就生起卑劣的心。 所以这个世界的人心就是这样不平,才感召到这样的境界。 极乐世界的人个个心平,平等心就现平等的法界,所以那个地都是平的,人的相貌也是一样,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底下我们再看经文: 【唯以自然七宝。 黄金为地。 宽广平正。 不可限极。 微妙奇丽。 清净庄严。 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阿弥陀佛建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他采取了十方诸佛的优点。 前面经文介绍,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去采访了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剎土,凡是庄严的、美好的,他统统都采纳,凡是不好的,他就把它改进,或者是舍弃。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叫做一切诸佛剎土清净庄严的集大成。 他这里讲到那个地方『唯以自然七宝』,这都是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这个七宝庄严的极乐世界,是自然而成的,不需要造作,不需要设计。 『黄金为地』,这个地上是黄金铺的,『宽广平正』。 那么有的人说,这个世界这么奢侈豪华,怎么七宝黄金都用来做建筑的材料,铺马路的这些东西,那不是太浪费、奢侈了? 其实这些并不是阿弥陀佛故意造出来的,显示他的豪华,阿弥陀佛没这个意思,这完全是自然而然性德的流露,自性中性德本来就是这样清净庄严,不是人作意去设计的。 那里的大地真正是『宽广平正』,原因是因为那里众生的心「宽广平正」。 心平了,大地就平。 『不可限极』,也就是不能够形容多么的美好,甚至是不可思议。 『微妙奇丽』,这个「奇」是奇特,「丽」是华丽。 『清净庄严』,那个国土没有任何的染污,绝对没有灰尘,真是「清净」,就是因为那里的人心清净,阿弥陀佛和那里所有的众生,每一个人都是心地清净,所以我们要想去到那个世界,也要修清净心。 念阿弥陀佛要念到能够把烦恼伏得住,心这才叫清净。 这清净功夫并不是很高,因为烦恼还没断,只是伏住,能够伏得住,你就能往生。 我们心、愿、解、行依这一部《无量寿经》,每天我们都读诵《无量寿经》,展开《无量寿经》,对照一下,我的心,我的思想,我的见解,我的言语,我的行为,跟阿弥陀佛是不是一样? 有多少差距? 能不能够将《无量寿经》落实到我们的生活? 果然能够落实,那你到极乐世界就有保证,这本经是保证书。 如果这本经只会念,不懂得意思,更做不到,那念经念佛,最后还是不能往生。 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不相应。 所以首先我们要把这本经的义理要弄通,要理解,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去做到。 底下我们再看经文: 【阿难闻已。 白世尊言。 若彼国土无须弥山。 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 依何而住。 佛告阿难。 夜摩兜率。 乃至色无色界。 一切诸天。 依何而住。】 阿难在这里问的问题也是代我们问的,我们凡夫总有自己的分别执着,听到世尊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难免会有些疑惑,因为我们是在这娑婆世界里面,想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形,往往就会套在极乐世界上,就会有疑惑。 所以阿难在这代我们问,『若彼国土无须弥山』,那个地方因为没有须弥山,刚才讲的没有铁围、须弥、土石等山,那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依何而住』? 在我们娑婆世界,这是由三千大千世界组成,就是三千相乘,十亿个单位世界,每一个单位世界都有一座须弥山,日月围着须弥山转。 经上讲,四天王天是在须弥山的山腰,忉利天是在须弥山的山顶,都是依山而住。 如果那个地方没有须弥山,那里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人在哪住? 这是阿难用我们这个世界的角度来发问。 结果佛回答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去启示他,『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这都是诸天,忉利天再往上就是夜摩天,再上一层是兜率天,一直排上去,最高一层是无色界天,上面有色界有无色界。 夜摩、兜率都属于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这么多层天,都是依什么而住? 佛问得好,他不是依靠地面,夜摩天、兜率天称为空居天,这是在空中,不是在地上。 我们再看阿难的回答: 【阿难白言。 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世尊一反问,阿难就回答了,是『不可思议业力』导致的。 师生两个人一问一答就把主题揭示出来,一切众生他都有业力,这个业力不管是你多么久远之前造的业,到因缘相遇的时候,业报必定现前。 这天人这是果报,他们这些果报也是依业力而成就的。 夜摩、兜率他们虽然没有离开欲界,他们也修定,这些空居天以上的天人他们这个定力,随着定力加深,层次就会提升。 如果定功要是失去了,他们就要堕落下来。 这个定力(禅定力)也是他的业力,他们是依禅定力,依他们的善业力来居住,并不是依靠地面。 实际上不仅是这些空居天人依业力而住,其实六道众生都是依业力而住。 欲界天往上色界天,他们的定力更强,到无色界最高层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们的定功能够支持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这是他们的业力。 