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一集) 内容: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菩萨、大德,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请打开经本第一百三十二页,第四行,这是「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品」。 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先念一念: 【共其怨家。 更相杀伤。 从小微起。 成大困剧。】 这个经文讲到在六道轮回里面,我们舍身受身,每一次的轮回肯定会遇到自己的冤亲债主。 都是过去生中结下的冤仇,这一生会面了以后,阿赖耶识的种子翻腾出来,所以就进行讨债还债,互相杀伤。 这些冤亲债主,可以说自无始劫来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因为在轮回当中迷惑颠倒,所以跟众生结了不知多少的冤仇,欠了多少的债务。 有欠必须有还,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那么就会出现在这一生,各种人事环境里面的不如意。 佛教我们,在不如意的人事环境里面要忍让,忍让就是还债,就是解怨,不能够去计较,不能够起对立,所谓是冤仇宜解不宜结。 如果就事实真相上来说,《般若经》上就讲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要真正明白了这个话,你自然就能放得下。 既然眼前一切的现象都是虚妄,那你还计较个什么? 你还执着个什么? 统统要放下。 碰到了冤家,要能够逆来顺受,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他要名,你给他名;他要利,你就给他利,绝对不跟他争,绝对跟他没有冲突。 因为你是个明白人,明白人绝对不会跟胡涂人起冲突,肯定是两个人都胡涂才会起冲突。 为什么? 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肯定也不要。 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不要。 所以他要跟我争,他要争的,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这些我们都不要,你看这怎么会有冲突? 所以冤仇自然就化解了。 不仅不跟他争,而且我们修行,所有的功德都要回向给这些冤亲债主,这样解怨的效果更为显著,我们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 所以我们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就是回向给一切怨亲。 我们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希望无始劫的这些冤亲债主,他们的这些怨恨,在我们这一生统统了结,不要再等到来生。 如果还要等来生,那我们还要陪着他轮回。 所以绝对不起一个对立的念头,绝不起不平、绝不起怨恨,而生感恩之心,感恩他们做我的逆增上缘。 如果没有他们这样对付我,我说不定还觉得人世间挺美好的,不想走了。 这样他们一逼着我,我就想放下了,这不就是我们的逆增上缘吗? 那是我的善知识,帮助我们求生净土。 用这种心态,什么样的冤仇、债务都可以了结了。 这一生就是最后生,下辈子不会再来六道,你是极乐世界的人了。 如果还有一丝毫怨尤之心,那底下讲,『从小微起,成大困剧』,这个小微,就是指非常小的摩擦,乃至是念头上起的微细的对立,这就是轮回的因。 没有放得下,来生就跟着搞轮回。 遇到了,来生又见面了,那就会起摩擦、起冲突,而愈演愈烈。 最后,这个对立冲突,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成大困剧」,对于身体、对于名誉、对于财产造成重大的伤害。 我们从新闻媒体里面几乎天天都看到,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小的摩擦,而造成杀伤。 那么这些小摩擦,最早这个起源从哪里来的? 底下经文就告诉我们: 【皆由贪着财色。 不肯施惠。 各欲自快。 无复曲直。 痴欲所迫。 厚己争利。 富贵荣华。 当时快意。 不能忍辱。 不务修善。 威势无几。 随以磨灭。】 这里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起冲突、对立原因分析得很清楚。 这个原因不外乎这里所说的,『皆由贪着』发生,贪是贪欲,着是执着,坚固的执着,不肯忍让。 在一切境缘当中,特别是财色,这个境界上放不下。 自古以来,为财为色弄到破家亡身,甚至是国家毁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不肯施惠』,施就是放下,他放不下,不肯将身外之物拿出去布施;惠就是施予恩惠,身外之物拿出去布施,还能利益别人。 而不肯舍,不仅利益不了别人,却是害了自己。 这是坚固的执着,占有、控制,这些念头都是很大的错误。 这就是佛法里讲的我执。 首先执着这个身是我,所以对身外之物也很执着。 如果真正明白了身都不是我,那身外之物你就能舍了。 我们冷静的思惟一下,身外之物,你能够真的据为己有吗? 你的财产、房屋、汽车、家亲眷属、名誉、地位等等,你真能据为己有吗? 不可能的。 你以为你能拥有,那只是你的妄想在作祟,这不是事实真相。 为什么? 你要真能够拥有,你就能够带得走。 那你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里是你的? 