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道安 (漂萍传灯) 内容: 道安 (漂萍传灯)公元314年,后赵都城襄国(河北邢台)大饥,据载谷二升值银一斤,肉一斤值银一两,怀金玉而饿死者无数,尸体枕籍路上。 就在离此不远的常山扶柳(河北冀县),一个奇丑的生命又来人世经历劫难这便是高僧释道安。 道安出生不久,父母便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离开人世,由表兄孙氏代为抚养。 十二岁时,道安出家了,除此以外他别无生路。 刚来寺院,老师见他面貌丑陋,没把他当一回事,让他在田间劳役。 三年间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耘,播种,收割,勤勤恳恳,毫无怨色,于斋戒毫无缺漏。 一天,他向老师求经,老师给他《辩意经》一卷,他带到田间,歇息时便读一读。 傍晚回寺,还给老师,又求别的。 这一本还没看,怎么又来要? 老师不高兴。 都已记熟了。 道安的眼光沉静如水,他不会说诳的,老师暗自点头,便又给他一卷《成具光明经》。 傍晚道安又来还经。 老师暗暗一惊,便让他背诵,结果一字不差。 此后这个田间劳作的小沙弥便能安静地于青灯之下手捧经卷阅读了。 老师还对他特加照顾,私下为他讲解。 一转眼道安二十岁了。 受戒之后,老师看出他的才具非自己所能陶铸,便让他姿意游学,从此,在战乱此起彼伏的中原,便多了一位奔波不止的僧人。 道安来到邺城(河北临漳),入中寺,拜佛图澄为师。 此时佛图澄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一见他便嗟叹不止,终日与他谈论。 众弟子见这个新来的丑和尚这样受老师看重,心里自然不舒服,对他冷言冷语,佛图澄闻知,当下训斥道:此人见识深远,与你们不是一类! 佛图澄讲经后,常令道安复述大意,众人本来就对他不屑一顾,这下更被激怒了,纷纷说:下次讲经,非难死这个黑小子不可! 等道安再讲,疑难纷起,道安不急不慌轻而易举地便使众人哑口无言,佛图澄面含微笑静听。 当时有人传言:漆道人,惊四邻。 道安在佛图澄身边学习小乘佛法,也研读大乘般若学,毫无松懈,不知不觉过了十几年。 348年,佛图澄去世,道安痛失良师。 第二年石虎死,石氏兄弟开始自相残杀,昏惨惨的天空充满血腥气息,道安知道,国运将危,他避难到濩泽(山西阳城)。 在濩泽,他独自钻研,在远离尘嚣的山林中勇猛精进。 随后,竺法汰、支昙讲开始讲解《阴持入经》,道安从他们受业获益非浅。 351年,道安与竺法汰北上雁门飞龙山(山西浑源),与已在那里的僧光、道护等人相见,十分欢喜,便一起探讨思索。 其后,道安来到恒山,建立寺院,收纳门徒。 道安的名声开始传开,一时间随他受法的人占了河北的一半自然这不用吃惊,因为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杀戮,这一带人口已很是稀少,有的县不满百户。 这些零余者或许是抱着不愿再做刀下鬼,或既使做鬼也早得超度的念头才皈依佛门的。 武邑太守卢歆,听说他道业高深,苦苦邀请,道安不得不下山讲经,这样一来从者更多。 不久,他又回到邺城。 那时石氏已灭,他望着断瓦残垣,不禁感憾万千:当今世道,旱灾蝗灾不断,贼寇四处横行,欲弘法传教,真是难上加难,聚在一起不能立脚,分散开又无法施行教化,哎,且走且看吧! 他率徒众西到牵口山,不久又入王屋、女休山。 这年冬,前燕占领邺城。 道安见仍无法立足,便渡过黄河去投奔陆浑山,他们栖息山中,吃山果,饮山泉,潜心修习。 谁知好景不长,前燕慕容俊前来逼迫,道安便决定脱离北方,投奔晋地的襄阳。 一支不算小的僧人队伍,默默地出发了,但在兵慌马乱的环境中,如此多的人走如此远的路,谈何容易? 走到新野时,他不得不停下来,另想对策。 最后,终于对徒众讲道:如今遭逢凶灾之年,不依靠国主,则法事难以立足。 佛法教化,也应广布。 众人早已预感到什么,齐声说:听法师吩咐。 如今我们不得不暂时分开。 法汰,你去扬州,那里多有君子,好尚风流,正和你的性情。 法和,你去益州(在四川),那里山川秀美,足可以修心养性。 