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在因地积累福慧庄严,将来在果位上成就无上菩提
- 2025-07-09 13:12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庄严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信心。】
信心,这里面广讲就应该是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相信自己本具佛性,定可成佛;相信释迦佛圆满成佛,他所说的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依教奉行;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所以我们愿求生极乐。
【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为了度化众生而去学世间的学问,不会疲劳和厌倦。
【五者学诸世业,亦不厌之。】学习世间的这些技能、世业,也不会疲厌。
从相上来说有十四种相状可以作为检验,来看我们是否已经具足了福德智慧庄严。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
能够知道随时反省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好像《菜根谭》上所说的: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
能够随时反省自己不足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成为药物,治疗他的贪、瞋、痴的三毒烦恼病,都能够增长他的智慧,文殊遇缘则有师,遇到任何因缘都能够成就他,显发他的福德和智慧。
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如果事情做得不圆满,只会去怨天尤人,只会从外部去找原因,不从自身找不足的话,动念即是戈矛,动念就是怨天尤人,伤害众生,同时也就伤害自己,增长自己的贪瞋痴业,让自己更加地迷惑颠倒。
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众恶之源,相去霄壤矣。如果能够随时反省自己的不足,就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能够成就福慧二庄严。
如果起心动念都是找人家的不对和错误,那就是众恶之源,增长我执,伤害众生。所以相去霄壤,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要能够转变念头,任何时候都能够反观自心。
【二者不说他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三者乐瞻病人。】乐于去照料、照顾病人。诸佛以八苦为八师,也可以说以病苦为良师,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修行人能够以病苦为良师,能够让自己提升。
生病本来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它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品质,增长我们的福德智慧。生病的时候就会使人谦虚起来,知道自己福慧不够;生重病乃至于使人万念俱灰,这时候才能够真正放下。
平时都是说放下,是口里说,心里面还是对世间的事情很迷恋。好像唐朝时候的一位诗僧所说的: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都是向外驰求。病苦很严重的时候他就知道了,知道不放下也要放下了,所以就可以使我们有机会能够自我反省,能够重新检讨一下自己一生的安排和打算。
如果一直没有生病的话,我们可能会自以为是,会一直去向外驰逐,去实现自己世间的理想,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妄想。然后一直忙忙碌碌,忘掉了无常,便迷失了真我,肆无忌惮地掠取人生、去糟蹋生命。
所以经论上面有开示说: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如果是没有怎么生病或者是生病以后不知道反省,就这样一直糟蹋生命,浪费光阴,一直到这一辈子的福报享尽,那是非常冤枉的一件事情。
在生病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从混沌的忙碌之中、混乱之中停下来,让我们自己的那种贡高我慢心降低一些,让我们那种向外驰求攀缘的心降低一些。
有智慧的人就会反省一下,如果我病得很重就知道生必有死,面对死亡我准备妥当了没有?
没有生病的时候,偶然地会想一想,很快就过去了,生病的时候,这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就会提起来,想着:我准备妥当了吗?如果还没有准备妥当的话,那我现在还应该要做一些什么呢?这个其实是我们修行的人应该要常常自我提撕,自我反省的所在,但是我们其实是常常忘记掉了。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生病是坏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可以提醒我们。生病固然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四大不调,但是其实归根到底四大不调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心很散乱、很放逸、持心不固,以这个散动的因缘而引申出来的。更何况还有一些是因为宿世的恶业所造成的业障病,或者是冤业病,样样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生病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自己、反省自己,让我们更明白地忏悔自己、更精进地修持自己、更积极地面对自己,然后在道业上不会再得过且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一些时候在世间法上面退一步,事实上我们能够更清醒去考虑得更长远,所以说退步原来是向前。野史上面说,三国时候张飞吹嘘说他什么也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诸葛亮就马上让他伸出手来,在他手心上面写了一个字病,他就不敢再吹嘘他这个也不怕了。
所以诸佛能够以八苦为八师,其实生病能够转变我们心的时候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善知识,让我们能够认清自己,能够看到无常,来提升我们的道心,来增上我们的福慧资粮。
因此古德开示说:比丘常带三分病,无病不肯出三界。应该说善用其心的话,也能够成为一个消业的法门,成为一个反思自己的方法。
同样的,我们在乐瞻病人,在去照料病人的时候我们要有慈悲心,要有忍耐力,要善巧方便有智慧去帮助他尽快恢复健康,能够这样做的话,说明我们已经有福慧二庄严。
【四者乐施贫人,五者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
一者乐化怨仇,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这十四种相状就可以作为一个检验,检验我们是否已经具足福慧二庄严,我们在因地上面去积累福慧庄严,将来在果位上我们就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能够庄严无上菩提,能够成就如来的福德,智慧两足尊。
恭录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
原标题:这样做,可以具足福德智慧庄严 ---大愿法师
转自微信公众号:菩萨云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