当然这定力会失掉,到了八万大劫以后,定功要失去了,他们还要往下堕落。 所以六道里头三界众生统统是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不光是三界中的众生,三界外的呢? 阿罗汉,阿罗汉他的定功是九次第定,突破三界,不在六道里面轮回了,他们还是依业力而住。 所以阿罗汉、权教菩萨,四圣法界里面的这些圣人,他们都是依业力而住。 那再说得广阔一点,所有的法身大士,这已经不在十法界里面,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乃至等觉菩萨,统统都是依不可思议业力而住。 这个不思议业,在极乐世界来讲,不思议业是什么? 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你能念,念到心地清净,这就是不可思议业力,这是净业。 底下我们再看经文: 【佛语阿难。 不思议业。 汝可知耶。 汝身果报。 不可思议。 众生业报。 亦不可思议。 众生善根。 不可思议。 诸佛圣力。 诸佛世界。 亦不可思议。】 阿难回答了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佛对这个回答很满意,立刻顺水推舟,给他往下继续展开来讲。 『佛语阿难』,告诉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你晓不晓得? 这「不思议业」包括非常广泛,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些果报,也是不可思议业力所致,是弥陀大愿加上众生念阿弥陀佛,与佛愿相应而感召。 释迦牟尼佛底下举了比喻说:『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你自己的身体这个果报是不可思议的。 众生的业报也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切众生,不管是三途六道的,还是三界以外的,统统都有不可思议的业力。 我们这些众生将来投胎六道轮回,上哪一道投胎,不是阎罗王说了算,阎罗王只是个审判官,他来审判你,负责把你派送到哪儿去,按照你自己的业来审判,他不能给罪人加一点罪,也不能够减一点罪,完全按照我们每个人这些所犯的罪业定罪。 如果他自己擅自增减,那他自己也犯罪。 所以世尊讲这个话,众生业报不可思议,就警惕我们,我们一切所受的果报,全是自己招感。 我们造的一切的业,将来自己受报,没人能代替。 众生的善根也不可思议,前面举了阿阇王子那五百人的例子,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这句话,这善根讲的不可思议,比阿阇王子那个善根更不可思议。 佛给我们讲出这个道理其实是个重点,要往生西方的人,全是有不可思议的善根,都是在无量劫来积累的。 在《法华经》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是说释迦牟尼佛当时要收一个人出家,可是他的弟子们,目犍连、舍利弗他们有能力可以看到人的前世,看到你前世有没有种善根,发现这个人没有善根,不能出家,不能学道,不能证果。 但是释迦牟尼佛还是收了他,最后这个人真的证阿罗汉果。 这些弟子们就很不解,问这怎么回事? 佛就说,你们这些宿命通能力有限,只能看到过去五百世,再久远的你没看到。 他说这个人在无量劫前曾经做过樵夫,有一天上山打柴,遇到了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吓得赶紧上了树,上了树之后念了一声「南无佛」,就念了一句佛号,这样的善根,到这一生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善根成熟,所以他能出家,他能证果,因此《法华经》里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这个善根我们就想到,久远劫来的这些善根不会坏。 我们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能够念阿弥陀佛,你这一生不只念一声,你念的多少千千万万声,这个善根多么可贵! 一称南无佛,都能成佛道,更何况你现在天天在念佛,你积累的善根有多少! 还有过去生中,老实说过去生中你们也肯定是念佛人,如果你们过去生中不是念佛人,你这一生不可能说听了《无量寿经》会欢喜,会花上两个小时坐在这听我在这讲,这是你们自己善根深厚使然,所以有不可思议之善根。 再看下面的经文,『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这个「诸佛」实际上就是讲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要解》里面就有提到,阿弥陀佛就是诸佛,阿代表无,弥陀是量,翻译成中文,阿弥陀佛就是无量佛,就是诸佛。 诸佛的圣力就是弥陀的圣力,这个圣力能够令一切众生当生不退成佛,这叫不可思议。 「诸佛世界」就是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世界,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世界。 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 【其国众生。 功德善力。 住行业地。 及佛神力。 故能尔耳。】 世尊在这里是正答阿难尊者的问题,正式回答他。 『其国众生』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量无边,这一些众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成就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功德善力,住行业地』,跟阿弥陀佛相应,身口意都相应。 身业,在极乐世界现佛身相,与佛平等,身业不可思议。 口业,闻弥陀名号,念弥陀名号,口业平等,所以那里的众生个个都是修平等的口业,都是念阿弥陀佛,而且身也是一样的身相。 