此后天涯海角,你们各自珍重吧。 道安平静地说。 每个人肩上的责任似乎突然加重了。 法汰法和率人走了,很快便被荆杂草遮住了身影。 道安带着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前行。 夜幕来临,这些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村有店恐怕也不敢接纳这么多人),只得继续走。 很快暴风雨便没头没脑地肆虐起来,这下他们就能乘着闪电的亮光前行了。 迷茫中,众人终于望见一点昏黄的灯光,道安走到房外,四下一望,便喊道:林百升,快开门。 主人听见有人叫自己,赶忙开门,一看是削发僧人,并不认得,心下一惊以为遇见神人,赶忙请进屋内,好生款待。 又向前行,徒弟中有人问:师傅与主人好像认识。 我哪里会认得他。 那师傅怎么能叫出噢,你看他家门前有两根马桩,中间悬一马篼,双木为林,篼可容百升,他怎么不会叫林百升呢? 原来如此。 徒弟满意了:身处如此险恶的境地,师傅仍在冷静地用智慧观照一切,从佛法大业到一草一木,而没有如我似的焦虑不堪,此行弘法,定不会虚化。 襄阳是晋的军事重镇。 道安立足一稳,便开始着力于讲经。 但慢慢他发现,旧译由于年代已久,错译误译比比皆是,以致使深奥的经义隐没不通,每到讲解,只能知其大意,有时甚至只能原封念一下。 当初在北方整天东奔西走,无暇顾及,现在应该动手整理了。 他开始重读经典,钩沉发凡,探求幽微的妙旨,疏通艰涩的文辞,释疑解难,共注经二十二卷,有《船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等,自他开始,诸经意义才日渐明晰。 此外,自汉至晋,译经很多,但传经人的名字尚无人著录,结果后人便弄不准各经传来的年代。 道安有感于此,便汇集诸经名目,标明传译者,注明新旧,撰成《经录》,这在中国还是首例,虽已失传,但为后人开了先河,从此众经的来龙去脉便有迹可寻。 道安的声名日隆,四方学士,竞相前去拜他为师。 征西将军桓朗子正镇守江陵,邀他前去暂住,朱序出镇襄阳,又将他请回去,与他交游颇深。 朱序每每感叹:安法师真是学道的渡口,明理的桥梁,陶冶人的作坊! 道安有感于白马寺地方狭小,便又建新寺,取名檀溪,巨富之家,无不给以赞助,于是建成五层宝塔,四百间房。 凉州刺史送来一万斤铜,打算做承露盘用,但盘已做好,便改铸铜像。 道安大愿已成,感叹道:立刻死掉也无遗憾了。 那时北方的前秦已日渐强大,秦主苻坚素仰道安为人,见他造寺,也派人送来外国金箔倚像、金座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尊。 每一举行法会,众人齐集,都罗列众像布置幢幡,珠珮交相辉映,香烟四处弥漫,僧俗无不肃然起敬。 天灾人祸使生存越来越艰难,投身佛门者也越来越多,这便给管理带来了问题。 当时汉地戒律不全,道安便参照已有的规范,制定出新的僧尼规范,包括讲经说法的仪式与方法、昼夜六时的修行吃住规则、每半月一次的说戒忏悔仪式、夏安居期满之日的检举忏悔集会仪式。 戒律一出,天下寺院便纷纷采纳,直到鸠摩罗什来华译出完备的律藏,才渐渐被放弃。 但尚有一件一直被后世尊为定则的,便是他统一了僧人的姓氏。 当时的僧人出家后, 都依老师的姓,如竺、支、昙等,纷杂无比,道安以为,佛门中再无比释迦尊贵的,便决定以释作为僧人的统一姓氏。 后来《增一阿含经》译出,里面果然说河流入海,河便不复存在,四姓为僧,都称为释种,这样一来,道安的规定便流传下来。 这一件事看起来无关紧要,实际上他对增强僧人间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极为有益。 襄阳有位名士习凿齿,机锋才辩压倒当世,很早便知道道安的名声。 道安南来前,他便致书通好,进行邀请。 道安来后,他抽身俗务,前来拜望。 当时道安正与徒众进食,众人见他进来,赶忙放下食钵,恭立迎接,只有释道安持钵进食,并不理采。 习不愧为名士,从容落座,说道:四海习凿齿。 出口不凡。 弥天释道安。 机锋更健。 四海习凿齿,故故来看尔。 咄咄逼人。 弥天释道安,无暇得相看。 从容不迫。 