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 我们在洗碗的时候,有没有爱敬存心? 内容: 我们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 师父一直强调,要成就这一生的道德学问,一定要扎好德行的根。 而扎根当中,师父强调,要学习《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还有《十善业道经》。 我们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自己的单位做起,从我们中心,我们来扎好德行的根。 我们一定要立志,做佛菩萨的好弟子,做三教圣人的好学生,也要做师长的好学生。 师长说扎根,我们就老老实实扎好根。 而当然扎根顾名思义,这根扎下去了,他就立住不动摇,也就是能够在处事待人接物、工作当中,都依照这几部经典来处世待人,任何情况都不违背这三个根的标准,这个叫扎根。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那有一个努力的过程。 我们现在知道扎根重要了,所以我们受持这几部经典。 那受持之后要读诵,因为读诵熟悉之后,遇到境界的时候,他能够起观照。 假如读的遍数不够,可能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随顺习气比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了。 所以读诵是必要的。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读诵的重要性,我们才不会读的时候,好像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人往往明理之后,他就会做得欢喜,「这个是真正对我有益处,这个是修学不可少的过程。」孔夫子在《论语》一开始就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应该是非常喜悦的事情。 假如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都觉得感觉不到喜悦,那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其实我们不明理。 所以「理得心安」,知道这么做了有意义,就越做越高兴了。 知道读诵不可少,每天老老实实读诵。 老实人得利益,因为读着读着,他自自然然起观照。 遇到人事物了,突然那一句经句,就出来了,啊,当下没有随顺烦恼,依教奉行了,觉得身心轻安,很欢喜,「欸,我突破自己了」,那就可以体会到读诵的利益了,起观照。 而法喜,一定是从「解行相应」而来。 《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就是有「解」,有了解经文道理,但是没有去力行,「长浮华,成何人」。 今天有录像,应该是我紧张,怎么好像你们比我还紧张? 所以你们要配合一下,我假如念到大家熟悉的句子,请大家配合一下。 可能是我刚刚这个录音机没拿上来,造成大家的紧张。 所以你看,我的紧张造成大家的紧张,还是我的问题。 确实老祖宗讲的没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所以《弟子规》当中讲的,「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是傲慢习气上来了。 孟子讲,「人皆好为人师。」有「解」而没「行」了,他就落入一个学习的误区了,懂了这些道理,自己没做,看别人的过失。 而当一个人被傲慢给障碍住了,他有没有「不亦说乎」啊? 铁定每天很不舒服,看这个人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喜欢,所以不会有法喜。 「解行相应」,绝对有法喜。 所以看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有没有提升,用什么看呢? 每一天笑的次数有没有增加。 为什么? 「烦恼轻,智慧长」,就高兴了。 看什么东西都有体悟,都有启发,都有收穫,每天很充实啊,哪有不欢喜的道理? 可是「但力行,不学文」,都只是去做,道理没搞清楚,可能就会做错了,「任己见,昧理真」了。 所以了解之后,要去「行」,而且要去突破,把它改过来。 所以扎根,最重要是改习气。 其实我们冷静感受一下,我们最不高兴、最生气的是什么事情? 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跟自己气得不行,还睡不着觉。 所以突破自己的习气,才能扎好根基。 所以扎根绝对不是,「好,我排好时间,《太上感应篇》几个月、《弟子规》几个月、《十善业道经》几个月。 师父说三年扎好根,把时间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经听几十遍」。 当然,有这样的规划,确实是需要的。 因为我们假如薰习得不够,一来,道理不透彻;再来,薰得不够,观照力起不来;观照不够,就谈不上力行了。 所以遍数要够,所谓「长期薰修」。 古圣先贤有讲到,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啊。 我们现在是从小就没有根基了,现在年龄又大了,又是成年了,这个时候,再不藉薰习之力,想要伏住烦恼,谈何容易! 而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薰习的时间不足,打烦恼的时间就多;打得越多,就退得越多了。 我们要警觉啊,「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不好好扎好这个根基,那什么时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这一生的道业,那就遥遥无期了。 所以一定要下大决心才行。 为什么要下大决心?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无始劫的轮回,是无始劫的习气啊,不下大工夫,很难克服的。 什么是大决心呢? 