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二集) 内容: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二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普贤菩萨也就是修这个因果。 我们今天来看这十六位菩萨代表的功德行愿。 经上讲到菩萨『具足无量行愿』,无量行愿就是阿弥陀佛的行愿。 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三个字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叫做无量,阿是无,弥陀是量,阿弥陀的本意就是无量,所以我们皈依阿弥陀佛就是真实的无量行愿。 下面又讲到『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个是我们身心都要安住,安住在哪里? 「功德法中」。 什么是功德法? 《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讲的「庄严清净平等觉」,这个就是功德法。 身心都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要觉而不迷,这个就是功德法。 我们怎样达到? 用净土的法门是最简单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念念不移、净念相继,这样你就安住一切功德法。 所以很简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上,就安住一切功德。 下面经上又说『游步十方』。 这些大菩萨们无量的行愿,愿愿都是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他们见到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机缘成熟的时候,一定会化现去帮助这些众生,为他们讲法,随一切众生的根机,讲出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法,帮助他们开悟。 讲什么法? 佛是无定法可说的,法完全是根据众生本身的根机、接受的程度来跟他讲,所以无有定法可说。 你能够接受什么法他就给你讲什么法,所谓应机说教。 这个一定要自己有智慧,懂得观机才好。 下面说『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 这个「佛法藏」,我们统指来讲,就是十方一切诸佛所讲的一切法。 一切法都是应众生根机不同而讲出来,但是在这部经上我们见到,佛为我们讲净土法门。 虽然佛菩萨「游步十方」去教化众生讲的法不同,但是所有佛菩萨最后都是希望讲净土法门,帮助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愿。 只不过我们如果不能够接受的时候,没办法,只好讲其它法门,慢慢接引我们。 等到我们彻底明白、彻底开悟了,这个时候佛菩萨一定为我们讲净土法门。 因为这个法门是我们当生成就第一法门,善导大师讲,世尊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菩萨『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这个就是说,应以佛身而得度的,就要现佛身为他说法,「成等正觉」就是成佛,无上正等正觉,经里面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讲这个。 下面就为我们举出八相成道。 成佛有一个次序,怎样成佛? 一般来说,菩萨成佛示现出八种相出来。 第一叫做『舍兜率』,「兜率」就是兜率天,诸佛如来在未成佛之前是做补处菩萨,等觉菩萨是补处。 补处就是后补,等到众生因缘成熟了就会成佛来教导众生。 现在众生因缘未成熟之前,他就先在兜率天,兜率内院。 兜率天分内院和外院,外院是凡夫住的。 天上有圣人、有凡夫,凡夫是没出六道轮回的,还在轮回当中的天人,在外院住;在内院的就是诸佛菩萨。 我们现在的补处佛是弥勒佛,他在兜率内院,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就会下生到人间示现成佛,这是我们贤劫中第五尊佛。 我们可能就会问,为什么所有的佛成佛之前都要住在兜率天? 我们要知道兜率的意思。 兜率也是梵语,古印度的文字音译翻过来的,如果用意译,翻成中文的意思就叫做知足,我们中国人常说知足常乐。 人为什么有烦恼? 不知足,不知足他就有烦恼。 即使大富大贵,他不知足,一天到晚他都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知足的人即使是贫贱,他们都会快乐。 所以这个知足不简单。 甚至我们要成佛,都要知足才成得了佛,知足才叫做圆满。 所以说菩萨都没完全知足,为什么? 他还要度无量无边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他这个四弘誓愿还没圆满,他还没知足。 足就是圆满,等到他圆满就知足了。 所以,一切补处菩萨在成佛之前都要住在兜率天,是这样一个表法的意思。 这是八相成道第一相,从兜率天降生人间叫做舍兜率,我们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这样的。 第二相,下面说『降王宫』。 这个八相,本经的排列没这么明显,如果你看《四教仪》,天台宗的《四教仪》,讲八相就很清楚。 第一就是从兜率天下降人间,第二叫「降王宫」,降王宫包括两种,一个是入胎,第二个是出生。 佛要选择王宫去投胎,为什么? 因为世间人都是羡慕富贵,希望这一生得到富贵,所以一天到晚在拼搏,不辞辛苦拼命的做,就是为了得到富贵。 佛给你示现出来,他已经是得到富贵了,「你所求的我都得到了」,得到了怎么样? 「我现在统统都舍去,你所要的我不要」。 这个表法的意思告诉我们,富贵并不是使我们真正幸福快乐。 所以,佛有富贵都舍去不要,他要出家,求什么? 求佛法,佛法比富贵还要可贵。 下面第四相就叫做『弃位出家』。 像当年释迦牟尼佛,他是太子出身,将来继承王位。 王位是最富贵的,富有四海,贵为天子。 但是他统统都放下,他出家,出家为了什么? 为了了生死。 自己了生死了,还要帮助一切人能够了脱生死。 这个是大事业,世间任何事业都比不上这个事业的可贵、高尚,虽然出家是很苦。 下面讲『苦行学道』。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是他苦行,因为人要吃苦才能够成就。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上修行,吃的苦我们凡人都没办法想象。 譬如说《金刚经》里面为我们透露出来的一个故事,佛当年是做忍辱仙人,在树林里面修忍辱行。 结果来了个暴君,这个暴君带着他的宫女出来打猎,见到这个修行人在修行。 这个暴君打了个盹,那些宫女见到修行人很庄严,所以都围着他,听他说法。 等到暴君醒来之后,见到自己的宫女围着一个男人,心里面就很妒忌,无明之火就生起来,就质问他说:「你在做什么? 