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10集 内容: 道熟不起憎爱心--明一法师(发帖人:解脱) 我们平时用功,怎么知道自己的功夫如何若何了? 有一个很好的指标,那就是看看自己的憎爱心怎么样了? 看看遇事是不是会分别? 是不是会憎爱? 尤其是在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出现的时候,自己的憎爱心如何? 能否放下? 是否马上放下? 是否思考后放下? 是否放不下? 自己很惭愧,要想一下才放得下,还是做不到任何时候一遇上,就放下。 尤其是在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时候,会想得更多。 但是,因为教理的引导,能够明白“有什么不能放下的? ”然后一笑了之。 所以知道自己的功夫还差得远,要狠狠努力用功才可以。 当然,自己因为住在庙里面,能遇到的事情很少。 有关于自己利益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这其实是一种善护念。 这样使得自己可以在干扰少的环境下用功,不容易被打断。 五祖弘忍在修行时“缄口于是非之所”,就是这个好处,把自己与会打扰自己修行的是非屏蔽掉,用功能够更快进步。 这在《禅宗决疑集》的真心验功里面有很详细的解说。 他应用我们常说的牧牛来比喻用功,把憎爱心的情况作为检验标准。 所以我们自己的情况是什么样,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憎爱心别人看不见,即使看得见也不会去管你,更没有这个义务。 《禅宗决疑集》或曰。 真心现前如何知是真心成熟无碍也。 曰学道之人已得真心现前时。 但习气未除。 若遇熟境有时失念。 如牧牛虽调到牵拽随顺处。 犹不敢放了鞭绳。 直待心调步稳赶趁入苗稼中不伤苗稼。 方敢撒手也。 到此地步便不用牧童鞭绳。 自然无伤苗稼。 如道人得真心后。 先且用功保养。 有大力用方可利生。 若验此真心时。 先将平生所爱底境。 时时想在面前。 如依前起憎爱心。 则道心未熟。 若不生憎爱心。 是道心熟也。 虽然如此成熟。 犹未是自然不起憎爱。 又再验心。 若遇憎爱境时。 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 若心不起是心无碍。 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 古有呵佛骂祖者。 是与此心相应今见才入宗门。 未知道之远近。 便学呵佛骂祖者。 太早计也。 发布时间:2023-07-26 08:33:2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