最多可以说你是暂时保管一下,而且未必保得很长久,看你是不是能够修德积善。 你要修德积善,还能够长久一点,如果是造恶、纵欲,那就很快会失掉。 无论多久,人总会死的,这一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走,真的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得走的,就是你所造的罪业! 而世人愚痴,不明白这个真相,所以『各欲自快』,这就是什么? 纵欲。 『无复曲直』,这是讲不讲道理,所谓是利令智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做出种种伤天害理之事。 『痴欲所迫』,根本还是愚痴,愚痴里面产生了贪、瞋的念头,欲就是贪欲,贪不到就会瞋恚,造了种种的恶业。 『厚己争利』,就是为了满足私利。 现在这个社会是功利的社会,人人都讲竞争,个个都追求私利,这就是孟子所讲的,「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 现在不是一国而已,整个世界,举世之人都争利,那就是其世危矣,地球危矣!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这些种种天灾人祸,探求其原因,就不难领悟了,贪瞋痴造成的。 下面又说到,『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人都希望得到富贵荣华,这是所谓快意之事。 可是个个想得到,却不是每人都能得到,你去争也未必争得了,为什么? 要看你命里有没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不是靠争就争得来的。 即使一个小偷,去偷别人的财物,能偷得到的,都是他命里该有的财物。 如果命里没这个财,那你试一试,你去偷,你去抢,恐怕还没下手就被人逮住。 为什么? 命里没有!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干那些偷鸡摸狗、损人不利己的勾当? 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君子明白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过去生中有修那个善因,这一生才得善果。 你能布施财,才这一生有财富,这不是靠你这一生苦心积虑能够争得来的。 既然如此,何必去争? 你能不争,你就是个君子,乐天知命。 下面又说,『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君子明白道理了,知道什么福报是靠修来的,不是争来的。 这一生有荣华富贵,那是过去生中财布施的结果;这一生容貌的美满、六根完具、健康长寿是前生无畏布施的结果;这一生聪明智慧,这都是前生法布施的结果。 所以君子乐于修善,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 他能够忍辱,能忍辱就不造罪业。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这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要有这个觉悟心,享福的日子并不会长久。 那么福享尽了怎么办? 如果现在不懂得积德、修善,反而天天造业,这是糟蹋自己的福报。 原来如果有福报,因为作威作福、仗势欺人,这就把福报大大的折损了。 譬如说你本来有六十年的福报,就折成三十年了,这一生的福报都享不圆满。 所以世出世间圣贤都教我们要惜福,这很重要。 你自己有福,又知道惜福,珍惜自己的福报,能够节约,能够爱惜物命,那你这福报能够保持长久,一直到老都不衰。 到老的时候还能享福,才叫真的福报。 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不要紧,把福报留在晚年享,年轻应该多修福。 如果现在不懂得修福,只是图享受,把福报都享完了,晚年没有福报,那就真苦了。 所以有福报应该怎么办? 多布施,多与社会大众共享,那你的福报就辗转增胜,愈来愈大了。 而修福报最殊胜的,莫过于弘护正法。 所以我现在明白了,走弘法的道路,这才是最光明的。 我现在是不到四十岁,学讲经,发愿弘法利生,法布施。 《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讲,「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最殊胜。 我把外财都布施掉了,孑然一身,没有任何收入,没有任何财产,甚至养老金、退休金都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弘扬圣教的工作上,我知道将来我是愈老愈有福报,很有信心。 你看看我们前面有人,我们的师父上人就给我们做好的示现。 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还没我有福报。 当时小的时候,就遭遇到战争的苦难,失学。 可以说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又没有财富,可是这一生遇到了好老师,指导他走上弘法的道路。 他弘法弘到现在,五十三年弘法,学佛六十年,今年八十五高寿,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头脑敏捷、精力充沛,每天讲经四个小时,年轻人都比不上他。 论财富,他供养就太多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据他讲,每一年从他手上布施出去的,印送法宝都有一千万美金。 