为什么调戏我的宫女?」忍辱仙人说:「我没调戏她们,只不过是她们向我请教佛法,我为她们讲法,是她们自己来的。」暴君还是不解恨,就问:「你现在在做什么?」「我在这里修忍辱。」「你修忍辱,我给你一刀你能不能够忍?」忍辱仙人说:「我已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可以忍。」结果暴君就给他一刀,鲜血就喷了出来,「看你能不能忍得了?」还是如如不动。 又一刀,一刀一刀就把这个忍辱仙人肢解,叫做凌迟处死。 这样很悲惨、很痛苦,但是忍辱仙人从头到尾没生一个瞋恚心,反而生起慈悲心,怜悯这个暴君太愚痴,为什么? 不明白这个因果的可怕,杀害这样一个修行人,将来必定堕地狱,而且是最深、最苦的阿鼻地狱。 他不知道,所以他做出这些恶行。 所以他发一个愿说:「将来我如果成佛了,我一定要度你,第一个度你。」 如此不知过了多少生、多少劫,到忍辱仙人这一生成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结果成佛之后,他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五比丘里面第一个开悟的,本经里面上首弟子,第一位憍陈如尊者,他就是前世的暴君。 佛信守诺言,真正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定是实现的,果然第一个度他,他是第一个成阿罗汉果。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因地里面,修种种布施、种种忍辱,不知道吃了多少苦。 我们看他苦,他自己不觉得苦,为什么? 他放下,放下四相。 第一个我相放下了。 我相放下了,你就不会有苦,为什么? 「我」都没有了,谁在吃苦? 因为你有我才有苦,如果你没有我了就不会有苦。 所以,苦行在他自己来看不苦,很快乐,他乐在其中、不改其乐。 好像孔子学生颜回,你看他生活很苦,叫做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 吃饭的时候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一个篓拿来盛饭;饮水的时候杯都没有,拿个葫芦瓢,瓢饮;居住在非常简陋的巷子里面,居陋巷。 别人如果在他那个境界里面,不知道有多忧虑,颜回是不改其乐,他很快乐,为什么? 心中得道了,得道就快乐。 所以,我自己本人就很羡慕这些圣贤的快乐,我们师父说,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一点都不苦,是最高享受。 师父得到了这个享受,我们很羡慕。 所以我也把工作辞去了,跟着师父学道,学着修苦行。 真正你学了一点之后,有一点体验了,你真是不觉得苦。 像现在,原先我吃三餐,现在我吃两餐,两餐苦不苦? 别人觉得很苦,吃的就是两条青菜,肉都不吃了,就是吃这么简单的,一点都不苦,为什么? 因为我们得到法喜。 尤其是我们讲《无量寿经》,这个法喜更加了不得,昨天我们才是第一天讲,我已经觉得那个能量不得了。 你看,昨天我是早上三点半起床,一般来说,我到晚上九点半、十点钟就要睡觉,受不了了。 但是没想到,昨晚我讲完《无量寿经》之后,回去后竟然睡不着,能量十足,看书看到十一点钟。 后来说服自己一定要睡了,不睡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就麻烦了。 结果今天早上早餐都不用吃,就是中午吃一餐到现在。 你看一天就吃一餐,又不饿、又不累、又不会没精神,这个《无量寿经》特别的加持力不得了。 我们的陈宝英居士昨天告诉我说,在听经的时候三次闻到异香。 我们想这部经果然不错,十方诸佛如来共同加持、共同护念。 你们在这个道场里面听,一定是得到诸佛灌顶加持,这个我自己都没想到。 所以现在很感恩师父,我原先还不理解,我本来想讲《论语》。 讲这个经第一次讲,讲一天就觉得其味无穷了,《论语》讲不讲都罢了。 诸佛如来共同赞叹第一经,真正学进去怎么会有苦? 下面第五相是『以定慧力,降伏魔怨』,这个是降魔。 在这个世间「魔怨」确实很多,我们说妖魔鬼怪充斥在这个世间。 魔是什么? 魔是折磨的意思。 什么折磨我们? 我们的欲望折磨我们。 你看为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我们可能会很辛苦、疲于奔命,为三餐饭历尽了辛苦,古人说了一句话很形象,「为五斗米折腰」。 为了欲望,成为欲望的奴隶,被欲望所折磨。 怨是什么? 冤家,冤家债主,现在特别多。 用什么方法来降伏魔怨? 我们要首先明白什么是魔怨,你就懂得怎样降伏。 刚才说魔是折磨我们的,欲望、烦恼是折磨我们的。 怨是什么? 你看经里面讲的,怨是「十恶怨家」,造十恶是我们真正的冤家。 所以你要远离冤家,远离十恶就行了。 《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十恶的反面是十善,用十善来降伏你的魔怨,那是叫持戒。 持戒就得到定、得到慧,你能够得到定、得到慧了,就能够「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我们如何得到定慧? 除了我们扎扎实实去落实三个根之外,还要一心念佛。 光是用持戒很难得定,毕竟我们是末法时期,不同于正法时期。 正法时期用持戒就能够得定、开慧,但是末法时期持戒还不够用。 佛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一定要以净土成就,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持戒的同时我们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有定、有慧。 这个时候所有的魔怨对你都没有妨碍,被你降伏、被你感化了。 这个定慧的表现是什么? 《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就叫禅定。 什么叫如如不动,什么叫不取于相? 外面的境界有相,这个相现前了,我们不受它的诱惑,不取于相;内心里面不动心,无论它怎样诱惑我们,我们就是不动心。 譬如说外面种种声色的诱惑,在香港特别明显,你在佛堂里面这么清净,一出门立刻就有声色诱惑现前了,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够不动心,不受它的诱惑? 有人来折磨你的时候,回到家里家人看你不顺眼,批评你、骂你,你能不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不生烦恼? 别人对我好,顺境现前,我能不能够保持不生贪爱? 这个都是修定慧力。 只要你能够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个世界统统放下,无论顺境逆境都不动心,不忘记、不忘失你往生的大愿,这样你才有可能成就你的定慧力。 下面第六相『得微妙法,成最正觉』,这个是讲成道了。 「微妙法」究竟是什么? 讲真实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微妙法,为什么? 