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日
  • 中国
  • QQ
生食主义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四)

  • 2025-07-11 14:45
简介《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四)世尊继续说道: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所以在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风性常动转,空性常澄静..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四)

世尊继续说道: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所以在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风性常动转,空性常澄静;日出则现光明,云遮则现昏暗,等等。

只因众生迷惑不解,背离本觉而攀附尘境,所以才发生了尘劳烦恼,并有了一切世间生灭流转之相。

【背觉合尘】背离本觉而攀附尘境。

这就叫做颠倒,不懂得自己本有之心光是圆满的,所以才会向六尘境界去攀缘,去索取,去追求。结果呢,终究是自取生灭,自寻烦恼,苦海无边。

殊不知,您即便不去攀缘,六尘境界也不会溜走,因为,人家也是圆满的,人家的光明也是遍满法界的。所谓的境界,与您心性本是无二无别。

【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所以才发生了尘劳烦恼,并有了一切世间生灭流转之相。

六尘境界本来不是烦恼,而是圆满自在的。只因为众生攀缘,并进行分别执着的缘故,才显现为尘劳烦恼。何为尘劳?就是为尘而劳,因为攀缘与牵挂,才被六尘境界所逼迫,所烦恼,故名尘劳。

如果您心无挂碍的话,啥东西会成为尘劳呢!

需要注意的是,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这是世尊在告诉咱,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本来就具有七大以及七相,乃至于世界万象,等等。不过,这些不属于世间相,而是本来的清净相。

只因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才故发尘劳,有世间相。其含义是,只因为众生迷情妄动,背弃了本觉光明,所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本具的种种清净相,才显现为生灭流转的世间相。

就是说呢,随着咱大家心念的迷惑,咱的如如法身,即如来藏性,才显现为虚妄的生死轮回。反过来,如果大家能够一念间回光返照,后文所谓的发真归元,契合于如来藏性的话,则一切所谓的生死轮回之世间相,当即就会显现为不生不灭之清净相。

这就叫做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修行,本无可修,只在于明心,明心本净则达于如来藏妙真如性,不需要刻意去改变外境,而境界自然圆满;也不需要刻意去改变色身,而色身自然圆通。

以是因缘,在汉传佛教当中,向来不提倡色身气脉之修法,因为,那很容易舍本逐末,误入歧途。而且,那并不是必须的,只是一种辅助方便。当然,在禅修当中,调整色身又是不可缺少的,如智者大师《童蒙止观》所说,禅修有三个基本阶段:调身、调呼吸、调心。至于如何调整,请大家参看《童蒙止观》,大师的开示非常清晰。

亦如世尊在《第四卷》末尾所说: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这就是世尊给咱开示的成佛之法,具体内容,后文再详说。

总之,觉迷只在一念之间。觉则法界光明,非生非灭,清净本然;迷则山河大地,生死轮回,苦恼无边。

与众生背觉合尘不同,大觉世尊则是妙心妙境,圆融无碍。下面,对于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不思议境界,同时也是佛陀的亲证,世尊说道: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我则以不灭不生之妙觉明心,契合于如来藏妙真如性。两者一旦相合,则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之妙觉明心,它圆满普照于法界。

因此,在妙觉明心当中,一心可以显现为无量法;无量法当处就是一心。小事物当中可以显现出大境界;大事物当中也可以显现出小境界。

【我】乃佛陀之自称。

有人问:佛法不是说毕竟无我吗?为何如来还自称为我呢?

答:法性无形无相,没有归属,没有主宰,所以说毕竟无我。但同时,法性也不属于断灭,不落于空无,其中蕴含着无边功德与妙用,它能够显现出一切法,而自在本然。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我。

如来已经亲证圆满法性,故自称为我,此乃法性自在之我,非你我他之我,也叫做常、乐、我、净。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心可以显现为无量法;无量法当处就是一心。

或者解读为:一性可以显现为无量相;无量相当处就是一性。其中,一性者,如来藏性也;无量相者,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芸芸众生也。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事物当中可以显现出大境界;大事物当中也可以显现出小境界。

例如,维摩诘菩萨可以在他小小的房间当中,显现出无边佛国之境界,这属于小中现大。而释迦牟尼佛可以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以宏观之佛眼,显现出了微观之细菌,这属于大中现小。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一点儿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的功用。例如:咱的眼睛很小,但是,一旦站在山顶上,它却可以观察并显现出很大的空间境界,这就属于小中现大;咱的眼睛挺大,它却可以观察并显现出沙粒、汗毛等等微小事物,这就属于大中现小。