聪明智慧来讲,那更没得说了,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所以你看他老人家给我们展现出三种殊胜的果报,修财布施得财富,他是内财布施,他没有外财。 无畏布施,讲经说法觉悟众生,人觉悟了就不会有忧虑、恐惧,这是无畏布施,也是法布施。 所以我现在发愿走他这条道路,我信心十足,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我现在身上也就不用带钱了。 现在弘法,专职弘法五年的时间,已经有小小福报现前,怎么样? 吃住都不用愁,去到哪里大家供养的非常的丰富。 我们并不需求人家供养,人家自动来。 所以像这次,我跟随师父上人到台湾,去了几天,别人就看到我出家了,供养的红包供养很多,我把这红包统统转供养当地道场,请他们去印经布施,我身上不带一分钱,用不上。 我感觉到有福比有钱要好,有钱人未必有福报,有福不需要用钱。 这个窍门是什么? 就是布施。 不断的布施,你的福报就不断的增长。 福报增长了,还要继续布施,千万可不能够停住在那里,要享福了,这一想享福的念头,这福报就停止了。 不能够停止,继续努力。 像我们师父上人一样,尽形寿专干法布施,而不享福,把福报都留在临终的时候享。 所以师父也讲,世间第一等聪明人,就是肯散财、肯施财,不仅把外财施掉,布施掉,内财也要统统布施出来,也就是说要全心全力为正法、为众生来工作,不计较自己的利养。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天道施张。 自然纠举。 茕茕忪忪。 当入其中。 古今有是。 痛哉可伤。】 『天道』,就是讲自然之理,这就是讲因果定律,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 这就是天道,所谓天道好还。 这个不是上帝主宰的,没有人去安排,全是自然而然。 完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所谓自己做自己受。 轮回也是自己造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念头造的,没有人去营造。 所以这里讲「天道施张」,施就是展示,张是扩张。 『自然纠举』,纠是纠查,举是举罪。 如果造了罪业,就自然会变现出恶道,来消这个罪业。 所以因果报应不是从外面来的,完全是自心变现。 所以菩萨明白这个道理,起心动念都很谨慎、很小心。 因为他知道,只要起一个恶念,将来都有恶报,所以他不敢随意造作恶业。 『茕茕忪忪』,这是讲临命终的时候,果报将现前的时候,自己惊慌失措。 但是这个业已经形成,所谓定业难逃,惊慌也没有用,恐惧已经晚了。 『当入其中』,这就是到恶道里去了。 这个事情『古今有是』,众生造作恶业堕三途,这是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佛菩萨看在眼里,非常的悲痛哀伤,『痛哉可伤』。 有没有办法去解救他? 没有办法,为什么? 他是自作自受,这个事情连佛菩萨也代替不了的。 佛菩萨能帮助我们的,就是劝勉我们努力断恶修善,发心求生净土,了生死,出三界,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他的加持就是教诲。 所以佛在这里苦心劝导我们要听佛的话,要依教奉行。 所以下面经文说: 【汝等得佛经语。 熟思惟之。 各自端守。 终身不怠。 尊圣敬善。 仁慈博爱。 当求度世。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 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佛对着我们讲,『汝等』,这一品经文虽然是弥勒菩萨做我们的代表,但是佛不是光对他讲,他已经是等觉菩萨了,佛不必去劝他了,佛是借着他劝我们。 凡是读到这部经的,都是佛劝导的对象。 『得佛经语』,「经语」就是专指这一部《无量寿经》,不是指别的经,也不是指别的版本,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 这个本子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 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讲这部经是多次宣讲的。 经过夏莲老的整理,会集成为现在我们读到的最完备的本子,得来真是不易! 所以我们读这部经,要『熟思惟之』,首先我们这部经要读得熟,那就要多读,师父对我们净宗同修提出的要求,就是首先要把《无量寿经》读上三千遍,这是熟读。 那你真能把这部经读上三千遍,你对这部经就很熟了,应该来讲你能背诵了。 那这部经能够背诵了,还要天天去背一遍。 如果能背就方便了,你走路的时候,散步背经是最好的,经行。 我常常就在我住处的阳台上,经行。 一早起来的时候,天刚刚亮,这里五点钟就亮了,就在那绕佛、经行、背经。 这部经我可以说是最熟的,其它的经还不会背,就这部经能够背得很熟。 读经、背经目的是断妄想,修清净心。 所以读经的时候,诵经的时候,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思考,一直读下去,经的意思不用去思惟、研究,就是这么读,这是修戒定慧,这是断烦恼。 平常要多听经,听经也不要听杂,专听这部《无量寿经》。 我们师父老人家现在讲《净土大经解演义》,你就专听,最好一片光盘,从头到尾反复听,听十遍,那你也很熟。 过去刘素云老师她在家里听经就是这样听,一小时的光盘在家里放十遍,今天就专听这一个小时,反复听,第二天再换下一片。 你要听的遍数多,你才能记得住。 这是听经明理,明理才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得上,要把《无量寿经》在日常生活中去用、去落实,要去做到。 这就是『各自端守,终身不怠』,要依教奉行。 