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宗舜法师佛教知识问答录(32)

  • 2025-05-12 11:39
简介佛教知识问答录(32)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宗舜法师(@无尽灯楼 )32、师父说归依后会获得归依体,我们一直觉得很神秘,归依体究竟是什么?宗舜法师:归依体同戒体一..

佛教知识问答录(32)

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宗舜法师(@无尽灯楼 )

32、师父说归依后会获得归依体,我们一直觉得很神秘,归依体究竟是什么?

宗舜法师:归依体同戒体一样,是指行者受归依后,在自身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功能。通俗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内心中对于三宝的坚定不移信念及由之而生的对三宝信顺的力量。

3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失去归依体呢?

宗舜法师:归依体可谓难得而易失,如果不知道破坏归依体和失去归依体的因缘及守护的方法,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破失归依体的因缘,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有二种:

其一是明确表示舍弃归依,比如向能听得懂自己语言的有情(主要指人)说我不信佛教、我没有归依三宝、我只是对佛教有兴趣、研究佛教,并不信他等等,哪怕只是开玩笑说出这类的话,对方如果认同了,即破失归依体,因为他违背了归依后纵遇命难不舍归依这一条原则。这是正舍归依。这里的重点是对方能听懂你的话,了解其中意思。但假如对方有耳疾听不见声音,或者不懂你说的语言,那就不算舍弃归依。

其二是虽未明确表示舍离三宝,但错误地认为同三宝相背的外道大师与三宝功德相同,如说儒教与佛教相等、道家证得的最高境界与佛教的最高境界是相同的、某某气功大师达到了佛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佛)、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大师都是一个真神化现的等等,这就违背了《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更不说有馀大师的原则,犯了二许的过患。既然对于归依不能坚决信解,心未诚归,故亦成舍。也就是说对于佛陀这个唯一大师你并不能诚信归依,那归依也就被舍弃了。至于仅仅违反这二条外的其他要求,则是仅违学处,非是舍因。也就是于戒律要求上有欠缺,但没有舍离归依。

34、法师,俗话说: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这样理解会破失归依体吗?

宗舜法师: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三教同源、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思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这种思想是破失归依之因,反自认如何圆融高超,对于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来说,有极大的隐性危害。古德虽从一些特殊因缘出发,说了些调和三教的话,但并没有将其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明代莲池大师在答桐城孙镜吾居士广寓的信中指出:三教一家,不可谓不同。虽云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孙父子,亦不能谓尽同。必欲约而同之,使无毫发之异,则坏世相,为害不浅矣。如一株树然,有根有枝有叶,终不可以枝叶而认作根也。这里的一家之中,有祖孙父子的比喻,实在形象。而作为佛教信仰者,大概谁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孙子辈的吧!莲池大师所谓不可谓不同,即从世俗谛而言,亦即共道的人天乘。而其所谓不能谓尽同,即从胜义谛而言,亦即不共道的解脱乘。如果不别根本枝叶,硬要说完全相同,确实为害不浅!

明代憨山大师在《观老庄影响论》中也说:孔子为人乘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为天乘之圣也,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声闻缘觉,超人天之圣也(后略);菩萨,超二乘之圣也(后略);佛则超凡圣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岂圣凡所能哉!这些见解与我们现在的一些近似乡愿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可见,古德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极为鲜明。相反,不别内外,将佛教与道教、儒教、天主教等五六家融为一炉,制造出几不象的大杂烩,往往是邪教、邪法的拿手好戏。更何况,也该问问其他宗教,人家承认不承认跟你同源,共用一个真神,说你就是他,你等同于他。如果人家根本不承认你这些观点,自己一厢情愿对于佛教有损无益。这是对佛教的弱化与矮化,对佛教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