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不退成佛。 你看蕅益大师批注《阿弥陀经》,在《要解》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怎样成佛? 一般人没想到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也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 如果不是蕅益大师给我们点出来,我们真是想不到,这个真是叫做微妙法。 不但释迦牟尼佛成最正觉、成无上佛果是念阿弥陀佛成就,一切诸佛如来也是靠这个法门成就。 所以,我们真正明白了,不要再想其它的法门了,这个是最微妙的法门,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 下面经里面讲:『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都是我们修行当中重要的原则,修行一定要先断烦恼,远离一切的欲望。 这个「烦恼城」,城是代表很坚固,烦恼很坚固,但是一定要破。 欲望很强,一定要断,一定要「坏诸欲堑」,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一定要放下。 在我们的六根跟外面的六尘境界一接触,眼见色、耳闻声、舌头在尝味道的时候,等等,这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一定要提起阿弥陀佛、提起觉悟,把六根收回来,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这个佛号不要断,佛号一断,六根就攀缘外面境界、就迷失了,这就是堕入烦恼城了。 「洗濯垢污」,垢污不是说我们身体的垢污,身体垢污没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是讲我们心里面的染污要洗得干干净净。 「显明清白」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你把垢污、污染洗干净了就明心见性。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心性本来是无染的,本自清净。 什么是染污? 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些是染污。 这些本来没有的,现在无缘无故出来了,叫做无明,无始无明,没开始。 当下你起了妄想分别执着就染污了,要把它当下放下,怎样放下? 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那些妄想起来了,你不理它,把心专注在阿弥陀佛佛号上。 无论你的妄想有多少、习气有多少,别理它,它自然就淡化了,你的心收回来专注在你的佛号上。 在观世音菩萨法门里面,《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讲的,「反闻闻自性」,这个就是都摄六根。 观世音菩萨用耳根,六根里面用耳根,把耳根收回来反闻,不要听外面的声音,收回来闻自性。 自性是什么? 自性讲不出来,很难体会。 我有一天向师父请教:「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就是自性,那反闻闻佛号不就是反闻闻自性了?」师父说没错。 所以,反闻闻佛号,我们念佛的时候最关键是什么? 耳朵听自己念阿弥陀佛,不要听外面的声音。 专心听自己念佛,一句一句听得清清楚楚,这个时候你没在那里打妄想了;如果你没听清楚,忘失了佛号,虽然嘴在动、在念,但是听不到自己念了,这个时候你在打妄想,你就没反闻闻佛号。 这个时候马上要把精神再专注在佛号上,不理妄想,由它去,它自然就没了,它是虚妄的,不是真的。 功夫用到成熟了,那个佛号可以不断,嘴不动的时候佛号都可以听得到,这个功夫就得力了。 所以,我们用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两位大菩萨的法门,合起来一起用。 观音的反闻闻自性,我们用反闻闻佛号;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六根我们用一个耳根,你摄住耳根,六根都摄住了,一句阿弥陀佛相继不断。 你看观音、势至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的左右手,教导我们如何修行,这个是教导我们怎样去用功。 下面第七、第八相是「转法轮,入涅盘」。 转法轮这里说『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这个是自利利他。 「调」是调和、调理,把心调顺,叫做理得心安,心安理得。 用什么调? 用「妙理」来调。 我们真正明白道理了,心开意解,就不会有烦恼。 有烦恼是那个心没打开,你听听道理,明白了,心就通了。 所以佛法很重要,经教一定要深入、一定要多听,听明白了自然就不会有烦恼。 这些菩萨为众生宣说妙理,这是度他,这是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苦就是因为不明理、迷惑颠倒产生的,这是菩萨对于众生最大的恩德。 这个「功德」和「福田」究竟是什么? 一般人说,「我捐了很多钱做功德」,那个是不是真正的功德? 未必。 像当时达摩祖师,禅宗初祖来到中国见梁武帝。 梁武帝捐了很多钱,建了很多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我们一般说,他的功德很大。 他自己还以为自己功德很大,他问达摩祖师说:「你看我做了这么多的功德,我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这是给梁武帝一盆冷水浇头,所以他很不开心、很生气,就把达摩祖师赶出去,不护他的法。 你想想,他的烦恼这么多,瞋恚心都没断,功德何来? 什么是功德? 定慧就是功德。 你修这么多善事,如果还没有定慧,就没功德,那个叫什么? 那个叫福德,你做善事一定有福。 但是,一般我们世间人说「你很有福气」,你福下面有气。 好像梁武帝,他有很大的福报,做了皇帝,福够大了,但是他还生气,有气。 福气不究竟,没清净心。 所以我们要修功德,功德里面自然带着福德,但是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 所以我们修善的时候不要着善的相,不要认为「我修了这么多的善事」、「这个善事是我做的」、「我捐了多少钱」,你有这个念头就没有功德了,心不清净。 下面经上讲:『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这个是菩萨的功德,表现在为众生灌顶、授记。 这个「灌顶」,很多人可能以前接触过密宗,都知道有灌顶。 究竟灌顶是什么,是不是请一位喇嘛为你拿点水洒洒头就叫做灌顶? 那我们问一问,这样洒洒头有没有开智慧? 如果开智慧了,那就叫灌顶;如果洒了头没有开智慧,那个没用。 我们师父讲得很幽默,如果说拿点水来洒洒头叫灌顶,不如晚上洗澡的时候拿花洒来灌,灌够为止。 所以灌顶不是那个意思,灌顶是什么? 