这经不是光用来读而已,也不是光听听而已。 你要是做不到,你就没有受用,所以一定要去做。 做要要求自己做,不能要求别人做,所以各自端守,这是自己的事情。 人家做不做是人家的事情,不要管,先管好自己。 修行是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这眼睛不能看别人的毛病习气。 所以天天都要做反省检点的功夫,用这部经就做为自己的对照。 尤其是什么? 这部经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段就是讲了很多我们娑婆众生的这些恶习,我们细细反思,看看经上讲的这些毛病,我有没有? 如果有,赶紧改过来;如果没有,要好好勉励自己,万万不可犯。 这就是端守,端正身心,就依《无量寿经》做标准。 终身不怠,怠是懈怠,要精进,不能懈怠,尽此一生都要努力的来奉行《无量寿经》。 你努力精进也就是几十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所以什么样的苦,我们都要能够忍。 咬咬牙,忍过去了,你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得到解脱。 下面教我们如何待人、处事。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圣人,在佛法里讲,是诸佛菩萨,我们要尊敬。 尊敬关键在于依教奉行,这才叫尊敬。 敬善,善是善人、善知识,我们要尊敬。 这个话含义就是讲,孝亲尊师。 尊圣敬善先从尊重父母做起,父母都不能尊重,你肯定不会尊重老师。 因为父母对我们恩德很大,我们的身命来自于父母,假如父母都不恭敬,你要说恭敬老师是假的,这是表面功夫,不是你从内心里发出来的。 那么能够孝亲尊师,进而把孝敬心扩大,对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圣贤。 仁慈博爱,这是讲对大众。 仁,儒家讲的,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不可以自私自利。 自己想得到快乐,也要让别人得到快乐,让一切众生也得到快乐。 慈就是讲给予众生快乐。 博爱,就是从仁心发展出来的,推己及人,而至于博爱。 博爱就是泛爱众,《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 佛法讲的范围更广,凡是物,皆须爱,一切众生都要爱,这才是博爱。 这个爱心遍法界虚空界,对一切众生,都用真诚的慈悲心、平等的慈悲心,这叫博爱。 那么这个存心称性,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这个不是靠勉强造作得到,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性现前了。 我们众生迷失了自性,所以会起妄念,妄念里面还起分别执着,还有自私自利,这都不是自性本具,这是我们妄识里面产生的。 我们就是在这些妄念当中,搞生死轮回,很苦! 所以遇到佛法,这一生要觉悟。 觉悟了怎么办? 就得老实修行,听话。 得佛经语,不容易,要听话、要真干。 在佛法的修学上,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个法门,最贵就是老实。 老实人不怀疑,妄念少,容易得度。 我自己反省,在世间读书是读了不少,博士学位也拿到了,还在大学里教书、搞研究,所以搞到最后,就发现自己妄念特别多。 这妄念怎么来的? 学来的,天天都在思惟,天天都在想,做学问你就得怀疑、就得思考。 别人看我们这做学问的,好像都是聪明人,可是现在学佛法发现,这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叫自作聪明。 其实是什么? 不老实。 这个聪明,在佛法里称为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智慧。 佛法讲了八难,其中一难就是世智辩聪。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学老实,这转弯还真得要好长一段时间,能转得回来。 知道人生短暂,不可以再走弯路了。 遇到了真善知识,给我们指出一条路,这条路就一直走到底,一生绝不改变,这才有成功的指望。 所以自今以后,我就老老实实的学这一部《无量寿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其它都放下。 也不怕被人笑,你什么都不懂,就懂《无量寿经》,就会念阿弥陀佛。 对,我就会这个,就会这个能往生,能出三界。 那个什么都会,什么都通的,最后什么都用不上,到头来还搞生死轮回,这就是经上讲的「痛哉可伤」。 不仅自己度自己,还要度众生。 这里讲『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自度度他,都靠这个法门。 那么我们问,这个「生死众恶之本」是什么? 佛给我们讲,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生死众恶之本。 我们要拔掉这个根本,用什么方法? 用这一部《无量寿经》,用这句佛号,就成功了。 善导大师给我们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本愿海就是专指《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以这部经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 那么这部经教我们老实念佛,这一句佛号是正念。 除了这句佛号以外,其它念统统是邪念,必须放下。 为什么说只有念佛是正念? 