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第十一讲

  • 2025-04-13 11:36
简介好了!上课了!请大家复打我所说的!以摄身心,专心上课!题目:《心经》解说讲次:第十一讲日期:2008年03月29日主讲:释慧祥请大家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祈愿无上甚深微妙..

好了!上课了!

请大家复打我所说的!以摄身心,专心上课!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一讲

日期:2008年03月29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十讲,我们说明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中十二因缘中的缘生有老死。

现在我们再深入说明十二因缘。

自问:为什么有投生呢?

自问:佛陀如何说明呢?

自答:如《中阿含经》载,佛对阿难说:缘有,有生。(CBETA, T01, no. 26, p. 578, c13)

自问:缘有,有生是什么意思呢?

自答:如《中阿含经》载佛说:

当知所谓:缘有有生\。阿难!若无有鱼.鱼种。鸟。鸟种。蚊.蚊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无有。各各无有者。设使离有。当有生耶?

答曰:无也!

阿难!是故当知是生因.生习.生本.生缘者。谓此有也。所以者何。缘有故则有生。

众佛友!

从这经文的说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会有投生的现象发生呢?那是因为有有,所以才会有投生。

什么叫有呢?就是有鱼、鸟、蚊、龙、神、鬼、天、人等等的缘,才会有投生的缘。

又什么叫有呢?就是指有投生的因。什么叫投生的因(生因)呢?那就是我们去造感应于生缘的业。

例如:

有人造业并发愿,要投生天界、或人间,或畜生,或畜生、或饿鬼,或地狱等等的业,所以就感应相关的缘。

如此,名为造作生因,感应生缘。

例如:有众生不造作三恶道业,所以就不会感应三恶道缘。所以常在人、天投生。

又例如:有众生不造作欲界业因,所以就不会感应欲界投生的缘,所以常生梵天或其余的色界天,或无色界天。

又众佛友!

或有众生没有特别造某一类的生因,但是有习惯性跟某一类众生相习近,则会感应该类的业缘而投生。

这种因为行为相习近,而投生,名为生习。

又众佛友!

或有众生没有造作特别的生因(造业而发愿受生),或持别的生习(习近于该类众生),但是由于今生就是投生为这类众生,就以为自己本来就是这类众生,所以就造成没有改变本来的因缘,所以还是投生为同样的类别的众生,此名为生本。

因此当知生本,就是指依本有的状况,而没有去改变,所以再次投生。

如此,众佛友!当分得清楚,什么叫生因、生习、生本、生缘。

因此,佛说:是故当知是生因.生习.生本.生缘者。谓此有也。所以者何。缘有故则有生。

因此,众佛友!如果有人想要停止再一次老病死的苦,但先停止再一次投生。

又众佛友!如果有人想要停止再一次投生,但先停止再一次造作生因、生习、生本,所以就不会再一次感应生缘而再次投生。

众佛友!

为什么我们会造作生因、生习、生本而造成感应生缘呢?

如《长阿含经》载,佛告诉阿难:缘取有有。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者。宁有有不?

阿难回答曰:无也!

佛陀说:阿难!我以此缘。知有由取。缘取有有。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众佛友!

缘取,有有。也就是由于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才会造成有:生因、生习、生本、生缘。

众佛友!

取就是执取捉取。这分为四类:

一、欲取:因为需要,所以捉取该境界。

二、见取:因为在知见上认为这个比较好,所以捉取该境界。

三、戒取:因为为了不想要某些境界,而捉取另一类的境界。

四、我取:因为以为我属于某境界,或认为某境界属于我,所以捉取该境界。

这四种取,都会造成摄受某些境界,而不能超越所有的境界。所以才会去摄受有:生因、生习、生本而感应相关的生缘,因此而投生。

又为什么会有四取的产生呢?

《长阿含经》载,(佛陀)又告阿难:缘爱有取。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欲爱.有爱.无爱者。宁有取不?答曰:无有!\阿难。我以此缘。知取由爱。缘爱有取。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众佛友!

四取,是从爱(喜爱)来的。

又这爱(喜爱)共分三类:

一、欲爱:对五欲境界的喜爱。

二、有爱:对存在的境界的喜爱。

三、无爱:对不存在的境界的喜爱。

众佛友!

如果没有三种爱,就不会产生四种取。

又众佛友!

三种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如《长阿含经》载佛陀又告阿难:缘受有爱。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者。宁有爱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爱由受。缘受有爱。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众佛友!

缘受,有爱。

受,有三类:

一、乐受:舒服的感觉或情绪。

二、苦受:不舒服的感觉或情绪。

三、不苦不乐受:非舒服非不舒服的感觉或情绪。

众佛友!

由于我对三种受,起三种爱。

乐受来时,起欲爱。

苦受来时,起希望苦受不存在的爱。

不苦不乐受来时,起无聊的心,所以起希望有事可发生,所以起有爱。

又众佛友!

这三种受,如果不能起正知正见来处理,都会引发新的苦难。

例如:

乐受来时,起贪心,所以生苦难。

苦受来时,起嗔心,所以生苦难。

不苦不乐受来时,起愚痴心,所以生苦难。

又当知,于三受,能正知正见,正确处理,则不生苦难。

例如:

当乐受来时,能不贪心,能知足,能适可而止,能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发展。则能不生苦难。

当苦受来时,能不起嗔心,能转则转,不能转则坦然接受,而不造作新的恶业,而能于苦受境界,转为逆增上缘,助道心的发展。如此则能不生新的苦难。

当不苦不乐受来时,能不起愚痴心,能觉照,能觉知其无常,能觉知其转变,能觉知其因缘果报。则于此不苦不乐受,能欲令生则生,欲令住则住,欲令异则异,欲令灭则灭,都是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之下来发展。

众佛友!