它是表法,是一个比喻。 什么叫顶? 顶比喻是无上的大法,这个叫做顶,佛法中上上乘法。 灌就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力来加持你,传授给你大法,这个叫灌顶。 那我们明白了,现在我们读到《无量寿经》,这部经是一切诸佛如来所宣说、所赞叹,这个法门是一切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 所以读《无量寿经》,读一次就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读两次就灌顶两次,读和听这部经都是灌顶。 我自己在这里讲,我相信也有诸佛如来给我灌顶,所以我跟大家说昨晚觉得能量十足,灌得厉害。 我自己也讲过不少儒释道的经典,佛教里面的,像《地藏经》我讲过,《中峰三时系念》我讲过,《佛说盂兰盆经》等等,这些经典我都讲过。 讲所有其它经典没有像讲《无量寿经》这么厉害,受到的加持力、生的欢喜心真是前所未有。 这个不但是我的感觉,我们的师父早已经感觉出来。 所以他说,讲《无量寿经》是所有经典当中,第一个他是最欢喜的,第二个是法缘最殊胜的,最多人来听的,这都是诸佛的加持。 授记,是诸佛为我们预言什么时候成佛。 要知道,我们学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本经最后「受菩提记」那品里面就是诸佛如来给我们授记。 到了最后第四十八品里面也是这样,经里面说「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这些众生是什么人? 就是我们在座诸位众生。 我们过去未曾发起菩提心,未曾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听了这部经发起菩提心,发起往生极乐世界的意愿,那我们有什么福报? 经里面说,我们「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这个就是佛给我们的授记。 而且佛为我们佛名都起好了,「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 所以,各位你们在座现在明白之后,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可以去他方世界示现成佛,你们的佛名就叫做妙音如来。 你看,这个真是授记。 所以,我们师父给人打三皈依,统统都给人起一个「妙音居士」的法名。 为什么? 现在是妙音居士,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就叫做妙音如来,因果相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皈依,我就皈依了,我的法名就叫做妙音居士。 大家如果皈依了,都叫做妙音居士,你们的法名在《无量寿经》里面。 经下面又讲到『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这两句重要,「行」就是行为,包括我们身口意三业的行为。 身体的造作、口的语言、心里面的起心动念,都要相应,跟什么相应? 跟佛的教导相应,具体来说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我们要跟这部经上的教诲相应。 乃至我们起心动念,一个念头都要提起来,「我这个念头该不该起,跟这部经相不相应,是不是佛教导我们的?」如果不相应,要把它放下。 所以这部经大家要熟,如果你不熟,你怎么知道相不相应? 所以,有时间每天最好能够读一遍。 如果你觉得有些字不会读,不要紧,我们这里协会有提供广东话带读的MP3,大家拿回去跟着读。 我现在都跟着读,我都用广东话来读,原先我用国语来读,国语读得很熟,我可以背,广东话就不是很熟了,现在学讲广东话。 下面讲『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这个都是讲到菩萨殊胜的行门,一切善根成熟。 「无量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护念。 为什么护念? 因为这些菩萨都是修这个法门的人。 如果我们也修这个法门,也是得到诸佛如来的护念。 最后这些菩萨示现涅盘,第八相叫做『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中下」是中下根的人,为什么? 他看到人有生死。 其实人本来不会有生死,生死的是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有生死;我们的灵性不会生死,叫不生不灭。 一般人不理解,所以见到佛入涅盘,以为佛死了,那些是中下根的人。 佛也随顺他们示现涅盘,叫做「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对中下根的人来讲,上根的人知道佛不生不灭。 这个是简单跟大家介绍头两品,这两品是介绍出席本次法会的大众。 后面还有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人有两万人,这些菩萨就无量无边了,他们统统都是修学念佛法门。 我们现在看第三章,叫做『大教缘起第三』。 这个教叫做「大教」,为什么叫大教? 一般来说,大教是指《华严经》、《法华经》,这些是大教。 但是这些大教都是本经的导引,就好像人写书,未写正文之前有个序文、前言。 《法华》、《华严》这些大经都是本经的前言,引导我们来入《无量寿经》。 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讲的,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说,这个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 奥藏是很深奥的宝藏,《华严经》里面深奥的宝藏在本经里面,《法华经》里面秘密的精髓在本经。 所以,这个不但是大教,是大教里面最殊胜的。 我们来看经文里面讲:『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这一段是讲佛放光现瑞,表现出非常奇特的光明。 一般人看到这个情形可能粗心大意就过去了,不知道佛在这里显示的密意。 阿难尊者非常留心,他见到释迦牟尼佛现出这样的光明相好,他就自己心里面想,你看经上讲:『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剎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这是阿难尊者心里面的想法。 他见到佛今天现这样的光出来,阿难是佛的侍者,一直都是跟着佛的,所以佛每次讲经他必定在座。 佛以前讲经没现过这么光明相好,为什么今天突然间放出这么大的光明,他的色身这么清净,跟以往都不同,比以往还更加的殊胜? 所以阿难知道,今天佛要为我们讲的法门一定不一样,以前讲的可能是普通法门,今天讲的应该是很奇特的法门。 我们看到「色身诸根,悦豫清净」,悦豫就是欢喜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唯有这一次讲这部经是最欢喜。 