只不过,咱的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之功用太局限了,与佛陀相差甚远,被五阴所遮盖的缘故。

所谓妙明不灭不生就是指始觉,即菩萨明心见性之真切见地;所谓如来藏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正是本觉;两者一旦合而为一,则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菩萨便成就究竟觉之佛果。

世尊是这样修行的,十方菩萨们也是这样修行的,咱大家也需要这样修行。首先开悟内在的不生不灭之妙觉明心,然后,逐渐消除分别执着之虚妄习气,让妙觉明心与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逐渐相合;当两者完全相合之时,我执和法执彻底消灭,咱就会证入法性自在之我,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到那时,种种不思议功德自然就会显现。

接着,世尊继续宣说如来藏妙真如性之秘密功德: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

此圆照法界之如来藏妙觉明心就是不动道场,它如如不动而周遍于十方世界,名为法身,此法身包含着十方无尽之广大虚空。

此法身之妙用,可以在一根毫毛之顶端,显现出报身佛的众宝庄严之最胜净土;也可以在一粒微尘里显现出化身佛,坐在其中,转大*轮,教化众生。

【不动道场】法身如来能够在如如不动之际,显现出无边妙用,教化十方众生归于正道,故名不动道场。

【宝王刹】报身佛的众宝庄严之最胜净土。例如,咱这个世界就有报身佛卢舍那佛的净土,名为华藏世界。

【转大*轮】这是一个比喻,犹如转轮圣王的轮宝能够摧伏一切怨敌一样,菩萨讲说运转大乘佛法,能够摧伏众生的一切烦恼执着,令其解脱。故名转大*轮。

如来为何能够成就如上不可思议之妙行呢?那是因为: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只因如来灭尽了对于尘境的执着、攀缘与错认,契合于本觉;所以才显发了真如法身之妙觉明性,具足上述功德。

【灭尘合觉】灭尽了对于尘境的执着、攀缘与错认,契合于本觉。

所谓的灭尘,不是要消灭六尘境界,而是灭尽了对于尘境的执着、攀缘与错认。因此,便彻底觉悟了尘境皆是妙觉明心。所谓的合觉,乃是指始觉之妙觉明心,与本觉之如来藏妙真如性合而为一,于是,便成就了究竟觉之真如妙觉明性,即圆满法身。

此时,修行者圆满成佛。普见一切六尘境界,无非是圆满法身。于是便超越了大小、内外、多少、长短等种种分别对立,可以随心显现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变境界。在如来的四智当中,这属于成所做智。

对于大家来说,灭尘需要逐步进行,首先看破执着,其次放下攀缘,最后觉悟错认。看破了执着的人,能够伏住粗烦恼;放下了攀缘的人,能够伏住细烦恼;觉悟了错认的人,能够破无明,见法性,顿断一切烦恼。此时,便会合觉了。

那么,灭尘合觉之后,这个真如妙觉明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或者叫做如来藏本妙圆心,再或者叫做圆满法身,等等,它究竟是啥样子呢?

以下,便是世尊的开示: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这个如来藏本妙圆心,不属于根大和识大,不属于空大,不属于地大,不属于水大,不属于风大,也不属于火大。总之,它不属于七大。

这里的非,也就相当于第二卷当中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离,大意是不属于。所谓的非心,其中包含了非根和非识。因此,本段经文所阐述的,就是法身非七大之义。

换句话说,就是指法身超越七大之相,非七大之相可及。所显发的呢,乃是如来藏毕竟空之妙义,亦名空如来藏,它毕竟不可得,毕竟无相,毕竟清净无染。

同样,下面的一系列非,都是在诠释法身离一切相之妙义,也都是在显发空如来藏。

世尊继续说道: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此如来藏本妙圆心,不属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属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不属于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和意识界。总之,它不属于十八界。

因为呀,如来藏也罢,法身也罢,终究超越十八界之种种相,非相可及,故说为非。

以上,七大与十八界,所概括的是一切世间法,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远非世间法可及。

那么,此灭尘合觉之如来藏本妙圆心,是否属于出世间法呢?世尊继续说道: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此如来藏本妙圆心,不属于十二因缘,也不属于十二因缘尽。

此句经文,即《心经》所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而《心经》所谓的诸法空相,正是本经的如来藏本妙圆心,亦名空如来藏。

