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舜法师佛教知识问答录(34)
- 2025-06-09 10:04
佛教知识问答录(34)
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宗舜法师(@无尽灯楼 )
38、这样看来,守护好归依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那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宗舜法师:要保护自己的归依体,除了经常作意守护外,还要用一系列学处(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照《广论》卷四所说的学处,一般有以下六种,前三种为应止(不能做)的,后三种为应行(应当做)的:
1、归依后不再归依其他的天神。
这里天神是泛指,如大自在天、帝释天、山神、龙神等。即使到这些天祠神庙或教堂,也不能顶礼膜拜,更不能有归依之心,否则即失归依体。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馀天神等。这里要注意的是,破不破归依体,关键在于有没有归依、崇信之心。《优婆塞戒经》说: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不过,一般人对这一原则很难把握。三宝是我们最究竟的归投处,舍宅、身命有危险时,与其向诸神求护,不如向三宝求护,这才是学佛人的正行。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礼节,到其他宗教活动场所时可以合掌低头致敬,只要不跪拜即可。不可倨傲无礼,甚至妄加指点。
2、归依后不能对有情损害舍弃。
即对于人、畜等,杀害、打骂、系缚、囚禁、穿鼻、不能负重强令负重等损害有情的事均不能做。否则,易由失慈悲心而种下破失归依体之因。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如果受了菩萨戒,饲养宠物也是不许可的。
3、归依后不能与外道共住。
不共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不与外道一起生活,恐被外道的习气熏染,生起邪见。第二是对于三宝不信,或且诽谤者,不应随顺也。 即使在不方便的时候,也不能附和别人对三宝怀疑、诽谤的言论,否则即易失归依体。而且,能海上师还说:诽谤三宝者家不应去,如一切异教团体,是辈或为生活或为慢心所障,邪见难回,去时于彼无益,于己有损。就是出于教化的目的,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故能海上师亦谓:或有谓教化彼去应去,然须自己有大神通方可。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现在一般家庭,有时候成员有信佛教的,也有信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的,如果能够彼此包容、尊重那么住在一起没有大的问题。否则还是分开居住为宜。
4、归依后必须恒修归依。
也就是要经常地思惟内外道的差异、三宝间的差别和三宝的功德,以坚定自己对三宝的信心。并且经常念诵归依三宝的偈颂,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能海上师说:此颂每日多诵最好。西藏任何仪规之首,皆有此颂,此为修行之根本故。至于次数,按能海上师的讲法,每日晨夕应作归依六次。
5、归依后纵遇命难不舍归依。
众生在六道中轮回,身命、受用等,是不可能不舍离的,如果为了这些舍弃归依,意味着在生死苦海里永无出头之日。《略论》说: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归依。能海上师亦谓:守护三宝,如人爱命,虽游观等时,亦不失念。
6、归依后应该恒修供养三宝。
《广论》卷四引《三摩地王经》说: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作为三宝弟子,应当明白,我们今生的一切圆满受用,都来自布施等善业,获人身而学佛,更是由往昔修十善业、亲近供养三宝而来。所以说乃至饮食以上,皆由三宝功德所致。这样,我们必须恒修供养,以报答三宝大恩,同时也圆满自己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能海上师将报恩之供养分为两种:一是以事(种种供品)供养,二是以意(观想)供养。
按《广论》的说法,以事供养有一切物与一切时这二个特点。所谓一切物,《广论》说:复次恒需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而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 这是说我们每天都必须饮食,如果自己喝一杯水都事先供养三宝,不用花很多的气力,就能圆满极多的资粮。所谓一切时,是指不拘任何时间都可以供养三宝。《广论》说: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这主要是从培养我们供养心的角度来说的,与供食物不能在午后的说法并不矛盾。至于其他的供养方法(如修行正行供养)等内容,可参看有关经典及《广论》、能海上师所集《菩提道次第心论》的相关论述。
三归之后,应行与应止的内容还有很多,《瑜伽师地论》中有详细的解说。法尊法师在《从为什么皈依三宝谈到皈依三宝后应做些什么》一文中也有明晰的讲解,你们可以找来阅读。
(待续)