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 要有这种气概。 「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失这个正念。 人有决心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好,薰习很重要,可是假如我们薰着薰着又产生执着了,「啊,听经叫学习」,边听边执着,然后工作的时候都想听经,没有全心全意专注工作,那这个就不妥当了。 薰习是「解」,「解」完要力行,才是「相应」,解行相应了,这个时候心境就不断提升,任何境界不动摇。 所以我们要理解到,扎根是解行并进。 而行在哪里呢? 一定把它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才是活的学问。 学一句,做一句;学一句,改一句。 比方我们前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学习《了凡四训》。 是不是学完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听了一遍《了凡四训》的讲解,师父的开解。 那这一段过程当中,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曾经拿《了凡四训》哪一句教诲来指导自己,来改了自己哪一个习气? 假如没有、很少,那《了凡四训》学完了没有? 那没有「解行相应」哦,那《了凡四训》这个根基就不算扎下去哦。 《了凡四训》四个部份:「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比方「改过之法」里面讲到的,「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这一句怎么落实在生活工作呢? 那每天要静下来,我今天有什么事情不妥当,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对,赶紧把它写下来,写下来印象深,而且提醒自己后不再造。 印象很重要啊,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关键。 为什么? 别人提醒有限,自己有这个态度了,二十四小时都能提醒自己。 假如功夫到家了,连睡觉做梦都能提醒自己。 大家学《了凡四训》有没有学到在梦中念《了凡四训》啊? 那就不简单了,非常专注在学习了。 那我们讲到这里了,「我昨天有哪些念头跟言行不对? 欸,我在今天有没有保持一个高度警觉性?」真的有这样的态度了,每天都能发现过失去对治、去改过。 比方我今天已经犯了好几个错了。 第一个,太紧张,连这个录音的设备都忘了拿上来。 紧张的根源在哪裡? 我们「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所有烦恼的根源,我们得找到啊。 有时候我们在思考,「啊,我怎么会有这个习气呢?」思考老半天,就过去了,没思考透彻。 根源要找到。 根源啊,紧张,就是得失心作祟,没有平常心。 得失心还好听一点,叫虚荣心,名闻利养的心。 刻意要把它讲好,反而讲不好。 要讲好,最重要是真诚,「一念不生是为诚」。 还有一大堆这些念头、烦恼,那就不是真诚的状况。 所以今天就发现,很惭愧,都多少年过去了,这个得失心还这么重,我想应该再去参加个大学联考,看还会不会睡不着,还得吃安眠药。 这个是主动勘验,在境界当中观察自己有没有去掉习气。 改习,才能改命运啊! 我们《了凡四训》后面举的几个人物,袁了凡先生看到冯开之先生,「大变其幼年之习」,哇,他小时候那些习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说他今年一定考上。 所以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进一步要能够去「为人演说」,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的习气的基础上。 所以刚刚我们提到「观照」,《了凡四训》我们学过一遍了,一遍够不够? 很明显,不够哦,我们还是记不住。 所以这个叫「学贵自知」,学习不是像交作业,啪啪啪写完,就像小的时候,老师派三十行作业,然后刚好邻居有同班同学,坐在那里比赛谁快,真的是字迹潦草、龙飞凤舞。 用这样的赶的心去学习,不可能会有好效果的。 所以不是赶作业,学每一句都要落到我们的心上,去观照、去力行。 所以《了凡四训》裡面,我记忆很深,行善的十条当中,「爱敬存心」,时时提起爱心、恭敬的心。 像今天吃早饭,我就没「爱敬存心」,还没供养,我就吃了。 这个是贪心作祟。 所以一个人,用功夫在哪裡? 在每一个境界,每一个当下,吃饭也可以练功夫的。 今天一个孝子,他看到任何的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谁啊? 父母啊。 人家是性德流露啊。 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无人之境,谁也没想到了。 薰习了这么多年,还没把三宝放在心中,还没把众生放在心中。 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法门,我们共同深入的大经,《无量寿经》,开始的时候就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既然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了,「当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提到这个目标挺高兴,你们好像怎么没有高兴的表情呢? 不要把它想得太难,《无量寿经》说,「其国不逆违」,「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不是很难去的。 可是为什么很少人去? 想得太难,不相信,「真的这样就可以往生作佛吗?」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愿了。 怎么往生? 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把它做好。 