其中,非明无明当中非明之明,大约是明达的意思。因此,非明无明,明无明尽也就是非明达于无明,非明达于无明尽的意思。

所谓的十二因缘乃是缘觉乘修行人的观修方法,即如此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众生生死轮回的过程,修行人需要明达于此。其中的缘,是为之因缘的意思。也就是:无明为行之因缘,行为识之因缘,识为名色之因缘,等等。

反过来呢,就是修行者解脱入涅槃的过程,名为十二因缘尽,即如此观察: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识尽则名色尽,名色尽则六入尽,六入尽则触尽,触尽则受尽,受尽则爱尽,爱尽则取尽,取尽则有尽,有尽则生尽,生尽则老死尽。这就是众生出离三界,到达涅槃的过程。其中的尽,有的经典也叫做灭,含义相同。

十二因缘和十二因缘尽合在一起,叫做顺逆观察十二因缘,据某些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就是在第四禅当中,顺逆观察十二因缘,破尽无明而成佛的。

然而,十二因缘也罢,十二因缘尽也罢,它们都还属于出世间法之法相。而如来藏本妙圆心,或者说法身,终究是超越一切法相的,所以说非,非相可及也。

以下同理,如来藏不仅超越缘觉之十二因缘法,也同样超越声闻之四谛法: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此如来藏本妙圆心不属于苦集灭道之四谛法,不属于我空之智,也不属于得证之果。

此句经文,即《心经》所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普通声闻人以为有三界轮回之苦可以出离,有涅槃之清净可以到达,有我空之智慧可以开解,有阿罗汉果可以证得。这些都还属于细微的法执,尚未契入如来藏本妙圆心。

不过,《金刚经》当中的须菩提尊者等,则不在此列,尊者并非普通的阿罗汉,已经契入大乘的缘故,乃是大乘菩萨显现的大阿罗汉,具足大乘空慧。

以上,十二因缘和四谛代表出世间法当中的缘觉乘和声闻乘。如世尊所说,如来藏本妙圆心不仅超越世间法,也同样超越出世间法当中的二乘。

那么,如来藏本妙圆心是否属于出世间法当中的菩萨乘呢?世尊继续说道: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此如来藏本妙圆心不属于布施,不属于持戒,不属于忍辱,不属于精进,不属于禅定,不属于般若,也不属于波罗密多。总之,它不属于菩萨之六度万行。

【檀那】译为布施。

【尸罗】译为持戒。

【毗梨耶】译为精进。

【羼提】译为忍辱。

【禅那】译为静虑,指禅定。

【般剌若】乃般若之别译,意思是智慧。

【波罗密多】译为到彼岸,或者度。

以上,六波罗密代表出世间法当中的菩萨乘,所谓六度万行是也。如世尊所说,如来藏本妙圆心不仅超越世间法,也同样超越出世间法当中的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那么,如来藏本妙圆心是否属于出世间法当中的佛乘呢?世尊继续说道: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乃至于,此如来藏本妙圆心不属于如来,不属于应供,不属于正遍知,不属于大涅槃,也不属于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怛闼阿竭(音:达踏哦杰)】译为如来,包含法报化三身如来。

【阿罗诃】译为应(音:映,第四声)供,功德圆满,能够承受九法界众生的恭敬与供养。

【三耶三菩】译为正遍知,实证妙觉明心周遍法界,故不需要起心动念,而自然了知一切。

【大涅槃】超越生死变动之本然寂灭,亦不离开生死变动而别有,即是本然寂灭之如如法性,周遍一切。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即:非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所谓涅槃四德,即是法性四德,亦名法身四德。其中,常乃不变之义,乐乃安乐之义,我乃自在之义,净乃无染之义。

所谓的佛乘,也叫做无上乘,或者最上乘,乃是佛陀之圆满境界及无边功德,不可思议之究竟第一义谛。

即便如此,如来藏本妙圆心也不是此类佛乘境界可以代表的,它终究无可归属的缘故,离一切相的缘故,名为非。亦如《四十二章经》所说:如来视无上乘,如梦金帛。

综上所述,如来藏本妙圆心不属于任何世间法,也不属于任何出世间法,它超越一切法相。

假如如来藏本妙圆心仅仅属于佛乘之不思议法,那么,咱大家,以及一切众生就没分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在大家轮回烦恼的同时,咱的如来藏本妙圆心依然健在而无处不在,它无可染着而普现万法。一切法,一切生死轮回,都因它而显现。