这三受,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当知缘触,有受。

《长阿含经》载:佛告阿难:缘触有受。此为何义?

阿难!若使无眼.无色.无眼识者。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若无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者。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使一切众生无有触者。宁有受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义。知受由触。缘触有受。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众佛友!

缘触,有受。

众佛友!

什么叫触?又这根、尘、识、触、受、爱又有什么差别?

我现在就一一来说明。

就以眼根来说明。

我们整个的视觉系统,就叫眼根。也就是包含眼球、眼神经。

又我们的认识功能透过眼根所能认识到的境界,就叫色尘。

而我们所能认识到的色尘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显色: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等十三种。

二、形色: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等十种。

三、表色:取舍屈伸。行住坐卧。等八种。

又什么叫眼识?是指认识功能,透过眼根所起的认识作用。

举一例来说明:

例如:当有一个人,手中拿了一个杯子,问我们:这是什么?之时,我们只所以能很明确的回答:那是一个杯子!。共需要如下的条件,才能起对此杯子的认识作用:

一、好的眼根:如果眼根不好,则认不清楚那是杯子,或根本看不见那是杯子。

二、需要有杯子这个东西:如果根本没有杯子这东西,则根本不可以有所谓的认识杯子。

三、需要有适当的光线:如果光线太暗,或太强,都会造成无法认识清楚那是杯子。

四、此杯子不可以被阻挡或覆盖:

五、此杯子需要在眼界的范围内:如果将杯子放在后面,我们是不能认识的。

六、此杯子要放在适当的距离内:如果放得太远,或太近,也是不能认识清楚。

七、眼睛要睁开,不可闭眼:

八、眼球焦距要对准杯子,至少要到可以认识得清楚那是杯子的范围内。

九、注意力要有在杯子上,否则心不在焉,就算以上所有的条件都齐全,也会视而不见的。

十、末那(心镜)上的影像没有被药物、酒精、毒品、催眠、梦游等等因缘所扭曲。

如果被扭曲了,则就算眼睛盯着看,也会误以为是别的东西的。所以就不能认识那是杯子了。

十一、阿赖耶的名言种子中,有正确薰习过杯子这个名字与杯子这个东西的关连。不会将杯子误叫做别的名字,不会将杯子一词误以为是别的东西。

如此,共十一个条件,要都具足了,我们才有可能对杯子起眼识。而正确回答说:这是杯子。

众佛友!只要少了任何一个条件,就算有人拿着杯子问您,您也回答不出来那是杯子的。

您不信吗?请问,我现在拿着是什么?

您看,您就不能认识到我拿着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太远了。我所拿的东西,不在您视力所能照见的范围内。

如此种种,您们就应知道要对一个东西起眼识,得要十一个条件。

再来说明,什么叫触?

众佛友!识,可以分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触,也是可以分为六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当知,要先起认识作用,才有可能起触。

《杂阿含经》缘眼及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

用白话来说明:

由于具备眼根、色尘等等的条件,所以产生眼识。

又因为眼根、色尘、眼识这三个条件,所以才产生眼触。

又由于眼触,才产生眼受。

现在我举例来说明:

当我们在搭透明的电梯时,可以看到别的电梯。

当我们的电梯向下走时,我们的身体漂浮的感受就产生了。

但是有时,我们所乘的电梯,根本就没有动,只是隔壁的电梯向上,我们的眼根、对电梯的色尘,起认识作用以为是向下,这时,我们就以为我们真的在向下,这时,身体漂浮的感受也是会产生的。

我就用这个例子来说明:眼、色为缘生眼识,眼、色、识三和合生眼触,缘眼触生眼受。

众佛友!

当我们眼睛看到所乘的电梯(色尘)向下时,我们就起认识作用,而知道只要我们所乘的电梯向下,则其它事物会看起来是向上的。

这就是眼、色,为缘生眼识。

但是当我们的电梯,明明没有在动时,因为注意力所放的参考点不同(触),则感受,也就会跟着不同。

例如:如果我们注意力所触,是自己所乘的电梯及大楼,则不论别人的电梯是向上,或向下,我们都感受到我们的电梯是不动。

又如: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所触,是别人所乘向上的电梯,则我们就感受到自己的电梯是向下的。

因此,可知,在同样的根、尘、识的境界中,因为触(注意力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则感受,也就跟着不同。

有关这个现象,我在以前,说明去给牙医看时,能转移注意,达到不痛的效果。就是在了解此触之不同,感受不同,才训练成功的。

虽然还没有训练到收放自如,但也还算不错。

众佛友!

如观照眼触。请大家自行观照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不同,各会对眼受、乃至意受产生什么影响。

下次,当您乘电梯时,您闭眼,想像自己是不动的,看看您会发生什么感受。

众佛友!当您将触玩多了,您就会更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了!

众佛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就说明到此。祝大家深入缘起,解脱自在。

下课!

(一法整理上传,未经慧祥法师校对。)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