所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阿难没见过佛这么欢喜的。 为什么佛这么欢喜? 因为众生成佛的因缘到了,所以佛是最欢喜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出,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世尊四十九年讲的第一法门,这部经是第一经。 阿难很聪明,见到佛这样的放光现瑞,非常光明相好,他出来启请。 他启请佛来说明今天为什么这么光明相好、这么殊胜。 他一启请的功德就无量无边。 经文里面讲,这是佛讲出来的,阿难尊者启请佛讲这个法门,他的功德「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 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 这样一启请,这个功德超过供养一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还要布施累劫,不是说一次,累劫的布施,包括诸天人民、一切的蜎飞蠕动生命,全部给他们布施。 这个功德百千万倍都没有阿难尊者今天一问的功德,你看问一句的功德就这么大。 阿难尊者真是太聪明了,一般人修功德,修这么多功德真是不容易,他问一句就问出来这么大的功德。 所以我们要有智慧,懂得请问。 你请问,佛是老师,老师就可以讲出大法来;你不问他,他可能没这个因缘就不讲。 你一问,他就要讲,众生得到的利益就大了。 特别是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诸佛如来度众生的第一法门,阿难尊者代我们启请世尊讲这个法门,你看我们三千年后的今天都得度,所以我们很感恩阿难尊者。 这也是我们众生善根福德因缘具足,阿难尊者请问的因缘其实都是因为众生善根福德因缘具足。 《阿弥陀经》里面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如果我们善根少,什么叫善根少? 听了不信,这个善根少。 什么叫福德少? 信了,但是不肯真干。 知道念佛好,不肯念,知道极乐世界好,不肯去,这个福德少。 因缘少是什么? 因缘少是没机会听到这个法门。 这三样少一样都不行,三样要具足,你这一生一定成就。 那我试问各位,听了这个法门你信不信? 「信!」善根具足。 信了之后肯不肯真干? 「肯!」肯不肯求生极乐世界? 「肯!」真的肯? 「真的肯。」放不放得下? 这个比神仙还要好,问题是我们真放下才行。 不要现在口口声声说放下了,回到家里别人骂你一句,你心里不高兴,那你还没放下;「还有那么多钱我要去赚」,没放下,你还要赚钱。 所以,放下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样你才叫做福德具足。 因缘今天我们确实具足了,为什么?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经。 这个我们不但感恩阿难尊者,还要感恩我们师父上人,师父叫我们来学习这部经,我本来都没想到要讲这部经,结果师父叫我讲。 他叫我讲,我还觉得《无量寿经》我虽然读过很多次,也是很喜欢,但是我更加喜欢《论语》,更加喜欢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那个当然都是一部经。 但是师父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你要讲这部。 我好在听话,听话就叫做有善根、有福德,促进这样的因缘。 所以,这次我们开讲因缘真是很殊胜。 要知道,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人不简单,你这一生一定成佛。 你看本经第十品里面就讲到,当时在座听经的人当中有阿阇王子和五百长者,他们听到经也都很欢喜。 他们供养佛,把自己的金花盖送到佛前,顶礼佛,然后供养给佛。 接着回到座位上,他起了个念头,「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他有这样一个念头,不简单。 他听见阿弥陀佛发大愿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度一切众生,也很希望将来成佛的时候像阿弥陀佛一样。 这个大愿也不简单,但是他还没有发愿去极乐世界,说明什么? 善根福德因缘还没具足,他只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佛像阿弥陀佛一样,但是什么时候成佛? 这个是未知数。 但是,你如果现在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就知道了,一生成佛,你就比阿阇王子和五百长者善根福德更加具备、更加难得。 读到这一品,我自己心里面特别有感受,为什么? 因为我在未遇到我们师父上人之前,其实我已经读了《无量寿经》,不是读这个版本,是读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的《大阿弥陀经》,是谁送这部经给我? 是本焕老法师。 可能大家都知道,他是虚云老法师的传人、弟子,今年已经一百零四岁了,当时他在广州光孝寺做方丈。 那时我还在读大学,十八岁,我妈妈就带我去光孝寺拜见本焕老和尚,当时老和尚就送我这部《大阿弥陀经》。 我就把这部经带到学校,晚上看,看得很欢喜,见到阿弥陀佛发大愿建立极乐世界,使所有众生来这里都能够作菩萨、都能够成佛。 当时我也发了个愿,希望我将来成佛还要超过阿弥陀佛,但是还没有这么大的善根福德,还没想去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你想想,我的善根福德因缘那时还没具足。 到了后来,听到我们师父经教之后才知道,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 所以,你今天真正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超过阿阇王子他们,菩萨都羡慕你,你真是不简单。 这是第三品,简单介绍,佛为我们现光明。 第三品就结束了本经的序分。 下面就是正宗分,第四品开始。 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这里说『佛告阿难』。 本经经题上有「佛说」两个字,就是因为正宗分里面第一句话是佛说的,就是说这部经也是佛主动讲出来的。 这个法门太重要了,所以佛要主动讲给阿难听,说『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 当时这个佛的寿命有四十二劫,从这里讲起阿弥陀佛的由来,他有什么历史,释迦牟尼佛这里为我们介绍。 所以,这部经等于是简介阿弥陀佛,他的简历。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要做阿弥陀佛的弟子,就要对这位老师有一个了解。 