犹如一切水波,都因水而显现,而水则不属于水波,它超越水波之相。

水固然不属于水波,水非水波;然而,水波之外又到哪里去寻找水呢!所以,水波即水。这两句合在一起,才显示了水之实相。所谓实相,也就是实际状况。

同样,如来藏本妙圆心也是如此,它不仅离一切相,同时也即一切法。一方面,它不属于世间法,也不属于出世间法。另一方面,它既不在世间法之外,也不在出世间法之外;既不在境界之外,更不在众生心识之外。它,就在那里,就普现为万事、万物、万法,以及芸芸众生。

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因为此如来藏本妙圆心既不属于世间法,也不属于出世间法的缘故,它也就是如来藏元明心妙。

【如来藏元明心妙】乃不空如来藏之别名,显示了如来藏性当中具有本来的光明与妙心、妙用,且无处不在。

所谓如来藏本妙圆心,其重点字是圆,强调的是如来藏性当中的本来圆满与清净无染,指的是空如来藏;而所谓如来藏元明心妙,其重点字则是妙,强调的是如来藏性当中的本来光明与妙用无边,指的是不空如来藏。

所谓空如来藏,它离一切相,超然物外;所谓不空如来藏,它即一切法,妙用恒沙。这不仅仅是理论,此乃法界的实际状况。

因此,对于如来藏性之不空如来藏,即如来藏元明心妙,也就是法身本有的妙用,世尊继续说道: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此如来藏元明心妙,就是根大与识大,就是空大,就是地大,就是水大,就是风大,就是火大。总之,它就是七大。

言外之意,此如来藏性就是当前一切世间法,其中,还包括以下之十八界: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此如来藏元明心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是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和意识界。总之,它就是十八界。

这意味着,当前一切世间法都是如来藏性,而不是在世间法之外另有如来藏性。换句话说,也不会在生死轮回之外,另有大涅槃。

即便如此,修行出世间法还是有必要的,那是通往真正觉悟的必需之路。同时,一切出世间法也都是如来藏性的妙用。而一切世间法之生死轮回,执着烦恼等等呢,虽然也是如来藏性本身,也是其作用,却称不上是妙用,而堪称劣用。

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此如来藏元明心妙,就是十二因缘,也就是十二因缘尽。

正所谓法无高下,契机者妙,缘觉乘根机的众生,就需要十二因缘法来救度;因此,如来藏性便顺应这些众生的根器,显现出了如此法门。

另一类根器的众生,则需要四谛法来救度。世尊说道: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此如来藏元明心妙,就是苦集灭道之四谛法,就是我空之智,就是得证之果。

意思是说,此苦、集、灭、道之四谛法,以及声闻乘的我空之智慧,还有随力证得之阿罗汉果,都是如来藏元明心妙之妙用,也都是不空如来藏本身。

对于大心众生,此如来藏元明心妙则会显现出六度万行之法。世尊继续说道: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此如来藏元明心妙,就是布施,就是持戒,就是忍辱,就是精进,就是禅定,就是般若,就是波罗密多。总之,它就是菩萨之六度万行。

或者说,一切六度万行之菩萨法,都是如来藏元明心妙之显现,也都是不空如来藏本身。

对于六度万行已经圆满的菩萨圣者,此如来藏元明心妙则会显现出佛乘之究竟法。世尊继续说道: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乃至于,此如来藏元明心妙,就是如来,就是应供,就是正遍知,就是大涅槃,就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

换句话说,一切佛乘之圆满法,都是如来藏元明心妙之显现,也都是不空如来藏本身。

到这里,如来藏本妙圆心与如来藏元明心妙合二为一;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合二为一。方便给它个名字,名为如来藏妙明心元,它才是真正的圆满法身。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因为这个如来藏元明心妙就是一切世间法,也就是一切出世间法的缘故;则一切法平等而圆满,都是如来藏妙明心元,同一圆满法界。

在此圆满法界当中,一切法之间,既超越是与不是的关系;也不妨显现为是与不是的关系。

【如来藏妙明心元】即圆满法身,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其重点字是元,意思是本来。

修行者成佛,成就圆满法身,便是归其本来。本来者,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亦名佛性,亦名法性,亦名心性,是三无差别。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乃离即离非即,是即是非即的省略。意思见上文。

到此方知,法界如此圆满而不可说,不可思议。如果不是世尊慈悲宣讲,咱大家,以及一切众生如何能够了解呢?如今既然已经了解,就应当珍惜这个难得的福分,早日踏上修行之路,以期亲证圆满法界。

对于如此之法界实相,切记不可用思维分别来随便讨论,那是徒劳无益的戏论,没有意义。

对此,世尊说道: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法界如此圆满而不可思议,为何尘世间的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众生,以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二乘圣者,却用他们的能所知见之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竟然想要用世间语言来入佛知见呢?