意业也是平等,闻法念佛,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净念相继,意业就是净念,没别的想,就是念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想要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身口意要向这方面靠拢。 最重要的是意业,意业是主宰,意业清净了,身口业就自然清净。 所以我们的心就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想别的。 口业就念佛,身业要有律仪,持戒,做众生的好榜样,你这样的修行,就跟极乐世界众生身口意业相应。 『住行业地』,谁的行业地? 阿弥陀佛的行业地,住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自然你就感应到极乐世界。 底下讲『及佛神力,故能尔耳』,极乐世界不光是那里众生的感召,更是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这是相互的,我们自己心愿行业跟阿弥陀佛相同,于是感召到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我们,所以「故能尔耳」,这样就能够造就极乐世界这样的依正庄严。 这是世尊的正答。 底下我们再看经文: 【阿难白言。 业因果报。 不可思议。 我于此法。 实无所惑。 但为将来众生。 破除疑网。 故发斯问。】 从这个经文我们就能看到,阿难尊者不是不知道,可以说是明知故问,阿难尊者是谁? 大菩萨再来,在这里示现了须陀洹,实际上他这个智慧远超过小乘,大乘菩萨再来。 他在这里问,是代我们来请问,他已经没有疑惑,我们有疑惑。 所以他说『业因果报,不可思议』,这个道理,『我于此法,实无所惑』,没有疑惑,只是『但为将来众生』,这是为我们,我们对他来讲是将来的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怀疑就像网一样,如果不能解开,你就在里头出不来。 所以把这个疑网破除了,断疑生信,不要有怀疑,这样坚定信心求生净土。 这是「故发斯问」,这是阿难问这个问题的目的,这是很慈悲。 通过这么一问,世尊一答,让我们能明了为什么极乐世界有这样的依正庄严,我们知其然,现在也知其所以然。 我们再看底下一章: 【光明遍照第十二。】 这一段经文是四十八大愿里面第十三愿「光明无量愿」和第十四愿「触光安乐愿」的具体说明,证明阿弥陀佛这个愿也成就了。 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 阿弥陀佛。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十方诸佛。 所不能及。】 这个话绝对不是我们修净土的人偏赞净土,你看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他称赞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一切『十方诸佛,所不能及』,比不上。 《金刚经》里面讲,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是讲真话,不会讲假话,讲的都是很实在、很准确,绝对不会在事实上加一点或者灭一点,不增不减这叫如语。 所以阿弥陀佛真的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一切诸佛比不上他。 这对应十三愿的愿文讲到,「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你看阿弥陀佛真的本愿兑现了。 底下我们再看,就是光明的作用: 【遍照东方恒沙佛剎。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先是讲一方,东方,举一个例子,『东方恒沙佛剎』,这个数字太多了,「恒沙」是恒河沙,印度有恒河,世尊因为讲法他在恒河流域时间很多,因此常常用恒河来做比喻,讲数字很多,用恒河沙来讲,恒河有多少沙? 那是数不清的,不计其数,恒河沙细得就像面粉一样,还不是一般的沙,很细很细的沙,随便拿一把都不知其数,更何况整条恒河。 所以恒沙佛剎,那是无量无边的佛剎。 东方如此,『南西北方』,其它三方也是如此。 『四维上下』这就包括各方了,是立体的,东南西北还有上下,实际上是指十方。 所以十方无量无边恒河沙的世界,那里的诸佛实际上都比不上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一切诸佛剎土,遍照诸佛剎土就说明阿弥陀佛的教化普及到十方一切世界。 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若化顶上圆光。 或一二三四由旬。 或百千万亿由旬。 诸佛光明。 或照一二佛剎。 或照百千佛剎。 唯阿弥陀佛。 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剎。】 佛的顶上的圆光,我们可能看到佛像就看到了,你看我们后面的毘卢遮那佛的佛像,上面有圆光,这个圆光一般是指常光,不是放光,就是平常就有的,不是特意放出来的。 『诸佛光明』这个常光的大小就不一定,有的是一由旬,有的二由旬,有的三四由旬,有的百千万亿由旬,大小不一,一由旬一般讲四十里,这是很大的一个光明。 诸佛的光明遍照,照的区域有多大? 有的照一、二佛剎,照一个佛剎、二个佛剎。 一个佛剎有多少? 就拿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讲,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剎,这个总共的区域有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区域,这是一个佛剎,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这么大的区域里面教化众生,他的教化普及到十亿个银河系,那不算大。 