因为念佛你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你才能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生不退成佛。 你搞别的,其它的念头你办不到。 所以这个是大事因缘,我们要牢牢的把握好这个因缘,这一生一定要成就。 那么佛说一切经,有人问,为什么你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 这如来出兴于世,他也为了说这部《无量寿经》,说弥陀本愿海,那佛为什么还讲其它经? 我们要知道,佛讲这一切经,他不是对一个人说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讲的法也就不同。 对根性成熟的众生,佛就跟他讲这部经,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对其他的还不相信这部经的、不能够相信这个法门的众生,佛只好给他说其它经,你说这部经他不信。 一切法门最后都引导你入华藏世界。 你看《华严经》很清楚,到了华严世界,最后还是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还是最后念阿弥陀佛,导归极乐世界。 所以学佛人要把目标认清楚,我们是这一生拔断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 『当离三途』,这个三途是六道里面最苦的。 这是『忧怖苦痛之道』,忧是忧虑,怖是恐怖,六道里面这是充满了忧虑、恐怖、苦痛。 那我们怎么离? 对这个世间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执着,一切都能舍。 不仅世间法要舍,连出世间法也要舍。 我这一生就紧紧把握着这净土法门,一部经、一句佛号老实念去,那你这一生就决定到西方了。 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怎么讲? 这是师父劝大家,你现在先别学这么多法门,就学一个,学一个净土法门够了,你能往生西方,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了。 所以现在暂缓,不耽误我们自己的时间,学太多了,扰乱自己的精纯,障碍自己往生,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若曹作善。 云何第一。 当自端心。 当自端身。 耳目口鼻。 皆当自端。 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 『若曹』就是你们,佛劝我们要『作善』,就是修善。 修善哪一个第一? 这是涵盖世间出世间法,哪一善是第一善? 底下讲『当自端心』,端就是端正,这个端心就是八正道里面讲的正念。 心端正了,身自然就端正。 身端正,不造恶业;心端正,不起邪念。 那么我们具体怎么个端心? 只要你这心里有一句阿弥陀佛,绵绵密密不令间断,你这个心就端正了。 所以心端正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 那么心端正,当然身也就自然端正。 所以这一部《无量寿经》,可以说最契合现代人的根机。 这个话是黄念祖老居士在他的《无量寿经解》里头讲过的,我们师父也常常讲。 黄念老讲过,《华严》、《法华》这些大经,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 换句话说,《华严》、《法华》是权说、方便说,《无量寿经》才是真实说。 《华严》、《法华》最后还导归到这部经上来,到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 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生活都很紧张,工作很繁忙,更没有时间去研究什么大经大论。 不像隋唐时代,当时社会安定,生活节奏没有像现在这样,快得不得了。 古人是活在诗情画意之中,他的心是定的,他有很多时间,所以他能够研究这些大经大论。 但是这个时代现在过去了,真正有时间去研究大经大论的太少了。 要度广大众生,《无量寿经》最好不过。 这部经不算很长,也不会很短,把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介绍得很清楚,而其义理跟《华严》、《法华》不二,文字都比较来说浅白,不难懂。 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宣讲这部经非常契机,一定是会法缘殊胜。 所以时代在往前走,我们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那么这个法门、这部经,可以说是契合一切众生的根性,无论是上根人,还是下根人都适合,这法门妙! 所以我自己就立定决心,就在这一部经上下功夫,自行、化他都用这部经。 说老实话,只有自己成就了,自然有能力帮助别人。 所以自己端心、端身了,也就可以帮助别人端正。 这里举这个身,就分比较细。 后面还讲,『耳目口鼻』。 那么这里的身,就是讲身体。 我们身礼佛,就专礼阿弥陀佛。 你能够礼阿弥陀佛,也就等于礼一切诸佛。 这个不需要去分别执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所以我们供养佛像,不用供养很多,像印光大师你看他晚年,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 你老看这尊佛像,印象就深刻,到我们往生的时候,佛就会现这个身、这种像来接引你,你绝对不会弄错。 我们的耳专听自己念佛,我们口念阿弥陀佛,耳听自己念阿弥陀佛,眼睛专看佛像,鼻闻香炉里面的香,这都端正了。 你能够专注,心就定了,心定这才能得念佛三昧,这个要靠自己。 