头有钵上色,钵无头上毛。 近乎技穷。 面上匙上色,匙无面上坳。 以牙还牙。 大鹏从南来,众鸟皆戢翼,何物冻老鸱,腩腩低头食? 老羞成怒。 微风入幽谷,安能动大材,猛虎当道食,不觉蚤虻来。 游刃有余。 习凿齿再无话说。 见面礼毕,两人才开始谈学论道,从此便时常往还,成为至交。 习后来写信给大臣谢安:来这里见到释道安,确实远胜诸人,非同寻常。 师徒数百人,持斋讲经,孜孜不倦。 没有变化奇特的法术来惑常人的耳目,没有重威大势来迫使参差不齐的群小就范,但师徒态度严肃,相互尊重,济济一堂,秩序井然,此种情形从来没见过。 此人心怀玄理,博览群书,内外经典,大略都已读遍,阴阳数术,十分通晓,佛经妙义,更不在话下。 真遗憾足下不能与之相见,他也常说愿与足下一叙。 由此可见道安日常生活的一斑。 高平人郗超派人送来一千斛米,写了很长的信,表达殷勤之意。 道安的复信十分简单:损米。 更觉出有待于外物的烦恼。 道安在襄阳,一住便是十五年。 他每年讲两遍《放光波若》,从不缺失。 晋孝武帝闻其风范,十分钦佩,派使者慰问,并下诏书:安法师器识宽宏通达,为入风神俊朗,身居佛门,训化俗众,业绩显著,不只规范当今,也将陶冶来世,奉给一同王公,资财由所地方出。 这样一来,道安生活更加稳定,他不必再为衣食住行虚耗心力时日了。 但不稳定的一天终于又来了。 苻坚逐渐统一北方后,便思治理。 他常说,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释道安,都是神器,应让他们来辅佐我。 于是,公元378年,苻坚派长乐公苻丕围攻襄阳。 道安见刀兵将近,便想率徒众远走,朱序却决不放过。 无奈,道安又一次分张徒众。 城里人在等待中煎熬了一年,襄阳沦陷了,朱序也被俘。 苻坚闻知消息,对仆射极翼哈哈大笑:朕以十万之师攻打襄阳,只得到一个半人。 是谁呢? 臣猜测一个定是朱序。 不不,与朱序无关。 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耳! 383年,苻坚又派吕光征讨龟兹诸国,去取另一个神器鸠摩罗什。 道安极力赞成:罗什学识广博,来后自己正可与之共探玄理。 罗什在西域,也早知道安的风范,认为是东方圣人,时常遥相礼拜。 可惜的是,山川阻隔,兵慌马乱,当罗什刚到凉州时,道安已到另一个世界,罗什来长安,则是十六年以后的事了。 二人如长庚与启明,永不得相见。 道安在长安,住在五重寺中,有徒众数千名,随他弘扬大法。 他组织外国僧人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诸人,译出经典百万余言。 他又常和法和审定音韵文字,详细考核修辞意旨,新译经典,由此得以订正。 他仍为诸经做注,但也担心不合于佛的意旨,便发誓道:若所说的于理不远,愿现瑞相。 不久就梦见白发长眉的梵僧对他说:君所注经典,于理无误。 我不能入涅槃境界,住在西域,当助你弘通经义,可时时为我设食。 道安醒来,便为其设食,从不间断。 后来《十诵律》传到,慧远才知道师傅梦见的是宾头卢。 道安读书文博,善作文章。 长安城中,为诗作赋的衣冠子弟,都前来依附。 诸人一有重大疑惑,便来请教。 蓝田出土一口大鼎,可容二十七斛边上有篆文铭记,无人能识,道安一见便说:这是古篆书:鲁襄公所铸。 又用隶书写出。 有人在集市卖一只结构奇特复杂的容器,苻坚亲自问他,他说:这是王莽改制,用以统一全国度量的。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京兆一带传言: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乱世终归是乱世。 本来苻坚已将后赵造成的混乱局面收拾得不错,境内百姓富足殷实,四方安定,而疆域也相当广大,东到海边,北连大漠,南与东晋隔江而望,西接龟兹,只有建康一隅尚未征服。 苻坚对此很是耿耿于怀,他每每对仆臣说,平定江东,以晋帝为仆射,以谢安为侍中。 苻坚弟弟平阳公融、朝臣石越原绍都极力反对,这些人还举出名臣王猛临终不要图谋晋地的告诫来劝他,他十分厌烦,说道:朕奉天承运,讨伐残余,军兵百万,将马鞭投在长江能截断水流,有何不可? 