有两个佛剎,双倍,甚至有百千佛剎,这些实际上数量都有限。 『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剎』,那个就没办法计算,阿弥陀佛是光明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尊佛剎照不了的,统统照耀,所以这个德能真叫大圆满。 论光明来讲,确实没有一尊佛比得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称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后面经文就讲到,一点没错。 我们可能就有疑问,我们常听说「佛佛道同」,「诸佛平等」,那怎么阿弥陀佛光明跟诸佛光明不平等? 平等,在理上讲确实是平等,可是在事相上来讲,就有着不平等,什么原因? 底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看经文: 【诸佛光明所照远近。 本其前世求道。 所愿功德大小不同。 至作佛时。 各自得之。 自在所作。 不为预计。】 这就把道理说出来了。 为什么诸佛光明不一样? 有的照的佛剎少,有的照的佛剎多,阿弥陀佛是遍照无数佛剎,这个原因就是他们在因地上还没有成佛之前,在前世求道,他们的所愿,他们的心,他们的愿,所行的功德有大小不等,随个人自己的发愿。 有的心量大,发的心很大,我要度一佛剎的众生,将来他成佛他就能够帮助一佛剎的众生,光明遍照一佛剎。 有的发愿十个佛剎的众生我都要帮助他,那他将来成佛,他就光明遍照十佛剎。 阿弥陀佛当时他发愿,那是普度整个法界一切众生,他极乐世界接引法界一切众生来往生,所以他这个光明是遍照无数佛剎。 从这里我们看到,我们也要发愿,发大愿,心量要广大,愈大愈好,千万不要小心量,小心量你将来成佛的时候你那个国土就小。 所做的功德也要大,什么叫大功德? 是不是我拿很多钱去布施就是大功德? 那也未必,要看我们的心,还要看我们自己的比例,假如说你有一个亿,我拿出一千块钱去布施,这修的功德那是很小。 如果你只有一千块钱,你就把一千块钱统统拿出来布施,那个功德大,为什么? 你的心更真诚,你能全部拿出来,所以功德是看你真诚心。 这是『自在所作,不为预计』,你现在在因地上修行,你所做的功德,你所发的心愿,自自然然就感应你将来得什么果报,不是人预计,不是设计好的,也没有一个主宰,没有一个造物主,说在那里控制、在那里制造,没有,全是业因果报,自然而然。 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阿弥陀佛。 光明善好。 胜于日月之明。 千亿万倍。 光中极尊。 佛中之王。】 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赞到极处,说他是『光明善好』,胜过『日月之明』,日月的光明其实谈不上善好,你看这太阳光很刺眼,夏天照得也很热,这就不是很善好。 阿弥陀佛的光明虽然光很强,但是一点不刺眼,他遍照,但是让你心很清凉,很自在,让你很舒服。 佛光在这里善好殊胜,『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那没得比。 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佛推举他第一。 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是故无量寿佛。 亦号无量光佛。 亦号无边光佛。 无碍光佛。 无等光佛。 亦号智慧光。 常照光。 清净光。 欢喜光。 解脱光。 安隐光。 超日月光。 不思议光。】 这里举出十二光,其实十二光就是一种光明的十二个表法,就是具体说如何善好。 『无量光』是讲这个光明不会衰退,这个光也代表智慧,无量的智慧,就像这个光明普照,普照十方。 第二个『无边光』,代表解脱平等,万法一如。 『无碍光』是讲体,体是清净寂灭,妙用自在,无有障碍。 『无等光』,这是没有对等的,就是殊胜到极处,没有跟它相比的。 『智慧光』,这是讲这个光明能够洗刷烦恼业垢,智慧一生起来,烦恼就没有了。 『常照光』是讲光寂而常照。 『清净光』是无贪无瞋无痴,没有三毒烦恼,三善根现前。 『欢喜光』是讲令一切众生得大安乐。 『解脱光』是讲离相,让一切众生平等的得到利益,得到解脱。 『安隐光』是离生灭相,离生灭心,这是安稳。 『超日月光』是刚才讲到的,超过日月光明千万亿倍。 最后『不思议光』,这是总结,说明这个光明有圆圆满满的不思议功德。 具体怎么个不思议法? 在蕅益大师的《要解》里面就讲到这五种不思议,我们就略略提一下,第一种是讲净土法门横超三界,它不需要断惑就能够往生,带业往生,这是第一种不思议。 第二种不思议,是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西方四土,你生一个凡圣同居土,等于四土都生。 第三个是你能够持名念佛,只要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不需要修禅修观,不需要持咒,不用其它的法门帮助,「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不思议,很简单,很容易。 第四个是讲修行的时间短,也是不思议,《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至若七日,你能念一心不乱,你就能够往生,其它法门没有这么快。 第五个不思议是你能念一尊佛名,就得到了十方一切诸佛的护念。 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么样不可思议,你能持名就得不可思议功德之力。 这都是用光来表法,让我们能够真信弥陀名号功德,能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我们来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3-07-22 09:51:2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