佛跟我们讲,当时世间自在王如来是法藏比丘的老师,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所以世间自在王如来就是阿弥陀佛的老师。 阿弥陀佛就在世间自在王如来会下发愿建立极乐世界,当时他们的寿命四十二劫。 劫很长,有多长? 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间人寿命最长是八万四千岁,最短的时候是十岁。 我们人从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就增加一岁,一直到八万四千岁,这个叫增劫;从八万四千岁,最顶的,然后每一百年又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这个是减劫。 现在,佛告诉我们是处于减劫,我们现在平均的寿命是七十岁。 佛当年的平均寿命是一百岁,刚好佛灭度三千年,减了三十岁,所以现在我们平均寿命是七十岁。 佛当时在八十岁示现灭度,明明当时一百岁是平均寿命,为什么他八十岁就走了? 这个是当时魔王波旬启请,启请什么? 他不像阿难启请佛说法,他启请佛入灭,灭度、入涅盘,说,「佛你讲经讲了四十九年,够了,不要再讲了。 再讲,度的众生太多,我都没有人了」。 因为魔王想统治众生,三界里面是他所统治。 如果个个都出三界,他没有人了,心里面就不欢喜,希望佛早点走,所以他启请佛灭度。 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应该启请佛常住人间,叫做请佛住世。 佛,不单包括成了佛的,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佛,还包括所有宣扬佛法的老师、法师。 像我们师父上人,我们要启请他老人家长住世间,这叫做请佛住世。 怎样启请? 一定要你自己真正依教奉行,师父讲的话、讲的教诲,我们要百分之百做到、落实,师父欢喜,留在这里,为什么? 有人听他话。 个个都不肯做、不肯听话了、阳奉阴违,表面上很恭敬,但是不是真正在修行,师父他就会觉得可能没留住在这里的必要了。 这样我们就不是启请佛住世,是启请佛入灭度,就成为魔王了。 当时佛八十岁入灭,把剩下二十年的余福留给后世的修行人。 所以,你如果真正修行,有佛福报的加持,你不会挨饿的,不会饿肚子、不会没有地方住,道业可以成就。 除非你不是真修行,你搞假的,这样佛的福报不会加持你。 你如果真修行,你不需要担心,在生活上一定有人照顾你,你一定能够专心致志修行,你不会有这些忧虑,因为佛的福报加持给你。 说老实话,这个福报所有后世修行人都享之不尽。 我们回到这部经,里面讲,世间自在王如来当时寿命四十二劫,一劫很长,四十二劫的寿命真是天文数字,用年来讲都不知道多少亿年了,这说明当时人的福报很大。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当时有一位国王,他的名号叫「世饶王」,饶是丰饶,就是他的国家一定是非常富裕、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太平盛世,所以他的名号叫做世饶王,这都是当时人的福报很大。 这位国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他去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听法,听得很欢喜,「欢喜开解」。 开解是什么? 他开悟了。 开悟之后就『弃国捐王』,出家了,知道富贵不能够长久,即使是有四十二劫的寿命,最后都会有死的时候。 未了脱生死,富贵都没用,虚妄的,所以他把这些福报都舍了。 他出家,把世间一切的名利统统舍下,一切的享受统统放下。 他出家『号曰法藏』,这是佛给他起的法名,叫「法藏」,所以他叫做法藏比丘。 『修菩萨道』,出家之后修菩萨行。 修菩萨行最重要的是有菩萨的心,菩萨是什么心? 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是菩萨心。 你常存这个心就叫做修菩萨道,在一切的人事物境界当中你都不失去这种心,你就是菩萨。 下面说『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高才勇哲」,我们说他是天才。 这位法藏比丘很智慧、很聪明,看经典过目不忘,听法听一句就永远记住,不会忘失,超过其它一切的世人。 在佛的弟子里面,他是最聪明、最智慧。 我们虽然做不到像法藏比丘的那种天赋、天才,但是古人讲天才在于勤奋,只要我们能够勤奋、努力精进,可以补足我们根性的下劣。 古人讲「勤能补拙」,就是你能够勤奋,即使笨一点、蠢一点都不要紧,一样可以成就。 我们看历史上,古人很多都是「困学成就」,什么叫困学? 真正用苦功就可以成就。 最明显的是清朝的曾国藩先生,曾国藩不是天才,从小他读书读得不是很好,很笨,记性又比较差。 有一个典故,说曾国藩小时候读书,他很用功,但是记性很差,记不住。 他在自己的房间里面读,一遍一遍的读都还记不住。 古时候要背四书五经,一遍遍这样读都记不住。 那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潜伏在他家的梁上,梁上君子,想着等到曾国藩睡觉之后,熄灯了他就下来偷东西。 结果曾国藩很用功,读到深夜了他都不肯睡觉。 那个小偷在上面等得不耐烦了,就从梁上跳下来,就跟曾国藩说,「你怎么这么蠢的? 那本书我都可以背了,你还背不出来」。 然后背给他听,背完之后小偷就走了,曾国藩看傻眼了。 你看他自己读书,一遍一遍都记不下来,梁上君子听都听得明白,都可以背出来。 但是梁上君子不能够成为曾国藩,曾国藩成为一代大儒,很有成就,为什么? 因为他用功,困学成就。 所谓「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可以记住的,我读十次可以记住,别人读十次可以记下来,我读一百次一样可以赶上,比别人用十倍的努力,一样可以成功。 像我自己本身,我的根性也是很差,这个讲老实话,大家别看我在这里讲得好像头头是道,其实资质很差。 从小的时候就看出来了,我妈妈对我教导很耐心,教我读唐诗,好像一首唐诗「游子吟」,六句话,我背了一个月才背得出来。 我的外婆是很耐心的人,见到我妈妈一遍一遍这样教我,都不耐烦,她说:「茂森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确实,记性并不是很好。 像读《无量寿经》,有的人读一百遍就会背,有的人五百遍就会背,我起码读到二千五百遍之上我才会背,我终于都背下来了。 所以只要你用心、下苦功,没有说不成就的。 法藏比丘是『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就是他在同学当中学习是最好的,他最聪明。 「信解明记」,信解是他悟性很高,听一遍就明白,不用佛再讲第二遍,明记是他记性很好。 我们想学佛,一个要靠记性,一个靠悟性,两样都好,这个就是第一。 像我们师父,他在同学当中记性又好、悟性又好,这种人学讲经快速。 我记性不好,记不住东西,但是我悟性还是可以的,师父讲的我还能够听明白,都算好,有一半。 记性又不好、悟性又不好的人,不要紧,多次重复,困学成功,一样可以,最重要是一门深入。 这个「第一」不是法藏比丘跟别人争第一,他不跟别人争,他自己真正有这个本事。 