【三有众生】欲有、色有、无色有,合称三有众生。乃三界众生之别名。

【所知心】能所知见之心。

凡夫众生执着于心外有法,便有心和境界的能所知见,其中,心是能知,境界是所知。二乘圣者执着于心入涅槃,便有心和涅槃的能所知见,其中,心是能入,涅槃是所入。这些都属于所知心。

【测度】指揣测分别。

其中,凡夫众生多属于虚妄分别;而二乘圣者,则往往是不善于分别。

【入佛知见】如《法华经》云,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如何是佛知见?整部《楞严经》所诠皆是,三藏十二部所诠皆是。一言以蔽之,即是直指此圆满法界之不生灭性。而所谓的开、示、悟、入,乃是方便标明修学次第,开如开门,示则显发,悟即明了,入为圆证。

诚如六祖大师所开示: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总之,虽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说如来藏妙明心元各各具足,可是,以能所知见之心,是无法契入佛知见的。因此,修行人需要随时放弃心与境界之间的能所对立,才比较容易明心见性,也才有可能入佛知见。

好比弹琴一样,每样乐器都具有美妙的音色,不过,要想让妙音发出来,还需要灵巧的妙手指才行呀。

世尊以比喻继续说道: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就好比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它们虽然具备美妙的音色,可如果没有弹奏者之巧妙手指的话,却终究不能发出美妙的乐音。

【琴】又名古琴,中国传统弦乐器,早期为五根弦,后变为七根弦,故名七弦琴。

【瑟(音:涩)】古代弦乐器,形似古琴,有十六根弦,或二十五根弦。

【箜篌(音:空侯)】又名:空侯、坎侯,古代弦乐器,最少有五根弦,最多有二十五根弦。

【琵琶(音:皮爬)】木制弦乐器,上部是长柄,下部是长圆盘,有四根弦,乐音清脆。

这个比喻当中,琴、瑟、箜篌、琵琶比喻一切众生;虽有妙音比喻一切众生本有如来藏性及其种种功德妙用,即下文之宝觉真心各各圆满;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比喻众生如果没有大乘修道之方便智慧,终究不能显发如来藏性及其种种功德妙用。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你和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

虽然各自圆满具足宝觉真心,却不会运用。如同佛陀以足指点按大地,则普现海印三昧,心光映照世界万象,这就是宝觉真心之妙用。可是,你们心里念头刚一动,尘劳烦恼首先就生起来了。

【宝觉真心】即圆满法身,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即妙明真心,即前文之如来藏妙明心元,等等。

【海印发光】指海印三昧之无边心光。

所谓海印三昧,是佛陀成就的甚深三昧,佛陀以宝觉真心化现为无边光明,于其中普现一切万法与万象;就好比无边澄静的大海,能够映照出天地万象一样,故名海印三昧。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你们心里念头刚一动,尘劳烦恼首先就生起来了。

这里需要注意,如来是以无念而通达于圆满法界的,换句话说,如来不动念,其心即是法界全体,故遍知一切。

一切众生则不同,据《起信论》,他们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于是,尘劳烦恼也就随之而起了。

佛陀运用宝觉真心,通过脚趾头点按大地,可以立即显现出海印三昧,普现万法与万象。可是,富楼那尊者和咱大家也同样圆满具备宝觉真心,作为大阿罗汉,他为何不会运用呢?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是由于,你不肯勤奋求学无上佛乘,只知道贪恋小乘境界,以得到偏真涅槃之少分解脱为满足的缘故。

这也是世尊在慈悲地呵斥富楼那尊者,以及所有的声闻人,启发他们回小向大,继续求学大乘妙法。因为,阿罗汉所到达的涅槃,名为偏真涅槃,只得到少分解脱,还不是大涅槃之究竟解脱。

当世尊如此宣说了,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不可思议之秘密境界以后,富楼那尊者虽然大开眼界,可是,他又产生了新的疑问。那就是,此宝觉真心本来就是清净圆满的,一切众生到底因为什么而有了妄想,并陷入了虚妄的生死轮回呢?

于是,带着疑问,富楼那尊者继续向世尊请法: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