『皆当自端』,不是靠别人来约束你,我们是自己要用功。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你能够如此来端正自己身心,用一句佛号来修养清净心,心清净则身清净,自然就会身心净洁。 与善相应,这个善就是《无量寿经》经题里讲到的,清净、平等、觉,这是大善。 跟这个相应,这是佛心。 再看底下经文: 【勿随嗜欲。 不犯诸恶。 言色当和。 身行当专。 动作瞻视。 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 败悔在后。 为之不谛。 亡其功夫。】 佛劝我们『勿随嗜欲』,万万不可以随着自己的贪欲和嗜好,要是随顺自己这些烦恼习气,那就很麻烦。 『不犯诸恶』,这身业要持戒修善,要守法,一切的恶业都不造。 『言色当和』,这是讲口业,言语要柔和,我们的容貌、颜色要安祥,要和蔼,所谓和颜悦色。 『身行当专』,你看这里又提到要专,那么人只要能够专,就很容易得定。 所以我们修行选择法门,最好选一个,这专。 你能专了,那心就能安,这是《大学》里面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你心平气和,自然一切举止、造作就会安祥,这是讲风度威仪。 说话也好、行动也好,要缓慢一些,不要仓卒,不要慌张,徐徐做去。 你看我们师父上人,那就是这样,不管你有多急,他心里面总是保持平衡,绝不会慌张,这心在定中。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这往往有此现象,这是行持上不稳重,心浮气躁。 这心不安定,行为也就慌张。 仓卒,《弟子规》上讲的,「事勿忙,忙多错」,仓卒做起事来,肯定有很多错误,有错误就失败,就会令人后悔。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如果所行不慎重,那我们修持功夫就会丧失掉。 这个「不谛」的谛,是讲真实,就是说我们的修行就不真实了,那功夫是假的。 我现在反省过去,五年前,还是很心浮气躁,那往往就是作事仓卒,很多事情不先做好准备,这提前不做好准备,临时就手忙脚乱,一点禅定功夫都没有。 往往这效率也很低,为什么? 因为老出错,出错就重新再来,浪费时间。 现在跟着师父修学,看到他老人家的举止、言谈都那么「安定徐为」,我也要学。 发现你这个动作缓慢,一点不会影响你的效率,为什么? 因为你心在定中,你处事、接物就会考虑周详,不会错乱,这就是《大学》讲的,「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而且人举止安定,心也容易安定,念佛你才可能连得上片。 这一慌张,佛号就忘掉了,而且我发现,不仅是佛号忘掉了,甚至什么? 自己手头上的东西都会忘掉,这是慌乱。 一慌的时候,你这个东西就找不着了,往往是有这样的经验。 你找不着的时候,把心一定下来,念念佛,突然想到这东西在哪。 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诫,非常的具体。 这一品经文,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下面我们看第三十七品: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这一品的品题是从譬喻上来说。 举一个比喻,劝勉我们要努力的修善、念佛,要精进,就好像贫人得到宝物一样,那种渴求的心,用这个心来求道。 我们看经文: 【汝等广植德本。 勿犯道禁。 忍辱精进。 慈心专一。 斋戒清净。 一日一夜。 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那么这一段里面,佛叫着弥勒菩萨及当时与会的大众,『汝等』,当然这也包括我们所有遇到《无量寿经》的人,我们听到佛的这个呼唤的音声,那就要直下承担,要依教奉行。 『广植德本』,广是广泛,植是种植,德本是什么? 如果依大乘经论里面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就是六度十愿,这是德本。 如果依净土法门来讲,这个德本就是一句弥陀名号,这一句名号,万德之本。 你看莲池大师批注《阿弥陀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一句佛号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 所以净宗里面念佛是正行。 除了一心念佛以外,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还没有到极乐世界,那么现在还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够脱离广大群众,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要用什么心态? 佛在这里叮嘱我们『勿犯道禁』,道是道理,禁是禁戒,不要违反道理,不要触犯禁戒。 换句话说,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法,一定要讲道理。 这个道禁,当然不仅是指佛所说的戒律,包括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训,也包括世间一切法律、规约、制度、风俗、习惯等等,都不可以违反。 世间禁戒很多,无非都是为了维系社会的秩序,所以人人如果能守法,这社会就和谐。 我们学佛弟子,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都要遵守当地的法令制度,不可以坏世间法,违犯这个法规。 要想做到不违道禁,要想做到广植德本,底下所说的就很重要了,怎么做? 要『忍辱』,忍辱是忍耐,你如果不能忍,那你想不犯道禁就很难。 