下边又讲到:『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他不但悟性好、记性好、肯学习,而且最难得的是有殊胜的行愿,他真正发出大愿,普度一切众生。 他在后面讲到,他发的愿就是建造一个极乐世界,接引一切众生来成佛,这个殊胜大愿就是后面讲到的四十八大愿,在这里先给我们透露出来。 这个愿一发出来,可以说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都佩服,所以诸佛如来都劝导一切众生去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是最好的。 我们学佛弟子都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但是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你要念阿弥陀佛,你念我的名号不如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什么? 「你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才是释迦牟尼佛所希望的。 这个「念慧力」,我们师父讲经里面讲到,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五根五力。 五根五力,这个项目都是一样的,叫信进念定慧。 信就是相信、信心,进就是精进,念是我们的念头。 我们要修学,首先要有信心,对我们自己这个法门有坚定的信心,那你才有根,信根。 那些没信根的人是什么? 好像柳絮一样到处飘来飘去,今天听到别人说,「参禅好,你应该参禅」,他就跟着别人去参禅;明天听说密宗好,念咒可以当生成佛,他就跟着去念咒;过两天见到别人持戒很庄严,他就跟着别人去搭衣、托钵,跟着别人学这些仪规。 那个心定不下来,到处参学,到处学很多东西,但是心动摇,所谓样样通、样样松,学哪样都不能够成就。 这是什么? 他对自己的法门信心不够,没信根、没信力,当然他就不会精进了。 什么叫精进? 精是专精,专一叫做精,专一你才可以进步。 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一定要专,如果不专,今天学这个法门,明天听那个经典,搞到最后好像浆糊一样,乱七八糟,这样你如何能够精进? 你没有精进,你的念就不能够专。 所以,最重要佛劝导我们,选择法门一定要选择对,这部经教导我们是当生成就的第一法门。 只要你能够一门深入、不换题目,这一生从现在开始,到我们生命结束为止,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改变,你一定能够往生成佛。 这个是什么? 念头专一,你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心有定了、有禅定,定是什么? 你不会受外界影响。 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不受它影响;出世间的佛法,法门很多,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你都不可以受影响,坚持一个法门念到底。 这样你才能得定,得定了你就开智慧。 一个法门通了之后,所有法门无所不通,一经通一切经通,不但佛法通了,世间法没一样不通。 这里讲有念慧力,增上其心。 下面,法藏比丘发了愿之后,还给我们说出十首偈颂。 十首偈里面前两首是赞叹:『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这个是赞叹老师,这是礼节、规矩。 学生在向老师请教之前,先是赞叹,这个是尊师重道,对老师尊敬、对老师仰慕。 如果你对老师不尊敬、不仰慕,你何必跟他学? 所以,弟子能不能够成就,关键是看他心里面对老师是不是百分之百尊重,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法藏比丘心里面对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是十分的诚敬、圆满的诚敬,所以他得到的利益是圆满的。 除了赞叹老师、表示自己的尊敬之外,还有一层意思,这个赞叹是赞给别人听,使其它人听了之后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都想跟这个老师学,这是做宣传工作。 因为佛法是师道、是教育,真正的好老师不会自己出去做宣传说,「你跟我学,我很好」,这个话他讲不出来。 真正好老师很谦虚,都是说「我不行,你找找其它高明的人,找不到再来我这里」。 但是学生就应该赞叹老师,为什么? 这是帮助其它众生认识这位老师,认识之后他们都能够生起诚敬的心跟老师学法,都能够得度,这是度众生。 这点我们都要学,我们师父在这里讲经,我们在外面做宣传工作,说我们的师父怎样。 当然我们的赞叹都有根据,不可以随便赞叹,你要真正了解我们师父。 你看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师父现在讲了多少年? 五十多年了,五十三年了。 他老人家一生就学释迦牟尼佛,学得很像,一生就是推扬第一法门,跟佛本愿是相应的,一赞叹,大家都跟着来学。 所以赞叹老师是帮助佛、帮助老师招生。 赞叹之后,法藏比丘就要发愿了。 阿弥陀佛的前身是法藏比丘,他成佛之后,你看释迦牟尼佛在经里面赞叹他,叫做「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确确实实他因地上就在所有学生里面是第一的,他成了佛之后也是超过一切诸佛。 释迦牟尼佛赞叹他是佛中之王,王是第一的意思。 因为佛与佛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说谁做王、谁统治谁,没这个的,这个王是表示他的行愿是最为殊胜。 下面我们看法藏比丘发愿的三首偈颂:『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这三首偈。 偈就好像我们中国人讲的诗一样,只不过它的韵律没这么严整,叫做偈。 这三首偈总共是十二句,这里我们先读到两首半,先看法藏比丘发的愿。 发愿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立志,学贵立志,人一定要立志向。 古人教我们志在圣贤,学佛也更加需要立志,立志做什么? 立志成佛。 你看法藏比丘这里立志了,立志成佛,「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这个是学像佛一样说法度众生。 所以,他的修学一定是修菩萨六度,「通达甚深微妙法」。 后面,「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 智能是佛法所追求的目标,学佛学什么? 是为了开智慧、学智慧。 智慧,要知道我们本来具足,《华严经》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个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本来有的,只不过现在被一些东西障住了。 