就是师父讲的,「扎好三个根」,就符合标准了。 然后又不希求、不贪恋世间的福报,一心念佛,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複杂的事情啊。 而经上告诉我们,「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难背,「普贤十愿」,一定要背起来哦。 还没背起来,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啦。 为什么?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经文我们很早就读过了,怎么还没背起来? 那代表我们求学问不够主动。 人不主动,就容易往后退了。 学问成就,不可能是靠别人啦,得靠自己下功夫。 我们连要行普贤大士之德,都没把它背起来,那我们怎么观照? 好,明天就考,我们明天早课《太上感应篇》读完,一起齐读「普贤十愿」。 我现在给人家派作业,其实我也不轻鬆,派完以后,我都得陪着他们背出来。 其实也是鞭策我自己。 我现在教古文其实是诚惶诚恐,每一次叫他们背一篇,我就得跟着背一篇。 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为什么? 因为我容易懈怠,藉这个因缘,让我不可以偷懒。 所以我很感激因缘对我的提携。 而普贤十愿裡面讲,「广修供养」,这一份供养、礼敬的心,有没有时时提起来? 那吃饭的时候,就照着师父的教诲,「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法界一切众生」,念三遍。 哇,当下高不高兴啊? 你看,恢复本来的心量,高兴啊! 什么时候不高兴? 迷失自己的真心了,在那裡斤斤计较的时候啊,最不高兴了。 所以我们真明白了,那是我们好日子不过,自讨苦吃啦!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转成普贤十愿,转成正念就高兴了。 当然,吃饭前供养,保证这一碗饭,结晶怎样? 很美哦,吃下去更健康哦。 我们有没有把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好好运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这个是先念三遍供养。 供养完了呢? 念「此食遍十方」,这个食物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一切众生,我们希望他们都能接受这个供养,念七遍。 最后,念十句佛号。 那吃饭就是修普贤行哦,那很充实,每天都没有溷日子。 而我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把碗拿起来,欸,碗是谁洗的? 我们大家自己洗的吧,是不? 欸,我们在洗碗的时候,有没有「爱敬存心」? 「我把它洗得很干净,明天就有一个幸运的人拿到了。」我今天很草率,把它洗一洗,上面还有一点泡沫,「啊,算了算了,没关係,谁吃到关我什么事」,那就没有「爱敬存心」,也没有「礼敬诸佛」,也没有「广修供养」了。 真的哦,道在哪? 一切时、一切处,都能爱敬他人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高兴。 今天在工作当中尽心尽力了,我在「广修供养」啊,我们把事做好了,让更多的人接触正法,得到正法的利益,工作就是普贤菩萨。 包含,不是对人爱敬哦,对一切事物都要爱敬。 佛门,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哪? 彻法源底啊!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这个「诸佛」不指是人而已哦,是一切的动物、一切的众生,都包含在其中,众缘和合而生,都是众生啊,所以这个「礼敬诸佛」,是一切皆恭敬哦。 所以师父讲经都讲得很清楚,那桌子你也要礼敬哦。 当然你礼敬桌子,不是给它鞠三个躬啦。 你用它很爱惜它,把它擦乾净,礼敬,长养自己的恭敬心。 而今天吃完了,我们把椅子放正,这就是落实普贤十愿。 尤其我们是最后一个走的,一定把八个椅子摆得整整齐齐,礼敬落实了。 今天我们最后一个走的,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代表我们的「敬」没有保持。 更重要的是,我们浮躁了。 心浮气躁,眼前这些事物观照不到,好像觉得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也不知道忙什么。 心没静下来,静下来就能礼敬,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落实,处处都是依教奉行,把它摆好了,整整齐齐。 说不定哪一位同修突然说,「哦,听说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在推广传统文化,我看看他们搞真的还是搞假的,到他们的餐厅看看,厨房看看。」结果一看,哇,椅子乱七八糟。 那不要上去听课了,光看椅子就知道了。 人家内行人看门道哦。 哇,他一看,不上去了,我们有没有过失啊? 有啊,我们没给人家表演好啦,让人家没信心了,我们就没有「广修供养」了。 所以这个「爱敬存心」,当下就可以用上。 好,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个扎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去行了,解行相应,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动摇了,这个根就扎下去了。 那又一心念佛,这一生的当生成佛的因缘,就可以圆满。 资料恭摘: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一集)蔡礼旭老师 2010/7/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01 发布时间:2023-07-24 09:21:0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