所以要忍得住烦恼,控制得了情绪,自然你就可以守得住道禁,这是讲持戒,持戒必须要忍辱。 底下又讲到『精进』,唯有忍辱的人才能够精进。 忍辱要有耐心,要守得稳,守规矩,他心是定的、是专的,唯有他心专才能够精进。 所以精是专精,不夹杂。 尤其是我们现在学这个法门,最贵的是专,心就定在这个法门上,一直修下去,没有不成功的。 不成功的往往是因为广学多闻,学得太多了,就夹杂了,往往心里就会起很多疑虑。 祖师也在批注经典里面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的信心要足到什么地步? 举个比喻来讲,假使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个个都引经据典来告诉你,修这个法门你不能成就了,你要改修其它法门,你怎么办? 一定要坚持,肯定佛所讲的话是究竟了义,决定不错。 所以你对他讲,你引的经典很多,也很不错,我很尊敬,但是这是佛对一般其它根性的人说的,对我这种根性的,唯有是什么? 我要好好老实念佛,修这个法门。 那祖师又更进一步说,假如十地菩萨都来跟你讲,甚至等觉菩萨都跟你讲,你不要学这个法门了,你修我给你教的这个法门,那你会不会动心? 还是不能动心! 无论是哪一位佛菩萨来劝我们,不要修净土法门了,我们心也不能动摇,那是真正定了。 这心能够定,就得三昧,功夫念得不错的,那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并不困难。 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净念相继。 这里讲的『慈心专一』,慈是讲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 我们现在想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最好? 劝他念佛,劝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灾难日益频繁,很多的人都活在恐慌当中。 我们念佛人看到这种情形,怎么救他? 最好都是劝他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慈心。 心要专一,专注在这个法门上,其余的暂时都不搞了,怕来不及了。 我们自己认真念佛,做好样子给众生看,让大家看了之后,他也有信心,也欢喜来念佛,这就是你的慈心,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还是表现在你修这个法门专一上。 自己念佛,劝别人念佛,人家即使不相信,但是他听到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善根给他种下去了,将来这善根成熟的时候,他一定能够往生成佛。 这就是你的慈心表现。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样的众生,我们都念阿弥陀佛。 打电话拿起电话来,阿弥陀佛,不管对方听与不听,都进去了。 我们在外面挂些佛像,或者雕刻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过路的人看到了这几个字,他心里也跟着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好! 另外我们大力推广《无量寿经》,这部《无量寿经》就是详细介绍阿弥陀佛的,详细说明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的,你如果能了解了这个名号功德,你念这句佛号就不一样,功夫容易得力。 所以我们也是专一,把我们的心力、资源都集中在弘扬《无量寿经》上,这部《无量寿经》要多多的印送。 你看这个世间,华人人口十几亿,有多少人能得到《无量寿经》? 毕竟还是少数,不够分。 除了《无量寿经》以外,他光拿到这个经本,他也未必肯念,那必须有人给他讲,那能讲《无量寿经》的人又很少,怎么办? 我们可以把讲《无量寿经》的光盘,多多的去印送,劝他们来听。 他听懂一段就能得一段的受用,听甚至比去自己读效果更好,为什么? 这是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他就拣选观世音耳根圆通,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性,耳根最利,我们看未必能看得懂,听能够听得懂,听容易觉悟。 所以劝人多听经。 下面又说到,『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这是讲修行。 这个斋戒,斋是什么? 从形式上来看,是讲日中一食,就是过中就不吃,过了中午就不吃东西了,一般讲持午。 不过持午,如果是真持这个戒,要求就很严格了。 那非得是算得很精确,你这一天,根据天文日历,什么时点上是属于日中,太阳正中的时候,过了就不能吃。 这个问题,在现前这个社会,持斋确实就很不容易。 斋,我们要知道它的意义,意义在哪里? 就是清净。 斋,斋心,心地清净这叫斋。 戒就是持戒,持戒是讲我们的行为造作,要符合戒律。 我们的心要清净,心、行都要清净,这叫斋戒清净。 一日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时,你能在此当中精进念佛,这念佛就是斋心,念佛就是重持戒律。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真能念佛,放下一切恶业的造作,这不就是大持戒吗? 那么一天一夜要真干,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单提一句佛号,不令它间断。 把精神提起来,一天一夜,不能睡觉,要拚命,要认真努力来让这句佛号成片。 