不必多言! 众人陷入绝望之中。 猛然,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道安。 数年来他们发现,苻坚对道安越来越尊重,甚至有一次,苻坚出游东苑,命道安与他同辇,仆射权翼劝谏:臣以为天子御驾,只能由侍中陪乘,道安形貌丑陋,下贱之人,怎能这样做呢? 苻坚顿时勃然大怒:安公道德世人所尊,朕的天下与之相比,也不值什么,让他同乘车辇,这种荣耀比其德行差远了! 你不要说,快扶安公登辇去! 这件事传闻甚广。 想到此,众人便去求道安。 皇上将用兵东南,上人为何不能替苍生说句话呢? 贫僧方外之人,不宜干预国事吧? 上人不必过谦,出黎民于水火,现在全看您一人了。 好吧,我去试一试,不过贫僧人微言轻,诸公要有所准备。 道安心事重重,策杖而去,他身后等待的诸人更是忐忑不安。 苻坚一见道安,开口便道:朕将与公南游吴越,巡游各地,到会稽去看一看海,你以为怎么样呢? 轻松自在如同真的计划一次出游。 陛下所说自然不错。 但陛下应天命而治,有八州的朝贡,居于中心而制御四海,正应当保养精神,无思无为,与尧舜之德一争高低。 现在却以百万之师,去求东南一隅下等土地,岂不有损于天道吗? 而且那一带地势低洼,瘴气逼人,当初舜禹游而不反,秦始皇去而不归,贫道以为此次也不宜出行。 开阳公是国戚,石越为重臣两人劝谏尚遭拒绝,贫道轻贱之人,说出来陛下也不会听,只是陛下待我隆厚,不能不略表赤诚。 话说得相当小心。 苻坚没想到他会说这么一套,心下稍有不快,自然不会形之于色:朕这样做,并非因为现在土地不广,民不足治,只不过恐怕怠慢天心,来明确一下大运所在罢了。 顺应天时而动兵,载在典籍,若如诸公所说,则帝王就不必省视四方以行教化了。 苻坚理直气壮。 陛下若定要亲征,可先到洛阳,显示军威,养精蓄锐,传檄江南,若其不从,再动兵不迟。 道安只得告退,他明白苻坚的心理成为唯一的君王,一切都在自己脚下朝拜,这种心理随实力的巩固与日俱增,没有谁能止住他重新将国家拖向深渊。 公元383年8月,苻坚让平阳公率25万兵马为先锋,他自己亲率六十万,向南杀来,晋派谢石、谢玄抵抗,结果苻坚一败涂地,弄得草术皆兵,他自己只身逃遁,到洛阳时,才收得残兵十万。 这便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自此前秦元气大伤,苻坚再后悔为时已晚。 道安闻讯只能摇头叹息,多少生灵又化作枯骨! 他不由得对人说:世事如此,祸患将来,我该去了。 他似乎有些绝望了,忽而水灾,忽而旱灾,忽而蝗灾,东晋、后赵、成汉、前赵、前燕、后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前秦没有一片净土,没有一时安宁,此种境况在他生前已开始,在他死后仍将继续。 他常与弟子法遇等立誓,愿生兜率天。 那里为弥勒所居,充满光明公元385年正月27日,忽然有一异僧来寺内寄住。 此人形貌十分的凡庸平常,因寺房狭窄,便让他住在讲堂。 一夜,维那值班护殿,见他从窗缝中出入,急忙告诉道安。 道安赶来,施礼问道:上人来此,有什么要做的吗? 正为你而来。 贫道自思罪孽深重,恐怕不好得到解脱吧? 很可以超度,但需重浴圣僧(寺内供奉的主佛像,此指弥勒),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丑僧说完,便为他指点浴法。 敢问主人,贫僧来生住在何处? 随 我来。 众人随他来到院中,异僧朝天的西北虚拔一下,便见云彩散开,兜率天妙境尽在眼前。 再一转身,异僧忽然不见了。 道安置办浴具,有数十名不同寻常的小儿,来寺内游戏。 圣像经他一浴,灵光夺目。 2月8日 ,他忽然对众人说:我要去了。 斋戒完毕,他便无疾而终,离开了这个充满喧嚣与骚动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3-07-23 14:38:4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9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