就好像太阳,白天的太阳在空中,但是云层很厚、乌云密布,把太阳蒙蔽起来了。 虽然把它蒙蔽起来了,太阳还在那里,它不会消失,只要你把云层拨开,太阳就在上面,你就看到了。 什么是云层? 云层就是我们的尘劳烦恼。 烦恼,佛经往往用尘来比喻,尘是污染。 好像我们的桌面,天天都要擦它,如果一天不擦它就会有灰尘,一个月不擦那个尘就很厚。 这是代表我们遇到的这些烦恼,五欲六尘的染污,这些我们要放下。 把这些尘抹干净了,我们自性的光明就显露出来,跟如来、跟佛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佛教我们什么? 只不过教我们把心里面的真心本性的尘抹干净而已。 所以这里是内心清净绝尘劳,真正得到内心清净,自性就显现出来,就成佛了。 「超过无边恶趣门」,这个恶趣我们一般来讲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恶趣是怎样去的? 你要知道恶趣是果,因在哪里? 地狱的因是我们的瞋恚心,我发脾气、我骂人、我很生气,这些是瞋恚心,感应地狱果报;我们如果有贪心,对于五欲六尘起贪恋,这个感应饿鬼道;如果我们愚痴,不明事理、不懂因果、不能够相信圣贤教训,这是愚痴,感应的是畜生果报。 三恶道是因为贪瞋痴感召来的,所以真正想超过无边恶趣门,就是要断除我们内心的贪瞋痴,在因上断了,果就没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你就能够超越三界六道,甚至超越十法界,成法身大士、成佛。 下面说「无明贪瞋皆永无」,这个无明贪瞋就是贪瞋痴,无明是愚痴。 贪瞋痴统统都去尽了,你就成佛了。 「惑尽过亡三昧力」,这个三昧在我们这个法门当中是念佛三昧。 每一个法门都是修三昧,什么叫三昧? 三昧是正定、正受。 我们的心真正得定了,这个受才是正受,正常的享受。 一般世间人的享受不正常,你看他好像很享受,吃得好、住得好,晚上去歌厅、去舞厅跳舞,你以为他很享受,那些享受不正常。 真正享受是什么? 你得定了就享受,那个享受绝对不是世间人可以理解的,这个叫三昧,超过世间享受百倍、亿倍。 这个三昧如果讲念佛三昧,一般是三个层次。 最初的层次叫做功夫成片,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从早到晚这句阿弥陀佛在心里面都不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你不停,二十四个钟头,甚至睡着了,阿弥陀佛都不停,这个叫做功夫成片。 有这个功夫你往生就有把握,你一定可以往生,功夫好的想几时走就几时走。 好像我们昨天晚上介绍的那位黄齐秀老居士,功夫成片以上,所以她自己预知时至,坐着往生。 达到这个功夫难不难? 不难。 《阿弥陀经》告诉我们,若一日至若七日你就做到了。 那我们七天做不到,真正拿出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去修念佛三昧,世间一切统统放下,你就专念阿弥陀佛,专听《无量寿经》。 你能够拿出三年时间去专修,一定能够得到,只要你是真干。 像深圳的黄忠昌居士,前几年往生的,他听我们师父说三年可以成就,他自己就想做个实验,看看三年是不是真的成就。 他三年当中止语念佛,除了念佛之外,其它什么话都不说。 别人跟他打招呼,他就阿弥陀佛,别人跟他讲话,又是阿弥陀佛,讲什么他都听不清楚,他只听到自己念阿弥陀佛。 这样念了不到三年,两年十个月,真是预知时至往生,才三十多岁。 你看,真正想往生的一定可以成就。 有些人听到三十多岁念念佛就走了,他就怕了。 好像我们师父说,打佛七的时候,如果真是像《阿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至若七日你就往生极乐世界,没人敢来了。 所以福德不具足。 刚才我问大家,你们是不是真的想去? 应得很大声。 假如现在阿弥陀佛来了,会不会吓到你? 所以自己要明白,如果是真正想走的,一切都要放下,做好准备随时往生。 念佛三昧第一层功夫就是功夫成片,再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就是你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 见思烦恼念到断了,你的功夫的境界就等于阿罗汉,你已经出三界。 虽然你现在没有走,但是你已经超越六道。 再提升就到理一心不乱,道理的理。 理一心不乱不但断见思烦恼,连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尽,这是成佛了。 念佛成佛,你这一生就可以得到。 下面又讲到,『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这个是讲法藏比丘常行菩萨六度。 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什么都可以放下、什么都不执着,在这个世间随缘度人。 如果有一天的光阴,我们拿出这一天来帮助众生,自己念佛帮助众生,随缘来救度众生。 什么时候缘尽了,立刻欢欢喜喜跟阿弥陀佛去,一点执着都没有。 第二个持戒,持戒是守法、守规矩,持戒的戒是统指一切的法律、一切的规矩。 我们佛讲的五戒、十善,这些当然是戒律,都要去奉持;对于这个世间所有的法律规矩,我们都要坚守不犯。 像我们师父上人他持戒持得很好。 你看他过马路,我们跟着他的时间久了知道,过马路如果是红灯,即使没车,绝对不过,等到绿灯才过马路,持戒、守规矩;坐飞机,降落了,机都停了,但是安全带的指示灯还亮着的时候都不解安全带。 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守法持戒。 当然,五戒是我们的根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我们一定要坚守。 忍辱就是忍耐,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 精进就是专精、进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精进。 定就是禅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被外界影响、动摇。 特别是学法门的时候,我们坚守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心定在这个法门上,这个是定。 慧就是智慧,任何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都不迷惑,这个就叫做开智慧。 这个是菩萨的六度,法藏比丘在因地上修这个六度修得很圆满。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里。 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大德菩萨多多批评指导。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3-07-26 10:10:1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