如果是七日七夜,这就是所谓的精进佛七。 不过七天七夜,一般人受不了。 七天不能睡觉,确实很难。 我自己曾经做过一次尝试,在家里试过七天七夜打佛七,就是不睡觉,身体不躺下来,实在累了坐一会儿,坐好了,又起来绕佛、拜佛,这一句佛号,这感觉到确实是不容易。 中间虽然说不睡觉,还会打瞌睡,精神还会有不振作。 一天一夜一般人可以受得了,咬咬牙能挺下来,这是修真实的功夫。 能够修一日一夜,这样的修法,那确实胜过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 为什么? 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环境很清净,他们身心很清净,这个斋戒清净不难。 我们在这里,浊恶的社会当中,要想身心清净,那可真不容易。 所以这就胜过极乐世界为善百年。 底下把原因跟我们讲,我们看经文: 【所以者何。 彼佛国土。 皆积德众善。 无毫发之恶。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 胜于他方诸佛国中。 为善千岁。 所以者何。 他方佛国。 福德自然。 无造恶之地。 唯此世间。 善少恶多。 饮苦食毒。 未尝宁息。】 『所以者何』,这佛自问,底下是自答,为什么说在这个世间,你能够清净一日一夜,胜过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一百年的修行? 这底下说,因为『彼佛国土』,在极乐世界的人,都能够『积德众善』,就是每一位极乐世界的菩萨,那都是诸上善人,没有造恶。 不仅不造恶,连恶的名都没有,所以极乐世界是绝对生不起一个妄念、一个恶念,真是纯净纯善,『无毫发之恶』。 所以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 那里你不会造恶,就绝对不会造恶因,不会受恶报,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 其实我们在这个世间也有体会,你像我们跟着师父上人身边,就不太容易起恶念,不太容易造恶行。 为什么? 这是大善人,他这个磁场就会影响我们,他是善的磁场。 我想很多同修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善人、善知识旁边,你就感觉到不会生恶念。 如果是在外面这个浊恶的场所,杀盗淫妄的场所,那你就很容易起恶念,贪瞋痴就很容易起来,道理是一样。 那么在这个世间修善不容易。 经文又说到,『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这个跟前面意思相同,前面讲,一日一夜,胜过极乐世界百年。 这里讲十天十夜,十倍,胜过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他方就是其它的世界,说明整个宇宙里面,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最为浊恶。 『所以者何』,底下把原因又说出来了。 『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这是讲诸佛报土,跟极乐世界也很相似,都是福德自然。 在那里的众生福德具足,念念都是善,真是没有毫分不善间杂。 无造恶之地,就是不容许你造恶的机会。 当然他方佛国的,那都不是普通人,在我们这个世间上讲,他们都应该是圣人。 在极乐世界,跟诸佛国土有不同,就是什么? 西方极乐世界,它是个凡圣同居土。 虽然你是凡夫,你往生到这个凡圣同居土里面,你也跟圣人没两样。 你也是一样福德自然,不会造恶,你的心一样那么清净,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 所以西方世界得到一切诸佛的赞叹,最主要的就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 这个实报庄严土,诸佛国土都一样,不需要特别赞叹;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大概也好不了其它世界多少;最难得的就是凡圣同居土,这个他方世界没有。 像我们这些烦恼深重的凡夫,一到了极乐世界,你看马上就跟阿惟越致菩萨平齐,那就是上善人了。 所以佛讲这个话,都是劝勉我们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底下经文就讲,『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佛在这里很感概。 其实佛当年讲的,大家还未必能够体会得那么深刻,现在讲这个话体话特别深刻。 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是不是善少恶多? 行善的人太少了,到处都看到众生造恶。 饮苦食毒最明显了,你看这几年,我们听到新闻媒体里面讲到的,什么地沟油、什么染色馒头、什么毒奶粉,乃至这些蔬菜、瓜果统统都有毒,整个土地都被农药、化肥给污染了。 所以饮苦食毒,在现在来讲,我们感受就特别深刻了。 这还是物质,食物上的饮苦食毒;还有精神食粮那就一样,现在这个精神污染,精神的生活,那污染就更多了。 打开电视、打开网络,那全是毒。 未尝宁息,这些毒天天在增长,所以人心天天在堕落。 那这个世间就一定会有大灾难来临,造恶因得恶报! 所以我们细细去想一想,这想要让身心得一天清净,都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个世界怎么还能够待? 赶紧要求往生。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3-07-22 10:15: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